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异邦人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林贤治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林贤治,诗人、学者。在他的写作中,文学和思想批评类的文章最有影响。他的《五四之魂》与《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曾传诵一时。他早年写作的《人间鲁迅》,以及不久前出版的《鲁迅的最后十年》,都曾引起广泛争论。《孤独的异邦人》为其散文随笔选。选入的文字大体分属两类:一面是故乡,一面是异地;一面是现实生活,一面是书本世界;一面是记忆,一面是乌托邦,想象中的未来。《孤独的异邦人》只是该书中的其中一篇散文,该作品曾获中国文学界单项奖金最高的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

作者简介

  林贤治,诗人,学者。广东阳江人。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五四之魂》、《时代与文学的肖像》、《一个人的爱与死》、《午夜的幽光》、《纸上的声音》,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沉思与反抗》,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漂泊者萧红》等。主编丛书丛刊多种。

书籍目录

写在风暴之后父亲哀歌忆仇者为一个有雨的冬夜而作故乡小屋油灯野笛清明梦中的橄榄树悼一禾重印《中国文字狱》序,兼怀王业霖先生黄河之外还有一个黄河怀念耿庸先生纪念何满子先生诗人的工作娜拉:出走或归来也谈五四、鲁迅与胡适“嗜血的红色罗莎”沉思与反抗一个女人和一个时代自由、祖国、十字架对称:在纳粹的阴影下在奈保尔与萨义德之间今夜,我拿起两部诗集赫塔·米勒:带手绢的作家孤独的异邦人乌托邦、革命与知识分子人类出版史上沉重的一页中午的黑暗后奥斯威辛写作《流亡者译丛》序《我是农民的儿子》序《烙印》序《时代与文学的肖像》自序后记

章节摘录

  为一个有雨的冬夜而作  一整个冬季没有雨。今夜潇潇下了。我怀疑这场雨同你有关。雨声总是让我听到叹息,啜泣,和某种咕哝不清的耳语。  你走了——  阴惨的道路载你远去,从此不复归来!  人世间总有一些事情是无法逆料的。谁也想不到你走得如此突然,甚至你自己。你没有遗嘱。为此,嫂子~直抱憾至今。当一个人留在房间里的时候,我便想:其实你要说的话早就说完了,沉默是你的本分。什么白帝托孤之类原本是帝王的故事,唯阔人一流才存在诸如遗产继承权问题;对于你,如果说尚有一种难于割舍的系念的话,无非妻儿温饱而已。嫂子收入低微,且不固定,待你退休在家,工资锐减,往后的日子就更艰窘了。你曾几番找上司说情,要求给嫂子调换一种工作,然而毫无结果。人活着尚且如此,况复不在呢!你最疼爱小阿英了,住院期间,便听你多次念叨过,总是担心无人照管,会跑出大街被车辆撞倒。所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云云,不过笼统的譬喻;在目下,实在只能算得是你身上的一根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走时,我们没有开追悼会送你。慧说,大哥生前默默无闻,身后也就不图轰轰烈烈了。我想也好,免得带累你接受那许多为你所憎厌的东西:熟悉的面孔,公文一样成批制作的花圈,以及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冷漠无比的哀乐……  据我所知,你生平没有朋友。多年以前,也许有过几位可谈的同事,但后来都不怎么往来了。你变得愈来愈孤僻。苍黄的脸色,总是叫人想起荒漠,危崖,暮秋的古城。曾经有一位姓谭的同事,前来探问你的病情;话间,他说单位对你相当优容,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揪斗过你,对你造成伤害。大约那用意,当在抚慰我们的吧?的确,身为“地富子弟”,能够给你一个做人的机会,无论如何是可感谢的。只是不知道:这种年复一年,时时刻刻提防被打倒的心情,会不会比那些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更幸福一些?  ……

编辑推荐

  《孤独的异邦人》为知名诗人、学者林贤治最新文字结集,是《旷代的忧伤》姊妹篇。2010年11月8日,林贤治以散文集《旷代的忧伤》获中国文学界单项奖金最高的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主要内容为作者的人生经历、梦想、激情和难言的创痛,以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及其变迁等。文章阐幽揭明,沉雄有力,理性而有机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孤独的异邦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虽然拥有往日的精力,但不具备新时代的活力,仍然有些流于“伤痕”的感伤,但这正是这部作品在今日时代的热度里,拥有的“冷却”的意义
      
      
      
      
      
      
      评论太多其实不好,有时候几句话就够了,剩下的阅读精力留给读书人看这本书。(凑够字数了)
  •     
        先是读了林贤治《旷代的忧伤》,更早的时候是《纸上的声音》,那些诗一样的书名里藏着的绝不是诗一样简易的文字,林贤治的文章沉浑有力,倔强而高傲,有种不予妥协的高度。
      
        《孤独的异邦人》是林贤治散文随笔系列的其中一本,这本与其他几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林贤治破了先例地用大量的文字提到了亲情,开篇的“写在风暴之后”便是讲父亲在“文革”中的遭遇,往后的“父亲”、“哀歌”等皆是对父辈和亲情的描述。这些文章与以往不太一样,仿佛由灵魂的深处走出来,走进作家的童年、少年和青年,那个错乱的年代,劫后余生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林贤治是被那个时代灼伤过的人,有着切肤的痛,伴随着作家的一生,让其感受到困惑、背离和荒凉,这也影响着林贤治的文章较之更多的作家多了一份沉思和体悟。
      
        “我不只一次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他们没有故乡。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对作家来讲,童年是作家挖掘不完的源泉。清明、小屋、野笛、油灯,这些事物只有故乡才有。而远离故土,便是一个大地的背弃者,只能感觉到无比的孤独。
      
        其后,林贤治才写到友人,写一禾的死,怀念黄河和王业霖先生,还有耿庸和何满子,这些知识分子的代表,思想界的先知,他们的远去,不仅是对作家的触动,而是标志一个时代的结束。当然,他不止一次地提到鲁迅,这个对作家影响颇深的人物,在曾经出版过的《人间鲁迅》中即可窥其一二,纵观现今对鲁迅的研究有成就者,恐无人难出其右,
      
        一面是故乡,一面是异地;一面是现实生活,一面是书本世界;一面是记忆,一面是乌托邦,想象中的未来。故乡是林贤治的出发地,也是所有人的出发地,我深信所写作的一切又都与它有关,都源自它的给予。这恰恰印证了林格的那句话:童年是人生的源动力。
      
        书中的后半部分,还是预料之中地提到了沉思与反抗,还有自由与灵魂,女人与时代,这些经典的力透纸背的文字再次让我们回到林贤治固有的思想体系中,对政治、人性、美学的拷问,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们的分析与试探,以及乌托邦与知识分子的碰撞。
      
        “孤独的异邦人”书名来自林贤治对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篇纪念文章,对于中国来说,白求恩是一个异邦人,且孤独,因为其国籍和身份,还有其独立自由的天性。而林贤治从某种意义上也意识到自己的异邦人身份,远离故土,怀念是必不可少的,文学的本质是回忆,而未来只有通过回忆才能变得清晰。开到荼蘼花事了,该记住的总会记住,因为有文字留给我们所有的记忆。
      
      
  •     近日,林贤治先生推出一本散文随笔集《孤独的异邦人》;该书为《旷代的忧伤》的姊妹篇。一直以批判精神著称、被文学界冠以“民间思想者”称号的林贤治先生,2010年11月以散文集《旷代的忧伤》,毫无争议地斩获了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奖金30万元;这是目前国内创作界奖金最高的奖项。
      《孤独的异邦人》的文字大体分属两类:一面是故乡,一面是异地;一面是现实生活,一面是书本世界;一面是记忆,一面是乌托邦,想象中的未来。
      林贤治先生坦言,故乡大地早已使自己远离了喜剧,留下的情感,唯余愤怒、焦虑、忧伤,虽然自己知道,这些是多么的不合时宜。但是,故乡是他的出发地,无论人生,无论写作。对于他而言,为这一片闭塞、贫困、饱含伤痛的土地写得太少了,因而自己常常为此感到不安;但他深信自己所写作的一切又都与它有关,都源自它的给予。
      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等,故乡的一切,不仅仅是甜蜜的乡愁,诗意的回忆可能会使人沉醉;对于大多数从乡村走向城市,曾与大地泥土为伍而如今踏着混凝土、敲击鼠标的人们,如今十分适宜地消受着都市文明,会不会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记、迷失了呢?当年逃一般离开故乡的人,在都市迷醉的梦醒之余有没有觉得自己是一匹“荒原狼”呢?
      文集中有限的几篇文字透露了作者早年的成长、奋争与逃离,这很具有代表意义,这是如今中年乃至中老年群体的当年的人生写照。除此自传性文字之外,那个乡下少有的爱体面的却两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已去世的中医生父亲,限于罗网般活计里、死于不该死的疾病而早逝的堂嫂,死于贫病、曾跳起揭发批判“我”父亲的“仇人”单身汉阿和,等等,这样的亲人与乡邻,留给作者的不仅仅是怀念。在故乡那里,生存的意义高出一切之上,所以,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平等和正义一直高于个体自由。三四十年前以来,为了生存与经济的富足,受了自由的诱惑,那些像土地一样深厚、牛一样勤劳、野草一样生生不已的乡邻们,潮水般地涌向城市,以乡村中最精锐的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了城市,最后仍不免潮水般地退返乡村。他们又宿命般地遭遇了平等和正义问题的纠缠。他们,乃是我们的脊梁,但是他们从来都是默默的大多数,卑微,弱小,为生计蚁族般地挣扎、劳碌,在文字的世界里难以留下痕迹,更遑论话语权了。阅读林先生这样忆及乡村的文字,往往也会唤起对乡村的回忆,但其字里行间的悲怜与感伤,能让我们对生育的故土激起甜蜜而美好的乡愁么?
      故乡的远方是异地。异地,是纸上的行旅,书本的文字的世界,心灵与精神的世界。作者自称自己是一个狭隘的、脆弱的人,一个怀疑论的写作者,在感觉受到伤害时,故不得不向书本寻找精神的奥援。诸如,比男人伟大、“嗜血的红色罗莎”罗莎•卢森堡,以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闻名于世的美国政治学者汉娜•阿伦特,二十世纪德国最有名也最有争议的、被誉为“堕落的电影女神”里芬施塔尔、“挡车的螳螂”的朋霍费尔与马丁•路德•金,相互冲突的维•苏•奈保尔与爱德华•萨义德,“带手绢的作家”赫塔•米勒,“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圣徒诺尔曼•白求恩大夫,等等,这些灵魂,是挣扎的灵魂,是高贵的灵魂,更多的是自由的、乃至追求自由的灵魂。作者以凝练而厚重的文字,对这些一个个异邦人进行别样的解读,让我们见识生命的非一般的意义,那些生命的高度与宽度。
      在这部姊妹篇中,林贤治依然在场。他的文章不是帮忙,也不是帮闲,而是越过自恋、唯美和抒情,以生命写作的态度,勇于直面现实,揭示生活的真想。
      
       (文/王宏波)
      
  •   前半部分尤可,后半部分还是改不了“文人相轻”的积习,对自由立兹也多有偏见……
  •   他是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历史做方法论,理想做世界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