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

出版时间:2010-10-1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施亮  页数:308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一条一条胡同,灰墙灰瓦。它原是这座古老城市水墨画中一道又一道墨痕,陪衬出紫禁城红墙黄瓦的雄伟,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还显现着北海公园的碧波涟漪,柳叶低垂,白塔耸立;又隔绝了长街闹市的车马喧哗,尘嚣扰攘,人群熙熙;它是淡泊宁静的,又是沉雄谲诡的,也是质朴无华的。它的景物风情,也成为一幅幅独特而韵味无穷的民俗画卷了。有些胡同长长宽宽的,大叶杨树栽种两旁,沥青路面覆盖着浓重树阴,你倒背手慢慢走,心境会无比悠闲,见一对老人在墙边对弈,点缀出某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偶尔,一位小贩推货车路过,慵懒吆喝一声,又推车慢腾腾过去了。也可能一个男孩子脚踏滑轮车,朝你迎面冲来,蓦地打破幽静氛围,哗啦啦的强烈声响,竟会使你内心涌起莫名的欢腾。踅进另一条胡同,无意间走人曲折小巷。转去弯来,瞧一座黝黑的小门洞旁,坐几位老人闲聊天。他们善意望你,设若走过去问路,必定不厌其烦为你细细指引,怎样往东拐,如何再朝西去。可你也不见得走得出迷网似的胡同,因为那些陋巷太不规则,忽宽又窄,有的已堵塞,或与其他胡同相连,很容易迷失方向。现代北京城里,真正的四合院已经极少。大都是一些大杂院了,院里到处搭建小厨房及自盖棚屋,简直重门叠户,“院子”只不过是仅够伸脚的地方而已。况且,每户没有独用的卫生设备,人们只好去公共厕所。早晨,那里走动许多蓬头乱鬓的倦容女子,斜披衣衫趿拉鞋的中年男子,还有光膀子的肥胖大汉,都是直奔公厕的。此时,你感觉到每条胡同就仿佛是楼房里的“大单元”,谁也不能避开自己的邻居,也难以遮盖自己的隐私。盛夏黄昏,晚饭后是胡同里最热闹的时节。每个大院门口,一堆一簇的人们摇晃大蒲扇,东拉西扯乘凉。虽说每家有了电视机,许多人更愿意闷在屋里看电视,沉溺于美女剑侠、悲欢离合的剧情中。可是,仍有不少人宁可放弃这“现代娱乐”,更执著于街头乘凉聊天的“古老娱乐”,他们聊天的范围,上至国际风云、国计民生,下至里闾野闻、婚媒嫁娶,算得上事事关心呢。邻居们在一个院里住着,遇上点什么事,没有不互相关照的。哪怕是在同一条胡同里的邻居,也可以扯一扯那些琐事窝心事,兴许就舒心畅快多了。深深巷陌的昏黄路灯下,有个小伙正朝一位姑娘急切诉说,姑娘脸冲了苔痕斑驳的砖墙嘟起嘴跟小伙子怄气。不远处,那一堆乘凉聊天的人们视若无睹,除了偶尔也瞥一眼,谁也不管他俩的事。这是“闲事儿”,胡同里的人们也有其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呢。所以,情人们也可以将那些静谧的小胡同充作幽会场所。走进那些小胡同,仿佛进入了人海汹涌的避风港湾,也好像踱进修竹茂叶的林间小径。林立的高楼崛起了,二十层、三十层、四十层大厦,一幢比一幢更高。水泥森林迅速吞噬掉大片的胡,同。胡同里的住民兴高采烈抛弃了危旧平房,搬进各类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的高楼里。于是,一条一条胡同被拆毁,取代为成片楼房的居民小区。前几日,我见报纸刊载一条消息,“朝阳门北小街市政工程将实现全线通车。改造后的道路将成为继东四之后的东城区第二条南北大道。”我迷惘地想,哦,过去我家居住的那一片胡同也被拆毁了。或许,也包括我正在描写的小雅宝胡同?北京的胡同,原是这座古老城市的血管脉络,也是城市建筑艺术的一篇古老韵文。它也可能会成为我们记忆中的一道梦痕了。我读小学时,班里同学们大都住八大人胡同那一带。他们传说,古时候那条胡同里住过八个大人。他们又问我,我家住的小雅宝胡同是什么意思?我答不上来。回家问爸妈,他们不知道。又问胡同里的那些老人,也都茫然。我揣着这个疑团,直到长大。北京城里,什么稀奇古怪的胡同名字都有。听说,光是扁担胡同就有十一条,井儿胡同也有十条。取名雅致的,新街口附近有一条胡同叫“百花深处”,还有地安门大街附近的一条胡同称“杏花天”。也有让人膈应的胡同名字,西直门那儿就有“屎壳郎胡同”的,后来改名叫“史可亮胡同”。 一天,我去洋溢胡同看望朋友。他送我出门时说:“原来,这儿叫羊尾巴胡同,以后嫌名字丑,又改成这个名儿。”顿时,我联想到,小雅宝胡同说不定以前是个丑名字,现在又改了名呢?“雅宝”与“押宝”是谐音,小雅宝胡同也可能以前就叫“小押宝胡同”,那么如此说,我家所在的胡同在古代作过赌场? 后来翻书,我才明白这个猜测是错了。小雅宝胡同的旧名称“哑巴胡同”,可能好久以前这条胡同里住过一位著名的哑巴。北京城似这样用人名字来命名的胡同挺多,如张秃子胡同、王寡妇斜街、焦狗头胡同、贾三胡同、瞎子胡同等等,在当时市井问这些人估计都是比较出名的人物。要不,怎么会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胡同呢!可是年代久远,这批人的生平、职业和做过的事儿,早已经失传。那些胡同的名称也有了变异,不断雅化。有的胡同,从明朝到清朝到民国再到现代,换好几个名了。 还有,我那些同学们住的八大人胡同,也并不如他们所说真是住了八个大人,而是一位姓巴的大人在此居住过。 我坐在窗台边,恐惧地盯住天空。 这时的天空不见了。它瞬时间化成土黄色魔魇朝我们压来。黑暗降临了,又与黑夜完全不同,如果说夜色只是一层朦胧黑纱覆盖于万物上,是有着温柔色彩的,而此时,那土黄色魔魇扑来,却把又厚又低的天与颤抖的大地扭到一起,使天地万物重新变成混沌一团……唉,这狞厉的沙尘暴真的会吞噬一切? 遥远处,隐约传来一道尖细响声,好似哨子响,又仿佛射来响箭,有令人毛骨悚然之感。大伙惊呆地痴望窗外,一声又一声,一阵紧一阵,由尖细变得响亮了。蓦地,紧擦地皮而来,昏黄狂飙似排山倒海一般气势刮过了。咆哮着,震撼着,摇动玻璃窗和门框咯吱咯吱叫,击撞在墙壁上咣当咣当响,像是立刻要把玻璃刮碎,要把砖墙刮倒。 又掀起窗帘,我瞧暴烈的狂风中,院里枣树孤零零树干左摇右晃,吹断的树枝残叶凌空飞舞。伸到院墙上的那根枣树枝横杈,哆嗦着像举起的胳膊肘,抵挡大风的袭击。 枣树呻吟呀呻吟。 小寒妹妹跟我依偎着。她仰起“小奔儿头”,非让我给她讲故事。 这时候,我也特别想讲故事。只有说出许许多多的话,才能解除心头的恐惧。我就又给她讲“白雪公主”的故事。其实,这故事讲了多少遍啦,连她自己也会讲了。她还是聚精会神听着。我讲到由于被狠毒的后妈所害,白雪公主无奈只好躲进森林里,小寒妹妹瞪着湿润润的黑眼睛,叹口气道:“唉,森林里边也挺黑的……” 突然,一阵莫名其妙的寂寞笼罩了我。幼小心灵中,恐惧淡然了,却有点儿厌倦。 算不算是一种神秘的感悟? 那一年,我的小寒妹妹死了。 那一年,一场红色狂飙席卷而来。 那一年,小雅宝胡同里产生出很多故事…… 跟你们说吧,这不是怀旧,不过是一连串故事。

内容概要

那一年,我的小寒妹死了。那一年,一场红色狂飙席卷而来。那一年,小雅宝胡同里产生出很多故事……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坊间少见。全书通过一个孩子天真的双眼,写文化大革命初期北京一隅,写当时社会的混乱无序、人性泯灭及道德沦丧对一颗幼小心灵的冲击。

作者简介

施亮,1956年生于北京,1975年东城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北京二中任语文教师,1979年调入共青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目前是副编审。 著有长篇小说《歌与哭》、《小铁哥们儿》、《黑色念珠》等,长篇纪实文学《教育与思考》,中篇小说《无影人》等,以及短篇小说数十篇,并有散文、随笔陆续发表。散文《忏悔的诗人》获第七届“十月文学奖”。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尾声后记

章节摘录

小院铺满碎砖头,由于没有修建泄水沟,到雨季会积起很深的水。包裹铁皮的大门,以前所涂黑漆早已斑驳剥落,关门时很沉重。门上有铜制撞锁,还有一根大门杠可横顶住大门。大门后一座木制影壁,中间是斗大的红色“福”字,年长日久已暗淡了。爸爸有一回说,这个影壁破旧了,还挺碍事,干脆拆掉吧。外婆使劲摇头,连连摆手说:“搞唔得!搞唔得!格是挡鬼的,拆去会有鬼进来咯!”“外婆,”我好奇问,“这个怎么挡鬼呀?”“鬼走直路哉,”外婆解释,“弗晓得拐弯,它从门外进来撞到影壁上,还会撞回去咯。”我反问:“咱们胡同那么曲里拐弯,鬼要是光走直路,还不一头撞墙上,连胡同都进不来!”外婆答不上来。爸妈也笑了,用上海话骂我是“小赤佬”。小寒妹妹也咯咯乐着,手指点戳我:“哈,哥哥是小赤佬,小赤佬!”从胡同南口出去,走十多分钟,又进一条胡同赵家楼。历史有名的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队伍火烧赵家楼的曹汝霖住宅,在里面还痛打了章宗祥,就是那儿。后来,那座小楼已经成为一座医院了。妈妈常带小寒妹妹去那儿。小寒妹妹比我小一岁,才八岁。她看去却像四五岁的孩子,身体瘦弱枯干,长个很大的“奔儿头”,一双罗圈腿。听妈妈说,小寒妹妹是早产儿,原本就体衰多病。她一岁时,妈妈领她在外面却赶上被浇一场大雨,小寒妹妹连发几天高烧,引发了肾炎、心脏病等。她特别聪明。由于多病,爸妈就没有让她上学,而是让我回来教她功课。可是,她比我学得还好。做算术题,总是又快又对,还能写短短的信了。这天,我正教她一道算术题,她却怔怔瞧着窗外,黑眼眸里闪烁着很神秘的光。“嘿,你怎么啦?”我推她一把。“唉——”她叹一口气说,“哥哥,你知道吗?我快死了。”“瞎说!你又瞎说……”我的心被紧紧揪作一团,再也说不下去了。我俩沉默了。明亮的玻璃窗外,枣树叶丛里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叫。我忧郁地想,它们怎么那么高兴呢?它们以后会不会死呀?妈妈闯进屋,吩咐道:“小寒,先跟我去赵家楼吧!回来再做功课。”“又去赵家楼……”小寒妹妹嘟囔一声,收拾起小书包。她们出门了。我呢,傻怔怔呆望着那棵大枣树,树上的麻雀们,那堵湿漉漉高墙上纷乱的树影。小雅宝胡同的门牌没有二号院,紧挨我家小独院旁边的四号院,里边却是一座楼房。那儿是某机关的宿舍,门口传达室专有一个老头看门。五十年代一片低矮的平房里,这座楼就算很巍峨了。胡同里的孩子们管那儿叫“大楼”。大楼里的孩子们成帮结伙,对胡同里的孩子们佯佯不睬。我的小学同班有个女生邵倩也在楼里住,这条胡同里只有我跟她一块在新鲜胡同小学读书。起初一年级,我俩上学和放学共同走的。至二年级,班里一伙调皮鬼挤眉弄眼地起哄,说我们是“小两口”,惹得邵倩哭一场。我与她不得不疏远了,甚至谁也不跟谁说话。这座大楼崛起,破坏了整条胡同的格局。拆掉一片平房后,原来笔直的胡同变成扇面状了,几乎使小雅宝胡同不成其为胡同了。以后又与其他胡同相接,也再一次变更了门牌。大楼后面,又是一圈高墙围起的大院子,里面停放许多车辆,是北京市清洁队所在地。白天大门紧闭,静寂无人;深夜却热闹喧哗,灯火通明,一辆接一辆清洁车驶出,鸣笛,粗声吆喝,咣当当的响动,常将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一幢大楼,一座清洁队大院,原来的深深巷陌没有那么幽静了。不过,在时代风云的激荡下,它总还是隔绝都市喧嚣红尘的一道避风塘吧,算是多少还保留着恬淡的民俗风味,也仍然蕴藉着这座城市古老的传统。我家对过,是通在一起的大杂院。据说,原是官宦人家的一所大宅院呢。分前院和后院,有两个大门,也就有两个门牌——六号和七号。胡同里的人们管这院子叫“六七号”,这是个很怪的专用名词。这院子住了十几户人家,加盖好几间简易房,拥挤不堪。这儿成了胡同的海湾地区,隔三岔五,必有一场战事。两家邻居吵架的场面颇为壮观。吵起架来,谁家的人多,谁家的声势就大:“你算什么玩意儿你算你算算算算……”“你他妈王八蛋王八蛋蛋蛋蛋……”嗓门大,频率高,干脆成为抽去语言实质的嚎叫。周遭一大拨子人,有助威的,有喊好的,有凑趣的,有大笑的,有皱眉的,有叹气的,也有上去劝架的,不小心又会衍生一场新的战争,那可就更乱乎了。多数邻居只在一旁瞧热闹,这是大杂院的一种特殊娱乐消遣,犹如今日唱卡拉OK,不可不欣赏的。门洞旁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大概是昔日大院的门房吧,挤进满堂堂一家七口人的赵家。邻居们无论老幼,都管这家夫妇叫赵舅爷和赵舅妈。他俩究竟是谁的舅爷,又算是谁的舅妈呢?谁也说不上。小胡同就是这样,某种称呼叫开,大伙全那么叫了。赵舅妈奇胖,挺大肚子,摇摇晃晃走来,好似一座移动的小肉丘。她干活儿极利索,只穿件小背心,晃荡一对面袋似的大乳房,擀面条、贴饼子、搬运大白菜,还汗水淋漓地挥舞铁锨,往捡来的那堆煤核里掺黄土,对上水,自做煤块儿。赵舅妈颇有女中豪杰气概,与人吵架时扯嗓门大吼,仿佛当阳桥头喝断桥梁的猛张飞,一个霹雳炸去,威风凛凛,无人敢对阵。据说一回,她坐在大门槛骂街,连拍大腿,足足骂了大半天,竟没有重复一句话。豁嘴一家人也住在门洞不远处的矮矮一间小屋里,比赵舅妈的屋还要窄促,原来那间小屋是堆放柴草的,连窗户都没有。以后只稍微修缮一下,就住进他家四口人。豁嘴比我小两岁,他长个兔瓣嘴,吐字不清楚。他妹妹也又瘦又矮,带点儿歪脖子。可能是他俩父母近亲结婚引起的。豁嘴他爸妈老家在河南山沟里,那儿兴表妹嫁表哥,再加上水土恶劣,人们发育不良。豁嘴他爸妈也很矮小,细眯眼,牙齿朝外耙着。他家是赤贫户,豁嘴他爸在一个街道工厂当临时工,蹬平板三轮车送货,挣钱养活一家四口人。他家也不善,刚搬到大杂院才不到一年,很不服气赵舅妈在院里的霸权,总爱故意招惹她。一天,豁嘴他爸又惹上赵舅妈了。赵舅妈正擀荞麦,擀面棍咣咣敲打小炕桌,破口大骂:“我操你妈,操你奶奶,操你姥姥,操你祖奶奶……”豁嘴他爸反倒笑了,满脸阴坏:“噫——你还操……成,成,我让你操……可你拿什么操呀?”旁边人们哗地全笑了。赵舅妈眨巴下眼皮,怔住。豁嘴他爸越发得意,“说呀,你说呀!嘿,嘿,你能拿什么操?”没想到,赵舅妈挥舞擀面棍,吼道:“我用这个擀面棍操呀……”众人目瞪口呆。赵舅妈瞪着豁嘴他爸,又霍地转身指大门后,声色俱厉喊:“……不光用擀面棍操,还能用门杠子操呀!”众邻居笑弯了腰。连豁嘴他爸也笑了。惟独建设他爸不笑。他站在瞧热闹人群中,鄙夷地攒起眉头,“真,真!真是的,唉,低级趣味——俗!俗!太庸俗啦!”他把崭新工装袖子挽到肘上。赵舅妈猛回头,举起擀面棍,指向建设他爸,大喝一声:“你——他妈的说谁呢你?姓崔的!”“没,没,没说你……”建设他爸倒退几步,差点儿闪个趔趄。他不住摆手,又手指向豁嘴他爸,“说他呢,说的是他。”P12-15

后记

我修改这部小说的第二稿时,也就是1991年,社会上忽然出现一阵“文革热”。几百万《红太阳》磁带流人音像市场,文革时期的许多文物被复制,就连毛主席像章也风行一时。那时候,我居住的小楼窗户正与某单位礼堂遥遥相对,那儿常常在夜晚举行舞会,强烈的迪斯科音乐与《红太阳》歌曲同时演奏,居然并无什么不谐调感觉。不过,待我写作间歇,静静点上一支香烟,想象着那个舞会上,一对又一对男女优雅迈着舞步,或激烈扭起屁股,却播放着《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的乐曲,仍然不免油然而生啼笑皆非之感。也许,是我们的时代变化太快了。今天,人们心目中文化大革命历史景象已经越来越模糊不清了。就连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搞不清楚什么红卫兵啦,造反派啦,走资派啦,黑帮分子啦,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等等,他们未必明白这些名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好比,现代的少年儿童,只知道卡通片、游戏机,根本不会晓得弹球、拍三角、滚铁环算什么游戏。别的且不说,往后北京城里“胡同”这个名词的含义恐怕也是要变成“小区”的同义语吧?或是可能从城市词典中干脆取消了。写这部书,我花了十余年时间,完成一稿又一稿。我所写的,是一个男孩子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动荡时代中的心灵成长历程,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悲欢琐事,也是北京城一条小胡同的几幅潦草风情画。在北京市东城区的确有过一条小雅宝胡同,我写作此书时那里旧的院落和胡同还残存着,如今,也随着北京城的改建拆迁大潮而变成了宽阔的马路吧?我后来曾经多次在旧胡同的遗迹流连忘返,甚至还为它做了考证。我对它确实充满感情。因为,我的儿童时代就是在那里度过的。当然,这部小说的一部分故事情节,也是根据自己童年生活素材而加工创作的。我呢,自然不必再贴上那个可笑标签,“本书纯属虚构,请读者万勿与真人实事相联系”云云。它毕竟只是一部小说而已。我们仅仅将它看成是一片凋零的记忆花瓣吧,虽然干枯了,却夹在历史巨册中,作为某种标本而保存下来。这部书的修改稿给许多朋友们读过,感谢他们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老编辑彭沁阳女士在病中两次仔细阅读全稿,提出了珍贵的意见。她的敬业精神使我深深感动。应该说,这部书也浸透了这些朋友们的心血。湖南文艺出版社在文化界颇有清望,出过不少好书,可我也深知目前海内外权威评论家们已经视小说为“衰落的艺术”,认为在新媒体崛起的时代,文学不会再受读者青睐了。但是,使我意外又庆幸的是,文学事业家园仍然有着一批执着的守望者们存在。所以,我感激刘清华先生、罗尉宣先生的激励奖掖,也感动刘茁松兄为此奔走的一片赤诚之意,这不仅仅是朋友间的情谊,更重要的是,这使我几近于枯寂的心灵又充满了生气与希望。2010年7月30日于北京白云路寓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胡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三星的书,五星的服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