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谜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高强,于一  页数:252  
Tag标签:无  

前言

泼一笔盛世浓墨,晕染开来的是悲欣交集的繁芜世界。    正在发生的一幕幕让人人眼花缭乱,裹挟雾里看花的唏嘘;又似曾相识,恍惚走在轮回命途。各种熟悉陌生的时间碎片交织剪辑,如一场未曾预先排练的大戏。    台上游园惊梦正酣,台下亦如醉如痴,迷雾缭绕,一时难辨真相。各种谜团如变戏法,一层层堆砌淤积,被岁月大手轻轻一抹,又有新花样。旧疑未释,然画面戛然而止,又添新问。某类现象,某个故事,某种结局……即便故事的主角是见惯不惯的隔壁张三李四与王五,昨夜一阵细雨还未来得及将主角深深浅浅的脚印冲刷殆尽,如此近在咫尺或仅仅相距几十米远,却似隔着千年光阴——剪不断,理还乱。    曾经戴着积贫积弱帽子的中国,30余年浓缩西方200余年经济奇迹,在西方某些“大国崩溃”的哀乐中茁壮成长?海量货币喷涌而出,通货膨胀不温不火,“仁慈的上帝”当真给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一个神奇的黑洞,以昼夜不息吸收多发货币?传统经济学家把经济大势与股市捆绑兜售,中国的股市忽上忽下,翻红泛绿全凭情绪;房地产一经盖上市场化大印,便如脱缰野马,宏观调控紧锣密鼓……    诸多谜团,有好有坏,有些阅尽繁华,有些暗隐难以言喻的苍凉,这是改革30余年来时代打在我们的国家以及每个人身上的烙印。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把2040年作为中国惊涛骇浪式的大转型,“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一目,这是个历史的必然。到那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中,就可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人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了。”    这个被数千年文化浸泡,又有着出色消化胃口,不间歇消融外来文化的国度,不断站在一个又一个历史转折点接受新的挑战。不管是“站在浅水区摸着石头过河”,还是“涉人深水区抱着石头过河”,何曾有过过了“历史三峡”就可一劳永逸的故事?稍有不慎,欢娱只剩片刻,浮光即成掠影。    今天,我们所置身的“中国模式”,更要如履薄冰,在浩瀚隐秘的复杂事务中跋涉,以求寻得出路,捕捉隐藏于表象之内,并于峰回路转处觅得恍惚的真相身影。    真实情境中,没有纯粹的经济问题。所有披着经济外衣的问题,一旦较起真来,都不能以经济规律解围。西方经济学横看竖看中国都是谜,症结大抵在此。试图将中国置身于“纯粹无菌”环境里,割裂其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一路演算下来苦思无果,中国成为经济学的反例。    人们如此热烈地呼吁市场,希望市场全盘进入中国占据大街小巷,武装到人们的大脑与牙齿,以带给中国更为震撼的脱胎换骨。    必要的时候,尤其是某项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就不能丢给市场自行解决,还需政治与行政命令。不过,市场化大势所趋,希望给市场留一个光明的尾巴,运用政治与行政解决棘手问题时更有弹性,以给经济规律腾出施展拳脚的空间。    中国模式下,有自由有喧嚣,有牢固控制,也有无羁状态,我们乐在其中,又置身度外,分不清到底是受益者、受害者、围观者,还是三者兼有。不过,我们始终忘不了□□溟的世纪之间——“这个世界会好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幸运的我们有着前人从未遭遇过的开局,于欣喜、不安以及困惑中,继承传统留给我们的财富,并不断推陈出新,走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不回头地走下去,只等一切豁然开朗。

内容概要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从1993年开始,一批西方学者针对中国经济,相继提出了一系列中国之谜。
  为什么30余年能浓缩200年经济奇迹?为什么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经济?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货币财富大爆发?为什么中国股市暴涨暴跌?为什么伟大的改革并未产生伟大的企业?为什么房价调控难度这么大?为什么高利贷愈来愈猖狂?
针对这些疑问,著名经济学家高强、于一都将在本书中为您一一解答。

作者简介

  高强,《赢在中国》总策划,《国情备忘录》总撰稿,CCTV特聘讲师、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副主席。著有《华尔街如何影响中国》、《货币变局》等多部畅销图书。
  于一,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走向、货币走势等研究,长期关注民生态势。目前已出版有《谁绑架了我们的生活》、《谁在投机中国》、《变局——中国企业怎么办》、《未触底的中国经济》等著作。

书籍目录

序:中国模式下的中国奇迹之谜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些人看不懂中国经济?
 中国奇迹是个谜?
 东西方无人能参透中国奇迹之谜?
 中国既用了“犁”,也用了“剑”?
 自主创富是不是最终谜底??
第二章 为什么30余年能浓缩200年经济奇迹?
 中国崛起是个经济学反例?
 “逼”出来的集体愿景:“富起来吧”?
 制度松绑:计划经济体制解体?
 创富激励:从大锅饭转成炒私房菜?
 站在全球化巨人的肩膀上?
 自主创富是经济崛起的超级杠杆?
第三章 为什么中国出现货币财富大爆发?
 高增长、低膨胀的黄金时代?
 明明白白说通胀?
 是谁吃了超额货币??
 藏不住的鼓包?
 在中国,货币超发是甜还是酸??
 中国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第四章 为什么中国股市暴涨暴跌?
 西方“人狗理论”在中国的偏差?
 掀起政策市的盖头来?
 中国股市何时告别圈钱市?
 股市没规矩,股民怎么办??
 资本市场的“守夜人”去了哪里??
第五章 为什么大国崛起,而未实现共同富裕?
 尴尬:大国崛起与百姓收入?
 从“血拼”式竞争到高质量增长?
 国富蛋糕越切越小?
 养老之困待解?
 医院靠什么挣钱?
 垄断现象值得深思?
第六章 为什么民企比央企更活跃?
 央企的“长子”优势?
 民企在夹缝中生存?
 越是大时代,越是物竞天择?
 “花自己的钱才心疼”?
第七章 为什么伟大的改革并未产生伟大的企业?
 首要原因是商业DNA断裂?
 有做大的决心,没有做强的实力?
 民营企业:竞争隐现丛林法则?
 中国商人不够懂政治?
第八章 为什么房价调控难度这么大?
 房价曾经跟政策重拳逆势而为?
 房地产市场的隐忧?
 一些地方政府与土地死磕?
 房价最终能降多少??
 房产调控会持续压低房价吗??
第九章 为什么高利贷如此猖狂?
 中国金融一枝独秀?
 高利贷噩梦?
 清算时代?
 一场“饮鸩止渴”的游戏?
 滚滚“钱”流天上来??
 敢问借贷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被逐利本性驱逐的民间资本,其贪婪性在“企业缺钱花,只顾借钱活命”的语境下无限膨胀。一场青黄不接的“钱荒”,如同热带雨林里四处弥谩的炎热潮湿的空气,不断催生着“钱生钱”、“利滚利”的贪婪与野心,且由于脱离正常制度与法律轨道,那些曾被法律、道德与人性压抑的欲望,正在被冲动、烦躁、单纯以及偏执的群体情绪所怂恿,以至于疯狂到百无禁忌的地步。范围之广、利息之高、参与者之众都属空前。仅温州一年的高利贷就暴涨400亿元,速度之快让人瞠目。地域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江浙一带,民间借贷最为活跃和招摇,几乎到了白热化地步。由于迟迟未戴上合法化的帽子,无照经营的地下钱庄之前在招揽顾客及储户时,还有些“非法集资”的心怯,广告往往打得不那么显山露水,只是点到为止,靠着与顾客及储户的心有灵犀——“你懂的”招徕生意。随着民间借贷势头渐猛,需求方数量激增,地下钱庄的底气与勇气也水涨船高,打出的广告大而醒目,倒是摆出一副正大光明的“救世主”的派头来。借贷范围也不断突破熟人圈子,从几年前的熟人借贷开始扩展到陌生人借贷、跨区乃至跨省借贷。

编辑推荐

《中国之谜》编辑推荐:CCTV特聘讲师、《赢在中国》总策划、《国情备忘录》总撰稿高强,大胆揭发经济崛起背后的真相!破解30年发展奇迹之谜!首次引领读者全盘了解中国经济形势和走势!这是连诺贝尔奖经济学家都参不透的中国经济!参透中国,你才能领悟世界!感知现实,你才能沟通未来!《中国之谜》是中国当代版的《国富论》、《国情备忘录》外传,为老百姓提供最具前瞻性的财富分析和建议,是最有效的生存法则,能够优化你的生活和未来!横看是谜侧是谜。新旧疑问各不同。不识财经真面目。此书就在你手中。提供最有效的生存法则,优化你的生活和未来!房价虽然有下跌的空间,但不会太大,绝不可能再跌回到五年前的价格,这是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决定的。——P186《为什么房价调控难度这么大?》在中国炒股,不能完全按照经济增长的曲线来出牌。2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西方“人狗理论”在中国出现了严重偏差,中国GDP虽然稳步增长,但股市却出现“七牛七熊”。牛起来牛气;中天,熊起来“一熊到底”。——P78《为什么中国股市暴涨暴跌?》高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促进社会各阶层流动的制度。但高考之后,世袭只是在虚掩。一旦家有毕业生,权力和财富的代际复制,都会在就业这条食物链上以爆发式的结果呈现。在这个社会资本垄断的时代。拼爹远远强于拼命。——P108《为什么大国崛起,而未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崛起的秘密并非暗含更多玄而又玄的经济学原理,也无须劳烦经济学独辟一个学派。13亿人口就是中国崛起的超级杠杆。工资低、福利微薄,形成了廉价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的技术软肋,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竞争优势。——P18《为什么30余年能浓缩200年经济奇迹?》“养儿防老”江河日下,养老储蓄也在从火星往地球奔跑的路上,连个影子都没有。即使你辛辛苦苦攒下一大笔钱,为这笔钱列了一长串的养老计划,到头来你却会恐慌地发现,这些钱远远不够。老来的残酷,或许比青春的残酷更令人不安,岁月剥夺了你的财力、物力和时间。——P123 《养老之困待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之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4条)

 
 

  •   《国富论》的中国当代版,《国情备忘录》外传,财富大爆发背后的真相
  •   揭发经济崛起背后的真相,破解30年发展奇迹之谜,首次引领读者全盘了解中国经济形势和走势。
  •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从1993年开始,一批西方学者针对中国经济,相继提出了一系列中国之谜
  •   中国学者对于"中国之谜"的关注,其焦点不在于争论中国国情是否符合西方的经济理论框架,而在于中国现实的复杂状况。
  •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前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借助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同样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   在西方浩如烟海的经济学理论中,却找不到适合中国经济的理论。所以,近些年,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中国之谜。
  •   西方媒体批评中国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似乎中国如果采纳西方的全面自由化要求,更能同时满足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利益。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经验往往都是片面的,生存地位也是有局部性的。我们需要在各种理性的、情感的以及文化认知基础上,剥茧抽丝,深度剖析中国国情。
  •   有人说,谁能够破解这个谜,谁就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为世界经济学家带来了伤脑筋的经济反例。
  •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认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是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   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因为我们面对的环境,已经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
  •   以《国富论》为代表的西方理论却并不一定就是拯救中国经济的圣经。
  •   30年经济的强劲增长,如此深入地改变了中国国情,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   中国的GDP以不可遏制的速度增加,在"10%"徘徊的惊喜数字,让很多国家的经济学家大跌眼镜--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
  •   古典经济学强调“看不见的手”,社会主义的大政府便不可能和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竞争,然而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有目共睹。
  •   他们把中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实际上是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发展提出的质疑。
  •   对基本国情的重新发现和审视,将成为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瞭望哨和指路灯。
  •   拉丁美洲国家资源丰富,出口可可,牛肉,石油,矿产等大宗产品,符合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阿根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生活水平不亚于美国,巴西的人口压力,也远比中国为小。可惜拉美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如东亚,技术进步尤其缓慢,始终没有摆脱“依赖经济”的困境。
  •   中国经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启示,也给发达国家的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带来巨大的困惑。
  •   在中国,许多研究经济的学者,也把在中国国土上出现的局面称作"中国之谜"。
  •   当简单的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奇迹或中国反例时,西方政治学的威权政府论便在媒体中大有市场。
  •   中国国情的真相是什么?最先进与最落后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中国发展有着怎样的本土化轨迹?
  •   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并能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是否真的正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地带?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明确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政府被金融财团俘虏,只有拆散金融财团,才能摆脱金融危机。但是,至今观察到的美国救市措施,花了上万亿美元拯救金融寡头企业,却无力挽救美国的实体经济。
  •   中国之谜(《国富论》的中国当代版,你值得拥有、、、
  •   中国在经济的改革发展中,是否在政治和社会体制上,也走出一条和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
  •   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国际经济实力对比第四次巨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是19世纪早期英国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早期美国和德国的崛起,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经济奇迹,第四次就是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其余地区的崛起。
  •   从国情备忘录追着看的一本书,不错!
  •   最有影响的论据是“贪污腐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什么中国的基础建设速度比西方民主国家快得多,他们的理由是贿赂一个市长要比收买整个市议会便宜得多。
  •   2008年,德国《金融时报》撰文,称德国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大受益国。德国必须高度重视这个正在兴起的国家。
  •   "中国之谜"逐渐成为过渡经济学的理论命题,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国际主流经济学家的重点课题。
  •   的确,中国的国情是"底子薄",但大量的统计数据向世界再清楚不过地标示着中国的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
  •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他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时间是1993年。接着,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
  •   中国的工业化环境与西方的工业化环境截然不同,这就决定了照搬西方经济理论会摔跟头。
  •   西方观察家把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归功于美国的市场开放和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结果。
  •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美国《纽约时报》。
  •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经验往往都是片面的,生存地位也是有局部性的。我们需要在各种理性的、情感的以及文化认知基础上,剥茧抽丝,深度剖析中国国情。
  •   西方媒体批评中国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似乎中国如果采纳西方的全面自由化要求,更能同时满足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利益。
  •   罗纳德麦金农在1993年提出了"中国之谜"时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   中国能够抵挡住亚洲金融危机的侵袭,在于中国稳健的经济发展模式。
  •   拿破仑曾忧心忡忡地告诫世人,别弄醒中国,它一醒来他就会震动世界。如今,巨人醒来。中国国情,有薄弱的底子、迸发的瞬间、发展的代价以及光速的变化。
  •   今天,我们用行走的脚步纪录中国国情。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古老文明的中国,在享用了三十年的繁荣之后,也抛出了一系列问题
  •   全世界感到惊诧,全球经济每况愈下,中国却逆势而行,提出实现8%的高速增长,中国提出8%的底气在哪里,这到底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   我们很难从国际上找到现成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来解决中国的特殊发展问题,我们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
  •   我国的国情是:我们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2008年12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改变了前几个月一路下滑的颓势。在消费领域,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7年增长21.6%,2008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达到17.4%。2008年,中国为世界贡献了四分之一的经济增长量,而人们期待中国将在2009年贡献一半左右的增长量。
  •   详细介绍和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其原因,在高度概括后指明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经济变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协调统一进行。渐进式变革,在转型过程中尝试把计划和市场最好的部分"装入一个篮子里",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所在。
  •   今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一位河南商人用10亿元买下了德国帕希姆机场,温州商人也买下了英国的某家电视台……但是,中国真的强大了吗?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这样诠释他心目中的"中国之谜":"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   了解一下中国国情对于我们每个公民都是很重要的
  •   历史上吸收最多外资的国家和地区是德国统一后转型时期的东德,其次为匈牙利,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由于地理政治的原因,他们获得的外资,以人均规模计算,远远超过二次大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英国的规模。但是东欧转型的十年间,经济下降了一半,战后半个多世纪积累的工业大多破产或被外资兼并。他们的经济发展速度至今远低于中国和东亚。
  •   美国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就曾这样感慨,"在亚洲没有一个国家,甚至说能够接近中国在25年的时间里面贸易总额翻8倍的收入,不要说打破连接近都无法接近。在二战后,也很难找到一个经济体可以打破中国的经济情况
  •   无论历史身处哪一个低谷,总有高坡出现,而中国就是历史的一个高坡。它以从容不迫的发展态势,为世界做出榜样。
  •   2008年,中国实现了9%的GDP高速增长,随后在2008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定下了2009年GDP增速保持8%的目标。
  •   国情既是绵长的历史叙事,也是宏大的纪实诗篇。13亿人心中,有13亿个国情的版本。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因为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会从不同的侧面认识中国国情。
  •   书中对于中国现行经济问题分析很是到位,值得已阅。
  •   渣打集团CEO彼得桑兹就说:"我认为(中国政府公布的2008年度经济数据)很振奋人心,因为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的内需很强,中国经济不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需要依靠出口和投资,因为很明显,目前对增长率贡献较少的部分是出口和投资,我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保持内需持续增长,因为这正是中国渡过这次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而对于世界各国而言中国的行动很重要。"
  •   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国尚未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比重较低,与外在环境的关联度较弱。因而,人民币有了不升值的足够底气。
  •   以往我们提到国情时,往往说: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但今天,一句话已经远远不能描述出中国的基本国情。
  •   强大,还是弱小,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常常很难分清。每天,我们从许许多多来自中国各个角落的统计数字后面,面对着我们这个国家。这些数字看似枯燥,但正是这些数字组成的浩瀚场景,在描绘着中国的复杂国情。
  •   了解中国经济的一部好书
  •   经济学家罗纳德 科斯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将在75年后超越美国和欧盟,我对此深信不疑。"
  •   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而又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   百度、锦江之星、如家,中国老百姓日常接触最多的这些网络搜索平台和经济型酒店成为国际买家手中最有未来的成长型企业。
  •   西方主流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内在矛盾,便是关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假如出口导向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则拉美经济应当比中国更有增长优势。
  •   吸引外资的多少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外资。这是中国的经验之一。
  •   在全球化的经济链中,中国这个环节已不是可有可无。
  •   在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经济抱有强烈的期待: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市当局要学中国"经营城市",提出要"15年赶超上海"
  •   1992年9月,纽约时报用头版头条大幅报道中国经济起飞了,根据是世界银行的报告,并附有一张很大的照片。
  •   经济格局混乱,谁将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世界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中国。
  •   在很多人看来,以欧美中心的世界格局即将被打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庆幸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把中国当作扭转世界经济格局的关键棋子。
  •   在中国,构筑的马其诺防线更坚固;在中国,可以找到新的世界经济增长点。在中国有盛宴,市场和资源也充满诱惑,私募机构、纳斯达克都愿把橄榄枝抛向中国……
  •   宏观经济学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知识的积累,发展就是知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没有后来者的挑战可能。自由化是消除知识传播障碍的主要手段。
  •   中国以在经济危机中独当一面的风范,塑造了大国形象。
  •   巴西《经济价值报》在一篇长达14页的介绍中国的文章中称中国是"全球化的帝国"
  •   全球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一旦涉及中国经济,经常使用的是一些加感叹号、感情色彩比较浓厚的词汇。比如庞然大物、中国虎、新的超级大国、中国旗舰、全球化的帝国……等等:
  •   在全世界的眼中,中国迷雾重重,是一个难以看清的国家,成为经济命题中的悖论。
  •   人们都清晰地懂得,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将惠及全世界。
  •   中国经济并没有陷入依赖经济的陷阱,技术进步超过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本雄厚的东欧。可惜东欧休克疗法的外贸自由化,导致的是持续贸易逆差而非顺差。
  •   南亚国家(例如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劳力成本比中国还要低,为什么他们的经济增长率远比中国为低呢?
  •   中国并没有象东欧前苏联那样把国企全面私有化,而是首先打破国企的垄断,把独家经营的中国民航拆分成几家航空公司互相竞争,比西方垄断的私营企业更有效率。
  •   中国财富背后的曾向。
  •   西方媒体流行的几种简单说法,意在否定中国崛起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模式。
  •   西方理论家一直看好“民主国家”印度而非中国,最终的理论依据是自由民主更符合人类的自私本性。
  •   经济学里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当现实经济发生变化时,经济学的理论也要随之改变。
  •   西方媒体把夸大的中国腐败和中国增长联系起来,是对当代世界史的无知。
  •   无论西方给予中国哪个称号,尽管是在绘声绘色描写中国的崛起,但无不带有酸溜溜的味道,甚至还裹挟了"中国威胁论"的火药味。
  •   西方有些说法初看似乎抓住中国发展的某些特征,细想却和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不符。
  •   中国,表面上来看,是在改革开放的调解下,社会分层化,多元化。社会在财富拥有的水平上、消费模式上,都阶梯化、阶层化。这是一个竞争性社会必然的一个格局。某种程度上来说,
  •   、西方要和中国平等竞争,必须推动中国政治的议会道路,降低中国的决策速度。这一理论的优点是承认西方民主制度在全球竞争中不一定具有优势。
  •   在西方的主流媒体中,中国话题成为最有争议,也可能是最有新意的话题。
  •   财富大爆发背后的真相,值得读的一本好书
  •   中国的产权清晰理论,实质上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产权,变为共有制下的激励机制,这比西方以私产为基础的产权理论更具一般性和说服力。
  •   看看中国到底有何之谜?:
  •   中国之谜 同样写的娓娓道来 让人没有枯燥之感
  •   书不错,中国之谜,值得拥有
  •   中国很多事都是谜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