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页数:162  字数:115000  译者:杨武能  
Tag标签:无  

前言

  感悟《维特》  杨武能  1774年,年仅二十五岁的歌德(1749—1832)出版了他早年最重要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一跃而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享盛誉的作家。从此这位“最伟大的德国人”一直以“《维特》的作者”闻名于世,直至1832年《浮士德》第二部出版。  《维特》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它为何具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维特》名为长篇小说,实际篇幅不过一个中篇。全书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纯粹由主人公维特致友人威廉和女友绿蒂的书简构成;第三部分则是本书“编者”威廉写的后记,中间穿插着维特临死前写的四封信和几则残简。此外,书前有一段“编者”小引,说明编成此书的“由来”和“用意”。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贯穿全书的主线为主人公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笔者以为,不妨称这部书为“青年维特碰壁逃亡记”——第一次出逃:为摆脱旧日生活中的烦恼,维特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其时正是春光明媚的五月,他立即投身在美丽大自然的怀抱中,终日读着庄严宁静的荷马古诗,与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村民接近,于是感到有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整个的灵魂。稍后他在舞会上认识了一位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对她一见钟情,并很快搬到她家附近居住,觉得自己好像进了“天国”,而绿蒂就是这个“天国”中的“天使”。可叹好景不长,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从外地一回来,维特便从他这幻想的“天国”中摔到了地上,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烦恼代替了宁静,失望代替了欢欣,就连美丽的大自然也变成了折磨他的“鬼魅”了。维特只好逃出这个已经失去欢乐的“乐园”。  第二次出逃:维特到了一个公使馆当秘书,一开始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慰藉,谁知上司是个褊狭迂阔的官僚,对他的工作和交往多所挑剔,使维特在他手下当差如在“苦役船”上一般难受。维特好不容易忍耐到第二年春天,却又碰见一件更难堪的事:维特应邀在某伯爵家作客,一班傲慢顽固的贵族对于这个市民阶级的青年在场大为不满,伯爵只好催请他离去。此事立即成了全城尽人皆知的“丑闻”。羞愤之下,维特“真恨不得抓起刀来,刺进自己的心窝里去”。  第三次出逃:一年之后,在落木萧萧的初秋,因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而心灰意赖的维特又逃回到了绿蒂身边。可这时绿蒂已经结婚,他的“乐园”不复存在:大自然秋风萧瑟,最小最可爱的一个村童已经死去,纯朴善良的村民一个个身遭不幸,就连两株维特与全村老小十分珍爱的胡桃树,也被贪财的村长伙同其新主人砍掉了……维特终于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里悟出,所谓幸福只存在于疯子的头脑里。  第四次出逃:维特对现实生活已经绝望,唯有逃到爱情中去寻找寄托,便更狂热地恋慕着有夫之妇绿蒂。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既招来他人物议,又引起阿尔伯特疑忌,绿蒂不得不赶走他。残冬到了,维特深感自己成了世界上多余的人,便怀着痛苦与愤懑的心情最后一次出逃,逃向了“混沌与黑暗”,逃向了死亡,因为——“别无他途”!  以上便是《维特》的主要故事,但他并非出自作者的虚构,而是歌德根据1772年自杀身死的青年耶鲁撒冷的不幸遭遇,并糅合进自己两年来的痛苦经历、思想和感情写成的。女主人公绿蒂就是他一位朋友的未婚妻夏绿蒂·布甫的化身,年轻的诗人确曾热恋过她。然而却不能因此说,《维特》只是一部个人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的悲剧。因为,正如十九世纪的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等早就指出的,它还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以及苦闷。  《维特》出现在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市民阶级的阶级意识已经觉醒,年轻的一代更是感情激荡,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打破社会上严格的等级界线,建立“自然的”、“平等的”人与人关系。他们以“个性解放”、“感情自由”等口号来反对封建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讲,《维特》反映了十八世纪这个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所感到的狼狈和痛苦。在欧洲大陆各国中,情况最糟糕的又数仍处于封建小诸侯统治下的德国。《维特》里展现的德国社会,城市里充满迂腐的贵族和庸俗的小市民,乡村中到处是不幸者。对于这个使卓有才智、心地高尚的青年无以存身的社会,歌德通过主人公维特之口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和诅咒。  《维特》一问世,当即风靡了德国乃至整个西欧。1922年,我国出版了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同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维特》在我国广为流传,也主要因为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与一个半世纪前的德国“狂飙突进”时期有不少类似之处。反对封建压迫、追求个性解放乃是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  同时必须强调,艺术上的成功也是使《维特》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歌德恰当地使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效果。近百封长短书简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前后加上“编者”的引言和按语,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切可信。信里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议论,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变成了收信人,听见了主人公的言谈笑语,啼泣悲叹。  郭沫若在《维特》译本序引中赞它是一篇散文诗。《维特》的确像抒情诗一样以情动人。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常常让主人公直抒胸臆,如维特那封在生命的最后两天断断续续写成的绝命书,真是有声有泪,哀婉凄绝。此外他还巧妙地用自然景物烘托情感,用荷马和莪相的诗句或诗中的意境渲染气氛。  再有,小说的人物塑造也很出色。特别是青衣黄裤的翩翩少年维特,已成了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即那么一种“伟大而又渺小,可爱而又可鄙的怪人”(莱辛语)。  总的来说,强烈的时代精神加上卓越的艺术手法,赋予《维特》以爆炸式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它在世界各国千千万万的青年读者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回响。

内容概要

  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愁善感、追求个性自由的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趋势傲慢的贵族,这些社会鄙陋也都让他感到窒息。最后,他深感到前途无望,自杀以求解脱。
  本书是歌德早年创作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主人公不幸的爱情与社会遭遇既有现实原型,又糅进了作者的痛苦经历,表现了一代觉醒的德国青年对等级观念不良社会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本次由著名翻译家杨武能先生重新翻译,不仅充分吸收了一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和翻译成果,订正了以往问世译本的讹错,译文也更为精致准确,是我国继郭沫若译本之后又一个广受欢迎的新译本。

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德国伟大的文学家,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他年轻时曾经梦想成为著名画家,在绘画的同时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后来成为一代文学巨人。主要作品有诗剧《浮士德》、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和自传《诗与真》等。《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他的成名作。他的创作把原本受轻视的德国文学提高到了全欧的先进水平,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书籍目录

第一编
第二编
编者致读者
附录1 传奇小说三题
附录2 威尼斯船歌及其他

编辑推荐

  《少年维特的烦恼》于1775年问世,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曾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少年维特的烦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果然是德国大家的作品,非常棒,不仅仅是维特的爱情悲剧,还有那个阶级与经济不协调的时代,读过非常有收获
  •   不适合孩子看,字太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