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通史(全12册)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主 编: 张 炯,主 编:邓绍基,主 编: 郎 樱  页数:56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文学通史(套装共12册)》是一部由代表国家级水平的专家团队历时十余年精心打造的精品文化工程,代表了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趋势,对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繁荣新时期文学研究,促进各民族的团结,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满足了近年来各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图书馆以及专业人员的科研与阅读需求,对满足年轻读者的数字化和在线阅读需要亦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张炯(1933~)汉族,福建福安人。中共党员。1948年10月参加革命,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作品与争鸣》月刊主编、《评论选刊》杂志社社长、《文学评论》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名誉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著有评论集《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新时期文学评论》、《文学的攀登与选择》、《走向世纪之交》、《文学的回眸与思考》、《文学评论与对话》、《文学多维度》;专著有《创作思想导向》、《新时期文学格局》、《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论》、《社会发展与中国文学》、《文学多维度》和作品集《迟开的梨花》;主编有《中国当代文学讲稿》、《新中国话剧文学概观》、《新中国文学五十年》和《新中国文学史》(两卷)、《中华文学发展史》(三卷)、《共和国文学60年》(四卷)、《新文艺大系•理论•史料集(1949~1966)》,与人共同主编《当代文学新潮》、《中国文学通典》(四卷)、《世界华文长篇小说丛书》(十二卷)。获国内奖项多次。并获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的二十世纪成就奖。
邓绍基(1933~)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副主编兼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学术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专著有《〈红楼梦〉论丛》、《杜诗别解》,主编有《元代文学史》、《中国文学通史系列》。还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和《中国文学通典》主编。其《元代文学史》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成果奖。
樊骏(1930~)浙江镇海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文学评论》编委,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论文集两卷,曾协助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曾长期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其长篇论文《论说老舍》曾获鲁迅文学奖。

书籍目录

《中国文学通史:先秦至隋代文学》目录: 总序 古代文学绪论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中华原始社会的文学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文化和文学艺术的起源 第二节 古代神话和传说 第三节 神话的宝库《山海经》 第二章 书写文学的萌芽和散文的开端 第一节 夏商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概述 第二节 文字的产生和书写文学的萌芽 第三节 散文的开端 第三章 《诗经》与周代礼乐文化 第一节 周代礼乐文化发展概述 第二节 《诗经》的性质与分类 第三节 《诗经》作品的产生时代 第四节 《诗经》的结集 第五节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第四章 战国时代文学的繁荣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大发展 第二节 战国时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战国时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及特色 第五章 史传散文 第一节 史传散文的兴盛概况 第二节 编年史的杰作--《左传》 第三节 《国语》及《公羊传》、《觳梁传》 第四节 列国纷争的历史画卷--《战国策》 第六章 百家争鸣和诸子散文 第一节 诸子散文概述 第二节 《论语》及其他儒家经典 第三节 雄辩精深的《孟子》 第四节 瑰奇恣肆的《庄子》 第五节 《荀子》和《韩非子》 第六节 《老子》和其他子书 第七章 爱国诗人屈原 第一节 屈原的生平和楚国的处境与文化 第二节 诗家的千古杰作《离骚》 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四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一节 悲秋之祖宋玉 第二节 其他楚辞作家和作品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代文学 第一节 赢秦统一过程中的文化特征 第二节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第三节 李斯及秦代奏章 第四节 出土文献中的秦代文学资料 第五节 秦代诗歌及其他 第二章 西汉前期文学 第一节 汉初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陆贾与贾谊 第三节 枚乘、邹阳、贾山、晁错 第四节 司马相如及其他 第五节 刘安、严忌及其他 第三章 史传大家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 第二节 《史记》的成书及其体制 第三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 《史记》的文学特色 第五节 《史记》的注释与版本 第六节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 西汉后期的文学 第一节 西汉后期的社会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王褒及其《洞箫赋》 第三节 刘向和古典文献整理 第四节 辞赋家扬雄 第五章 东汉文学 第一节 东汉的社会、政治和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班固、班昭兄妹 第三节 科学家张衡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 蔡邕、赵壹和祢衡 第六章 王充及其他散文家 第一节 思想家王充的散文作品 第二节 王符和仲长统 第三节 东汉其他散文家 第七章 汉代乐府文学 第一节 乐府歌诗的收集及其类别 第二节 乐府歌诗的特色和成就 第三节 乐府长篇叙事之作《孔雀东南飞》 第四节 乐府文学的影响 第八章 五言诗的成长 第一节 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节 古诗与“苏李诗”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汉末建安文学 第一节 文风的变革者曹操和曹丕 第二节 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曹植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其他建安作家 第四节 饱经流离的女诗人蔡琰 第二章 魏末和西晋文学 第一节 狂放疏旷的嵇康和阮籍 第二节 陆机和太康诗人 第三节 左思的诗赋 第四节 西晋其他作家 第三章 东晋文学 第一节 风格迥异的刘琨和郭璞 第二节 庾阐及其他诗人 第三节 孙绰和袁宏 第四节 庾亮、桓温和王羲之 第五节 段仲文和谢混 第四章 田园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第五章 南朝作家(上) 第一节 山水诗的创始者谢灵运 第二节 颜延之与谢庄 第三节 拟乐府的名家鲍照 第四节 开唐音之先的谢胱 第五节 沈约、王融 第六章 南朝作家(下) 第一节 诗风转变之际的江淹 第二节 何逊、吴均与刘孝绰 第三节 任防、丘迟、刘孝标与萧衍父子 第四节 徐陵与阴铿 第五节 江总和陈代其他作家 第七章 文学总集的编纂与文学批评的繁荣 第一节 《文选》 第二节 《玉台新咏》 第三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四节 钟嵘的《诗品》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第一节 志怪小说 第二节 志人小说 第九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 南方乐府民歌 第二节 北方乐府民歌 第十章 十六国与北朝文学 第一节 前秦及后秦作家 第二节 前凉和西凉文学 第三节 北魏初期和中期的文学 第四节 北魏后期作家 第五节 《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 第六节 邢劭、魏收和北齐文学 第七节 庾信 第八节 承前启后的隋代文学 第四编 隋唐前南方民族文学 第一章 隋唐以前民族关系史 第一节 史书记载中的民族关系 第二节 中华大地族群系统 第三节 南方民族神巫文化与神圣叙事 第二章 开天辟地神话 第一节 楚帛书与创世神话隐形架构 第二节 气本说开天辟地神话 第三节 水本说开天辟地神话 第三章 人类起源神话与洪水神话 第一节 人类起源神话 第二节 考验与洪水神话 第四章 与自然关系及文化英雄神话 第一节 射日神话 第二节 斗雷神话 第三节 文化英雄神话 第五章 古族古国神话传说 第一节 族源神话的形成 第二节 竹王、九隆、盘瓠、廪君等族源神话 第三节 蜀、巴、骆越等古国神话传说 第六章 《越人歌》与《白狼歌》 第一节 《越人歌》 第二节 《白狼歌》 本卷后记 卷后索引 …… 《中国文学通史:唐代文学》 《中国文学通史:宋辽金文学》 《中国文学通史:元代文学》 《中国文学通史:明代文学》 《中国文学通史:清代文学》 《中国文学通史:近代文学》 《中国文学通史:现代文学(上)》 《中国文学通史:现代文学(下)》 《中国文学通史:当代文学(上)》 《中国文学通史:当代文学(中)》 《中国文学通史:当代文学(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其《上林赋》则用了更为夸饰的语言,描写帝王上林游苑的广大,江河山川的雄伟,行军校猎的宏大,歌舞升平的幽雅。 此二赋描绘场景多以类相从,地理、江河、山川、林苑、奇草、美木、异兽、歌舞,对这些景象在不同对话场景,频繁地运用排比对句,繁文丽语,艳辞佳句,逐一分层描摹。这种方式,无论从感官上,还是从视觉上,都会形成一定冲击。同时,这也是形成其大赋铺张扬厉的骋辞风格的重要因素。《文心雕龙•诠赋》说:“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 赋篇末,为归结到反对奢侈淫靡,这也是汉赋所谓“劝百讽一”的固定模式。司马相如着力描写那想象而来的景象,社会意义不大,但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一个时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一些面貌,而且它用力地写出了自然景物之美,这都是值得重视的。两篇作品的末尾加进反对奢侈淫靡的一些道理,想用这来加强它的思想性,其目的也是试图以此体现赋的社会讽谏功能。《史记•太史公序》:“《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篇中反对奢侈淫靡的那一些话,其实是儒家经典中所常见的一些道理,这也投合了汉武帝的口味。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在“赋”这种文学体裁的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赋”这种文学体裁,创始于宋玉和苟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是模拟宋玉的赋而又有所发展。这两篇赋的整套结构是模仿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这种结构的形式是甲和乙在互相夸耀,丙出来压倒甲和乙,并且搬出一些大道理来作为结尾。《子虚》、《上林》的描写田猎游观之盛,又是模仿《高唐赋》。《子虚》、《上林》在笔力上不如《高唐》,而铺张闳丽却又过之。这两篇赋继承了《高唐赋》的表现方法,形成了一个基本固定的格式,如《子虚赋》描写云梦,东、西、南、北、上、下都铺陈一番,极力形容。而在《上林赋》篇末有所谓“曲终奏雅”,寓一点规谏之意,但实际是“讽一而劝百”,读者所注意的还是在于它所极力铺陈形容的东西。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通史(套装共12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中国文学通史,它既是对以往中国文学史作的一次集大成式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学史的范围、深度作的一次全新的开拓和尝试;它既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创新工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学通史(全12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