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兵法十三篇

出版时间:2003-9-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孔见  页数:412  字数:44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向读者提供一本内容全面、观点清晰、史料翔实、可读性强的毛泽东军事思想读本。     敬爱的毛泽东主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投身到革命战争洪流之中。他亲手缔造了无产阶级人民军队,并在战争实践中,潜心探索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指挥我军战胜了一切国内外强敌。“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毛泽东兵法是不可战胜的法宝。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也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它产生于中国革命战争和保卫国防斗争的丰富实践过程,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人民军队建设以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军事科学的各个领域。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可曾有人经历过如此漫长的战争活动?可曾有人遇到过如此残酷的战争环境?可曾有人取得过如此巨大的战争胜利?可曾有人亲手写下过如此浩瀚的战争巨著?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的财富。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继续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针。

作者简介

孔见,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副军长、少将,军事科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江苏江都人,1952年出生,1969年入伍。历任团参谋长,侦察大队长,师参谋长,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战役战术研究部军队指挥研究室主任,师长,集团军参谋长。两次参加自卫

书籍目录

序 前言 总论 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毛泽东和他的兵法   一、英明统帅   二、无冕之王   三、用兵如神   四、戎马生涯   五、兵法大师   六、军事辩证法   七、朱毛不分   八、东方底蕴   九、丰富宝藏   十、举世推崇 第一篇 战争观和方法论   第1节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第2节 以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   第3节 人民战争必胜   第4节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第5节 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第6节 弱军可以战胜强军   第7节 战争有规律可循   第8节 一切从战争实际出发   第9节 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   第10节 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第二篇 政治建军   第11节 支部建在连上   第12节 三大民主   第13节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14节 三大任务   第15节 政治工作是生命线   第16节 党指挥枪   第17节 两忆三查   第18节 三大原则   第19节 根本宗旨   第20节 人民军队大学校 第三篇 人民战争   第21节 工农武装割据   第22节 农村包围城市   第23节 建立根据地   第24节 “波浪式”推进   第25节 “工结合”武装   第26节 战争政治动员   第27节 非正视作战   第28节 敌后战场   第29节 统一战线   第30节 全民皆兵 第四篇 积极防御 第五篇 持久战 第六篇 游击战争 第七篇 运动战 第八篇 歼灭战 第九篇 战略反攻与进攻 第十篇 指挥艺术 第十一篇 谋略策略 第十二篇 战斗作风 第十三篇 保卫国防 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毛泽东给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其中,他的军事思想渊如大海,博大精深。战争年代,它是我军屡战屡胜、夺得革命胜利的保证;和平时期,它是指导我军建设的指南;未来高技术条件的作战,它仍将是我们以劣胜优,最终获取胜利的法宝。    毛泽东撰写的各种文电所包含的丰富军事内涵,以及他在作战指挥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指挥艺术,奠定了他兵法大师的地位。集最高军事统帅与军事理论家于一身的毛泽东,不仅长期置身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烽火之中,而且在戎马倥偬之际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战争文稿与文电,把他的用兵之术、征战之妙形诸笔端。    中国革命战争波澜壮阔,不仅有国内长期的革命与反革命、光明与黑暗之战,而且有与日本侵略者的8年鏖战。毛泽东不仅在军事实践上前无古人,创造了无数战争奇迹,而且在军事理论上的造诣也是少见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部丰富的宝藏,以其鲜明的科学性、通俗性、应用性闻名遐迩,领导人民军队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烽火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它萌芽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产生了用俄式方法“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提出了“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的主张,形成了武装保卫革命——农民自卫军“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的正确认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毛泽东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武装革命实践理论,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土地革命战争的人民战争思想及其作战指导原则,总结制定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红军作战经验与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成熟。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人民战争思想,系统阐明抗日持久战理论和军事战略方针,确定了游击战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民军队建军理论。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极大丰富。提出了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为核心的十大军事原则,创造了独特的战略理论,形成了系统的战略决战思想,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战略追击阶段的作战指导原则,进一步发展了人民军队建军思想。在抗美援朝和国防建设过程中继续充实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美援朝中充实了新内容,在国防建设中有了新发展。    毛泽东兵法的形成与发展,表明了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表明了诞生在中国革命战争土壤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它在指引中国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等军事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对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实践经验,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深入透彻的理解,最终达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同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结合,为中国革命确定了不同于任何国家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武装革命道路和战略战术。    1929年1月红四军开始转战赣南闽西时,党内的一些错误思想再度抬头,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否定党对军队的领导。一些人对党委、支部讨论和决定问题的制度不习惯,感到受约束,主张由长官说了算。更有人认为党委领导是“自上而下的家长制”,甚至把党的领导说成是“书记独裁”。这些问题的存在,引发了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围绕党对军队领导等问题的争论。毛泽东毫不动摇地维护党对红四军的领导。    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古田会议决议,从理论上阐明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并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一些基本制度和措施。1932年9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红军中党的工作的训令》中,第一次出现了“保障党在红军中的绝对领导”的字句。    “三湾改编”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在红军中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明确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在坚持还是否定党的领导上,始终存在斗争,有时斗争还是很激烈的。一些人对军队与党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片面强调军队与军事工作的特殊性,忽视或轻视党对军队的领导;另有一些人出于个人政治野心,企图独揽军权,把军队当成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把党领导军队的制度看成其实现野心的最大障碍。    在长征途中,张国焘自恃人多,拥兵自重,反对北上,向党闹独立,分裂党和红军,给党和人民军队造成了严重损失。1935年6月17日晚,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奋战、辗转颠沛之后,终于在四川懋功达维镇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为发展革命战争,开创新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6月16日,毛泽东、周恩来、洛甫(张闻天)致电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等: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应是我红一、四方面军今后的总方针。但此时的张国焘个人野心膨胀,他看到党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只有二万多余人,人劳马困,而红四方面军现有八万余人,则想以兵压党,篡夺党的最高领导权。他先是不同意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总方针,坚持向川康边发展的错误方针,进而不断向党中央提出要“速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要求自任军委主席之职,并有“独断决行”的权力。在毛泽东领导下,党中央粉碎了张国焘的野心图谋。1935年8月9日,中央在《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指出:“中国工农红军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唯一的、绝对的领导之下,生长与发展起来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工农红军,就没有苏维埃革命运动。”    毛泽东认为,军队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共产党的这种绝对的领导权,是使革命战争坚持到底的重要条件。没有共产党的这种绝对领导,是不能设想革命战争能有这样的坚持性的”。    军队是实现党的纲领、保卫人民利益的工具。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实现自己的宗旨的保证。中国共产党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的最高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人民军队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保卫者,是人民的子弟兵。只有坚持了党指挥枪,才能保持我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    毛泽东在战争中认识到:在敌人进攻时,“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军力,待机破敌。所以战略防御问题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完全有计划的战略退却,在形式上是被逼出来的,在内容上是保存军力,待机破敌,是诱敌深入,准备反攻。”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战争原则的具体化。只有保存了自己的力量,才能有机会消灭敌人。在此,“保存”是前提,“待机”是过程,“破敌”是最终目标。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若与之正面对抗,死打硬拼,必将被敌人消耗殆尽,最终无力歼灭敌人,反而有被敌人吞掉的危险。因此,必须先避其锋芒,保存实力,与敌周旋,牵制、疲劳敌人,挫其锋芒,相机寻找敌之薄弱环节,进而再集中我之兵力,在局部上形成对敌优势,最终各个击破。    1930年11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对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11月5日开始进攻,7日各路敌军分别进至清江、黄土街、罗坊、新余、分宜等地。由于红军已先期转移,敌人扑了个空。敌总指挥鲁涤平发觉红军主力东渡赣江后,生恐红军夺占樟树镇、临川,急忙调整部署,令第三纵队继续在赣江西岸进攻,第一、第二纵队集中到赣江东,寻求红军主力作战。敌人大规模进攻开始后,红军即以少数兵力配合地方武装迟滞、消耗、疲惫、迷惑敌人,主力于11月中旬分别从赣江以东的崇仁、南城、南丰、吉水之间地区和赣江以西的路口、油田地区,逐次向苏区中部的东固、龙冈地区转移,以保存军力,待机破敌。11月18日至20日,各路敌军分别进至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城等地,结果又扑了一次空。12月1日,红军以第20军分散在富田、东固、龙冈地区活动,并协助当地群众在东固附近各山头构筑工事,以迷惑敌人;主力秘密转移到苏区中部黄陂、小布、洛口地区隐蔽集中。    12月上旬,蒋介石到南昌,召集其党、政、军高级官员举行会议,亲自组织对中央苏区的进攻。蒋介石认为,赣南地区为红军主力所在地,“此股一经扑灭,其余自易解决”。12月16日,各路敌军开始向苏区中部进攻。19日,新编第5师进占东固。20日,第18师进到东固,第50师进到招携,第60师进到万安县赣江西岸地区,第61师进到泰和。21日,第24师进到草台岗,第8师进到新丰市、三坑。敌人在进攻过程中,不断遭到红军小股部队和人民武装的袭扰、击。为不失时机转入反攻,红一方面军主力于12月21日集中到黄陂、麻田地区隐蔽待机;同时,派出第12军之35师独立活动于兴国东北约溪地区,严密监视敌人的行动,并将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西面。敌人经过几天的整补性休息以后,又继续向苏区中心推进。红一方面军经过“龙冈战斗”、“东韶战斗”等几次大小战斗后,歼灭敌军近四个旅,活捉了前线总指挥兼18师师长张辉攒,红军打破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毛泽东深知这个道理。在作战指导上,他善于积小胜为大胜,在同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生死较量中,一个一个地拔掉了铁钉一样的日军,一口一口地将“八百万”蒋军吃了个精光。    “积小胜为大胜”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一贯坚持的战争指导上的辩证思想。毛泽东讲道:“‘集中大力,打敌小部’,仍然是游击战争战场作战的原则之一。由此也就可知,从整个的抗日战争来看,只有将正规战和游击战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集合了很多,即从进攻战中打了很多的胜仗,才能达到战略防御之目的,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毛泽东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中有一段形象的比喻:“打仗只能一仗一仗地打,敌人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工厂只能一个一个地盖,农民犁田只能一块一块地犁,就是吃饭也是如此。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吃饭:这顿饭我们能够吃下去。但是具体地吃,却是一口一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这叫做各个解决,军事书上叫做各个击破。”他指出,“我们的战争,在于力求每战争取不论大小的胜利,在于力求每战解除敌人一部分武装,损伤敌人一部分人马器物。把这些部分地消灭敌人的成绩积累起来,成为大的战略胜利,达到最后驱敌出国,保卫祖国,建设新中国的政治目的。”    ……

编辑推荐

《毛泽东兵法十三篇》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毛泽东兵法十三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