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之初

出版时间:2011-7-15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英】玛姬·欧法洛  页数:377  字数:260000  译者:胡绯  
Tag标签:无  

前言

  后记  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胡绯  译这本书的一段时间,我天天在兜里揣着一个小U盘,因为小东西可以随时把我送抵一段他人的、却触摸得到的人生:那里21岁的莱克茜在乡村深宅里遥望绚烂的伦敦——抬头遇见了那个男人。他不过是偶然经过。英俊,毒舌,脾气臭。穿水仙黄衬衣,系蛋壳青领带。他身上恰有她在黑白世界里渴望的那一抹彩色。  她奔去了雾都,从此开始波澜起伏的一生。那是1950/1960年代、Soho座落的波西米亚之城;卢西安.弗洛伊德、弗朗西斯.培根、波洛克、尼科尔森穿行其间。这座斑驳的时光坐标经过倔强的莱克茜,在2010年代又遇见随性的伊莉娜。乍一看,双线并行的两位女主人公分属“过去”和“现在”,可是译完整本以后,我倒觉得不如说她们属于“超脱”和“当下”:像莱克茜这么跳脱的人身上怎么找得出守旧气。从始至终她光芒四射。  不过,刚拿到书的时候,让我偷偷捏把汗的人是作者欧法洛:她居然没有讨巧。  2001年获贝蒂特拉斯克文学奖;2005年毛姆文学奖;2010年柯斯达文学奖。欧法洛是写家族秘辛的好手,玩得转哥特暗黑风,细描得出各色曲折的感情。简单说,她讨巧的本钱挺足。可是,她给这一本挑了个不那么好写的主题。《华盛顿时报》书评称,欧法洛此次“落笔关注的并非某个人物,而是某种处境;一个足以改变一生的经历——生儿育女、成为人母,以及因此对记忆造成的精神创伤。”  要写复杂的当下却不琐碎,讲动人的故事却不瞎扯,可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都市男女伊莉娜与泰德,初次为人父母好似脑袋上挨了一闷棍。在处理“当下”的一条线里,欧法洛老实描摹了他们头上一直嗡嗡乱飞的星星:害他们抓瞎的哪里只有一个犯了懒没去找的安全套,后面分明还毫不客气跟着24小时全天无休、宝宝不肯吃奶大便横飞、突然冒头的情绪创伤、恋情上新出现的微妙隔阂,随着儿子的成长各自苦苦摸索的身份重塑、自我追寻。绝不是可以美好上三十秒然后拍屁股走人的电视广告片——垃圾还是鲜花,喜悦还是煎熬,总是无法回避的人生。  而人生不时让人措手不及。  所幸人们时时在作出选择。  书的开篇,玛姬.欧法洛引了马修?阿诺德的话,他说“我们忘记,因为我们别无选择。”遗忘还是留存,泰德无法选择:他失去记忆的时候年纪还太小,在冰冷的童年之后,一个香甜温情的“翻转苹果塔”已经足够让他哭出声;不过伊莉娜与莱克茜一—虽然隔着50年,却同样做了一个似乎是“吃力”的选择:选择成为单身妈妈。  莱克茜作的一溜选择都“不容易”。  她显然选择舍弃墨守成规的、又似乎轻易的人生,而遵从本心的涌动、智识的乐趣。莱克茜选了作为“人”,而非仅仅作为“女人”,与男人们一起共赴生活——伊利斯、菲利克斯、罗伯特。对于她,男人们是滟滟水波上的一抹天色,二者交融后折射出生命的变幻与多彩。她选了铸就自己——逃离陈腐的家孤身奔赴陌生的伦敦;她选了作生命的斗士,一名穷困潦倒的单身女子,却有兴致从旧货店拖一块硬纸板回家当书桌,给未来造个念想;她选作一名单亲妈妈——不因为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最彻底的爱慕,是给他生儿育女,只因为他是叫做西奥的儿子,是她想要“看到长得跟她一般高、然后超过她”的人。“他第一次为某人心碎”、“第一次认清自己的人生将行往何处,以何种方式生活,跟谁人一起”的时候,她想要在他的身边。  这本书有些地方让我不时感动。比如它写了奔向新世界的勇敢,初初遇见自由胆敢满腔欢喜的热烈;比如,它在不躲避柴米油盐的同时突然盛开的浪漫。  又或者,是因为在经历过虚伪、欺骗、不公正之后,仍然有人在心里深深地揣着一枚“青蛋壳”,一束“黄水仙”。  我们别无选择,关于生活的存与续。因为我们必将作出选择。而正是一次次选择,设定今日与明日之你我。  在这途中,生命得以一次次绽放“蛋壳青”、“水仙黄”,因此它可以通向深广宏阔。

内容概要

  《牵手之初》讲述不过是乡野间偶然的一次邂逅,莱克西便决定与那个穿水仙黄衬衣,系蛋壳青领带的男子伊利斯相伴一生。
  天真、坦荡、好奇的莱克西,带着万丈豪情,奔赴红尘滚滚的大都会伦敦。在伊利斯的引领下,她一头扎进光鲜美妙的soho世界中,带着满身心热烈与深情,把日子过得热闹生猛,多彩多姿。她的爱情与事业被嘲笑、被指责、被仇骂、被蔑视,可什么也打击不了倔犟的莱克西。她骄傲地一路前行,毅然产下自己非婚生育的孩子,这个男孩从此在她的人生中装点起更多的跌宕、感动与疼惜。
  仍然在伦敦,眩晕笼罩着初为人母的伊莉娜。她记不得在自己生产的时候发生了些什么,并且因生活中突然多出来的呱呱待哺的婴儿新奇而张皇;眩晕也同时笼罩着她的男友泰德:伊莉娜生产时的惊骇一幕让他猛然想起自己幼年时曾经非常依恋的一个身影,可为什么,那么亲切温柔的身影,他却不认得?
  莱克西一天天演绎那些涌动与壮阔;
  伊莉娜一点点寻回那些安宁与柔情。
  她们彼此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分头跋涉,各自悲喜;总有神秘而幽远的回声,隔了时空的海与雾,在她们心头遥遥呼应,最终揭示出心碎而美丽的真相。

作者简介

  玛姬·欧法洛:1972年出生于北爱尔兰的科尔伦,她是英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是英国最大连锁书店“水之石”(Warterstones)评选出的“影响未来25年的25位作家”之一。处女作《你走了以后》获得英国《卫报》“25年来最佳小说”,第三本小说《我们之间的距离》为她夺下2005年的毛姆文学奖。第四本小说《消失的艾思蜜》获选为2007年度亚马逊网络书店最佳小说。第五本小说《牵手之初》获得了2010年英国柯斯塔小说大奖,同时被英美两国亚马逊书店选为最佳小说,也是美国独立书商协会的重磅推荐。由于她善于协作大时代背景下的女性的成长和命运,故而被喜爱她的中国读者称为”英国的严歌苓“。

书籍目录

第1章 前因
花园在等;树丛在等;海鸥在晾衣绳上的天空盘旋,它等着;好像舞台已经布好,观众纷纷就位,噤声从黑暗中观看。
第2章 犹记
她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为什么会在这儿,在黑暗里靠在一面墙上打盹。她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像一沓没有写过的纸。
第3章 不安
她吃掉了一些饼干,在一本书里读了一两章,挽起了头发,放下头发,做成一个假髻。她写了几页怒火万丈、涂满墨水渍的日记。她在镜子前面倒立。
第4章 半梦半醒
伊莉娜睁开了眼睛,闹钟、雪景、酒杯、还有石头地面通通消失了。她蜷在沙发尾部和泰德中间,头搁在泰德的膝上。
第5章 初临伦敦
人们笑着、谈着,活着、死去,恋爱、工作、吃吃喝喝、相聚、分手,而她只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一动不动,观望着。
第6章 安心
麻醉剂冷冷地向下流,又沿着她的脊柱往上,像一股波浪拍碎在她的后脑勺。一道绿色帆布屏把她的身体一分为二。
第7章 在别处
莱克茜眨了眨眼。她的手她的手里还举着地图和他的名片,但她向他走了过去——她有办法不这么做吗?—— 他一个拥抱搂住了她。
第8章 晕眩
无论他望着哪里,那些在两只眼睛前噼里啪啦燃烧的火焰都会照亮他的视野,随之而来的还有沿着左胳膊一路下行的刺痛。
第9章 新生
她不愿意向他承认自己是多么渴望走进杂志的办公室瞧一瞧,多么渴望进入那天她曾经瞥见一眼的、那间忙忙碌碌的屋子。
第10章 失踪
他一定要——他决心——摆出一副轻松随意的样子;他的声音听上去一定不能显得惊慌失措;他一定不能表现出他有多么害怕。
第11章 他的过去
“这就是你的错”,她嘶声说。“就是的。你从我们身边抢走了他,我会让你后悔。我会的。你看看我会不会吧。”
第12章 苏醒
她试着对他笑一笑,接着发现实际上他望的并不是他们两个人,而是他们旁边的什么东西。他的眼神里有那种奇怪的、茫然的神态。
第13章 来来去去
他是会下坠呢还是会留在屋顶呢?他会不会死?他是死在今天还是明天?泰德可以一手决定。
第14章 爱与死
她明白自己不能失控,因为有些事情她必须知道,如果为所欲为地哭了她就再也不能得知真相,而不清楚为什么,她知道这是她唯一的机会。
第15章 菲利克斯
他放了一只胳膊在她的衣袖上,偷偷瞄了一眼手表,慢慢向她露出一个深深的笑容。“你有多少时间?”他说。
第16章 妈妈
一时间她没有办法理解自己究竟在这里做什么:孤零零一个人在伦敦的一栋房子里,而她本来可以待在家里的。她为什么会在这儿呢?
第17章 牵手之初
“我们逐渐习惯带着一种让我们无处可逃、让我们窒息、让我们盲目、让我们受控于它的爱生活。我们生活着。”
第18章 楼上的秘密
她们面面相觑对视了一会儿,两人都小心翼翼,有些拿不准,像两只刚刚遭遇的猫。她们单独相处的时候不多。
第19章 情迷
“见到你很高兴。”她说,因为这是真话,而且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他为什么会在这儿,在一个星期三的早上,到了舰队街。
第20章 遥望
他认定,这就像戴上一个潜水面罩在水下张望,眼前的是另外一个世界——它一直存在于那一片波平浪静、神秘莫测的水下,但是你从来都不知道。
第21章 注定的意外
“现在我明白了。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该去问谁,因为一切都是个骗局,我不能相信任何一个人。你明白吗?”
第22章 在海边
那时她看见了。她看见了将要降临的一切。她知道搏出生天的斗争已经开始,她也知道她终将输掉这一场。
第23章 真相
玛戈特回头望着那个男孩。他的脸抬起来对着她,脸上是一副不确定的、困扰的神态,头偏到一边,仿佛他正费力地听着什么。
第24章 读下去
“我提笔写字之时,我的儿子正在房间另一头沉沉入睡。他已在人世度过了二百一十五天。他和我同住在一间屋里。他有三颗牙和两个名字。……”

章节摘录

  第1章 前因  听,这个故事里,树丛舒卷抖动,它们纷纷在变幻姿态。微风阵阵从海上吹来,仿佛树林也明白——不然它们怎会如此不安,不耐烦地扭过头去——这是事情发生的前夕。  花园空空落落,庭院了无人影,除了风中乱颤着的几盆天竺葵和翠雀花。草坪上放着一张长椅,对面的两张椅子客气地与之保持距离。一辆自行车正对房屋,可是没有人踩脚踏板,上了油的链条一动不动。有人把一个婴儿放在小车里推出屋外哄睡,孩子身上愣生生地裹着一层层毛毯,眼睛听话地闭紧。空中盘旋着一只海鸥,即使它也是静默的。它合嘴展翅,在高高的空中捕捉炎热的气流。  屋子远离村落,处在浓密的树篱后,在悬崖的峰尖。这是德文郡和康沃郡交界的地方,两郡距地相望。此地自古争端不歇,这里的土地禁不住久看,它由凯尔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和罗马人的鲜血浸润,由他们的遗骨所填充。  不过,这个故事发生在英格兰历史上相对平静的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夏末。一条小石子路蜿蜒通向屋子的前门。晾衣绳上,衬裙和背心、袜子和胸衣、尿布和手绢一起在风里摇荡。四周隐约传来电台的声音(也许是来自隔壁的某间屋子),还有隐隐的斧子砍在木头上的声音。  花园在等;树丛在等;海鸥在晾衣绳上的天空盘旋,它也在等;好像舞台已经布好,观众纷纷就位,噤声从黑暗中观看。有声音响起来了,其他声音纷纷沉默下去。有人发出了尖叫,另一个则在叫喊,什么东西重重地落到地板上。屋子的后门猛地打开。“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告诉你,受不了了!”那人喊道。喊叫的人走了出来。后门砰地关上,在她的身后回响。  她二十一岁,很快要到二十二岁,穿一件配红色纽扣的蓝色棉质裙;一条黄色围巾把她的头发向后兜住。她正大步走过庭院,手里拿着一本书,光着脚一步一跺下了台阶,穿过了草坪。她没有注意到那只海鸥,它在空中转身俯瞰着她;她没有注意到树丛,它们举起枝干欢迎她的到来;她甚至没有注意到那个婴儿——这个女人轻盈地从婴儿车旁掠过,向花园深处的一个树桩走去。  她在树桩上坐下,想要忘掉血脉里沸腾的怒意,摊开那本书在膝上读。死神,你莫骄横,书上写道,尽管有人将你看得那么强大,那么可怖。 ①  她全神贯注地俯身读书,一边叹气,一边揉着肩膀,突然骂了一句,把书扔开。书重重地落在草地上,书页哗哗合上了。  她站起身。她的动作跟其他人不一样,不像他们慢慢从坐到站。她几乎是一跃而起,站起的那一瞬间她在地面上跺了一脚,好像——正如侏儒怪一样——她会一脚踏开地面。  站起来后,她一眼看见小道上有个农夫正赶着一群绵羊,一只手上拿着一根细树枝,一只狗在他身边奔来奔去。面前这群羊浓缩了她所厌恶的关于家乡的一切:它们挂着一绺绺羊毛,屁股脏兮兮的,愚蠢让它们面目呆滞,它们的咩咩声蠢兮兮的。她想要把它们都赶进打谷机,赶下悬崖。怎么都行,只要不让她再看见这一幕就行。  她把眼神从羊群和屋子上掉开,眼前只留大海。近来她隐隐地觉得恐惧,担心她最向往的那些——开始生活,开始有意义的生活,从模糊不清的黑白单色转身投入绚烂的多彩世界——也许正在与她擦肩而过。它向她走来的时候她也许认不出,也许抓不住它。  她对着大海闭上了眼睛,还有扔在一边的书。一阵脚步声叭叭地穿过草丛,有人说:“桑德拉?”  她触电一样一跃站得笔直。“是亚历山德拉!”她纠正说。这是她的名字,出生时取好的,但后来她妈妈不喜欢这个名字,因此只用了最后几个音节。  “亚历山德拉!”那个孩子乖乖地重复一遍。“妈妈说:‘你在干什么,你要不要进屋来——’”  “走开!”亚历山德拉叫道,“快走开!”她恼火地坐回树桩,捡起书再次寻思起了死亡及其虚张声势的骄横。  与此同时,在距此半英里之外,伊利斯?肯特——时年三十四岁,一个艺术商人、新闻记者、批评家、公开承认的享乐主义者——正跪在地上检查他的车底。他不清楚出了什么问题,但他觉得反正该瞧一瞧。他一向乐观。车是一辆银色和冰蓝相间的MG,伊利斯对它的热爱几乎超过了世界上其他的一切,可是车刚刚在这条乡间小道的路边熄了火。伊利斯直起腰,使出在大多数沮丧的情形下惯用的招数:点上一支烟。他试着朝轮胎踢了一脚,但马上就心疼起轮胎来。  伊利斯刚刚去圣艾夫斯(St Ives)造访一个画家的工作室,本打算从那里买些画,可惜那位艺术家喝得酩酊大醉,画离完工还早得很。这次出行完全是一场灾难,让人非常恼火。现在又出了这档子事。他伸脚踩灭了香烟,走下小路。面前是一排房屋,一道海港堤岸蜿蜒伸展至海边。应该有人知道汽车修理站在哪儿吧,如果这鬼地方能找出个修理站的话。  亚历山德拉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伊利斯?肯特的临近。她不知道他正在向她走来,每过一秒钟他便又靠近了一些,他脚上制作精良的手工皮鞋迈过那些隔开两人的小路,一步一步地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她的人生,她一生中所将经历的形形色色,在此刻将揭开序幕,但她还在埋头读书,沉浸在一个早已死去的人与死神之间的较量中。  伊利斯?肯特转身走上通向她的那条路,亚历山德拉抬起了头。她又把书放到地上——这一次动作比刚才要轻——伸了个懒腰,高高抬起胳膊。她绞了一缕头发在手指上,用脚趾钩住一朵雏菊,扯起花瓣来:亚历山德拉的关节一向灵活,算得上让她颇为得意的一件事。她拔了一瓣又一瓣,最后脚趾缝里夹满了雏菊光秃秃的花心。  伊利斯在一道茂密树篱的缺口前停下脚步,向篱笆后张望。那是一幢漂亮的乡村房屋,在灌木丛、青草和鲜花的环绕之中——算是一座花园吧,他想。接着他看见就在不远的地方,树下坐着一个女人。女人的出现总是能够挑起伊利斯的兴趣。  眼前这个人光着一双脚,用一条黄围巾绾起了头发,露出了脖子。他踮起脚尖想要看个究竟。应该是最精致不过的一段玉颈,他下了论断。如果一定要用言语来描述的话,只能用“精雕细琢”这个词,甚至说不定用“粉雕玉琢”,这些可都不是他轻易会动用的词语。伊利斯是学艺术出身的,或者换个更精确的说法,艺术是他安身立命之本。对伊利斯来说,它并非仅仅是一个专业背景。伊利斯呼吸着艺术,生命因之得以延展;每次放眼观望时他所看到的不是一棵树、一辆车、一条街道,而是一件留待描画的静物,一场光、影与色的交汇;他看见经过挑选的对象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当看见戴黄色围巾、穿蓝裙的亚历山德拉时,他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壁画。伊利斯认定他正凝视着一位完美的乡村圣母,她露出侧影,身穿——在他看来——一件蓝色的贴身连衣裙,妙不可言地勾勒出了身材的曲线,脚边隔着几步睡着她的婴儿。他闭上一只眼睛,先单眼观察了这幕场景,接着换了一只。没错,这是一个漂亮的构图,头顶的树枝呼应着脚下平平舒展的草地,还有亭亭玉立的女人和她的美颈。他很想看看这画面落到某位意大利圣手的笔下——比如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 ①,或者安德里亚?萨托 ②——会产生怎样妙不可言的作品。她简直可以用脚趾去摘花了!好一个尤物!  伊利斯暗自微笑,又轮番用两只眼睛各试了一遍,这时圣母用清脆的声音开了口,画面被打破了:“难道你不知道偷窥别人很不礼貌吗?”  他吓了一大跳,一时间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对他来说十分罕见),那个女人从树墩上站了起来,他还是望着她,感到心醉神迷。就在他的眼前,弗朗切斯卡笔下的圣母正活生生变身成马塞尔?杜尚的《下楼的女人》。真是一幅美景!女人穿过位于高处的草坪向他走来,把杜尚的构思展现得分毫不差!从周围的空气里似乎就能闻出她的怒意!  最近伊利斯正跟达达主义者 ①们混在一起,混得太熟,以至于前天晚上他做的一个梦从头到尾发生在一派达达风格的画面中。“在我最喜欢的梦里数第二。”他估了估那个梦(最受他喜爱的那个梦太过图像化,难以描述)。  “再说,”圣母正在气势汹汹地向他逼过来,她下巴一沉,露出坚毅的表情,双手叉在腰上,他不得不为他们中间隔着一道树篱感到颇为庆幸,“你这么做还是犯法的。我完全有权叫个警察过来。”  “我很抱歉。”他总算挤出了几句话,“是我的汽车。它好像熄火了,我在找修理站。”  “这里在你看来很像汽车修理站吗?”跟他预想的不一样,她的声音不是那种带德文郡颤音的和缓语调,却是切金断玉般的清脆顿挫。  “唔,不。不像。”  “那么,”她又朝篱笆走近了一步,“再见。”  说这句话时亚历山德拉才第一次正眼打量了那个偷窥狂。他的头发比她见过的所有男人都长好多,嫩黄色衬衣有一个高得异乎寻常的领子,身穿一套浅灰色细灯芯绒西服,无领;领带是类似鸭蛋壳的浅青色。亚历山德拉又向树篱走近了两步。她在脑子里喃喃自语:黄水仙,青鸭蛋。  “我不是在偷看。”那个男人可不认输,“我可以向你保证。我是找人帮忙来了,现在我进退两难。汽车熄了火。你不会碰巧知道附近哪里有修理点吧?没有要打扰你照顾孩子的意思,不过我必须立刻回伦敦,要赶上最后期限。今天简直是厄运连连,如果你能帮我一把的话,我感激不尽。”  她眨了眨眼睛。从来没有听过谁这样讲话,满口什么“立刻”、“进退两难”、“最后期限”、“厄运连连”、“感激不尽”。她很想让他通通再说一遍。接着她突然注意到他刚才那番话里的某些词。“那不是我的小孩。”她的语气有点凶,“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是我妈妈的孩子。”  “唔。”男人歪了歪头,“我说不好这种情况该不该讲成‘一点关系’也没有。”  “你觉得呢?”  “至少算得上是你的弟弟妹妹吧。”  有一小会儿两人都没有说话。亚历山德拉想要忍住不去打量他的装扮,却是白花力气。那衬衫,还有领带。水仙和蛋壳。“你是从伦敦来的,对吗?”她说。  “没错。”  她抽了抽鼻子,整了整前额上的围巾,细细端详着男人下巴上的短须,好奇他为什么没有刮脸。说不清为什么,她心里一个原本模糊的念头突然变成了一股坚定的冲动。“我正打算,”她说,“自己一个人去伦敦生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华盛顿邮报》  玛姬·欧法洛不是一个拉住读者的手娓娓道来的作家,她会以不可抗拒的强力将你一把拽进她所  营造的错综复杂的小说世界:讲述那些不肯屈服的女人的故事。  《卫报》  这是一本讲述性的小说,它围绕这个主题展示了干姿百态——那种意料之外、种种不便、渴望  与失去;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同一个地方再三遴变,沧海桑田。她让我们直面  无常:一座隐隐标示着另一重生活的坐标,虽然已经缥缈不可及,却堪堪就在他们的脚下。  《观察家报》  在精确地展现人类情感的细微之处上,欧法洛才华横溢。在《牵手之  初》一书里,她同时也表现了讲故事的超卓技巧。

编辑推荐

  《牵手之初》是英国著名作家玛姬·偶欧法洛的第五部小说,《牵手之初》在英、美两国亚马逊网络书店均被评为2010年度最佳小说;《牵手之初》获得了2010年英国柯斯塔小说奖(与布克奖齐名)。《牵手之初》同时也是2010年美国独立书商协会的特别推荐小说。《牵手之初》以一种优雅的、恰到好处的张力,描述了不同时代两个女子各自的努力和抉择,她们的命运相似,精彩相当。玛姬?欧法洛落笔关注的主题并非单单某个人物,而是某种处境;一个足以改变一生的经历——生儿育女、成为人母,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中的剧变。对于每一个女性来说,“母亲”这一角色不仅让她们得到了彻底的成长,也让她们从此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有了一颗赤子之心。《牵手之初》的文字延续了玛姬?欧法洛以往的特点,轻灵生动,温馨感人。  由于玛姬?欧法洛擅长描写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成长和命运,有喜爱她的中国读者便将其称为英国的“严歌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牵手之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4条)

 
 

  •   对英国的文学奖,中国读者只知道有布克奖。其实柯斯塔奖真应该好好宣传宣传。获得这个奖的小说都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且故事也比布克奖的通俗好读,很适合改编成电影。在英国,它是和布克奖起名的文学大奖。《牵手之初》的作者玛姬·欧法洛是英国首屈一指的女作家,这本书是公认的她写的最好看的一本。我是把她所有的小说都读过一遍的,这一本的确很好看,因为它第一次突破了“爱情”这一主题,而是叹唱了……呵呵,不剧透了,诸位自己去看吧。
  •   这本书写的很好。故事讲述两对情侣之间的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吸引我的是伊莉娜那一对,但是到后来莱克西那一对让我更觉得有意思。伊利斯的形象也由一开始被形容成“黄水仙”“青鸭蛋”的男子逐渐在我心里一点点丰满起来,以致于到后来,翻到要描述他死去的前一页,我已心里察觉到不妙,出于伤感、怜惜而不忍往后翻去。在我心里,他实在是一个可爱的男子。他热心地经营着杂志社“在别处”,他有时候脑子里会涌现一些搞文艺的人才会有的念头,他任性他急躁,他又温柔得让人打心底里觉得温暖。他深深爱着莱克西。他安静地死去,身边没有最爱他的和他最爱的人。
    一开始伊莉娜便在间歇性“跳针”的情况下发现自己已成为一个母亲,而莱克西到后来也成为了一名母亲。可能是因为一直看着我的表姑把他的儿子从出生带到现在的两岁半吧,虽然自己没有亲身经历,但也能体会到成为一名母亲是一件多么劳累、快乐、麻烦、骄傲的事。天下间有多少名幸运的新生儿,就注定有多少名女性从那时起便开始一心一意地守护她们的孩子。就如同《卫报》的评语一样:这也是一个关于母性的故事。
    而到后来,文章又揭晓了这两对情侣之间的关系。。。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本只要是女性便会喜欢上的书。无论你是一个学生,白领,还是母亲。。
    这是我第一本看的玛姬欧法洛的书,似乎拿起这本书的那一刻,就预示着我将永远为她笔下的故事所永远吸引住了。
  •   玛姬•欧法洛的小说常以一个貌似毫不起眼的意外开头,不过随着这个意外引发的一连串事件将激发重新反思和顿悟,改变人物的命运。在她的小说中,“一个秘密荼毒一个家族”的基调一再出现。她对于失去、悲痛的细腻描摹揭示了深不见底的绝望,却也在最终指示了一个颇有信心的——如果不能说是完美的——未来。对我来说,她就如同英国的朱天文+严歌苓。这本书比《你走以后》更好,更容易进入。算是我今年来看的外国小说中最好看的。
  •   听老师推荐的,于是从同学那里借来了《你走以后》,然后又买了一本《牵手之初》,发现还是这一本好看一些。两本书风格不同,那一本更文艺,这一本更多故事。果然我还是喜欢看故事啊。这故事很动人,也很感人,远远超出了男女之情那一点点小情感。
  •   因为看英文版感觉不错,觉得中文版也一定不错。玛姬.欧法洛的小说将质疑的问号指向我们隐藏的真相如何毁掉我们的生命,以及我们如何对待失去,如何修补伤害。她的小说鲜活呈现了一个个角色和一对对亲密关系(与恋人、与家人),吸引的读者层颇为宽泛,给读者提供的是引人入胜、却又比时下流行的欧美情感小说更深一层的故事。
  •   我喜欢玛姬•欧法洛的手法,即使是情感小说,也依然萦绕着同样的不安和悬疑气氛,但它也提出了更深一层的问题:关于记忆的不可靠,以及那些他人告诉我们的、关于我们自身的故事。这本书比她以前的小说都好看,算是她的一大突破吧,不愧说是暌违几年之后的新作品。
  •   听了朋友的推荐,先去英国亚马逊网站看了本书的视频访谈。欧法洛的目光有点凶,非常犀利,很智慧。她无比热爱伦敦。通过本书,我们不光知道伦敦有马车、王子和童话,它有艺术、媒体、宁静和动荡的日常生活,人事变迁。一本了解伦敦的好书。
  •   这是一个在大都市漂泊的故事。虽然广告说是“英国的严歌苓”,但我觉得这本小说更有点儿王安忆张爱玲的感觉。那种淡淡的愁,淡淡的薄凉,淡淡的无奈……文艺范儿十足,但情节也足够吸引人。其实人生哪里来那么多的大悲大喜那么传奇啊?这种小悲喜才是真生活。
  •   原本以为这种文艺范的小说需要细细地品,于是特意挑选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还端坐在书桌前看——结果出人意料的吸引人啊!两个时间段的故事都非常吸引人,尤其是讲莱克西的那一段。到最后她们两个人的联结非常巧妙也非常纠结。真的很不错,很好进入,很好读,很吸引人。
  •   起初因为看到大家对其“文艺”的评价,担心它会太慢,结果比想象中好读多了。情节进展很快,尤其讲莱克西的部分,很精彩。有的地方特别可爱。但是到结尾的时候悲剧了~~~那段议论,真的是非常震撼。作为读者稍稍代入一下情境,都会觉得那是人生至大的悲哀。这书让我读完后纠结了好久。真不错。
  •   这本书中有两个主要的女性角色。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伦敦——这新奇、光鲜、欣欣向荣的城市。正好威廉王子大婚之后,伦敦再一次成为旅游观光热点。读了这本书对于伦敦soho的描写后,我对那里充满了向往——要是口袋里银子再多点儿就好了。嗯,努力挣旅费,我要去伦敦!
  •   非常好的一本书,只是最后的结果让我哭了又哭。莱克茵不和菲利克斯结婚,也许有人不能理解。但是,第一,她忘不了伊利斯;第二,她和菲利克斯还是有摩擦,解决不了的问题。

    仍然庆幸,时间能够还原出真相。
  •   1.比起该作者的前两本书,本书有章节而且有章节名,方便阅读。
    2.排版大方好看。
    3.纸张的手感很好。印刷也不错,绝对是正版。
    4.总算说到故事了,比想象中的好看,尤其讲莱克西的那一段。充满戏剧冲突。讲现代的那一段节奏稍微慢一点,但能很好的中和莱克西故事的激烈。两者相互交织,节奏感倒是把握得不错。
    5.最后点评送货,很神速,赞!
  •   介于文艺和通俗之间。文字流畅生动。想起了张爱玲、朱天文、严歌苓、蒋韵、王安忆……真希望多介绍一些这样的作家进来。感觉国内介绍的这种类型的作家还是以男性居多,也许英美的女作家有太多被国内出版界忽视了的呢?
    这本书感觉非常非常好,故事和情绪都很耐人寻味。
  •   成长类小说就是耐看
  •   节奏很快的文艺范儿小说,情节很吸引人的文艺范儿小说;影响力很大的文艺范儿小说;我很喜欢的文艺范儿小说。
  •   很久没看小说了,不错的一本书
  •   很喜欢里面的克莱西,坚强,独立!
  •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拖沓,越看到后面越觉得精彩。2个故事串到一起,2个主人公都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结局截然不同。不错,值得推荐。
  •   这本书的文字又安静又流畅,不像一般的外国文学那样我还得用笔记着有那些人物,分别是什么关系。这里面就两个主要人物,其余的也很好记。故事贴近现实但是很精彩,很适合改编成电影哦!
  •   感人,值得阅读,推荐。
  •   整个书里讴歌颂扬的,其实是几乎所有人人生必经的某个阶段。但作者把这个阶段写得特别动人,特别荡气回肠,特别到位,让人感同身受。文学故事就是要这样写才好看。而且这本书的语言很流利,一点都不涩,一点都不“纯文学”。这个作者的其他书也都挺好看的,期待她的下一步作品。
  •   为什么我对所有白封面的外国文学都很喜欢呢?我是白封面控~~这本书的译文很流利。故事的氛围有那么点张爱玲的意思。画面感很强,适合改拍成比较清新的文艺电影。虽然讲了很多主题,但母爱这一点最最最最感人。
  •   感人的爱情,扣动人的心弦
  •   同事买的 也是别人介绍的 文字很美
  •   但是看国外小书,每回都把名字记不太清
  •   抽空 耐心的看下,看封面还不错
  •   除了结尾,整体都很美好,独自奋斗很美好,与爱人相伴也很美好,做妈妈更是很美好。但是结尾……太纠结了。
    很好看的书!
  •   感人,很早就想买,当当网的价格很公道!!
  •   很好的1本书,令人感动。
  •   这本书看起来很难···总没有坚持
  •   喜欢这样的文字和风格
  •   迫不及待的想要看,一定很有共鸣的。
  •   这个还没看,质量、印刷都还不错,五星。
  •   看完之后,觉得确实不错
  •   外国文学不要轻易尝试,但是都是好书,如果不是对外国文学很有兴趣,会觉得有点难理解
  •   还没看。封面很不错,纸张也是一如既往的好~很期待~
  •   质量不错 内容还没看呢 买了好多书 都没来得及看
  •   想买很久了。。
  •   情节很好,
  •   很不错的书,很有感觉
  •   替同事买的,不错,表面有塑料包装,很干净。
  •   我们忘记,
    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马修•阿诺德

    伊利斯的老房子
    莱克茜的公寓
    《在别处》的刊发点
    ——三个地方在两代人之间的变迁。
    我以为是平行线,循序渐进却是如DNA一般的蜿蜒。

    一 关于离家
    也许每个孩子都有逃离父母远离故土的念想,之不同处在于,有的人果真拎起行囊远走他方,而有的人,只是生生将这念想压啊压得成了内伤。作为前者,莱克茜肄业置身奔向伦敦,伊莉娜离开了拿沃小镇。行动幅度的大小,在于你有没有足够的勇气。
    可以想象,一个年轻的姑娘,孑然一身,再者一个浑然陌生的城市中,望向身边形形色色行色匆匆的人,会生出多少的悲凉。所以,莱克茜选择接受伊利斯的时候,我并不吃惊——孤单的孩子,总会期待温暖,期待认同,期待有个依靠。
    二 关于“堕落”
    抱歉,我用了“堕落”这个字眼。实是,男女之相处,太让一板一眼的长辈称之为这个词语。只是,我又加了个引号。
    “堕落”无可厚非,难能可贵的是,选择一个不算赖的人堕落。尽管他暴躁易怒、嗜酒好女色,可是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编辑,他的能力在业界是被认可的;他对于艺术有其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个性上的相似带来的摩擦,同时也会因为个性上的相似消解。所以伊利斯和莱克茜是郎才女貌,是相得益彰。
    也许越是有才气的人,就越容易相互吸引。两个人有相同的兴趣点,就有可能扯出更多的共通处。所以,如果是情感做主,理智将会被放逐,最终被说服。不是不爱,是爱的情感被生地理智打断了,所以爱会断断续续波折不停。
    三 关于学习----莱克茜
    抱歉,我在温暖的故事情节里,还是没有办法忘掉现实的生存的需求。
    我不止一次的问自己,付出就会有收获,这是真的么?现实总是吃着红果果告诉我,貌似你付出的不够。所幸,小说是会给人以宽容的慰藉,当然,过程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辛酸,抑或甜蜜?对于主人公而言如何,着实我不愿揣测。得根据所学及所爱,确定一个比较靠谱的目标,即使不知道最终是要登上哪一座山,但是你至少得确认一个你将前进的山脉方向。所以,练习打字,学习艺术,校对改稿再到后来的采访、专栏,我们看到一个女子从孑然一身到身经百战之后的成果。叹服。没有了别的字。什么时候都应该有一样可以赖以为饭碗的东西,免得被工作炒了鱿鱼的时候就变成单纯的无依无靠。
    当然我们会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但是抱怨没有什么正效果。如果想要受一点鼓舞,可以去看看《阿信》。生活不息,但凡活着,你就停不下脚步。
    四 关于男人
    上半身,下半身,想要完美的组合,恐怕很困难,估计只能求个尽量。
    五 关于母亲
    或者说,关于母爱。
    老人常常说,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只有你到了他们那样的年纪才能明白生活、生命的真正意义,才能真正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们不能将其理解成自己为是,因为事实就是他们有体会,而我们没有。但是,不代表我们丝毫不懂。当女子成为母亲,她就不再是一个她了。
    男人、女人,相识、相恋、相守,但是恐怕是在有小孩之后才是真正的牵手。——我猜这是为什么第17章才是牵手之初,一个云淡风轻里出来的牵手之初,一个引领下一代相生相息的牵手之初。
    六 关于家庭---伊莉娜
    维持一个家庭的完整不破,或者更高要求一点----维持一个家庭的安宁和睦,是一项相当繁重的工作。所以我是佩服伊莉娜的。生产之后忍着痛苦照顾小孩子,还得安慰记忆有问题的丈夫,应付不易善与的婆婆。她是一个追求艺术的人,却是活在现实家庭生活中的。不多说,我做不到的事情,也只有叹服。

    没有结尾。
    For Maggie O’Farrell, The Hand That First Held Mine
  •   书的质量很好~~~~故事也很不错,读到最后才知道结局 第一本小说看的就是玛姬·欧法洛的很喜欢她的风格
  •   欧法洛的书还是一如既往的好看,这本书的味道很好,也有很多惊喜。
  •   封面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虽然对言情类的小说不大感兴趣,但女性创作是有其独特魅力的。
  •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所不同,人生真的奇妙~~
  •   书的质量就没想象中的好 但发货速度非常快 赞一个
  •   想起初恋啊
  •   本书主要特色就是以两条时间线。写了她以及她的儿子。内容不错,主要情节有点拖沓。
  •   文笔很细腻,一开始看得有点云里雾里,渐入佳境。
  •   还是看不惯翻译过来的书,总是差一点点。以后再也不买了
  •   闺蜜爱看的书
  •   呵呵,感情就如这本书~~
  •   不一样的叙事,让文本别有韵味。
  •   没有想象的好看.
  •   当初是看了评论才决定买的。买了好几个月了,看了不到50页。实在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一个章节写一个人物,穿插着来的。很新颖的写法,但是对我这样好几天才能翻上几页的人来说,经常和前面的情节对不上。封皮和书名倒是很吸引人,但是内容,太差强人意了。
  •   这书还真不适合没什么耐心的男孩看
  •   实在没看明白
  •   不错。感觉还好。
  •   或许是水平不够吧,。。。
    觉得没什么价值。。。
    但是质量不错
  •   借给别人看了。。。说很琐碎。。。还没看过就没什么兴趣了。。。
  •   不是我的菜,不对味的书
  •   没预期的好看,下次不买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