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教育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李镇西  页数:220  
Tag标签:无  

前言

  许多入都知道李镇西是我的学生。其实,我认识李镇西,是因为先做了他的学生。  我们共同的朋友——张家港高级中学的校长高万祥先生是我们的“媒人”。万祥告诉我,四川成都有一位中学老师,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爱心与教育》,让许多老师流下了这个时代不太容易流的感动的泪水。  于是,我拜托万祥把李镇西请到苏州,为我们的名师班学员作报告。  那一天,我故意坐在最后一排,准备随时出去处理公务。没有想到,他的报告是那么精彩,虽然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词,但他饱含真情而又如数家珍般讲着他与学生的故事,那份温馨和纯真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细心的李镇西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他发现了我盈眶的热泪。  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他后来成为了我的博士生。开学的时候,大家发现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说他“特殊”,一是因为他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经常有学校邀请他作报告;二是因为他英语基础比较差,我专门请了一位学生帮助他,他竟然像高中生那样,每天早上坚持背单词。上课讨论问题,他有时也会像一个高中学生一样与人争论。他给我的电话也特别多,差不多成了“早请示晚汇报”。同学们悄悄对我说:“这个李镇西,像个小孩子!”  他特别喜欢网络,在“中青在线”和“K12”都是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还经常在我面前说起“网事”。我曾当面“批评”他,叫他不要像中学生那样沉湎网络!但是,他“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更有意思的是,有一天,他和焦晓骏、袁卫星等年轻的朋友竟然密谋把我拉下了水,拖进了网。他们说,著名学者都有自己的网站,朱老师当然应该有!就这样,去年6月,我们的网站——“新教育在线”开张了。李镇西担任了网站的总版主。  李镇西在“新教育在线”的形象,就是那个光着屁股不断扭的小孩子。他美其名曰:“这就是赤子!”他在网上理直气壮地宣称:“不愿长大!”  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和他的学生们在一块儿玩耍,把自己视为他们的一分子。  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童言无忌。他甚至敢说:“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不善伪装,争论时往往会搞得面红脖子粗,开心时又往往会拥抱加亲吻。  2003年六一儿童节,李镇西在网上发了一篇《童心万岁》的帖子。他写了这样一段心灵的独白:  何谓“童心”?童心是儿童天真纯朴之心。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儿童时代,但他却可以永远拥有一颗童心。因为儿童的纯真与善良,在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那么,我们应怎样保持自己的童心呢?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我小学时曾扶盲人过街,替迷路幼儿找妈妈,我愿意把这可贵的善良之心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而扩展升华为对集体、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并把这种爱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体现于我对每一位网友的爱。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儿童的眼睛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儿童的嘴巴是很难说一句假话的。童话《皇帝的新衣》中,不正是一个小孩首先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吗?面对“四人帮”的谣言,张志新同志坚持真理,敢于直言。有人说她“傻”,我却认为她拥有童心!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儿童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什么都想试试。科学家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孩童般好奇、探寻的眼光,而不断开拓、进取。这  也是一种童心。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儿童对生活总是充满憧憬、幻想,拥有童心的人总是对生活保持着激情与乐观。有的人年纪轻轻,便对生活缺乏信心,而有的人虽已退休,却仍创造着生活的乐趣,正所谓“越活越年轻”。  我曾写过一篇散文《不愿成熟》,我愿自己永远童心不泯,也愿“新教育在线”每一位朋友永远童心闪亮!  更为有趣的是,“新教育在线”的许多朋友悄悄地对我说:“你和李镇西的性格真像!”其实,人和人是有缘分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当然,李镇西虽然是我的学生,从过去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来说,我的确应该履行我的义务。但是,从现代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双向影响甚至有时是反向影响的过程。我不知道是我影响了李镇西,还是李镇西影响了我。但是我曾经坦白地对他说:“与其说你是我的学生,不如说我们是互为师生。”无论是在课堂的讨论中,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都从李镇西那里学到了许多。他将我带到网络世界,让我与无数的中小学教师面对面,让我有了许多新的朋友,新的灵感,新的空间!我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既然李镇西不愿长大,那么让我们一起不愿长大!让我们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  李镇西是一个特殊的人。尽管对他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甚至争议,他并没有改变自己去迎合世俗。他总是喜欢“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包括他的博士论文也与众不同。  其实,我很清楚,李镇西对这篇论文,是花了不少精力与时间来不断修改的。由于李镇西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一些,我曾经想让他以自己的任何一本书作为博士论文的基础——因为在来苏州大学读书之前,他已经出版了《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先后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图书奖等重要的奖项。但是他明确表示,他愿意给自己一个新的挑战,从零开始真正写一篇博士论文。我支持他的选择,同时提醒他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研究的基础。在我看来,所谓他“自己研究的基础”无非是两个:爱心教育和民主教育。如果他的论文以爱心教育为主题,不但有现成的《爱心与教育》为基础,而且这个主题是大家都容易认可的;而如果以“民主教育”为主题,则不但难度很大,而且很容易引起争议。但最终李镇西选择了后者,我也一再鼓励他一定要勇于突破和超越自己!  写博士论文对李镇西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尽管他出版过不少教育方面的著作,但是,这些著作更多是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写成的,是他自己教育生活的记录和思考;尽管他也读过不少教育理论的著作,但是,那种阅读更多是率性的、自由的,而且主要集中在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他特别感兴趣的作者上。因此,我们制定了一个读书的计划,从卢梭到杜威,从马克思到后现代主义。  博士论文的提纲出来后,我们又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说实在的,对李镇西的文章,我不敢轻易地改动,因为我不想轻易地去改变一个学生已经形成的风格。风格就是生命,特色就是卓越,这是我一直倡导的东西。但是,论文的提纲的确与博士论文有差距。博士论文除了要求概念的清晰、逻辑的严密外,还要求具有相当的原创性。我与我的助手许庆豫教授,反复研究论文提纲的结构和写作的可能性,研究材料的来源和李镇西自己的特长,最后才确定了论文的提纲。这个过程,差不多花了两个月的时间。  挑战不仅仅来自论文内容的出新,也来自论文形式的创新。说一句心里话,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审查本校和外校的博士论文,许多论文味同嚼蜡,实在是没有什么看头。而且,许多论文是在玩概念的游戏,既解决不了任何现实问题,也没有真正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一直在鼓励李镇西有所突破与创新,我甚至对他说:“我还真希望你能写出散文式的博士论文!”但是,论文草稿出来以后,我还是有不少担心的——担心他的形式创新是否能够成功。由于是一种随笔的形式写博士论文,既要有学术性,又要有可读性,因此我可以坦率地说,镇西的草稿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但我并没有叫他回到传统的所谓“写作规范”上去,而是鼓励他继续探索下去,争取在修改的过程中完善论文。而且更重要的是,镇西自己也是清醒的——他也意识到了初稿的不足,因而在修改时他更加严谨认真;同时他又是勇敢的——他没有放弃他所说的“写作冒险”,而是继续“冒险”,用一种随笔式的语言表述他对民主教育的理解。尽管用另外一个方式说话可能比较吃力,但是当你真正学会用另外一个方式说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他努力地修改,认真地读书。他还陆陆续续把论文的一些篇章发在“新教育在线”网站上,广泛征求并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由于“非典”的原因,李镇西论文的答辩是通过电话进行的。但是这不妨碍答辩老师对李镇西的评价。李镇西的勤奋是出名的,教授们对他认真的态度给以高度的评价,虽然这与论文本身没有关系,但勤奋与认真绝对是一个研究者所必备的前提条件。也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和认真,论文从预答辩到最后的答辩,进行了多次修改,最后论文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更是教授们有目共睹的。尽管在专家的通讯评审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博士论文的写作规范仍然应该坚持,也有人对李镇西关于民主概念的解释、民主教育的特征的说明等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家对于李镇西的研究能力,特别是对他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对民主教育的情怀,都给以高度的评价。这篇特殊的博士论文,在一个特别的日子里(“非典”时期),终于得到了特别的关爱。结果,评委们一致给他的论文以优秀的评判。  在论文顺利通过答辩以后,我曾经给李镇西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我希望他能够真正从民主教育的理论探索走向民主教育的实践追求,真正使生活中的民主教育“成为真正实行民主的准备”。我希望他能成为中国教育历史上有影响的,以民主教育为教育理想的教育家。  我相信,镇西会努力,更会成功。  2003年10月15日

内容概要

  某小学一年级十几名学生因为上课说话,被班主任用不干胶封住嘴巴;某小学9名小学生被班主任强迫用剪刀,小刀当众刮脸……  李镇西敏锐地看到,校园恶性体罚事件的始作俑者竞然是被冠有各种荣誉和头街的“好”教师,而受害孩子和他们的同学居然大都认为“老师做得对”!2003年,李镇西考上了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的教育哲学博士研究生,《民主与教育》是他的博士论文。  《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追溯梳理了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民主教育思想,继承先辈教育家特别是陶行知民主教育的思想,结合中国基础教育实际进行现象解剖和实例分析,将民主教育与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联系在一起。把民主教育的实践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引入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  同时,《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的阅释、引证、推导细致而严密,有大量的实例分析,追求一种理性、激情、形象的和谐统一,文字理易朴素,夹叙夹议。寓思想于实例,给实例以思想,被视为教育科研论文的典范。  《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在广大教师中影响极大。如果说,《爱心与教育》让广大读者接受心灵洗礼,重燃工作激情,《民主与教育》则使千百万教师振聋发聩,思考肩负的使命。

作者简介

  李镇西,1958年9月生。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现为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语文教师、班主任兼副校长。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书籍目录

一个特别的学生与一篇特殊的论文(序言)思考之一:校园期盼“德先生”——民主教育与时代呼唤一则新闻震动了中国——受体罚的学生谁维权历史的足音与美好的愿景——教育与民主政治同行从“顺民”到“主人”——市场经济推动教育进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教育迎接世界挑战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民主教育何以可能思考之二:激情中的沉思——民主教育与民主理论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民主的内涵平等、自由、法治、宽容、妥协——我对民主精神的理解尊重,尊重,还是尊重——民主教育的内涵“目中无人”的教育——民主教育的对立面:专制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民主教育的理论资源爱心、个性、自由、平等……——民主教育的特征思考之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民主教育与教育原理当教育向科学进军——教育属性:科学与人文从《中国少先队队歌》谈起——教育的目的:社会与个人“泥塑”,还是“根雕”?——德育过程:灌输与引领学生不愿“吃饭”怎么办?——教学模式:启发与共享思考之四:如同空气、阳光和水……——民主教育与民主修养“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民主知识的启蒙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平等观念的确立少女的长发妨碍教育?——自由意识的培养“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法治精神的造就思考之五:用民主培养民主——民主教育与教师素质做“会思想的芦苇”——呼唤思想尊严……结束语:民主教育必须成为真正实行民主的准备主要参考文献后记:一次写作冒险特别鸣谢附录一 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访谈录)附录二 李希贵:走进学生情感世界,营造民主教育氛围——读李镇西《民主与教育》出版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民主教育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命题,同时它也是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崭新课题。说它“经典”,是因为对这个命题的提出和思考甚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古希腊思想家的教育思想;说它“崭新”,是因为面对今天的世界,民主教育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特别是面对今天的中国,我们重新审视与研究民主教育,正是希望在批判继承中外教育家民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反思中国传统教育,探索符合时代需要和中国国情的民主教育模式,让我们的教育发展能有力地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论无疑有着至今还闪烁着真理光芒的许多思想养料,但毋庸讳言,就教育的根本理念而言,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真正的民主思想是比较少的。尽管中国古代不少教育思想家也不乏具有某些民主色彩的论述,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最缺乏的恰恰是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至少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  比如,虽然孔子早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这有点接近今天我们常说的“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均等”),但在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绝大多数人受教育的权利事实上被剥夺了。又如,在师生关系上,中国传统教育有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道尊严而没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平等观念。自“五四”以来的近一个世纪里,随着民主与科学理念的日渐普及,一大批中国教育家高举民主教育的大旗改造着中国的教育,今天,立志献身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中国教育者理应接过这面大旗,把中国的教育改革继续推向前进。  尽管很早就有人提出民主教育的理想,但正如民主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必须与具体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相协调一样,在不具备民主教育的社会条件下,它只能是一种理想。  那么,在今天民主教育何以可能?  本文开篇提到的那一系列老师打学生的事件,之所以引起那么强烈的社会反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个人尊严的觉醒。实际上,从私塾时代开始,在中国,千百年来,都是“老师打学生”,没有人觉得不正常——直到现在,还有教师认为体罚是教育的必须手段,甚至也有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老师的话就该打”!但是,历史进入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天经地义”,甚至对这非人道的教育方式予以谴责。  正如前面所说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所带来的社会进步,唤醒了人的觉醒。于是,人们开始审视包括教育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道、个性、尊严、平等、权利等观念开始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并萌芽。越来越多的人对“老师打学生”现象的谴责,正是中国全社会“人的觉醒”在教育上的微观体现。  更何况在今天,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民主,已经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呼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200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又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新的展望。“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和所有关心“十六大”的人一样,我注意到江泽民同志在这里用了一个新的提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四个字第一次赫然写在了党代会的报告中,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让所有国内外关注中国政治的人再次感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信息。  的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创新概念。尽管“政治文明”的提法,早在1844年马克思在其《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一文中就使用过,但江泽民论述“政治文明”,其贡献在于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概念。毫无疑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我看来,政治文明的主要特征就是民主和法治。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关键,是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继续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将通过制度的设计和制度创新来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特别是作为公民的百姓对官员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这些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必然要求。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主与教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