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出版时间:2010年7月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东  页数:226  
Tag标签:无  

前言

跟着王东读日本李海鹏我住在第十宿舍,王东住在第七宿舍,我在中文系,他在法律系,我们志趣相投,相互攻击,真挚的友谊像窗外的枝桠一般自然生长。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半段,我们浑然不觉辽宁大学已经为我们悄然注入了放肆的基因。那也是东北文化的特征之一。我们多少都有点儿玩世不恭,这么说还是客气的,实际上是有点儿不知尊重为何物的狗杂种习气。当然,我们对文学大师们满怀敬畏。这是一点珍贵的滋养,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中去芜存菁,变成好人,直至放肆无忌也显露出有益的一面。惟独王东是我们中的特例。早在20岁,他看上去就像个正人君子,实在是太早了些。论心千古无完人,其实他也常讲流氓话,但他克己复礼是真的。他是个尊重父母的家伙,按我的意见,尊重得过分了,毕业后遵从父母的意愿去了日本,又不停地思念着几个故友和文化意义上的故国。如此一来,这个正心诚意、博览群书、富有见识的人,一晃儿已在东京工作了15年。他孤独地走在雨中的池袋,烈日下的六本木,因地震而瑟瑟颤抖的秋叶原,从不忘悉心观察日本高中女生们短裙与长袜之间的那一段“绝对领域”。我的意思是说,对于日本,王东是可以替代我们自己的眼睛的素质精良的体察者。他这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阴差阳错,没有像别人一样用来争名夺利,醇酒妇人,也没有像他自己曾经期许的那样横扫文坛,气吞万里如虎,都用来认识这个让中国人感情复杂的岛国了。他对我们每个朋友都怀着爱,他聪明却从不滥用他的聪明,他的道德感比我们的加在一起还多。简略地说,这就是人杰嘛。这样的人,合该写更重要的书。可是天知道为什么,如今他娓娓道来地写了这些关于日本的文章。我读了之后,感慨于他涉笔成趣,写得地道,把自己的15年的漫长时光变成了我国的一笔资源。可我又为他自己考虑多过其他,我会想,这值得不值得?有句北京话叫“门清儿”,王东对日本就“门清儿”。早在上学的时候,他就兴趣广泛到芜杂的地步,小说、戏剧、诗歌、电影、音乐、宗教、历史、政治、军事乃至汉娜•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奸情,举凡人类生活的边边角角,无不涉足其间。到了日本之后,不管什么行业,从色情业到政治,他都插一腿,搂一眼。这就叫见识吧?还有一点更重要,就是他能看得透彻。他学识丰富,又擅用思维工具,这才是超出一般人的地方。一个可以很好地介绍日本是怎么样一个国家的作者,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不管怎么说,对中国的未来而言,日本是个绕不过去的国家。有些人有个说法,叫“中日必有一战”。我不谈预测历史是否合理,只是想,如果这个说法背后衔接上“晚打不如早打”,就太危险了。我们姑且野蛮一把,把现代文明准则抛在一边,单论打了会怎么样——说这些话的人,可有答案?换言之,他们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将跟谁打?好多年前,王东就对我说过,对待日本,中国的真正问题不在于所谓的仇日、畏日或者亲日,而在于不知日。这样的认识,一百年前就有人有过,可是如今景况,依然如故。我们常对日本不服气,可是搜罗理由,有什么呢?再说不服气顶什么用?当年深谙外情的李鸿章说,不能打,打也要缓着打,请俄英调停以待新舰到港,结果慈禧不服气,奕譞、翁同龢等人更不服气,战火立燃,以至甲午惨败,同治中兴的果实覆灭无存。国运毁尽,厄运如多米诺骨牌,波及今日。不知日之祸,一至于此。下关的春帆楼是《马关条约》的签订之地,2005年夏天,我站在那儿,读了伊东已代治撰写的碑文,先是“清廷急遽请弥兵”,李鸿章前来谈判等等,结尾说:“呜呼,吾国今日国威之盛,实滥觞于甲午之役。”我们是有自尊心的中国人,一字一句读下来,你说是何心情呢? 时值炎夏,林间蝉声大噪,我更料想,勉力支撑危局的李中堂,当年来到此地,已经73岁,被日本刺客劈面一枪,日记中说疼痛难忍,而日本人逼迫甚急,又是什么心情呢?李鸿章说,“此血可以报国矣。”我的心情,那会儿就叫感慨万端吧。一个国家,让它的全权代表混到这个份上,尊严是完全谈不上了。这个国家的后代,怎能不督促自己有点儿出息呢?唐德刚先生说晚清,“该战而不战,不该战而战。”这就叫进退失据。何以如此呢,我看一是我们自己不行,二是我们不知道人家有多行、哪里行。有了第二条,第一条断然跑不了。这是陈年旧事了,可是我们知道,中国从来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旧事。历史总是去而复回的。因不了解日本而导致方寸大乱,过去有,未来未必没有。这算是危言了,目的却不是耸听。我们的国家要有出息,固然需要勇气,但更重要的是不愚蠢。假勇敢而真愚蠢的事已经太多了。我们为什么不了解日本?过去不论,单说现在。粗浅而言,我猜我们的知识分子读者大多只读过三本正式地介绍日本的书,一本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一本戴季陶在《日本论》,再加上某册关于日本生活的有趣的流行读物。一般读者则顶多看看漫画和村上春树。在学术研究和智库的层面,我也略有了解,印象是,我们的对日研究也深陷到普遍性的学界弊端之中,做学问不能正心诚意,而且思维老旧,政治束缚太多。资中筠先生(女)就说,“中国对日研究始终不甚发达,总是停留在大而化之的浅层次。”百年已逝,我们还在浪费时光。王东这本书,技术出色而界面友好,我们正好拿来增广见识。他讲的是他对日本及其国民的印象、故事,内里却是专业人士的眼光。外国人看中国,常觉得魔幻,我们自己看中国,也觉得魔幻,却明白一切皆有理路。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让我们获得身在其间的视角,一旦读完,顿生“日本人是这么回事儿”的认识。能将精准的认识置于细节之中,算是一项成就了。“对每个朋友都怀着爱”,就是王东让我写序的原因。他就是想我和关军的文字出现在他的书上。对于日本,对于中日关系,王东比我专业万倍。我在这儿出现,仅仅是因为在青春年代与他有缘相逢。当年他常来第十宿舍下围棋,下完就惬意地侮辱我,因为他总会赢。不过总的来说,他是温文尔雅的君子。别人常常对任何事信口开河,他则沉稳多思,那时我就发现,当我们谈到什么时,他总是深思熟虑,随时凝练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他苦读不辍,对新锐的知识永远敏感。他是第一个向我介绍博尔赫斯、格雷厄姆•格林和布鲁诺•舒尔茨的人,这在今天都是平常名字了,当年可了不得。至今我还记得《玫瑰色街角的男人》带给我的小小冲击。那会儿你连博尔赫斯和舒尔茨的书都找不到,只能在图书馆的期刊中搜寻零散的翻译篇目。它们藏在各种奇怪的犄角旮旯里,我一篇都找不到,可是王东总能像只猎犬一样找到每一篇。这大概得益于他是一个侦探小说的贪婪读者。没错,他是个广闻博识、兴趣泛滥如洪水的人物。这样的人,当他正值20岁、22岁的年岁,自然充满豪气,志气不凡。那时王东总是说,将来他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于我,可以做他的嘉宾,或者做记者给他照相。这话我可不要听,不是因为他把我置于一个次要的位置,而是因为听了豪言不好意思。可是他特别好意思说。这样一个人,去了日本,他的志向就与他的题材阻隔了。如今他写了这样一本小书,这本小书就占了便宜。它也卖时价是不是?并没有因为作者的见识文笔而多卖两块。等什么时候再见到王东,我要报复他,如果他不为当年视我为扈从而道歉,我就要在北京的某间饭馆里给他举行一个颁奖仪式。你知道,玩笑精神正是岁月的赐予。至此我感慨已多,刹住了,你买了这本书,等不及看正文了。希望王东的这些累积了15年的经验和更久的见识的文字广受赏识。

内容概要

介绍谈到日本时,我们谈些什么?!拘谨的日本人其实最搞笑;日本才是礼仪之邦;为何那么多人青睐卧轨自杀;情人旅馆是怎么回事;日本女中学生的裙子为什么那么短,还能有多短?何谓“我慢”的文化……  这里,有日本生活的全景展现,这里有夸张而且搞怪的日本男人,和好笑又善良的日本女人,还有在日本吃穿住用行等等风俗……既熟悉又陌生、既喜欢又不喜欢、向往、隔膜、羡慕、嫉妒、恨……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让我们这样敏感……

作者简介

留学并移居日本十余年,由于对日本社会从外到内的深刻了解,对日情感经历了纠结——平常心的变化。看到国内绝大多数人依然在纠结的情感中挣扎,忍不住挥笔写来,受众多网友追捧,竟洋洋洒洒写了二十多万字。

书籍目录

序:跟着王东读日本Part1 那群最熟悉的陌生人 钟情于跃轨自杀 还能有多压抑 日本才是礼仪之邦? 小巧文库本的价值 女中学生的短裙 跟的就是风 什么都来排个榜 “战斗在一线”的日本老人 缺乏人情味的日本 不可忽视的暗战 性骚扰的代价 没实现的幸福 当信仰成为生意 体力活儿 做人难,做男人更难 黑人和日本人 钱汤 君子之交淡如水 文字密码 为啥学外语 樱花之美 也许是我多心 既感人也吓人 日本人的“型”文化Part2 走近她,了解她,原来如此 服务之多寡 文士与武士 与地震同行 两面三刀的日本人 首选职业居然是驾驶员 从川端到三岛 我骚扰故我在 道即是空 拉面王之死 性虐 “美国养的狗” 欺软怕硬 寿司为什么这样红 哪怕附庸风雅 搭讪培训班 間違い 打官司 爱美的国民 图书馆 風俗 被割裂的古典 国技相扑Part3 我和你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DNA 母与子 那一场韩流 日本人是谁 褒贬之间 不孤独的长跑者 医之利弊 身体之变 实话实说 逃罪之期 萨长之争 被盗记 流浪者 闇将軍和影武者 岛国 “三神器”的来历 政与教 火灾 漫谈AV 中古品 頑張って 动漫臧否 广岛和长崎 看图和说话 UNIQLO能亡国Part4 从心开始,品读日本 一亿总玉碎 历史热 卖水 情人旅馆 双城记 侠、武士及黑道 游荡少女作家 乱伦和不伦 豆知识 日本无科举 傲慢是失败之母 “我慢”的文化 日本的中国遗迹 匠 机器人竞赛 刀 花粉症 从士到魔 小议日本足球 虚无的萌 县民性 生活品质高PK浪费 后记 跋:这本书可是“煎熬”出来的 哇塞!好丰富的“豆知识”啊

章节摘录

钟情于卧轨自杀日本社会里的一个人际交往准则,是不要让人“迷惑”,也就是不给他人添麻烦。加缪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但是,对日本乃至全世界绝大多数的自杀者来说,他们放弃生命的决定并不是为了思考或解答什么哲学问题。早晨的电车遇到了人身事故,我通常搭乘的京浜东北线和琦京线被耽搁了一个多小时。命案发生在NEC、博报堂等大公司云集的田町站,那男子当场死亡,影响了包括我在内18万人的行程。报道没有谈及死者的动机,不过,这一类的自杀,我早已司空见惯。在日本生活的这些年里,每个月乘车都会遭遇几桩此类“人身事故”。日本警察厅统计了2009年上半年的自杀人数,17076人,比2008年同期增加768人,而金融风暴带来的经济低谷被认为是主因。日本已经连续十一年来年自杀人数超过30000人,2008年的统计是32249人。我查阅过警察厅之前的年度自杀调查报告,数据颇为详尽,但有一个遗憾是没有自杀手段上的区别统计。某社会调查数据网站上的数字显示,2005年这种跃轨自杀事件为685件。另外,《朝日新闻》的一篇报道提到,2008年仅仅在JR东日本铁道的运营区域内,就发生了280件跃轨自杀事件。如果加上其他私营、公营铁道的话,在东京及周边的首都圈,每天差不多都会遇到一桩。甚至有一日,在不同的线路上都有人跳下站台,造成了东京地区大面积的交通阻滞。我没有亲眼见过赴死者纵身一跃的场景,但有几次算是擦肩而过。一次是在赤羽车站,对面站台有人自杀,遗体已经被清理完毕。站台上剩下他的几件遗物,一只黑色公文包静静地立在地上,平淡无奇,仿佛还等待着它的主人再次将它拎起。另外两次也是在赤羽车站。我搭乘的电车只有一半驶入了站台,便紧急刹车,乘客被通知从指定的几个车厢出口下车,车头方向已经有工作人员拉起了拦阻线。我坐在车尾,起身随人流前行,心想:我也是那撞死了一个生命的巨大质量的一部分。另一次,我在车站入口处看到了被担架抬出的自杀者,十几名高举布幔的警察将担架围在中间保持移动,从外面什么也看不到,地下亦无血迹。事后通过新闻得知,自杀者被送到医院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跳下铁道的人这么多,铁路和警察方面早就有了反应迅速的应对机制。以我的经历而言,似乎只要二十几分钟就能清理完毕。据说,他们有专用的尸袋,和遮挡并清洗现场的器具,以避免刺激别人的感官。所以,当今早电车耽搁了一个多小时,让我竟有些不耐了。这些跃轨自杀者虽然是少数,却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对车辆的驾驶员和自杀者身边的人们而言,眼睁睁看着一个活人迎面扑下,那份心理震撼可想而知。按理说,这类电车的驾驶员本不是一个和死亡距离如此之近的职业,但前赴后继的自杀者,令他们每天的当班都隐含着未知的风险。日本社会里的一个人际交往准则,是不要让人“迷惑”,也就是不给他人添麻烦。某日在站台上,几名中学生大声喧哗忘乎所以,同伴中便有人出来劝说打住,以免“迷惑”四周。为了不“迷惑”别人,日本人在生活中会表现得比较自立,遇到问题不喜欢求助而独力硬撑;另一方面,在日常公德方面,这也造就了一种无形的约束。记得还有一次,四五个小学生,七八岁的小女孩儿在车厢里不小心弄洒了饮料,就用随身的纸巾蹲下去擦拭。旁边的一些成年人冷眼旁观,等到女孩儿们的纸巾用罄,有人不吭声地递过来几张。女孩儿们一边擦,一边向四周鞠躬致歉。这是一次有关不可“迷惑”的很好的诠释,可能会有人感慨于日本人在恪守社会公德上的水准,但跃轨自杀者的激烈举动,则展示了日本人内心世界的另一面。自杀的手段很多,若必求一死,跳楼或许最为可行。其他如服毒、烧炭、割腕等,都是一己的自行了断。但跃轨的做法,无疑就是要给别人带来“迷惑”,就是要让自己的死成为公众事件。之所以自杀事件在赤羽多发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此间为一交通枢纽,造成的不便也比较大吧。同样,首都圈地区的跃轨,多半是在上班高峰时期的繁忙线路和车站,每一次都能令数万人被迫迟到。假如有人准备赶往机场,说不定还会因此错过航班。听说自杀者还会给家人添不小的麻烦,因为依照法规,运营受阻的铁路部门有向家属要求一笔高达数千万日元赔偿的权利,尽管考虑到其处境,多数时候并不付诸实施,可遗属还是要按惯例缴纳所谓“迷惑料”。所以,跃轨自杀者的做法,就是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给生活的世界一次完全不负责任的“迷惑”。在他/她的心里,除了对生存的无可留恋之外,也许还有一种反社会的心态在吧。还能有多压抑日本社会普遍性压抑状态的最主要根源,莫过于编织成一张大网般笼罩日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规矩”。某夜大雨,我走向池袋车站途中,看到人行道的护栏上倚着一位胖硕的青年男子,全身西装革履,但一任雨水冲刷,而他的大量呕吐物遍布全身,顺水流下。他间或仰头向天,发出野兽般的嚎叫。是的,那是不折不扣的声嘶力竭的号叫。在夜雨中繁华街道上的此情此景,简直充满了强烈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我不知道这位胖子遇到了什么烦恼,可那号叫无疑是深刻压抑之下的癫狂释放。事实上,相似的场景,十几年来我亦屡见不鲜,其背后映射出的是一种普遍性的压抑状态。这种压抑最主要的源泉,莫过于编织成一张大网般笼罩日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ルール”(规矩)。和朋友聊天说这个问题,我想到了日本人每年元旦寄贺卡的习俗,其实是一个体现压抑氛围的好例子。据2007年的统计,日本人人均邮寄105张贺卡,以人口计算总数高达130余亿张,相当惊人,因为中国除夕当日,中国移动和联通的手机拜年短信也不过77亿条。比起拜年短信,日本的贺卡更花费心思,然而,也更称得上是一种负担。一个家庭收到或寄出的贺卡可能多达数百张,绝大多数充斥泛泛的客套话与千篇一律的祝愿。很多人之间平日根本不相往来,却要出现在彼此一年一度的贺卡发送名单上。对一个率直(美其名曰,或称懒惰)的人来讲,这些贺卡也许真的会导致精神上的负累。他必须克制自己的随性念头,老老实实地加入到贺卡群体中去。凡此勉为其难之事,旷日持久即为压抑。虽然以民俗、传统等面目修饰,实则累积于潜意识当中。有时在餐馆,我会冷眼打量左近的日本人团伙,在其间常会发现一些纯属无奈参加聚会的人,用捏造的表情佐以敷衍性的言谈,眼神中却流露出不得不屈身于此的痛苦。这也是压抑。关于日本人的集团性特征,留后再议,此处只是强调,作为“社会人”,压抑是如影随形的生活的一部分。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任何文明都有约束制衡个体生命的道德伦理及法规典范,但在当下世界,日本的“ルール”之繁多琐细,确实堪称独步。每个人承受压抑的能力自然有别,疏导排遣压抑的方式也各异。实在扛不住了,就要追求一次痛快淋漓的宣泄,前面说的“碍事型”自杀是激烈的做法,而那位雨中长号的胖子,也算比较鲜明。另外,压抑还催生了不少精神疾病的患者。我生活中遇到的、听说的所谓“变态”真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余虽只是毫无姿色的臭男人,也还被偷窥过洗澡呢。在日本的社会组织中,压抑具有明显的等级性,越往下走压得越重。作为来自底层的反弹,就出现了一个现象:下克上。“下克上”现象是了解日本传统体制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其源流可以上溯到镰仓幕府时代,在所谓武家社会中,主公与家臣虽有大义名分,但当主公的作为得不到家臣拥护时,家臣可以废立甚至弑主。这和中国历史上中唐以后至五代的藩镇等军事集团的形态极为相似。中国自宋代起的中央专制权力和文治主义的加强,也正是为了防止此一现象。“下克上”折射出的是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的军国色彩,下级武士主导的明治维新实际上也是一次成功的“下克上”。外人看日本社会体制,往往是上下等级森严,下级俯首听命的一面,其实并不尽然。在日本的二战历史叙述中,“下克上”这一词语颇为常见。二二六兵变是下克上,侵华战争扩大化也是下克上。南京大屠杀是中日历史认识中的焦点话题,日军的暴行某种程度上亦来自于战区指挥官们为避免一线官兵重压之下反噬自身而故意的纵容。大本营要求暂缓进攻作战的命令,被战区指挥官们漠视的原因之一,正是下面官兵发泄的亢奋已经按捺不住。少数军官或宪兵在试图制止或呵斥士兵们的暴行时,遭到士兵恶言相向乃至暴力威胁的例子,散见于日军的各类回忆录中。在战后的混乱中,士兵谋杀军官,甚至用私刑处死上级的例子也曾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日本的官方声明是否表示反省谢罪,只要其社会中的压抑现象仍旧如此,就继续存在着酝酿失控行为的土壤。一位归国生活的朋友说,在中国混得久的日本人“最坏”。理由是他们失去了日本社会的“ルール”束缚,一下子随心所欲起来就很放纵,“发扬了日本人的缺点,汲取了中国人的毛病”。我对此没有深入观察,但听说过几个个例,如某某日本人对在中国可以随便闯红灯甚至吐痰颇感快慰乐不思蜀。

后记

这本书可是“煎熬”出来的关军好友王东完成了解读日本的新作,嘱我赘言几句。对于日本,我绝对谈不上熟悉,但还是很乐于接受邀请,简单写几句话。王东是我相识20多年的朋友,我想,有必要让读者大略知道,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他们写下这么一本书。我和王东成为朋友,要追溯到1988年,初三分班让我们坐进同一间教室,接着成为高中的同窗,后来又考入同一所大学。大把大把的大学时光,我们形影相吊,几乎成了对方寝室的编外成员。尤其值得庆幸的是,他一直不是个乖学生,其智慧很少耽误于中国糟糕的教育体系。从中学到大学,王东一贯以忧郁、深沉且多愁善感的形象示人。这份气质,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倨傲少年的青春期,我想,某些东西确实来自王东的血液。毕业之后,势利、冷漠、虚伪的社会现实让王东难以适应,时常,他被醉酒和失眠的阴影纠缠,内心深处的忧郁甚于学生时代。14年前(1996年),王东离开故土,前往日本留学。就如同高考报考法律系一样,留学也不是他自主选择的人生。可以想象,一个对中国文化那么精熟的人,被迫进入他并无兴趣的异国文明的困苦。连他自己也不讳言,那段时间患上了抑郁症。到日本后大约七八年的时间里,王东多次在网上跟我说,非常想回国。事实上,他连回国看一眼的机会都不是很多。王东严重“恐飞”,从东京到北京,他需要搭乘轮船再改乘火车,在广袤的中国国土上旅行,他也一直要坐火车。囿于“交通不便”,他每隔两三年才下决心回中国探亲一次。上次回来,我们在北京相见,他说自己在中国的火车站会感到些许的惊恐——为什么那么多人的眼中都看不到善意?为什么那么多人的脸上带着戾气?我告诉王东,火车站广场通常浓缩着中国人残酷的生存现实,“你要是坐飞机回来,或许感觉就好多了。”话虽如此,但我知道,许多坐飞机的中国人,骨子里又何尝不是戾气有余而善意缺失呢?对故乡(不止是地理概念上的)深怀依恋,又长时间客居异地,这就是王东不得不承受的内心冲撞,随着年岁增长,这冲撞会愈发激烈吗?不幸中的万幸,王东的职业曾和传媒有关,而且从事的一些业务涉及中日文化的沟通。这让他既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社会,又不至于远离熟悉的中国文化。这些年,他接触了相当多的日本、中国两岸的文化、政治、经济名流,好的见识配之以好的学识,我相信王东总会有了不起的建树。2008年春节刚过,我前往日本采访,题目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对日本的影响。王东其间帮了大忙,自是不消多说。仅就那个宏大题目而言,11天的采访时间难言充裕,而对于日本,工作间隙的走马观花更是不及大象之一截脚趾。不过,身处日本和日本人中间,毕竟提供了一个更真实的视角,也容易触发更理性的思考。一直以为,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于人的本性而言,某些时候是福音,某些时候则相反。而当代日本社会,恰恰让我们看到一种极致——高度的“社会文明”可以对人性造成何其严重的扭曲和压抑。在日本,你看到的是对礼仪、秩序的极度推崇。此种执迷,总是让我感情复杂,尊敬与怜惜兼而有之。不得不承认,在日本社会被过分强调的一些东西,恰恰是当今中国严重缺失的。两国国民隔膜日深,或许与此也不无关系。日本之行让我确认自己具备一种能力——假如10个普通中国人和10个普通日本人站在一起,我有把握把他们区分出来,误差也许仅仅是10%。在一个西方人看来,这或许是难以想象的吧。两国的价值观、处世之道差异明显,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更是南辕北辙,篡改一句古语来描述,就是“形相近,性相远”。对日本,我觉得自己是“不得不感兴趣”。作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虽交流不畅、误解颇深,却谁也绕不开谁。而且,现在这个相处的状态无法让人释怀。就好比一个住对门的邻居,你可以不必与其友好到把酒言欢,但是,假如终日心存芥蒂,怒目以对,还是大大影响生活品质的吧。搬家是没可能了,要提高共处的生活品质,惟一的途径就是更多地认知对方——别忘了带上诚意。何况,认识这个重要的邻居,也是认知自身的一个途径。在日本一家传媒机构的图书馆里,王东指给我看一列书架,上面全是日本介绍、研究中国的书籍。他很感慨,中国学界对日本的了解,或许不及日方的十分之一。现在,王东所写的这本书,在失衡的天平一侧添加了些许分量,哪怕它只是一支芦苇,也自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为了写这篇文字,我浏览了几本相似的书,都是有过日本生活经历的人所写的“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一类。因为题材的关系,这类书通常不会难看到哪里去,唯一的遗憾是,它们多半不会有助于对日本、日本人的客观认知,甚至会起到恰恰相反的作用。个中原因,我想是作者暗自迎合了中国读者的心理,以一种猎奇甚或揶揄的态度审视日本人。没错,日本人确实有许多中国人难以理喻之处,但那些作者并没有给出诸多“怪诞之举”的行为逻辑,而更要不得的是,他们描述了一部分事实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王东的书,至少给出了对日本的解读方式,而且在可读性与理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可惜缺乏深度。”王东这样对我评价他的书稿。确实,这不是一本可以体现作者学识的理论著述,但那种叫作功力的东西,还是隐于一篇篇小文的深处。集15年的观察、体验于一册,文火熬之,应该算是浓汤煲了。就精神世界而言,用煎熬来形容王东在异国的生活,或许也不算夸张。好在,他已逐渐摆脱抑郁,找到自己的使命,就珍惜自己的学识与这个难得的“第三方立场”吧。毕竟,写作与思考正好是你驱遣烦忧的武器。一部一部凝结心血的作品将会证明,那些曾经忍受并仍要继续忍受的孤寂、苦闷与怀乡之痛,都不再虚妄。

编辑推荐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专治“日本纠结症”,唯一一本针对中国人的“日本情结”の深度爆料式Q版日本时尚读物,看完这本书,以后你可以大声说,关于日本,我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2条)

 
 

  •   介绍谈到日本时,我们谈些什么?!拘谨的日本人其实最搞笑;日本才是礼仪之邦;为何那么多人青睐卧轨自杀;情人旅馆是怎么回事;日本女中学生的裙子为什么那么短,还能有多短?何谓“我慢”的文化……   
    这里,有日本生活的全景展现,这里有夸张而且搞怪的日本男人,和好笑又善良的日本女人,还有在日本吃穿住用行等等风俗……
    既熟悉又陌生、既喜?又不喜欢、向往、隔膜、羡慕、嫉妒、恨……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让我们这样敏感……
  •   王东的这本书,看上去很一般,我说的是封面,比如“日本纠结症专治”之类,好象那种东抄西抄扯虎皮当大旗的东西。事实上不是那么回事,这本书写得很有意思,作者的学识好,经历多,能分析,也能观察,把日本人说得头头是道,而且很多地方改变了一些我对日本人的看法。比方说娶日本老婆这个问题,钱钟书都都推荐了,但是王东就让我们再三思,他举了一个数字,就是日本男人的午餐钱和日本主妇的午餐钱,好象差别是一倍都不止(书现在被领导拿去看了,我翻不出来这个数字),也就是说,电影里面男人对女人颐指气使是有的,但那是以男人在外面的辛劳为代价的。而且,这些辛劳还必须得给女人花。

    还有就是日本人的勤劳。说一个日本老太太一百岁了,自己还在开便利店,电视台去给她拍节目,但是她生日那一天,一个子女都没有去,倒是在外地的孙子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回油啊。这是他妈什么民族呀,一个人辛苦到了一百岁,还得他妈自己的加油。所以,勤劳也许是值得尊敬的,但勤劳到一百岁了,还得加油,这就有点变态了。

    这本书应该是可以做那种没事就翻两篇的书,光然前提是你必须先翻看了一遍,因为我第一遍的时候多少是有些爱不释手的。而且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启发,那就是书面做得很差的书,它的内容并不一定是很差的。再有就是,这个书名写得真好。以后我要是写书,就可以写:别跟我说你懂我,别跟我说你懂中国,别跟我说你懂北京,别跟我说你懂你自己。多嚣张,多牛逼
  •   一直以来对日本及日本人就很好奇,这个有点固执有点偏执但是又创造了经济神话的邻居,确实很耐人寻味。网上很多关于日本的评论容易偏激,动不动就扯到历史遗留问题或者提高到民族尊严的层次。很多书也是简单的描述之后加上不痛不痒的结论“我们要记住历史,但是也要学习他们XXX的精神和品质,让中日关系友好发展下去………………。”
    说实话,这种结论小学生都会写得出,中庸的结论谁都能写,因为这本来就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我们不是一味的探讨出路是什么,我们更想了解这个民族的性格和背后的由来,于是,这本书就真的成了医治日本纠结症的良方了。
    深入简出,以大家都知道的名词为篇章,具体的探讨着我们好奇的日本人。说日本人低调沉稳不喜欢吵架是为了减少内部摩擦一致向外,共同努力让国家经济发展更好。这么具体细致的评论,在日本这个问题上还是第一次看到。还有很多很多的评论,都不是泛泛而谈,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学功底,果然是让人看了想一口气看完啊~~~
  •   过去很少看专门介绍日本的书,这本在地震前买的书让我在看待这次日本地震更加客观公正,也更有人道的感情在里面。
    这本书从很多角度谈论我们平时所认为的日本,很理性也很有见解,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博学和个性。比如说看待日本人的礼节举止、日本女学生的短裙校服等等,语言幽默又不失深度,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传统意义上,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感情可言,甚至大多数中国人是憎恨日本人的,还有一些人是嫉妒或媚宠日本的,而日本人大多是瞧不起中国人的,那么我觉得中国人更有必要了解日本,学习他们的长处,也清楚他们的短处,更好的处理两国之间的矛盾。最起码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   每篇文章都不长,也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日本当下的生活状况,可以让读者对日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果是想深入了解日本,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日本的著作都很不错,那是些比较深刻地研究日本人的人性的书。
  •   王东以一个在日本生活了很多年的中国人的视角,解读这个国家的种种。让人更加了解日本。

    对于我而言,日本是一个无法喜欢的国家,却总也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优秀的、卑劣的……看完这本书后,觉得王东对日本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推荐。
  •   我曾亲身感受过日本,王东的书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了日本这个国家。
    他说了日本人很多性格,比如欺软怕硬,傲慢,跟风等。
    主要还是从日本人特有的文化详述。
    如果想全方位的认识日本,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本书比较客观理性的介绍日本,没有带主观色彩去刻意丑化日本。
    日本到底还是一个樱花的国度,算是一个旅游不错的目的地。
  •   日本,离我们如此的近。曾经是伤害我们的民族。但是,客观看待这位邻邦,你会觉得有点陌生。关于日本的印象,你会是什么?你对日本的男人又了解多少?对日本AV文化是不是很好奇?很多很多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可以找到回答。
  •   与其他介绍日本风俗的书籍不同,这本书很有趣地讲述了日本的文化,也许有些是我们看到的,但我们未必能够理解。让人大开眼界。
  •   说真的
    一直以来我都很抗拒日本,可以说到讨厌的程度
    不看日本的电视,不听日本的歌,不会买日本的东西
    连身边的朋友想买sharp的手机,我都会阻挠

    但我发现日本其实有很多值得让我去接受的东西
    所以开始想看关于日本的东西
    这次看完这本书

    我真的觉得以前太过敏感了

    而且看着本书的途中还学到了很多东西
    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梄山节考》了,还特地上网找了这部电影看呢
    还有作者提到的《菊与刀》,《日本论》,好多好多
    真的谢谢这位王东先生,
    上网找他写过的书
    可是找不到
    如果有书友知道书名的
    发到我的首页把··
    谢谢··
  •   今天这本书刚收的就马上翻阅了。。。说实话,书中的内容写得比较实在。。。很直白的解析了日本,虽说要了解一个国家不能光光靠一本书,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感想,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作者用自己在日本生活,学习,工作的角度感受了日本这个国家。。。。不过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比较现实,有点点深奥了。。。写的不是那么感觉生动。。。。这只是个人感官,不带任何意义。。。。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写的不错的。。。。
  •   这本书原来是叫《日本杂议百则》,我估计出版社考虑到营销的需要,把名字搞得很嚣张,其实作者写的很客观,并且理智,没有书名那么嚣张。作者给我这样的有兴趣了解日本的初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介入层面,一事一议,让人看的很明白,并且我佩服作者介入日本社会的诸多层面,丰富的阅历。跟这本书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作者的文字功底也是不赖,不愧是李海鹏同学。逻辑明确,通俗易懂。没有故作高深,哗众取宠。偶有,作者自己的几句评论,倒是很有趣。读起来让人很舒服。作为通俗读物,我们国家对于研究日本的书还是太少,远比日本研究我们的书少的太多。在这点上,日本人倒是实践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信条。我们需要努力的还很多。

    我在此,向作者致敬。
  •   正如作者的标题“别跟我说你懂日本”。看完全书,才发现,原来我对日本了解的还是不够。作者通过他在日本的生活、工作经历,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日本。看完会对日本的某些方面很敬佩,但也会对日本的某些方面嗤之以鼻。总之,想了解日本,这本书是很好的读物。
  •   太多太杂太短,虽然有各方面介绍,但每篇介绍都相对简短。推荐第一次看日本介绍类书的朋友购买,总体上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买的
  •   正如李海鹏在序里写的那样,如果只看书名,我一般不会买这本书。但在李海鹏的博客上看到他推荐了这本书,想到李海鹏的风格,能得到他赞赏的人写的书应该也不错吧。于是就买了。不得不说,以前有很多对于日本的片面的看法,这本书对于了解日本人生活的一些方面还是很有帮助的。
  •   每一个到过日本的人回来都说:“日本是一个天堂。”历史的原因造就了国人对当下的日本不了解,对其民族就更不用多言了。这本书是从个人冷静的目光还原了现在日本的生活,虽从一篇篇小小的文章也能让读者多角度管窥一个不同的日本。是天堂还是地狱,是友邦还是敌人,去看这本书,你一定能找到明晰的答案……
  •   这本书确实写得不错,介绍日本各个方面的风俗人情写得很生动,值得学习日本语的初学者阅览
  •   较其他写日本的书精彩不少,虽说都是些短评,但读后引人思考。本书从多个角度由浅入深的提出作者的观点,很值得一看。
  •   浅显风趣幽默的介绍了日本特有的一些风俗和现象,特别好看,我要变成日系控了。
  •   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日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和以往的介绍日本的图书不同,这本书很经验、很直观,读起来容易接受。起码对我来说,是长了不少知识,并且纠正了许多以前对于日本的一些一知半解的知识和不正确的认识。值得一读。
  •   看了好几遍觉得好有意思啊,还被同学们借去穿传阅来着,我觉得这是我买的所有介绍日本的书籍中最有意思的一本了
  •   非常不错,竟然是我的校友写的。对日本的评价客观,带着怀疑主义精神,看得出作者是一个懂得观察、思考和生活的人
  •   为什么我现在才写评价,是因为我要等到自己看完了才写评论。书很不错,是了解日本的一个窗口,但是不能完全依赖这本书,因为书写得只是作者的片面思想,我们还要看其他的作者在日本的经历。这本书值得看。
  •   买这本书是在3·11之前,来写评论是在3·11之后。很微妙。对于这个经济和科技实力超群的岛国,国人的态度一向复杂。历史不容抹杀,然而知己知彼我们却没有做到。诚然如作者所言,日本研究中国的心思,远多过中国研究日本。这么一个经济和战略上的重要邻国,我们是不是应该以更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深入了解他们,在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盘根错节的国际关系中站在恰当的位置。
  •   诙谐,从很多方面了解了日本文化特点。个人来说,很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期待他的其他书籍。
  •   对于日本情节,每个人都要,或许好的,或许憎恶的,但后者可能由于政治色彩太重,但无论好坏,对日本大家真正了解吗?这本书从日本多个角度来了解日本,并且很风趣的解释很多日本文化与现象!让对日本感兴趣的读者收获颇多!下次如果在和别人聊日本可以不只说南京大屠杀啊,钓鱼岛啊这些了&;hellip;
  •   从东京回,遂买此书阅读补课。
    此书的题目过于戏谑,可能是出版社为销量故意为之。
    但是,此书还是很客观的反应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日本,及一个中国人能够给予这个国家连同国家文化的中肯评价。
    收益匪浅。
    希冀中国人能够有更多此类研习日本文化的书籍出版。而不是单纯的谈论所谓民族感情。
  •   看了当当的评价买的这本书,感觉很值,作者本人的文笔很不错,加上他对日本相当了解,而且对日本的种种现象加以自己的理解,进一步的深入阐述,会比只停留于表面的描述更加深刻,容易让人记住,读了它,真的会多多少少的了解了一些真实的日本
  •   书名嘛,是有些商业味道,不过如果不是这个,我也许没有缘分一读,商业化这东西,不好说。商业化的书名并不说明内容就是哗众取宠。
    这本书的文字流畅,平实,视角也同样平和,不偏不倚。
    仅仅从作者的文风就能感受到他的观察和描述没有半分做作,即使有自己的评议也是谦和谨慎的,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日本。
    虽然没有去过日本,但我相信,如果将来自己去过,并呆过一段时间以后,得到的印象应当与作者一致。
    读完这本书就是这样的感觉——
    日本还是那个日本。
    不过再遇到有关日本的新闻故事,自己对一些细节的判断和感受一定会有不同。

    作者有才,写的认真。
    这本书我会推荐给所有对日本有兴趣的朋友来看。
  •   谈作者对日本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针对经常性的问题进行阐述,
    感觉可以作为了解常识性的书本来读!
  •   书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深入到日本社会阶层的各个层面。
    由日本个人内心的真实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到日本整体的社会群。
    此书很好的帮助鄙人放下了对日本人过度的憎恶和对他们素质方面的过高敬仰。
    不得不说该书是一本难得非常可观阐述事实的好书。
  •   比《冰眼看日本》的可读性和知识性更强些,多了些理性分析。日本这个民族确实比较难以琢磨,也难怪,我们总是试图用中国人的眼光去理解它。
  •   就是喜欢这种实实在在的
    长期生活才积累起来这么多素材的书
    作者给我描绘的很绘声绘色
    让我有想去日本看看的冲动
  •   多角度从很多方面介绍了日本,既包括我们平时有所耳闻的,更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甚至是误解的地方。其中很多分析都恨在理,很过瘾。
  •   王东的这本小书非常有味道。原先是在朋友家中看到的,作者鉴于自身的经历,每个观点都很贴切,符合眼见跟思考后的事实。个人觉得是相当中肯的一种角度。有些论日本的书籍中,喜怒笑骂自成一派,比起嘲讽这本书则选择了一种回归动机思考问题的本质。总而言之,好的该肯定,不好的也该正视,比起“说三道四”的潮流,个人觉得更加需要想想为什么。好的为什么好,不好的为什么会变得不好。正视感性一词,感性不是发泄情绪,其中必定有理性的看待,才能真心的对待。
  •   这本书写的十分有思想,也让我看到了很多以前别的书中没有看到过的日本的各个角落,作者的文笔也很到位,确实十分有意思
  •   多少更加了解了些日本~
  •   想了解日本文化的朋友可以買回家看看
    我覺得不錯,比較喜歡的其中一本書
  •   描述了日本社会的各方面的事情,描述过程不带有色眼镜,不带民族感情,感觉很客观,能令读者真真正正地了解到这个国家
  •   书写得不错,一看就是对日本非常了解之人写出来的。
  •   从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介绍,细致入微又不失趣味。
  •   自己在日本呆过九年,对此书的大部分内容感同身受,能产生共鸣。但是虽然自己也居住了那么久,与作者相比发现对日本的了解还是不够,此书让我学习到很多东西,好书!推荐!对于一个国家,我们要辩证的对待分析,而不是带着政治色彩看待。好的就要学,坏的要摒弃。要学会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弱点。只有让自己强大,才能立于不败。
  •   感觉本书比较客观的介绍了日本及日本人,使我更加想看看真实的日本。
  •   初看题目感觉有点“噱头”,但看评价不错就买了一本。没想到越看越有味道。作者如果没有在日本长期工作、生活过,是写不出如此文章的。文章语言平实无华,内容涉及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每一方面只点到为止,但都是画龙点睛之笔。对日本感兴趣的读者最后不要错过。
  •   喜欢和不喜欢日本的伙伴们都可以看这本书,有意思
  •   喜欢和不喜欢日本的伙伴们都可以看这本
  •   对于日本,我们需要仔细思考一下。另外,希望你能够喜欢。
  •   可以说,读过本书后对日本的了解力大大提升,从细节到人性到社会状态,不但对日本产生了某种改观,也深刻的意识到了差别和不同。
    非常好,推荐本书
  •   这是我看到这日本最深刻的
  •   不同主题所投射的日本的方方面面,使我们能真实地了解这个让我们心情复杂的国家。
  •   這些年,天朝的變化太大,很多問題比日本還要嚴重。
    一個靠低價發展起來的國家跟一個靠質量發展起來的國家,不知道誰能走的更遠。
  •   正在学日语的我,之前对日本的看法是很肤浅的、、、从来没去深究过日本的各种与他本身的文化氛围的关系……而这本书,让我对日本的了解更深入、、、
  •   虽然文章也许没有足够的深度 但我觉得作者是在认真写的 可以当做作者在日本生活这么多年的随笔看看
  •   我是在厕上读完的。选择厕上,一是因为每天固定阅读,二是文章每章短小精干,文字精彩,适合短时阅读。厕上读的书不代表不好,相反,这本书的作者有着较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同时以中国人的角度去客观的看日本人及文化。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我去过日本,也有朋友在日本,觉得写得挺可观,挺真实的,不错
  •   这本书的书名显得很浮夸 但是内容很好 作者看问题的切入点与其他同写日本的作家不同 更为深入 很有自己的见解
  •   日本情结越发严重,准备神马时候去日本自由行一次。
  •   很不错的一本书哦~~公正,客观的评论日本。。充分展现了日本的民族特色哦。。。
  •   很好的一本书,很适合想了解日本的人。
  •   作者将十几年来对日本的解读,分割成很多细致的小块,变成一个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刻画,比较集中的表现了日本人的特点,适合那些想要大体了解日本的读者!
  •   能让人进一步了解日本,有正面的描写,也有反面的描写,还比较客观
  •   想了解日本的人可以看看,看看日本人的无耻
  •   中国人对日本确实缺乏了解。 知道真相是进行任何进一步行动的前提。 强烈建议自认为不太了解日本的人, 看看这本书。 当当网的价格, 也确实不贵。
  •   能适当的了解日本的基本文化,挺不错的!~
  •   想我这种对日本文化比较有兴趣,但是其实对其文化了解不太多,这本书就让我知道了很多。而且每小篇长度刚好,不会太长,看得舒服。强烈推荐!
  •   菊与刀的纸质有点不够舒服,别跟我说你懂日本倒还不错!
  •   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见日本的社会
  •   讲的很好看了觉得对日本日常生活了解更多
  •   对日本的了解更深刻了
  •   好书,内容好*全面,独到,翔实的资了,文笔尤其好*王东,你让我了解真实的日本*不忍释卷*
  •   这本书能让我们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日本,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真实的日本。
  •   春节期间看完,一本真正的了解日本的书
  •   看完这本书,你才真正了解了日本,才可以战胜日本
  •   一本真实而平实的书。领略日本的社会
  •   上学的时候,对于这个紧挨我们国家的邻居,赋予他的好坏观点太多太多。看这本书,只是想客观的认识这个国家。书中很好的诠释了日本,使我们会正确面对这个国家的不同。
  •   先看了《菊与刀》这本久仰大名的写日本的书,再看这本,也不错呢~ 内容确实丰富、有料,不错!
  •   日本是个国家 如此而已
  •   对日本感兴趣的动漫党去看看,告诉你一个真是的日本。
  •   书中看到不一样的日本。
  •   很不错的一本书,观点犀利、对日本及日本人分析到位。可读性较强。
  •   对日本及日本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像他们的性格,思考方式等等。感悟颇深。
  •   描述的日本人特性很独特,和以往我对日本的印象有所不同。
  •   作者的很多观点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对于日本迷们来讲,可能有很多都已经知道了,不过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讲,很有用啊~
  •   读过了解很多日本的社会各方面
  •   不读不知到,读了才知道。了解日本族某些社会通性。
  •   你不是真的懂日本
  •   我真的不懂日本,所以我看了这部书,有点懂了
  •   这是一本比较贴近日本日常生活的书,讲的很客观,连不爱读书的老婆都爱不释手
  •   虽然没去过日本,但从作者的行文风格、翔实数据和不妄加评论的习惯来看,感觉是很客观描述日本的一本书,之前我对日本的好感停留在日剧,现在有对日本更立体的感觉了
  •   真实的日本
  •   从现代的角度看日本。多层次分析。讲的很到位。关键是客观的说日本,不带有民族情绪。愤青应该看下一下
  •   更加了解日本的书籍,虽然还是不够全面
  •   了解当代的日本还是很好的
  •   了解日本, 本书是个好帮手!
  •   本书又助于了解日本,值得看看
  •   可以了解一下日本
  •   好书
    对日本有个比较好的了解
  •   我学过日语,对日本有些兴趣,略有了解,这本书针对日本的一些热点现象进行评论,剖析,经典的一本好书。
  •   作者对于日本的观点还是挺中立的,内容方面涵盖了很多国人希望了解或是被忽略的部分,语言同样带点幽默,一本拿在手里就放不下的书
  •   很好的一本了解日本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