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食粮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法)纪德  页数:394  字数:250000  译者:李玉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间食粮》精选了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人间食粮》、《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等作品。其中《人间食粮》以在非洲地区的漫游为线索,以虚拟的女神为倾诉对象,描摹异国风情,抒发人生感怀,呼唤用脚去丈量大地,用文字表达真实的感受,被称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背德者》的主人公为了追求官能享受而背弃道德;《窄门》的主人公为了保持完美纯洁的德行而坚拒尘世的欢乐与人间的幸福;《田园交响曲》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人性的自我欺瞒的故事,似告诉读者,欺瞒和假象有时是产生幸福幻觉的前提。
  
纪德以极大的勇气深刻地揭示出自己思想中尖锐而深刻的矛盾,以对真理的热爱,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出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作者简介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他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家庭,10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并给予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他14岁时爱上了舅父的女儿玛德莱娜,于1895年同其结婚。1893—1895年,他两次游历北非,身心发生巨大变化。英国作家王尔德、道格拉斯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对他影响很大,他一反清教徒的禁欲主义,开始追求同性恋生活。1925年的非洲赤道之行是纪德人生的又一转折点,此后发表的《刚果之行》等作品引起了公众对殖民主义罪行的注意。纪德一生著述丰富,主要作品有《人间食粮》、《背德者》、《窄门》、《梵蒂冈的地窖》、《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此外还写了不少杂文、文学评论等。他一生思想比较复杂,曾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并宣称信仰共产主义,但访苏之后,又对苏式共产主义表示怀疑。二战期间,他潜心于古典文学研究,战后发表的《忒修斯》是他的思想总结。194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因肺炎病逝于巴黎。
   译者介绍:
  
李玉民,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从事法国文学作品翻译已有30年,译著60余种,译文超过2000万字,其中有半数作品是首次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李玉民的“译文洒脱,属于傅雷先生的那个传统”(柳鸣九语),译序也多个人感悟,亲切新颖,不落俗套,成为译作的一道风景。主要译著:小说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恩仇记》,莫泊桑的《一生》、《漂亮朋友》、《羊脂球》等;戏剧有《缪塞戏剧选》、《加缪全集·戏剧卷》等;诗歌有《艾吕雅诗选》、阿波利奈尔的《烧酒集》、《图画诗集》等。此外,编选并翻译《缪塞精选集》、《阿波利奈尔精选集》、《纪德精选集》、米什莱的《鸟》、《海》、《山》;主编《纪德文集》(5卷)、《法国大诗人传记丛书》(10卷)等。

书籍目录

人间食粮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背德者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窄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田园交响曲
第一篇
第二篇
附录
授奖词 安德斯·奥斯特林
获奖演说 安德烈·纪德
纪德生平和创作年表 李玉民

章节摘录

“不可替代的榜样”李玉民一法国二十世纪作家中,若问哪一个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容易招惹是非,又最不容易捉摸,那恐怕就非安德烈·纪德莫属了。有哪个作家活着的时候能够做到,让“右翼和左翼的正统者联合起来反对他”呢?又有哪个作家死的时候还能够做到,人们老大不乐意还得写悼念他的文章,将重重尴尬与怨恨编织成献给他的花圈呢?同那些虚伪的、思想狭隘而令人作呕的悼念文相反,萨特和加缪所写的纪念文章则显示出感情的真挚,认识深刻而评价中肯。萨特在《纪德活着》一文中写道:“思想也有其地理:如同一个法国人不管前往何处,他在国外每走一步,不是接近就是远离法国,任何精神运作也使我们不是接近就是远离纪德……近三十年的法国思想,不管它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它另以马克思,黑格尔或克尔凯郭尔作为坐标,它也应该参照纪德来定位。”加缪在《相遇安德烈·纪德》一文中则写道:“纪德对我来说,倒不如说是一位艺术家的典范,是一位守护者,是王者之子,他守护着一座花园的大门,而我愿意在这座花园里生活……向我们真正的老师献上这份温馨的敬意是理所当然的。对他的离去,一些人散布的那些无耻谰言,无损于他的一根毫发。当然,那些专事骂人的人至今对他的死仍狺狺不休;有些人对他享有的殊荣表现出酸溜溜的嫉妒;似乎这种殊荣只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施才算公正。”两位大师,从不同的立场与认识出发(尤其萨特能站在与纪德的分歧之上),不约而同地向纪德表示了敬意,这就从两个方面树立了榜样,表明不管赞成还是反对纪德,只有透彻地理解他,才有可能公正地评价他在法国文坛的地位和影响。然而,慢说透彻,就是理解纪德又谈何容易。别的先不讲,拿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来说,就曾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罗曼·罗兰和纪德,正是基于对纪德的深刻不理解。罗曼·罗兰(1866—1944)和安德烈·纪德(1869—1951)生卒年代相近,都以等身的著作经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算是齐名的作家。然而,罗曼·罗兰于一九一五年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纪德还要等三十二年之后,到一九四七年,在七十八岁的高龄,才获此殊荣,是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其实,纪德的重要作品,到了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绝大部分都已经发表,主要有:幻想小说《乌连之旅》(1893)、先锋派讽刺小说《帕吕德》(1895)、散文诗《人间食粮》(1897)、小说《背德者》(1902)、日记体小说《窄门》(1909)、傻剧《梵蒂冈的地窖》(1914)、日记体小说《田园交响曲》(1919)、小说《伪币制造者》(1926)、自传《如果种子不死》(1926)。此后,纪德虽然还发表了大量的戏剧作品、游记、日记和通信集,但是他的主要文学创作活动,到一九二六年就告一段落了,人称“文坛王子”的地位已经确立,当然也就无愧于获奖的那段评语了。但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们还要花上二十多年的时间,才算弄懂了纪德。的确,纪德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通常所说的迷宫,如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克里特岛迷宫,人进去就会迷路,困死在里面。忒修斯是个幸运者,他闯进迷宫,杀死了牛头怪弥洛陶斯,不过也多亏拉着阿里阿德涅的线团,才最终走出来。然而,纪德的迷宫则不同,它不仅令人迷惑,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特点:一般人很难进入。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他这座迷宫的一道窄门;他的许多朋友、绝大部分读者,从这种窄门挤进去,仅仅看到一个小小的空间,只好带着同样的疑惑又退了出来。至于他的敌人,往往连窄门都闯不进去,只好站在门口大骂一通了。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为友为敌,还是普通读者,大都未能找见连通这些作品的暗道密室,未能一识纪德整座迷宫的真面目。克里特岛迷宫中有牛头怪,纪德迷宫中有什么呢?纪德迷宫中,有的正是纪德本人。换言之,纪德笔下的神话人物忒修斯进入的真正迷宫,正是纪德本人。二纪德生于巴黎,是独生子,父亲是法律学教授,为人平易随和,读书兴趣广泛,往儿子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爱好文学的种子;母亲本家是鲁昂的名门望族,十分富有,安德烈·纪德一生衣食无忧,在库沃维尔有庄园,在巴黎有豪华的住宅,全是母亲留给他的遗产。纪德早年体弱多病,异常敏感好奇。不幸的是他十一岁时,性情快活、富有宽容和启迪精神的父亲过早辞世,只剩下凝重古板、生活简朴并崇尚道德的母亲,家庭教育失去平衡。母亲尽责尽职,对儿子严加管教,对他的行为、思想,乃至开销,看什么书,买什么布料,都要提出忠告。直到一八九五年母亲去世,纪德才摆脱这种束缚的阴影,实现他母亲一直反对的婚姻,同他表姐玛德莱娜结合,时年已二十六岁了。纪德受到清教徒式的家庭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后来他又接受尼采主义的影响,全面扬弃传统的道德观念,宣扬并追求前人不敢想的独立和自由。纪德自道:“我的青春一片黑暗,没有尝过大地的盐,也没有尝过大海的盐。”纪德没有尝到欢乐,青春就倏忽而逝,这是他摆脱家庭和传统的第一动因:“我憎恨家庭!那是封闭的窝,关闭的门户!”他过了青春期才真正焕发了青春,要拥抱一切抓得到的东西,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在懂得珍惜的时候,能获得第二个青春,应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纪德身上久埋多滋润的青春激情,一直陪伴他走完一生。被称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的《人间食粮》,正是作者这种青春激情的宣泄,是追求快乐的宣言书:自然万物都在追求快乐。正是快乐促使草茎长高,芽苞抽叶,花蕾绽开。正是快乐安排花园和阳光接吻,邀请一切存活的事物举行婚礼,让休眠的幼虫变成蛹;再让蛾子逃出蛹壳的囚笼。正是在快乐的指引下,万物都向往最大的安逸,更自觉地趋向进步……《人间食粮》充斥着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冲动,记录了本能追求快乐时那种冲动的原生状态;而这种原生状态的冲动,给人以原生的质感,具有粗糙、天真、鲜活自然的特性。恰恰是这些特点,得到了青年一代的认同。长篇小说《蒂博一家》的《美好的季节》一章中,有一个情节意味深长:主人公发现了《人间食粮》,说“这是一本你读的时候感到烫手的书”。纪德成为“那个时代青少年最喜爱的作家”(莫洛亚语),正是因为他的作品道出了青少年的心声。莫洛亚还明确指出:“那么多青少年对《人间食粮》都狂热地崇拜,这种崇拜远远超过文学趣味。”青年加缪看了纪德的《浪子回家》,觉得尽善尽美,立即动手改编成刷本,由他执导的劳工剧团搬上舞台演出。的确,青少年在纪德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寻求文学趣味之外的东西,是纪德直接感受事物,直接感受生活的那种姿态。纪德甚至要修正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代之以“我感知,因此我存在”,将直接感受事物的人生姿态,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多数人总是这样考虑:“我应当感受到什么?”而纪德时时在把握:“我感受到什么?”他的感官全那么灵敏,能突然同时集中到一个点,集中到一个事物上,将生命的意识完全化为接触外界的感觉,或者,将接触外界的感觉完全化为生命的意识。他将各种各样的感觉,听觉的、视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全都汇总起来,打成一个小包,如纪德所说:“这就是生命。”同样,纪德将感受事物的战栗,化为表达感受的战栗的语句,这就是用生命写出来的作品。读纪德的作品,最感亲切的,正是通过战栗的语句,触摸到人的生命战栗的快感。可以说纪德的著作的主旋律,就是感觉之歌,快乐之歌,生命之歌。纪德认为,在人生的路道上,最可靠的向导,就是他的欲望:“心系四方,无处不家,总受欲望的驱使,走向新的境地……”应当指出,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纪德就特别迷恋《一千零一夜》和希腊神话故事,他虽然受母亲严加管教的束缚,但还是能经常与阿里巴巴、水手辛伯达为伴,与尤利西斯、普罗米修斯、忒修斯为伴,在想象中随同他们去冒险、去旅行,从而形成了他那不知疲倦的好奇心。进入第二个青春期,他那种好奇心就变成层出不穷的欲望。他同欲望结为终身伴侣。他一生摆脱或放弃了多少东西,包括家庭、友谊、爱情、信念、荣名、地位……独独摆脱不掉欲望。欲望拖着他到处流浪,将半生消耗在旅途上,尤其是北非,不知去过多少趟,甚至几度走到生命灭绝,唯有风和酷热猖獗的沙漠:“黄沙漫漫的荒漠啊,我早就该狂热地爱你!但愿你最小的微粒在它微小的空间,也能映现宇宙的整体!微尘啊,你还记得什么是生命,生命又是从什么爱情中分离出来的?微尘也希望受到人的赞颂。”而且,直到去世的前一个月,已是八十二岁高龄的纪德,还在安排去摩洛哥的旅行计划。可见,纪德同欲望既已融为一体,就永无宁日:一种欲望满足,又萌生新的欲望,“层出不穷地转生”。他在旅途上,首先寻找的不是客店,而是干渴和饥饿感,也不是奔向目的地,而是前往新的境界,要见识更美,更新奇的事物,寻求更大的快乐:“下一片绿洲更美”,永远是下一个。他的旅途同他的目的地之间,隔着他的整整一生。他随心所欲,要把读他的人带到哪里?读者要抵达他的理想,他的目的地,就必须跟随他走完一生。……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专业书评:纪德在194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安德斯·奥斯特林——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在授奖词中是这样评价纪德及其作品的,他说:在安德烈·纪德保持了长达半世纪之久的、出色日记的第一页上,那时年方二十岁的作者,发现自己正站在拉丁区一幢楼房的六楼上,为自己所隶属的“象征主义者”青年团体寻找一个集会的场所。他从窗户里眺望着金秋落日余晖中的塞纳河和巴黎圣母院,仿佛觉得是巴尔扎克小说中的拉斯提涅,跃跃欲试于征服躺在脚下的城市:“哦,来吧,就咱们俩!”然而,在纪德雄心抱负的前面,要有漫长坎坷的路程;而且他的雄心也是不会以轻而易举的胜利为满足的。这位在今天得到诺贝尔嘉奖荣誉的七十八岁的作家,一直是个议论纷纭的人物。他在事业的肇始,就把自己置于心灵焦虑播种者的先驱行列,但这并不妨碍他几乎在各个地域都被纳入法国第一流的文学人物,也不妨碍他享受几个世代以来甚为流传而未尝稍懈的影响的滋养。他的初期作品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问世;而最后一部作品杀青于一九四七年春。在他的创作中,勾画出了欧洲精神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构成了他漫长生命的戏剧性基础。人们也许会问:这种创作的重要性的真正价值,为什么只是近来才认识到的呢?原因在于,安德烈·纪德无疑属于那样一类作家,对于他们做出真正的评价,要求长时间的透视,要求辨证过程三个阶段的足够空间。与他同时代的任何人相比,纪德更是一个差别鲜明对照的人,一个态度永远变动不定的、真正的普罗提斯。他不倦地在两极活动,为的是撞击出闪亮的火花。这也就是他的创作呈现出永不间断的对话外观的原因所在。在这一对话中,信仰一直反抗着怀疑,苦行主义反抗着对生活的热爱,戒律反抗着对生活的需求。就连他的外在生活也是多变不定的。他一九二七年去刚果和一九三六年去苏联的著名出访等,略举数例就足以证明,他不愿意让人们把他纳入文学界喜欢宁静的深居简出者之列。纪德出身于新教家庭。家族的社会地位使他有可能自由地追求个人的事业,有可能比别人更加关注自己人格的修养和内心的成长。他在著名的自传中描述过这种家庭环境。这部自传题名为《如果种子不死》(1924),标题是从圣约翰关于麦粒必然在它成熟结籽以前死去那段话中借用来的。他虽然强烈反对个人所受的清教教育,一生却详细论述基本的道德和宗教问题,有时他还以罕见的纯正界说基督仁爱的底蕴,特别是在篇幅较短的小说《窄门》(1909)中,更其如此。这部小说可以与拉辛的悲剧媲美。另一方面,人们还在安德烈·纪德身上发现那种著名“不道德主义”的更强烈表现。这是他的敌人经常误解的一个概念。事实上,它用以指自由的行动,“无偿的”行动,指从良知的一切压抑下得到的解放,类似于美国遁世者梭罗所表达的某种东西:“最坏者莫过于做自己灵魂的奴隶商人了”。应该永远记住,纪德在将那种由一般人认作的美德之阙如所构成的东西,呈现为美德时,遇到了某种困难。《人间食粮》(1897)就是他年轻时的尝试,但后来又背离了这种尝试。他热情洋溢地歌颂的那形形色色的欢乐,在我们眼前唤起了那些南国大地上无法经久存放的、美丽果实的影像。他对自己信徒和读者的告诫:“喏,把我的书丢掉。离开我吧!”首先由他个人在后期作品中付诸实施了。然而,正如在其他作品中一样,《大地的果实》留下最强烈印象的东西,是他如此匠心地在自己散文笛歌中,所捕捉到的分而复归的浓郁的诗意。人们经常重新发现这种诗意。例如,后来于五月的一个清晨在布鲁萨一座清真寺附近所写的一则日记里,就可以发现这种诗意:“哦!又重新开始,又重新延续下去了!带着狂喜,感受到了修道密室那绝妙的温存,情感像牛奶在这里过滤……浓荫花园里的灌木,纯贞的玫瑰,悬铃木树荫下慵倦的玫瑰,难道你不熟悉我的青春?在这之前?是我流连在记忆里?确实是我坐在清真寺的小小角落,呼吸,爱你?不然,我只是在梦中爱你?……我若当真存在,那燕子干嘛偷偷地紧紧依傍着我?”在小说、随笔、游记和分析当代事件的文章里,纪德都向我们呈现出了景物那永不停息的云诡波谲的变幻。在其背后,总能发现那同样的应付裕如的智慧,那同样廉洁正直的心态。而这又以最节制的手法取得的全然古典朴素的和最细微变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在这一方面,无须讨论这种创作的细节,姑且提一提对一群法国年轻人作了大胆透辟分析的、名噪一时的《伪币制造者》(1926)即可说明问题。这部小说以新颖的技巧开创了崭新的当代叙事艺术。仅次于它的,则是方才提到的那卷传记作品。作者在这部传略中的意图,是忠实地讲述自己的生平,而不增益有利于他的什么东西,或者隐瞒令人不快的东西。卢梭也曾抱着同样的意图。所不同的是,卢梭展示了自己的过失,深信所有的人都同他一样邪恶,谁都没有胆量来评判或谴责他。而纪德则是干脆不承认自己的同伴有权对他做出任何判断。他呼唤着更高的法庭,更广阔的背景,将自己呈现于上帝至高无上的审视。如此,这些传略的意义便在此处代表人格的、神秘的圣经引语“麦粒”里,得到了揭示;只要前者富有知觉,富有意识,而且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它就会自己存在,而不具生根抽芽的力量,它只有付出死亡和嬗变的代价,才能获得生长,才能结出果实。纪德写到:“我认为,并不存在着审视道德的问题,或者往这个问题面前采取行动的某种方式。我并不了解这个问题,有时在我生活中也创造过这个问题。实际上,我曾经希望将这一切,将最纷繁多样的观点调和起来。方法是不排除任何东西,而是甘愿把酒神和日神之间对抗的解决托付于基督。”这种说法阐明了纪德因此而经常受到指责和误解的、心智活动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却从未使他背叛自己。他的哲学具有一种不惜任何代价争取新生的倾向,而且一向能够嗅出那只奇迹般的凤凰,从它那火焰四射的巢穴里,猛然开始新的飞腾。今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流连徜徉于这种创作的丰富母题和基本主题之前。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略而不谈那些作者本人似乎愿意引起的、有保留的批评意见,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即便是在纪德臻于成熟的岁月里,他也从来没有说服人们去完全充分的接受他的经验和结论。他首先希望的是激起并提出问题。即便在将来,他的影响之受到注意,无疑也不在于完全的接受,而在于对他的创作的活动活泼的论辩。他真正伟大的基础也正有赖于此。在他的创作里,通过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大胆自白,谱写了一些仿佛是挑衅般地撩逗人们的篇章。他希望抨击法利基人,但是,在这场斗争中,却很难避免使人性中某些十分脆弱的规范受到震惊。我们必须永远记住,这种行为方式是激切热爱真理的一种形式,自从蒙田与卢梭以来,便一直是法国文学的格言。在纪德成长的各个阶段,他都是以文学正直完善的真正卫护者出现的。而这种文学的正直完善,则建立在坚定不移地、诚实地表现其全部问题的人格权利和义务之上。从这点出发,他的受到多种激励的漫长而富有变化的活动,无疑呈现出了一种理想主义价值。

编辑推荐

《人间食粮》一如纪德本人,坦诚得让我们多少有些尴尬。正如过去一样,今天仍有一些很聪明然而很傻的人,他们居然认为读书无用,他们居然将读书当成做买卖。有人主动远离书本,自豪地给自己贴上不喜欢读书的标签。其实,阅读纸质的书从来不是唯一的阅读。他(她)在给自己贴上不喜欢读书的标签的同时,却不厌其烦地对手机上数千页的流行小说看得如醉如痴。只要我们活着,就不得不阅读。阅读,是人的存在方式。套用莱布尼茨的一话说就是:我读,故我在。如果你觉得阅读太花钱,可以尝尝无知的滋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间食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人间食粮》、《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四部作品的和合本,另外三部又称为‘纪德道德三部曲’。纪德于194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知是因散文诗《人间食粮》,还是《田园交响曲》获诺奖,反正有两说。老实说,看了一半还未真正读懂该书,没有品味出诸多书评对该书做出的评价和感悟。只有继续努力读懂它。日记体小说《田园交响曲》关于一个盲女的故事,一个关于人性自我欺瞒的故事。虽然篇幅很短,但是发人深省,把人性揭露得淋漓尽致,令人震撼,作者似乎在告诉大家,幸福产生的前提往往是欺瞒和假象。耶稣说:“你们若是盲人,就没有罪了”。《背德者》、《窄门》还没来得及阅读。
  •   挺不错的,纪德的作品!
  •   人间食粮
  •   看完了,还不错,最喜欢里面的《窄门》。
  •   法国哲学 第一眼就喜欢
  •   安德烈记得写得很好,书也不错
  •   包装精美,很好,喜欢这类书,虽然篇幅很短,但是内涵深刻。而且快递也很快,比之前快了几天,喜欢。
  •   改变三观的书籍,很赞,值得好好阅读
  •   书是真心好,本来想买的不是这个翻译的,不过也很好,包装精致,书质很好。
  •   很好的一本书,让人自我反省……
  •   还没有看,不过看目录很吸引人
  •   读得感动。
  •   各种推荐 先看卡 等着追加吧
  •   很不错的,值得拥有!
  •   好书!慢慢体会那种身体里沸腾的感觉 浑身充满活力 去找那种感觉吧 再不找就找不到了
  •   挺不错的,很能静心
  •   纸太白了,看久了眼睛不舒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