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老照片

出版时间:2005  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  作者:陈正卿编著  页数:27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将多次展开其英国旅行家R·F·菲奇(R·F·Fitch)的作品,无论其拍摄范围广泛,抑或艺术造谐的精湛,都堪称为中国留下了一批珍贵的资料。    美国传教士华之姿办的同善会,关于这位华先生,连辜鸿铭也恭维他为“19世纪最行造诣的汉学家”。他在华北一带传教。同时“考察”中国文化,本书所收部分照片即来自他所撰文章。此外,还有一个公谊会,它由英国教会派出,传教地区长期选定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它也吸收美国传教士一道活如,如美国著名女传教士义白礼就是会中骨干。而长期主持该会的是英国人霍德时。至于著名美国传教士李佳白办的赏贤堂,因他主张:“孔子好比耶稣”,对中国民众要“以道德宗教训导之”,所以则更留心各“民情民俗”。

书籍目录

壹 风貌依旧的山川江河贰 哀婉的美叁 桥的姊妹肆 光怪陆离的都市百态伍 记忆中的乡村生活陆 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柒 已经消失的人流捌 西学东渐中的中国教育玖 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拾 神秘的宗教神灵拾壹 夕阳下的文物古迹拾贰 五光十色的侨民世界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山,不仅中国内地有,沿海岛屿也有,而且别具一格。有“海天佛图”之称的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之中。普陀山原名小白华,又名梅岑山。有观音菩萨在这里居住的说法,故称“南海普陀观世音”。普陀岛上山岩峻奇、林木葱茏,岛四周波涛浩淼。如著名的潮音洞,洞窟日夜与海潮相吞吐,声如雷鸣。梵音洞,洞的峭壁两侧相合如门,高垂百米,洞深也逾百米,屈曲通海,海潮扑来,真如龙吟虎啸。这样,它就像一颗海上明珠一样,吸引了最早的外国旅游者。1922年,一位美国旅游者来到岛上,他拍摄的普陀山在海浪野兽般咆哮中是那样镇定自若(图24)。风平浪静时的普陀山海岸,又是那样委婉动人(图25)。建于岛上高处的民居粉墙黛瓦,一派江南民居风貌(图26)。由普济寺至南天门一线的寺庙,其庙宇建筑之豪华气派,堪称江南之胜,无怪乎人们要来求拜观音(图27)。  P14    当然,桥也不再仅方便两岸人民的交流、出行,它还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中成了一种艺术的载体。中国人造桥,一讲究它“虽由人造,宛如天开”的意境,使桥与山、水、泉融为一体;二讲究“就地取材,因料施用”,因在中国古代没有什么比巨材运输更困难了。同时,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在石头上施展才艺的了。以至佩利在广西桂林看到花桥时,不禁大为赞叹(图38)。花桥又名风雨桥。在广西这类桥有数百座之多。桥上亭廊相连浑然一体,宛如水上一座长廊式的高层楼阁。它的建筑工艺已融合南方少数民族杆栏式建筑与汉式宫殿建筑为一体。这座建于明代的四孔石桥,桥面上造有和桥身一般长的檐廊。这样设计,是便于行走,以利两岸交流,甚至还是买卖货物的场所。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桥承载了太多的涵义。  P23    当在桥面上建长廊因河面太宽而力不能及时,于是便改在长桥正中建一座桥亭。这就既方便两岸的交流和贸易,又另具一种美。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安徽贵池18孔桥,1912年一位中国内地会的英籍传教士在拍摄时,它还那样完美无缺(图40)。据说由当地18位寡妇捐资建造的,故为18孔桥。那位英国传教士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的道德名誉和生命同等重要。而女人的名誉更重于一切。名誉受到污损的人,只可以用自杀来洗刷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所谓‘烈妇’,实际上就是以生命来‘殉节’的寡妇。寡妇用捐桥的办法,大约就可逃避自杀那种‘合生’的形式了。”中国的拱桥桥洞多为单数,这座桥洞为双数的桥十分稀罕。桥中央的四角方亭,也是行人避风雨或贸易的场所。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光怪陆离的都市百态,神秘的宗教神灵,已经消失的人流,记忆中的乡村生活,五光十色的侨民世界。

编辑推荐

  风貌依旧的山川江河,光怪陆离的都市百态,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当岁月流逝,那些尘封的记忆,从脑海里一跃而出,就像舞蹈的精灵,在我们面前晃动。感动我们的不再是一张张发黄的照片,而是它们背后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尘封的老照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