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小学语文课

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张康桥  页数:28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上好小学语文课》是著名青年教师张康桥15年小学语文教学探索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述了张康桥的语文教育观、儿童观以及教学实践。其中有些观点十分独特且深入人心,例如“教学就是游戏”、“儿童是完整的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语言首先是一种精神力量”等等。这一切凝聚为一个核心——小学语文课,这样的课堂不仅源自丰富的实践,还来自广阔的知识背景;不仅建立在令人信服的阅历上,还进一步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小学语文课凝聚的是一种语文教育观,那就是以儿童为本的教学,其中不乏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精辟的评沦,当然更有张康桥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主张,最为精彩的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引起广泛关注和称赞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等,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思考、这样的实践集中展现了一个坚定的语文教育探索者的姿态与信念,也十分典型地反映了新生代名师富有个性的教育情怀与价值追求。

作者简介

  张康桥,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溧阳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青年骨干教师。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儿童语文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尝试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倡导“教学就是游戏”的理念,发表教育学论文近百篇,在全国各地讲学百余次。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价值追问:儿童语文课堂的理性思考第一节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儿童——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儿童观与思考效率优先下的选择另一种儿童观天生的探究者与理智的方法以儿童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儿童是怎样的人第二节 追求有价值的儿童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故事与思考语文应围着儿童的生活转语文是教育森林中的一棵树与儿童的天性合作自主学习是一杆秤有效或许就是化零为整l思考力决定竞争力第三节 语文是如何促进儿童发展的要保持纯真走进童心让文本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将丰富的文化引入语文课堂第二章 游戏隐喻:儿童语文课堂的教学理解第一节 教学也许就是游戏只有儿童需要的才是高效的——在调查与访谈中感悟“教学就是游戏”回到事情本身——两种游戏化的批判与新教学思维的运用第二节 童年的价值在于幸福一切游戏都从纯真开始没有规则就没有游戏游戏是一种充满魅力的活动幸福等于在游戏中成为自己第三节 感悟游戏与教学教学就是游戏游戏儿童与语文的完美追求(廖巧燕)作为过去的未来(窦桂梅)游戏是人的自由表演(李庆明)第三章 课例研究:儿童语文课堂的实践建构第一节 让童年与思想结缘——《九色鹿》的文本解读、教学实录、反思与评论对话:追寻结构的意义——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师的《九色鹿》解读把思想点亮——《九色鹿》教学实录建构童年的阅读课堂——《九色鹿》教学反思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周益民)第二节 一份儿童心灵的探索报告——《望月》的教学与思索诵读三重境界追求情感与智慧共生的语文课堂——《望月》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情智交融的语文课堂(沈火种)实践出情智读写结合的新思考——《望月》教学实录及点评(王小春)一次有意义的试验与探寻(成尚荣)——张康桥《望月》教学的启示第三节 儿童应有自己的见解——《林冲棒打洪教头》教研过程与评论童年:由思抵达诗——第一次课堂教学实录一气贯注的好课(薛瑞萍)——评张康桥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为获得一种敞亮(周益民)学会“悦读” (彭峰)深度会谈:关于《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解读与设计用自己的眼睛看——《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第二次教学实录真实的感动 (侯长缨)“打”出的教学风格(窦桂梅)——评张康桥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来自网络的评议充分预设的精彩(周正华)——评张康桥《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第四节 儿童在对话中成长让儿童与崇高建立内在的联系——《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与评论情感与文化:语文课堂的两个关键(朱洁茹)儿童在对话中成长——《三借芭蕉扇》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有效对话的一堂好课(郭根福)把做出来的写出来,把写出来的做出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与思考第四章 丰厚阅读:儿童语文教师的成长方式第一节 阅读行动走向建构儿童自己语言的语文课堂——主题教学的突破、问题与建议儿童也把自己树为完美的尺度——以《风筝》教学为例评北京名师王文丽的教学言说怎样更有语言的韵味——评江苏省青年名师诸向阳《特殊的葬礼》的教学儿童语文教师的位置——由河南名师武凤霞《船长》的教学所引发的思考所有的思都是诗——窦桂梅《晏子使楚》的教学评析如何判断教材文本的价值——兼评河南名师武凤霞《检阅》的教学第二节 阅读文字爱与生命:童年教育的主题——华德福教育感悟教育,就是创造精神生命——读《教师人文读本》札记每种优秀都有自己的面孔——名师成长感悟之一我们面对的是具体的儿童——名师成长感悟之二追求真诚可爱的儿童语文课堂——读《论语》有感语言首先是一种精神力量——感悟苏格拉底第五章 方便儿童:儿童语文教师的行动指南第一节 儿童教师真正的儿童教师教师为儿童的成长服务儿童带着自己的目标走向教师多为儿童的成长行方便第二节 儿童教师与家长、学校追求有价值的分数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与家长会的故事学会与家长沟通: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法治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学校:儿童的心灵故乡

章节摘录

  苏格拉底问:在与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  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这个将领欺骗自己的士兵也是不道德的吗?那人答:那是战争中无可奈何才这样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能骗人了。  苏格拉底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当父亲的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可是儿子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你能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那人只好承认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什么是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要用什么来说明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给弄得无法,只好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苏格拉底听了十分高兴,对那人说:你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你告诉我说道德就是关于道德本身的知识,使我弄清了一个长期搞不清的问题。我对你表示诚挚地感谢。  “道德就是道德本身”。这句话与“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辙,其实就是说在不同的语境下“道德”有不同的含义。可想而知,此时“那个人”的心情只能用“莫名其妙”来形容,其实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的著作里有许多类似的案例,例如关于“自制是德行的基础”、“守法就是正义”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苏式教学,后来被人们归纳为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在这一行行文字中,我仿佛看到:苏格拉底天天晃着他的大脑袋,行走在花园广场、街头巷尾,用镶嵌在扁平脸上的大眼睛斜睨着别人,鼓动着牛鼻子下厚厚的嘴唇,从日出到日落说个不停。其实他的这张“嘴”有时也挺招人憎恨,甚至被别人痛打一顿,尽管苏格拉底体格强壮但挨打后从不还手,当然因此也得罪了许多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了解言语特点。苏格拉底主张“尽可能摒弃思想与眼睛、耳朵及身体的其他部分的联系”。他认为只有依赖心灵的沉思去研究,才能够达到“认识的实在”。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所有的语言都要经过心灵省察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语言,如道德、如正义等等。他不仅孜孜不倦地在街头巷尾滔滔不绝地演说,而且用所有的行动乃至生命来践行自己的“语言”,这是苏格拉底没说的。自然,最为经典的是苏格拉底的审判,透过“申辩”,苏格拉底还说了什么?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有许多版本的经典“审判”,色诺芬与柏拉图的描绘我也不知该相信谁的?如果你相信色诺芬,其实就相信了苏格拉底的平庸;如果你相信了柏拉图,基本上你就相信了苏格拉底的神圣。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柏拉图有本领粉饰那些褊狭的议论,使之足以欺骗后世。人们惯以颂扬柏拉图,但不是理解柏拉图。”这句话正适用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天才的描述下,苏格拉底以一个受崇拜的英雄,一个俗世的圣徒的形象为后世所敬仰。最近董乐山翻译的美国左派作家斯东的作品《苏格拉底的审判》,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深刻解析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必然性。顺便说一句,关于翻译的著作,我个人最喜欢董乐山的,凡是他翻译的我觉得都值得看。我不知道该相信谁,作为“过去的未来”,对于一个非历史专业的人来说,或许只要知道赞成什么就够了。  当美勒托等人准备起诉时,有同情者见他毫不在乎,行为无异于往常,便提醒他应该考虑一下如何辩护,他回答:“难道你不认为我一生都在做这件事,都在思考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在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做吗?”他的确用不着准备,因为他所有的语言是经过自己心灵省察的,所以在法庭上只要坚持一贯的立场就行了。事实上《申辩篇》几乎是苏格拉底一生的写照,固然他说了什么很有价值,但其言语方式更值得品味,其原因不仅仅是这次审判,却让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失败。  在申辩的开始,苏格拉底发言的对象是作为整体的“雅典人”。这发生在原告陈述之后,原告们的言语方式是基于他们是悲剧诗人(美勒托)、演说家(吕康)和政治家(安匿托士)的本性,因而其发言是修辞性的,雅典人已经深深地沉浸于修辞美之中,苏格拉底想必能从民众们的喧哗中听到他们所受的原告的影响。此时才开始发言的苏格拉底深谙原告们的说话方式的底细和力量所在,因此他一上来便要将自己与此区别开来:原告们的话说得“娓娓动听”,他们“雕辞琢句、修饰铺张”,却没有一句真话;而自己却不是他们那种演说家或像他们所言是“雄辩家”,而只是“随想随说”,却句句是真。这种对照是在精巧修饰的美与未经雕刻的真之间的对照。这样的话,苏格拉底的陈词是处于不利地位的。  从后面的申辩过程来看,这种不利表现为随想随说的真话难以控制民众的激情,甚至在这种坦诚中往往包含着某种让人不悦的成分,因而容易被人看成是冒犯。苏格拉底自知这一点,因而恳请雅典人理解自己陈词的特殊性:首先,这是一个老人的陈词,它“不至于像小孩那样说谎”,这暗示着那些原告们就像小孩一样在进行胡编乱造;其次,这是一个不熟悉法庭辞令者的陈词,而原告们显然是精通法庭论辩时的修辞术的。因此苏格拉底诉诸献辞者和审判官的职责或德性:献辞者的本分在于说实话,而审判官的品德在于“不论辞令之优劣,只问话本身是否公正”。  需要说明的是苏格拉底面对的是由500多名普通民众组成的审判团,最后的判决是票数决定的。显然,影响审判者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通常的做法是“没有必要说真话,只要让民众相信你是在说真话就够了”。苏格拉底并不是不理解这一点,但他一上来就表明自己要站在真实地表达自己这一边,并且他将始终践行这一承诺。其实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很有力量的。美勒托等人是以“不敬国家的神”和“腐蚀青年”的名义起诉的,我们来看看苏式的“反讽”。  他问美勒托:你说我腐化和误导青年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美勒托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有意的。苏格拉底讥讽道:谁都明白和坏人接触是有害的,如果将自己接近的人引诱变成坏人,自己岂不情愿接触这类坏人而受害?明白此理的人还去这样做,精神显然不正常,不正常的人怎会是有意的?他问美勒托:你说我不信国教,这是说我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美勒托说:当然是无神论者,所以要向你问罪处罚。苏格拉底又说:可你还指责我引进新神并因此控告我腐化误导青年,这不是在讲我是有神论者吗?这样的“讽刺”应该是十分有力的,但引起的却是阵阵骚动、哄笑;他的助产术对于美勒托等人只有失败,因为在情感上已有许多人拒绝相信苏格拉底。这也使我们明白,苏格拉底教学法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第一,受教育者必须都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好小学语文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