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于幼军  页数:46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采用中国传统文学章回演义的体裁,将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熔于一炉,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客观中肯的阐述,对重要历史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又有作者精辟深刻的思想评述。形式新颖生动,文笔简洁流畅。
本书时间跨度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把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逐步形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敏锐的时代眼光作了细致的描述。尤其是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路,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思考,冷静客观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求镜古自悟,资政育人。

作者简介

于幼军,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哲学博士。现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书籍目录

第一回 十月革命炮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北李南陈相约 中国共产党应运诞生……………………… 1
第二回 纲领应有高低 展宏图需从国情出发
革命须分两步 共产党明晰任务目标……………………… 25
第三回 多年奋斗未果 永丰舰悔筹谋失策
决意联俄容共 孙中山觅组党良方………………………… 40
第四回 联合战线筑就 国民革命风起云涌
一代巨星陨落 伟人业绩山高水长………………………… 57
第五回 浦江风云突变 蒋介石举起屠刀
鲜血擦亮眼睛 枪杆子打出政权…………………………… 74
第六回 农村包围城市 井冈道路通天下
军队效力人民 星星之火可燎原…………………………… 98
第七回 反对教条主义 思想路线正航向
探索苏区新政 人民共和见雏形…………………………… 119
第八回 王明决策极左 中国革命误入歧途
博古指挥胡乱 苏区红军濒于绝境………………………… 135
第九回 遵义航向拨正 力挽狂澜于既倒
红军铁流万里 锻造民族之脊梁…………………………… 155
第十回 张杨奋起兵谏 西安事变惊环宇
张毛力促和解 国共携手赴国难…………………………… 176
第十一回 全民同仇敌忾 抗日烽火燃遍大江南北
中共深明大义 化解危局饮誉国内海外…………………… 196
第十二回  润之潜心耕耘 终成新民主主义理论
 陕甘起步试验 探索人民共和国模式…………………… 214
第十三回  顺应历史潮流 共产党发出“五一口号”
 协商民主建国 众党派订立《共同纲领》……………… 237
第十四回  医治战争创伤 新民主主义蓝图铺展
 推行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梦想成真…………………… 259
第十五回  选择与苏结盟 外交方针一边倒
 实施一五计划 经济社会百事新………………………… 278
第十六回  过早起步过渡 总路线取代《共同纲领》
 过急过快推进 超高速完成“三大改造”……………… 295
第十七回  痛批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抛出秘密报告
 大兴调查研究 中共八大探索建设新路………………… 319
第十八回  整风急转反右 雷霆震怒出重拳
 斗争失去法度 千倍扩大实离谱………………………… 336
第十九回  反冒进循正轨 头脑清醒令步伐稳健
 大跃进演闹剧 主观狂热致梦想成空…………………… 356
第二十回  公社化硬超前 劳民伤财罹患沉疴
 共产风乱神州 民心离散教训深重……………………… 371
第二十一回 庐山风云突变 纠左急转反右竟在一夜间
 反右狂飙再起 无辜蒙冤受难何止百万众……………… 387
第二十二回 客观规律无情 三年跃进跌入深渊
 实事求是有道 八字方针走出困境……………………… 410
第二十三回 高调反修防修 “四清运动”整肃党内走资派
 强化阶级斗争  新创理论隐伏“文化大革命”……… 429
主要参考书目…………………………………………………… 452
后记……………………………………………………………… 459

章节摘录

十月革命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北李南陈相约中国共产党应运诞生 话说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集结一批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和热血青年,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向封建思想文化发起猛烈冲击。恰在此时,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犹如漆黑夜空一道闪电,震撼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风云人物的心灵;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更是给正在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行者们,送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崭新思想武器,促使他们以崭新的视野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在新的斗争实践中逐渐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毅然创建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 1919年6月11日下午,北京城南新世界游艺场人潮如涌,热闹嘈杂。在一僻静茶室的靠墙角处,三位教授学者装束的人在喝茶聊天。突然,其中一位头戴礼帽、身着白西装的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从上衣怀里拿出一沓传单向周围茶桌散发。传单标题为“北京市民宣言”,内容有收回山东主权、罢免卖国官僚、给予市民集会和言论自由等五项要求。顿时,茶房热闹起来,茶客们争相阅读传单,有人面露惊诧,有人大声叫好。 三人相视而笑,起身离开茶室。时天色已晚,三人中的北大教授李大钊和高一涵与中年男子握别,那中年男子则继续在游艺场各处游逛。晚上十时许,他来到游艺场楼顶花园,看见下一层露台正在放映电影,就拿出一卷传单从上面撒了下去。他转身离开刚走几步,就被两个警察抓住。中年男子被押到警察局,一名警官开堂审讯,拍桌喝问:“姓名?” 中年男子神情自若,冷冷答道:“陈独秀。” 警官一听心里打了个颤,这可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啊!于是便放低声调问道:“可是北京大学的陈独秀?” 陈独秀傲然道:“正是。” 警官愣了一下说:“为何在公共场所散发过激言论的传单?前一阵学生的不法行为是不是受你指使?”警官所指斥的“不法”行为,显然是指五四爱国运动。 陈独秀大义凛然:“何为过激?何为不法?难道爱国是过激?救国是不法?” 警官无言以对,他心中暗忖:这陈独秀是个名人,还是报上去由上司审理,别给自己惹麻烦。于是对手下人说:“先把此人关进监狱,听候处置。” 在狱中,陈独秀面对铁窗心潮起伏,回顾反思自己这些年走过的道路,审视当下时局与革命形势。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失败后,陈独秀东渡日本,潜心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积极参加留学生革命活动。回国后,他先是在家乡安徽创办报纸,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后建立反清秘密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辛亥革命时,他参加了安徽和浙江的革命斗争。安徽光复后,他出任都督府秘书长,推行激烈的改革措施,因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而受挫,后来参加安徽地区的反袁世凯斗争又告失败。 那时的陈独秀陷入困惑和苦闷。救国救民之路究竟在何方?不学西方没有出路-洪秀全想走农业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之路,失败了;义和团凭借封建迷信和人多势众,抵抗不了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可是想学西方又学不成-洋务运动以为师夷长技可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工业可以强国制胜,结果失败了;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企图学习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改良封建统治制度,也失败了;辛亥革命赶跑了清朝皇帝,推翻了封建王朝,祈望建立类似西方国家的共和制度,结果革命成果被军阀篡夺,所建立的共和国名不副实;辛亥革命后至五四时期,国内一些学者、思想家,轮番传播和介绍从西方引进来的各种主义、思潮,进行名目繁多的各种社会实验,结果都一一草草收场,引不起国人注意。救国救民的根本之道在何方?他冥思苦想,终于豁然开朗:中国的出路,当务之急在于实现国民性的改造和文化的转化,有了新文化,才能有新国民、新社会,新的政治制度才能得以实行和巩固。 怀揣这一理想抱负,陈独秀全力投入思想文化战场。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期起改名为《新青年》),由此拉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兼容并蓄,延揽全国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参加了编辑部并充任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就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 (Science),即民主与科学,其目的是“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想到这里,陈独秀不禁摇头苦笑。原以为从西方国家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良方,却被现实击得粉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弊端突出暴露,引起国人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怀疑。特别是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不但拒绝同为战胜国的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如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取消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二十一条”等,而且还竟然作出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老师”一再欺负“学生”,给国人以彻底打击。西方之梦已破灭,新的道路在哪里?陈独秀不由想起了挚友李大钊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提出走俄国人路的主张,这条路行得通吗?陈独秀陷入深深的沉思。 如同陈独秀一样,当时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都在苦苦思索中国的前途命运,孜孜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五四运动前后,他们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纷纷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创办刊物或建立社团,热衷于研究、介绍和传播国外形形色色的新思潮,提出各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那时的中国,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鼓吹新思潮的报刊如同雨后春笋,一下子冒出来四百多种;新成立的各种社团组织数不胜数,仅北京在1919年注册成立的社团就有281个。 在进行社会改造的方式、道路问题上,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存在较大的分歧争议,主要有三类主张:第一类主张继续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暴露出不少弊端,但仍然是比中国更为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第二类主张中西合璧,企图寻求一种由中国的精神文化与西方的物质文明互补、化合而成的新文明。但究竟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他们或者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者又回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路上去。第三类则力主效法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第三类主张日渐成为当时中国新思潮的主流。 然而,当时被中国人当作新思潮传播的社会主义学说十分庞杂,五光十色。其中既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又有形形色色自称或被称为“社会主义”的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流派,如无政府主义、无政府工团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伯恩施坦主义等等。面对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多数进步青年弄不清楚哪一种才是改造中国社会的良方妙药,只是对社会主义抱着朦胧的向往摸索前行。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其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并凭借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示范作用,在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中脱颖而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思想学说和社会理想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与资本主义国家迥然不同的新型国家,给正在黑暗中摸索徘徊的中国人民,尤其是一批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方向、道路和方法的启迪,使他们看到了新的出路和光明前景。1919年7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发表宣言,宣布废弃沙俄过去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以及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更是使长期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大喜过望,奔走相告。 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学习的播火者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通过河上肇等日本学者的译作,阅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李大钊与陈独秀同是领军和核心人物,当时流传一首嵌名诗盛赞两人曰:“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星照古今。”(李大钊曾用笔名“孤松”。)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该书采取中国传统文学章回小说的形式,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和实践活动融合起来写,文字生动活泼,蕴含深刻思想,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大众化。--高放(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原副会长)作者通俗地讲述了数十年发生在中国的历史事件,讲述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志士、社会主义者、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与个中的酸甜苦辣,拉近了历史与读者、社会主义理念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非常可贵的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庐山会议”反右倾等重大事件,既讲得直截了当,并不遮遮掩掩,又始终能以平常心态、以理解与拥戴社会主义事业的心态来写,道出社会主义在中国绝非一帆风顺的道理。--王蒙(原国家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 该书是系统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演进的一部好书,思想内涵丰富,大量应用史料,文笔简洁流畅,可读性和感染力比较强。--李君如(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该书的思辨性、理论性非常强,又用很通俗的文字表述出来。作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述评,有不少新鲜的、精辟的见解;对建国以后的历史写得非常精彩,国内同类出版物很少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同类书当中最好的。作者确实做到了《后记》所言的写作宗旨: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自己的良知负责。--陈铁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

编辑推荐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前夕,本套丛书的第三卷及第一、第二卷增订版的面世,对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学习研究中共党史,学习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和运动史,从中吸取思想智慧,反思历史经验教训,从而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发展道路,大有裨益,是一部思想深刻精辟、文笔活泼流畅、可以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的好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8条)

 
 

  •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前夕,本套丛书的第三卷及第一、第二卷增订版的面世,对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学习研究中共党史,学习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和运动史,从中吸取思想智慧,反思历史经验教训,从而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发展道路,大有裨益,是一部思想深刻精辟、文笔活泼流畅、可以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的好书。
  •   文笔简洁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史料全面多样。较为客观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革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多元化的视角,实事求是的论述,正本清源、以史为鉴、资政育人。读之生动,思之深刻......
  •   是我们认识中国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书籍。是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好作品,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好革命性。此书是研究人员、大学生和领导干部应该读的一部好书。
  •   社会主义五百年丛书:第三卷 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vb
  •   是一部了解中共历史和社会主义中国成长心路历程的好著作。
  •   简单翻阅一下,想了解社会主义历史,中国历史,看这本书还是很实用的,章回体的形式,那你看着不那么枯燥
  •   社会主义在中国,58万字,真好。敬佩作者,祝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1919年~1965年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很不错,很有价值。
  •   写历史尤其是当代史很不好写,社会主义五百年三册买齐了,都是优惠价!
  •   以小说的形式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行描述,生动有趣。
  •   社会主义在中国
  •   全面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好书。读后获益匪浅。一个系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议耐心阅读。
  •   让大家能再一次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
  •   社会主义五百年丛书:这套书很好,一直想看,终于如愿
  •   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看完这本书之后,或许会给我们以启迪。宏大的叙事,清晰的脉络,对于细节、史实的严谨、考究,是给每一位读者最好的奉献。
  •   买这本书是出于对中国近代史的强烈兴趣,当学生时上政治课,历史课不是太认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对中国命运的思考,对中国这段历史的真相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史料丰富,有很多说法是第一次看到,纠正了一些过去的大众普遍的错误认识。推荐给有相同兴趣的读者。
  •   买了第三卷,第一二卷在孔夫子旧书店买的。
    感觉作者灵气已散,变成本历史教材了,不能和第一二卷比了,还是章回形式好。
    也许,作者宦海沉浮多年,谨慎多了,朝气消磨了。
  •   党史研究室那套红色的党史实在是太考验人了。但是这本完全可以看下来,详略得当 ,对思想成果说明的很详细,也比较生动。很喜欢。
  •   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的可以看看,浅显易懂,但是想全面深刻了解的可能不会太满意。不过对本人来说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大多数人看。
  •   首先该书印刷质量很好,看得出是花了功夫包装的,第二从内容上看,很真实的展现了党史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很好的上了一次党课,当然,以章回体的形式写出来,也让人以看小说的形势看党史报告,也让人能够有心思看下去.总之,是值得一看的作品.不过,内容很多,书很长,就算看完都要花很长时间的,更别说消化吸收了!
  •   以前看过一些描写这段时间历史的书,一知半解。这本书给了我好些以前没看到的,有的甚至是全新的。“联俄容共”,虽以前看过,但都不是在“被推荐书目”里,本书能这么写,足见作者实事求是的精神与勇气。爬格子时没用或少用了有色笔。
  •   对中国革命史有了新的认识
  •   书对党史上很多语焉不详、避而不谈的事情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证据,很不错,建议都去读一读,了解真实的历史。不足在于对于个别人物如林彪写的太坏,不知道是否符合真相。
  •   值得一读,学习历史展望未来
  •   学习历史,不忘过去。
  •   买了三卷,经典教科书
  •   这本书让我的历史知识充实丰富
  •   写的很具体很深刻
  •   书不错,书如人,功底厚,视野阔,笔头硬。
    我买这本书,最大的出发点就是对于幼军的敬重,对其品德和毅力的崇拜,对其忍辱负重和孜孜追求精神的赞美。受到挫折能够坐得住,沉得下,耐得住寂寞,反映了一个的人情操、境界,反映一个人的忠诚!
  •   用了一些章回小说的手法,但还是不似章回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对于政治性较强的话题,可能不能随意演义,也许是我们有些苛求了。
  •   前后20多年 一个高官的难得反思之作
  •   领导干部能写这样的书,不错了
  •   听说很好,要看看,学习吧!
  •   老板要学习的,他满意就好
  •   现在的官员 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 真的很难得 学习中
  •   第二次下单的其中一个包裹,书还没有看,只是随便翻了翻,不错,挺好!
  •   非常喜欢,自己留一套,过年送礼出两套。
  •   作者写的很详实,很认真,获益不少
  •   这本书看上去挺好的,纸质不错哦!
  •   应该是正版吧,质量还可以,和书店的一样了。
  •   很好的书籍,正品。以后都会继续支持当当网的,希望多一些优惠咯!
  •   不错 慢慢读下
  •   帮别人买的 但是反应不错
  •   质量好 送货也快
  •   发货很快,很方便。给老爸买的书,他很喜欢。
  •   速度相当不错,质量很好
  •   强烈推荐!!!!于右军.....
  •   学得很多知识
  •   老爸说讲得比较真实,还帮别人买了一本
  •   幼军静心写书,是我党的一件好事,对子孙来讲更是一件大事!!
  •   货真价实,值得信赖。。
  •   送货很快,书也很好~~
  •   老公让买的,自己没看过,不知道怎么样!应该不错,否则他不会让我买的!
  •   书的质量很好!快递也挺快的。
  •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书了。很值得读。
  •   16岁的儿子很喜欢读,持续关注,祝幼军同志有更大的舞台施展报负!
  •   我是从其他的地方看到介绍专门买的,还没有读完,应该是很不错的书。
  •   写的不错,揭露了一些以前不公开的真相
  •   还没细看,粗略看了一眼,感觉还可以
  •   什么时候有货!!!!!!!!
  •   我喜欢这类型的书
  •   书很不错,挺喜欢的,快递也挺给力的,同事们也都挺喜欢,很好
  •   购书快捷方便,快递很给力!!!!
  •   社会主义在是历史进程中一个独特的环节,是当下最受争议的制度,是非皆有成败论,百年之后再看或许更有意义。
  •   了解历史的
  •   客观的讲,本书写的还是不错的。
  •   希望能看到第四卷,后面的不好写啊
  •   此系列书籍分开买比一整套地买更实惠那么一点点,书本厚重,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非本专业的学生也能读懂。纸张稍微粗糙,但不影响阅读效果,可以放心地购买。
  •   书到手后完整无缺。 内容不清楚,是帮人买的。
  •   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还米有看完呢。书面有点脏污。
  •   最好还是能多些注释。
  •   写得通俗,读来没有正统史书的沉闷,推荐。
  •   文笔较差,主观性太强!
  •   印刷还好就是看的时候不累眼睛,是正版的,可以买。
  •   书的质量不错,送货快
  •   从62页直接到了79页,中间的没了,
  •   于幼军写的,所以必须看
  •   物流快,书也很好。看完再补充。
  •   包装完整,商品整洁,也就是说书很新
  •   为单位买的,是正版,到货很及时。
  •   帮外公买的,虽然有点小贵,但是蛮好。有天中午随便翻了下,背了里面引用的一首诗,考试的时候用作文里去了,作文拿了最高分~开心。虽然诗是这本书引用的,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我想内容应该也不错吧~
  •   头一次关注于幼军是著名的《深圳,你被谁抛弃》,当时于幼军是深圳市长,后来经历了湖南省长,山西省长,以及待任的文化部长,留党察看2年,到现在的隐形复出。这部书是看了南方周末的推荐,不是很仔细的看了一遍,里边说的史实大体了解,通过这部书算是系统梳理,当然也增加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对这部书的基本评价是:比较客观,对以前党史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比如说:对陈独秀的评价、对博古的评价、对张闻天在中共历史上地位的客观评价、长征中一些看似盖棺定论的人物关系的重新论述、对毛的评价,尤其是对建国后伟大领袖政策的客观论述。这些东西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以前在公开媒体对党史相关部分的论述,有了质的飞跃。要知道,于幼军作为留党察看的中央委员还是党的高级干部,他写了一部类似党史的著作一定是经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这样的机构审查的。既然这部书能以现在的面目问世,就证明他的这些观点是符合目前正统党史发展方向的。当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于的很多观点是很隐讳的,比如说对毛主席建国后的政策,基本上只有史实没有评论(或者说很少的评论)、对历史上一大公案“高饶反党集团”论述的也简单、晦涩,没有任何超出正统观点的地方。总的来说这部书以章回体形式,文字浅显易懂,对于对党史感兴趣的人而言,不失为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   以后再亚马逊买了,真不错。
  •   从南方周末看到此书的写过过程,所以买了一套三本,社会主义在中国是最吸引的。章回体的写法读起来很顺畅。从文字到图片,可见作者参考之广泛。选择于1965停止,估计是对此后的十年有所顾虑。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的不熟悉的事例。限于一本书的厚度,很多事件、人物并不深刻,需要辅之以人物传记。
  •   运货速度挺快的~ 书的质量很好~ 对这本书已经期待了很久了~ 挺客观的~ 希望JOYO上三联出版社的蒋介石系列丛书
  •   章回体适合老年读者阅读习惯
  •   于幼军的书,买来看看。有感于其传奇般的经历。卓越配送又恢复到以前的快捷状态了,头天下单,次日送达。
  •   我是买了一套3本,书比较清楚的介绍了共产主义这个概念的历史,富有故事性描述,属于大众入门通俗读物。章回体有点遗憾,目录、片尾的小诗,我觉的有点不伦不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