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呀,少年!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美)拉塞尔·贝克  页数:333  字数:213000  译者:程建农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飞呀,少年!》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拉塞尔·贝克的童年传记。让百万读者含泪微笑的成长经典:他出生在偏远闭塞的小山村,既无远大理想,也缺乏上进心,认为全球最吸引人的工作就是捡垃圾;父亲病逝后他随母亲寄人篱下,却在经济大萧条的寒冷之下体味到亲情的温暖;他八岁就担负起“一家之主”的期望,却以三年卖报生涯换来一个结论:自己没有商业天赋;他饱尝同学的挑衅与拳头,却在第一次回击中体会到野兽的快感;他打算毕业就成为铁路司闸员,却在母亲的祈祷与奖学金的帮助下进入大学;他在大学泳池浅水区站了四年,却在海军教员的吼声下跳下深水池,克服了深水恐惧症;在他手下,飞机总有自己的意志,而某天他却在酒的引导下成功通过魔鬼教员的考试;他为破除倒霉的清白之身而苦恼,却在机遇来临之时充当着高尚的白痴;他抱持着成为新海明威的理想进入报社,却成为社会新闻记者,在血腥与罪恶的世界里度过每一个黑夜……
  一个懵懂不求上进的小男孩,遭遇了强悍的母亲和强悍的生活,却最终成为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著名记者、作家。

作者简介

  拉塞尔·贝克(Russell
Baker),美国著名记者、专栏作家。1925年出生于弗吉尼亚莫里森村,1947年受雇于《巴的摩尔太阳报》开始记者生涯,1954年加入《纽约时报》,负责报道白宫、国会和国家政治新闻。1962年起开设《观察栏》专栏,专门评论国政。1979年,贝克以其犀利机智的政论文章获得普利策评论奖。1983年又因其童年自传《飞呀,少年!》(Growing
Up)再次赢得普利策传记奖。
  拉塞尔·贝克在美国有“当代马克·吐温”之称,其文字朴实优美、幽默睿智。他的童年传记《飞呀,少年!》(Growing
Up)出版后曾连续72周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先后被多个国家翻译引进,直至今天仍然在全球各地畅销,总发行量已超过220万册,创下美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著名新闻主播约翰·钱塞勒的话说,“这是一本优秀的传记作品,是一本无法超越的美国回忆录。”

书籍目录

1 生命是一根由许多人编织而成的绳子
2 八岁,我带着一颗学生的心进入了新闻界
3 莫里森村就是我幼时的天地
4 这里是孩子们的欢乐天堂
5 五岁的时候,我就成了个怀疑论者
6 经济大萧条的黑暗时代
7 我是“一家之主”了
8 “发财”,这是个伤感又苦涩的词
9 我的正式的性教育与非正式的性教育
10 一个编织浪漫的人
11 巴尔的摩的城市生活
12 “一家之主”的地位被 替代
13 高中临近毕业,我越来越消沉
14 教室、棒球场和家庭圈子以外的世界
15 我和飞机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
16 爱情是疯狂的,隐藏在理性的面具之下
17 太阳报的工作都是在晚上
18 母亲只是一个战士

编辑推荐

  成长就是“懵懂+躁动+温暖+苦闷+搞笑+泪奔+进取”的幸福时光。  让全球百万读者含泪微笑的成长励志经典,普利策传记文学奖作品,“无法超越的美国回忆录”,72周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全球热销220多万册。  生活就是战斗,胜利不会属于慢悠悠的人、胆小的人、游手好闲的人、放荡不羁的人,也不会属于那些害怕告诉别人自己确切想法而不管别人是否爱听的口齿不清的人。  ——《飞呀,少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飞呀,少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非常好看,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小男孩拉塞尔的成长,真是让人感到励志又温暖,好笑又心酸。
  •   这类成长励志小说,包装越简洁,宣传越少,获得奖越少越值得一读
  •   语言朴实,真实,温暖,不是“成功”小说,“励志”是建立在他动人的语言上。
  •   成长励志
  •   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终其一生,值得尊敬
  •   也许人生总是在跌跌撞撞在中成长!!!!
  •   励志啊~挺不错的书~
  •   还好北京人黄土高原
  •   人物很突出,性格明显,有戏剧张力,不错
  •   还行,学过作者的课文,英文表达超级棒~
  •   可以推荐给有孩子的家长
  •   同事孩子自己挑的,我没看过,感觉不错
  •   包装很好,还有塑料封皮
  •   不错的书!挺激励的!
  •   我是看了封面的字才决定买的,很好看
  •   此书孩子看后感觉比较好,是适合表少年看的书。
  •     毫不足怪,拉塞尔·贝克的这本《飞呀,少年!》销量已经突破了220万册。这是本真正的好书,为作者拿到第二个普利策奖正是十分应该。一般来说,写自传的多是成功人士。作者贝克当然也是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纽约时报》三十多年的专栏作家,PBS电视台的主持人,并两获普利策奖。
      不过,琢磨着从成功人士那儿取经充电的读者大约会失望一下,因为这本写于二十多年前的名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励志之作。这是一本深情的书,深情到你根本不会注意到作者是如何从困顿之家一路若干杀到知名新闻人社会名流的境地,也不会想着从中学习何种的飞黄腾达的质素。这不是自传,而是一本献给母亲的书,一个伟大的儿子(他真诚地相信自己并不伟大)通过自己的回忆走近他并不伟大的母亲(他相信她是真的伟大),拥抱她,献上一个又一个的亲吻。
      其实,贝克在书的第一句就透露了这个秘密。他说母亲在八十岁那年摔了一跤,从此就没了时间概念,可以气定神闲地穿行于过去的岁月之中。当作者前往疗养院看望时,他母亲问他拉塞尔(即作者拉塞尔·贝克)在哪里,而当听说面前这个年近六旬的大男人说自己就是拉塞尔时,她马上否定,说“拉塞尔只有这么大”,说着伸出手,掌心向下,离地两尺高。她说的是五十多年的作者拉塞尔·贝克。母亲仿佛回到了从前,她终于忘记了疲倦和孤独,随心所欲地做着返回时空之旅,重新抓住她的幸福。因为过去那个时候有爱她的人,有需要她的人。经过认真的反思,作者终于渐渐明白,母亲这么多年从没像现在这样开心过。于是,他不再试图将她拉回现实世界,而是“尝试着与她一道享受那异想天开的旅行,像鹰一样俯冲到过去。”显然,这次与母亲一道进行的旅行的结果就是这本传记《飞呀,少年!》,而这飞呀,少年!里的主角是母亲。  
      回忆里并不总是过去的好时光。书中的“大萧条时代”让人难忘。在那惨淡的岁月里,流浪者随处可见,匪徒在高速公路上大行其道。自杀在男人中很常见,因为他们再也无法支撑家庭而觉得丧失了男性的尊严。美国失业率高达百分之二十五,五千家银行倒闭,二十七万个家庭流离失所。胡佛总统的竞选口号“繁荣就在眼前”成了一个举国上下家喻户晓的笑话。生于1925年的拉寒尔·贝克当然亲历了这段历史,然而,承担这段历史真正分量的却是母亲的双肩和一颗心。
      为了生活,青年居孀的母亲带着一双小儿女奔波游离。虽蒙好心的亲戚照拂,她的苦痛仍是无声而深刻。她的爱情希望,也只能无声无息地淹没在大萧条的浪涛中。在舅父家寄居六年之后,母亲决定前往巴尔的摩建立自己的家。离开之前,母亲竟坐在弟弟家中二手钢琴旁。她穿着黑色礼服,戴着一顶小小的黑帽子,帽檐下垂下的一点面纱遮住了她的眼睛。她弹的是《万古磐石——耶稣之歌》。作者贝克接着评论道:“一晃六年过去了。而今她韶华已逝,没有听到一丝回声。她已经四十不惑了。” 这段细节如诗如画,引人泣下。
      相信,这本《飞呀,少年!》,就是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为母亲留住一曲动人回声。评论家以为此书“幽默中杂着泪水”,诚哉斯言。
  •      “我们所有人都来自过去,孩子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将他们孕育成形的,他们应该知道,生命是一根从遥远的早已逝去的过去延伸而来、由许多人编织而成的绳子,它并不能只用单个人从摇篮到棺材的人生旅程这个跨度来限定。”
      
        文字的优美之处在于其简单和朴实,让人可以沉浸在他的世界。贝克的《成长》没有讲述怎样成为一名“大牌记者”,而是用一种平淡无奇的方式讲述自己的个人故事。书中有生活的困苦,有令人敬畏的祖母,有好强又勇敢的母亲,有慈爱软弱的父亲,有“上进心”的妹妹多丽斯,有大家庭里的舅舅舅妈、伯父、姑姑,有生活艰难又充满欢乐的幸福时光。
      
        “会有办法的。”这是母亲一直鼓励“我”的口头禅,她一直希望“我”能“有所成”。为了找工作,她只身一人来到北方原始落后的地区。她极力要改造父亲,要让他滴酒不沾,失败后她将期望寄托在“我”身上。父亲死后,她一个人挑起养育家庭的责任。为了有自己的家,她离开了祖母大家庭的帮助,她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从做各种零工,甚至到领救济,她一直都坚信:尽了最大努力的人办法总是会有的。在她八十岁摔跤意识恍惚后,还会对着“我”说:拉塞尔只有这么大。”她说着,伸出手,掌心向下,离地两英尺高。
      
        七岁的妹妹多丽斯带“我”卖报纸,她大步走向最近的车,用小拳头使劲敲打车窗,然后不容置疑地把《星期六晚班》塞向司机,“你需要这份期刊,只要五分钱。”
      
        哈罗德姑父是有名的瞎话大王,他会讲述一颗子弹射到了他两眼之间,而他居然活了过来。在大萧条时期,他教会了“我”放飞想象——即使是有限的想象——便能带来天马行空、自由自在的快乐。
      
        书中就是这样讲述朴实的人性故事,“我”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在成长,是那个时代,那些周围人们,那些生活经历的生命延伸。
      
        今天,我们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遭受着媒体在视觉和听觉上的狂轰乱炸,网络、电视、短信、报纸、杂志,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娱乐化、商业化、戏剧性、夸张性、煽情、暴力直接刺激人的感官,让人浮躁又痛苦,让人逐渐失去那种恬静、质朴的生活享受。
      
        今天,能静下心来看拉塞尔.贝克的成长故事,看一个静静流淌着的故事,算是一种享受了。接下来,要看另一本书,《南方纪事》。
      
  •     读高中时就一眼就相中了这本书,作者描写各个成长阶段中那些机智幽默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直到现在还是很喜欢,连我妈妈居然也很喜欢,很少有一本书能像它那样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来阅读。
  •     “看大牌记者怎样成长,好记者要超越一夜风流!”我是冲着封面上这句颇有煽动性的话开始本书的阅读的。但直到最后一页,我都没有找到关于怎样成长为一个好记者的诀窍,相反,我看到的只是生活在动荡岁月中的一个孩童的成长故事——一个平淡普通而令人动容的故事。
      
      感谢拉塞尔•贝克,在看似平铺直叙、毫无节奏的文字中为我们展现了处于大萧条、处于经济恢复、处于战争阴影时期的美国小人物们的生活。难以忘记,贝克好强、慈爱而富有远见的母亲,如果没有这位贯穿全书的人物,贝克也许只能成为一个柜员或者像他继父那样的火车司机;难以忘记,那位母亲的“追求者”,在大萧条的阴霾中,写来一封又一封的书信,从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到最后“万念俱灰”,消失在人海中;难以忘记,贝克的几位舅舅,在艰难的时世中顽强地生活着,他们中有人坚强,有人懦弱,但面对生活的起伏,却都表现出了莫大的勇气。
      
      努力活着,努力成长。拉塞尔•贝克用最朴实的文字讲述着那个特定年代里最普通的故事,也讲述着人生成长最朴素的道理——“总会有办法的”、“生活是一场战斗,胜利不会属于慢悠悠的人、胆小的人、爱睡懒觉的人、游手好闲的人、放荡不羁的人”、“生命是一根从遥远的早已逝去的过去延伸而来、由许多人编织而成的绳子,它并不只能用单个人从摇篮到棺材的人生旅程这个跨度来限定”……贝克的文字虽然还称不上字字珠玑,但内里蕴含的温情和哲思却让人久久回味。
      
      合上书的底封,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成长?靠什么信念支撑着自己努力而自信地生活?贝克曾两度获得普利策奖,但他的童年和少年却和我们一样普通,是什么力量造就了作者今天的成就?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在新闻的道路上追随少年时代的偶像不断前行?书里没有说,我只能期待他的第二本传记。
      
      但是,无论如何,正如《芝加哥太阳报》的书评说的:“这是一本做到极致的自传,既有趣又心酸……你会永远感谢拉塞尔•贝克,他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却让你自豪不已。”
      
      我想,如果有人觉得生活乏味,这书,还是值得认真读一读。
      
  •     所谓的名人传记总感觉写的像故事情节夸张的小说,有点儿“射上一箭再画个靶心的意思”。
      这本书相比起来就和蔼可亲的多,虽然年代不同,国家不同,读起来也不觉得有什么隔膜,感受生活的温馨、无奈、欢乐、忧愁,没有夸大,如实的表述,符合作者新闻记者的身份。名人也是要过普通人生活的,而且可能比你我过得还实在。
  •      凤凰出版集团出版的这本书封面上说好记者要超越“一夜风流”,而且字加红,做了个噱头,降低了一本好书的美感。
       这本书真的是写的非常美,其实作者的经历非常普通,但他的叙事能力非常高超,把一些很常见的事情写得让人回味不已。
       印象很深刻的几个场景:我和妹妹多丽丝卖报的经历;妈妈给我买自行车,开头关于母亲在病床上的对话...
      
  •   作者的细节部分描写都很到位,因为着急要还书的缘故,上周六到图书馆,一口气看了三分之一,真是非常爽的一次经历。
    天空渐渐的黑下来,我身边换了一波波的人,我仍旧看着那本书,感觉真是美好。自大学毕业以来没有的这种感觉。
    为贝克鼓掌,为他女友的悲惨身世而觉得惋惜,甚至眼中带泪,爱情不是该如此吗?不管隔几年,他们仍旧相爱。可以不顾一切,不管身份地位的相差,爱好如此相近,这样已经足够,人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也要享受幸福的陪伴。
    我想我是早该读这本书的,我以为自己是肮脏的,会想男女之事,原来贝克小的时候也都一样。
    原来大家都一样,也迷茫,也呆滞,恐惧,害怕,也住在不堪的地方(作者住在靠近挺尸的地方,我在贫民区)。是什么原因让他可以经历那么多?军人?卖报者?他甚至是位优秀的军人呢。
  •   很想看看英文原版
    这本书写的太好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