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与诗书同行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作者:范煜梅  页数:49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琴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义理深奥,非个人之力可全面探迹。虽不可求全求准,但求所言不虚。    笔者的著述原则是:以时间为序,以人物为主,以史料为据,以器物为证。    余学识甚浅,加之财力、精力、体力近竭,历时五年仅能勾画出琴学的粗略轮廓。以个人之力论述琴学,一下笔便坠挂一漏万之境,一收笔就落错谬百出之地。    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脊梁。琴学体系的梳理、完善,可进一步恢复、发展中国音乐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使现在的中国人能从小学习中国音乐体系的理论和音乐实践+,欣赏到自己民族的原创音乐作品、学习自己民族的音乐审美,创造出可体现出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

范煜梅,四川成都人,蜀派琴人,生于中医世家,客居北京十三年,同等重要国学网站(www.tongdengzhongyao.com)创始人。1987年师从蜀派古琴传人曾成伟先生学琴,二十多年操缦不辍,致力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先秦第二章 秦汉第三章 魏晋第四章 南北朝第五章 隋朝第六章 唐五代第七章 宋朝第八章 金元第九章 明朝第十章 清朝第十一章 现代总论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述评人类的创造力随人类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其中,人类的思想交流起了决定性作用。文字、音乐(乐器、乐谱)是人类思想交流的物化产物。中华民族的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文字并一脉相承至今。中华民族的先民创造出与自己语言文字相应的音乐以丰富精神生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传承有序是中华民族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特征之一。80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子孙代代相传自己文化中精致、优美的部分,使自己民族受益,也使世界上其他民族受益。乐律学家黄翔鹏在《舞阳贾湖骨笛测音研究》一文中指出:“这只骨笛的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古老的下徵调音阶(出土文物已经证明先秦即有的音阶)”。从8000年前到现在,中华民族对音律的认识和表达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位置。黄翔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分期研究及有关新材料、新问题》一文中谈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左传》里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的五声是诸声浓缩的结果。曾侯乙编钟的音域,横跨五个半八度,中间音区具备十二个半音,越往高音区音越少,到最高音区只剩下C、D、E、F、G、A、C,我称为‘水落石出’。水落下之后,五声的骨干出来了。中国音乐的五声是作为核心存在的。人们对乐音进行选择提炼的过程中,乐音越来越精,到后来把皮剥掉了,核心出来了……钟律是极为精确的五音骨干,即管子的五音计算法。管子为什么只写五音的计算?我在1977年就提出这个问题,但找不到答案,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才知道。

编辑推荐

《琴与诗书同行》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琴与诗书同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很好的一本书,我女儿正在学习古琴,感谢老师,这一本主要是讲琴人,很齐全!
  •   学琴,学史,学诗,学书
  •   学琴也学书法,对我来说很喜欢,值得慢慢品味.
  •   弹琴需要扎实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本书不可多得,慢慢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音乐的了解,否则就是无本之木。
  •   古琴,诗歌,书法比比到位
  •   看过网上书的简短介绍后,就一下想购买此书,但因一直没货,都不知道等待了多久了,终于发现有货时,立即买下了。希望此书能让我有更多的收获!
  •   细细品读 有收获
  •   目前没有相关的书,是一本不错的书。就是封面再美丽一些就好了。书籍装帧需要下功夫。
  •   粗略拜读范老师大作之后,感觉到范老师的这部书书中看点很多,然而最主要的是有两个看点。
    其一,范老师的这部著作,气魄雄浑结构宏大,资料详实丰赡,以史为经,以人物为点,旁及琴学典籍诗史书谱,广证博引,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殚精竭虑,苦心孤诣,钩沉索隐,穿缀成文,没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恐怕难以完成这部煌煌巨著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有关琴的论述著作,散见于历代的各种典籍中,有时我们为了某种需要寻找一段琴论或者了解某位琴人的生平,需要倾注大量的精力与较长的时间在故纸堆中翻检才能如愿。每当此时,我们就会渴望拥有这样一部集历代琴学主要学述成果及琴人简介的工具书,一定会省却我们不少的麻烦和劳顿。现在范老师的这部著作,无异添补了这方面的空白,除了在学术价值之外,其实用价值也是勿庸置疑的。凑巧的是,前几天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篇论述琴与禅关系的文章,其中引用宋人成玉的一些琴论。笔者智术浅短,对成玉其人十分陌生。搜检范老师著作才了然于心。原来成玉,似为成玉“石间”(“石”与正体字“间”合成一字,此字打不出来),书中就收录了此人论述琴律指法与琴曲审美的大段文字。网上这篇文章将人名讹写为成玉想必是电脑中打字软件,无法打出名字最后一字的缘故吧,从此处可见范老师著作的价值之所在。
    其二,《琴与诗书同行》通过对琴史诗歌史书法史精心梳理,将中国三千年来的琴史与诗歌史书法史经过巧手剪裁熔为一炉,细观是书,闻范老师的弦歌雅意,当是赞成功夫在琴外之外之说的。窃以为这是本书最主要的也是有创举意义的看点,让琴与诗书同行,这在古琴丛谈类著作中当属首创。
    《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琴在古人眼中虽然属于“器”范畴,但却目为载道的工具,被视为“道器”“雅乐”,与郑卫之音相别,置于无上尊崇的地位,君子无故不撤琴瑟,成为中华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广义言之,琴文化与书法诗歌,还有棋与绘画共同构成了中国雅文化的大厦。习琴人的综合修养与书法诗歌的修养是密切相关的,如鼎之三足。通过范老师的《琴与诗书同行》阅读使人感觉到,整个琴史与诗歌史书法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琴师的修养是立体三维的,而不是平面单一的。梅曰强先生曾说,古琴家所应具备的修养是多方面的,诸如道德修养、哲学修养、文艺修养、生活体验修养、历史文化修养等等。近昔琴人有丰富传统文化修养的也很多,如管平湖老先生的画,顾梅羹先生作《琴学备要》时的那一手小楷字,大师们的琴外修养足以令后学者欣赏赞叹。自古琴诞生之日起,古代文人或者说是士阶层就成为古琴发展的传承者和参与者。无形中,也将其它学科的修养带入了古琴文化中,并且在隋唐之后成为主流。这可从流传至的琴曲中窥见一斑,每一个琴曲后面都有一段故事或有一个典故,琴曲中的意境与趣味的体会和理解是与自身综合修养是正相关,为什么古人强调弹琴要广读圣哲之书并有要胸中有道义和“口中有髯”,想来也有与此有关。
    范老师在书后的总论中论及琴学与诗歌同根同源,各有风采时,有一观点:诗词与琴乐同源于汉字音调的变化。这一观点较为新颖别致,虽没展开去说,足以启人心智。
    琴曲与书法的论述,在范老师著作也能一语中的,诚如文中所言,两者皆有时间和空间的质感,书法的书写节奏与琴曲的节奏类同等等,皆见解不俗。笔者看到此段时想,艺术果然是相通的。试观书法中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墨迹中有二十个“之”皆在字体结构中处理成不同的形态,古人称之为“不相犯”,反过来雷同“相犯”就是大忌。同样在古琴曲的处理上,也有类似的手法,如曲中有一段需要反复弹一遍以上时,都要使用不同的节奏与轻重缓急长短的手法加以区别。
    需要最后说一点的是,本书在材料取舍还一点白璧之瑕。书中琴史部分写得较为厚重出彩,而诗史与书史部分,不免有遗珠之憾。如民国时期当属一个人才辈出璨若星辰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名家,既有西学的修养又有传统的根柢,其学识和见解足以垂范后世。书法上还产生像沈曾植,康有为(此二老横跨两个时期),李瑞清,弘一大师,黄宾虹,谢无量等大家,在诗歌中不管是新诗还是旧体诗也都有值得称颂的名家出现,如新诗的徐志摩,戴望舒,旧体诗词的陈寅恪,张伯驹以及郁达夫等人,范老师的书中皆未能道及。同样,书法中与白蕉,沈尹默并列为帖学三大家的津门吴玉如先生也兼擅古琴,哲学家新儒学的代表马一浮先生也是一位古琴爱好者,也同样少被世人知晓。这些都需要后继者,在范老师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发微充实。这是本书的一点不足之处。
    由于书一到手,是粗读没有精耕细做,书中的许多微言大义,鉴于自身修养,还没有仔细体会清楚,笔者论述起来难免有以管窥豹之讥,强做解人,信口雌黄,不免贻笑大方了。不管如何,笔者还是要说: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并且永久收藏的书。



  •   与琴、琴人相关的诗歌,诗歌中提到琴人、琴事的,收录了极多。也简要涉及到了相关的琴史。对琴与诗都有兴趣的,这本书是得着了。

    个人观点觉得学术价值一般。这是给4分原因。
  •   一本资料汇集书,没有什么新意。这样的价格不合适,顶多40元而已。
  •   资料汇集与梳理的书,作者应该是花了很多工夫的,但是我这种不爱学习的人看到这种资料的堆砌就会失去耐心。尤其是好厚好大的一本,跟工具书一样,私以为这样的内容分几册来印对读者而言方便一点。书很大很厚必须正襟危坐来看的,尽管可以通过阅读习惯培养传统礼仪、培养对诗书的尊重,但也将我这样有望改造的、附庸风雅的、喜欢躺床上看书的糙人拒之门外了。
  •   书很好,内容新颖,发货很快
  •   有点像档案、辞典,信息量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