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作者:罗曼·罗兰  页数:176  译者:孙兴盛  

前言

  此时此刻,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混浊的、鄙俗的物质主义的氛围之中,社会在自私自利中快要窒息而死,人类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啊!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多么的沉闷。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艰苦的。对于那些立志要干一番事业的人来说,因为要拼搏,他们的一生注定是悲惨的、没有光华、没有幸福、孤独奋斗的一生。贫穷、焦虑、沉重而乏味的劳动,这些都在压迫着他们的身体,消耗着他们的精力。他们是受难者,同时,他们也是抗争者。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精神之花中最浓艳的两朵——正义和自由。可是,他们至今还散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相互隔离着,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孤独地战斗着。为了支援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我集合了一些英雄人物,一些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献给这些同样伟大的苦痛的人们!  我之所以称他们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具有伟大的心灵。正如他们其中一位所说:“除了仁慈之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志。”没有伟大的人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这些人都经历了长期的苦难,或是悲惨的命运在肉体和精神上折磨着他们的灵魂,在贫穷和疾病的铁砧上锤炼着他们的意志;或是忍受着极大羞辱和劫难的同胞们使他们心碎,他们固然因为坚毅而伟大,但也正是这些苦难才使其更伟大。所以,那些不幸的人们,切莫由于生活的苦难而过多悲叹,你看,人类中最优秀的人在与你同行。从他们的身上汲取生活的勇气吧!这些神圣的心灵辐射出一种生命的力和爱,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者倾听他们的声音,仅仅从他们的眼睛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处于苦难中的生命所表现出的力量,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丰盈!  在这些英雄的行列中,我把首席的位置给了坚强而纯粹的贝多芬。他曾希望自己的苦难经历能给别人以鼓舞,他说:“但愿那些不幸的人们,由于看到一个与他们一样不幸的受难者,一个不怕自然设下的障碍、竭尽所能成为一个无愧于人的人,而能得到安慰。”这个伟大的人在克服了各种苦难之后,给人们的告诫是:“人啊,应当自强不息!”  我们对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应当有所感悟。遵循他的话,我们应当重新恢复对生命的希冀,对人类的信心!  罗曼·罗兰  1903年1月

内容概要

  《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名人传》并非单一的介绍主人公生平,而是运用优美而又饱含深情的文字,着重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这三位伟大的天才,在其忧患叠加的人生旅途上,为创造出不朽杰作而献出毕生的精力,同时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家们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在了解他们真实生活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鼓舞。这三部传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贝多芬传》主要表现音乐家贝多芬以其顽强的意志和排除万难的决心与勇气战胜一切痛苦、磨难与障碍,登上生命巅峰的历程。贝多芬一生不幸,自幼家境贫寒,过早辍学并挑起家庭重担。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又开始失聪,感情生活也充满了凄苦和遗憾。磨难却使他变得更加坚强,他以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扫空忧郁,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极具感染力的音乐作品。孤独、贫穷、残疾、不曾享受过欢乐的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米开朗琪罗传》叙述了一位天才人物的悲剧人生,不仅表现了米开朗琪罗天才的艺术才能,还深刻揭示了他的个性、脾气与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矛盾。米开朗琪罗是一个天才,他不贫穷也不残疾,却与贝多芬一样孤独一生,没有妻儿,没有爱情,家族也不曾给他任何温暖,他到处遭人嫉妒和倾轧。他没有自由,不得不依附于教皇,为教皇们的光荣劳碌终身,自己的艺术理想却无法实现。他脾气暴烈,性格犹豫软弱而又固执。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罗兰凭此书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书籍目录

初版序贝多芬传原序贝多芬传贝多芬的遗嘱贝多芬书信集贝多芬思想录米开朗琪罗传原序引言上篇一 巨人的崛起二 梅蒂希斯家族的神三 战争年代下篇一 神圣的爱二 对上帝的信仰三 家庭和朋友四 孤独的日子尾声一 死神来临二 神圣而痛苦的生涯托尔斯泰传序言一 怀念托尔斯泰二 托尔斯泰的童年三 在高加索的日子四 塞瓦斯特波尔的战斗五 平民意识六 《家庭幸福》七 《战争与和平》八 《安娜·卡列尼娜》九 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十 我们该做些什么十一 艺术批评十二 天才的杰作十三 《复活》十四 社会理想十五 出逃十六 战斗结束了

章节摘录

  贝多芬虽然身材矮小,但却长得浑圆结实,天生一副运动员的骨架。他的脸,看上去宽宽的,总是带着土红色。他的额头隆起,头发异常的乌黑、浓密。最让人关注的是那双眼睛,他的眼中总有一种神奇的威慑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平时这双眼睛深陷下去,显得很小,只有当兴奋或愤怒的时候才会睁大,让人感受到眼睛背后的灵魂上的起伏。这双眼睛又是忧郁的,他总是用那忧郁的目光凝视着天空,像在思索着人生的真谛。  贝多芬的鼻子又短又方,就像狮子的鼻子一样。他有着一张细腻的嘴,可是下嘴唇比上嘴唇向前突出。他的牙齿非常结实,不费任何力气就能咬开一个坚硬的核桃。  他的整张脸有些古怪,用他的朋友莫西斯的话来说:“贝多芬的微笑是很美的,笑起来很甜,谈话时总是一副很可爱而且令人感到愉悦的神情。不过,他的笑却粗野、难看,但是,这种表情总是稍纵即逝,不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他是一个不爱笑的人,忧郁是他最常见的表情,那是一种无法医治的忧伤。在他临死前那段时间,他总是喜欢坐在一家酒店的角落里,独自一人抽着一支很长的烟斗,紧闭着双眼。随着死神的临近,他似乎越来越忧郁了。他的脸色变化无常,时而平静,时而激动,肌肉抖动,眼神狂野,非常可怕,就像莎士比亚作品中乖戾的李尔王一样。  他的全名叫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旧小屋的阁楼上。他出身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路德维希,20岁时来到了波恩,做了当地的乐长。他的父亲是一个男高音歌手,既无才华又喜欢酗酒。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佣,一个厨师的女儿,最初嫁给了一个男佣,丈夫死了之后才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命运似乎是有意地捉弄他,贝多芬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他与命运的抗争。  父亲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总是把他当做神童一样四处炫耀。4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整天坐在钢琴前,或者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关在一间屋子里。他差一点因此而永远厌恶艺术。父亲总是用暴力强迫贝多芬学习。11岁时,贝多芬加入了戏院的乐队;13岁时,他当上了大风琴手。他总算没有厌恶音乐,这是非常幸运的事了。1787年,贝多芬的母亲因为肺病而去世了,这对年轻的贝多芬来说是一个沉痛的打击。而且他一直以为自己也染上了与母亲相同的病,他时常感到痛苦,从这时起,一种对人生的莫名的忧郁开始折磨他的精神和肉体。17岁的时候,贝多芬做了一家之主,负起对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甚至不得不羞愧地要求他的父亲退休,因为他的父亲常常因为酗酒而不能主持家事,人家甚至因为怕他父亲挥霍,连父亲的养老金都要他来领取,这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他找了一份家教,由此,他遇到了伯洛宁一家,这是让他珍视一生的经历。这个家族中有一个比贝多芬小两岁的可爱的女孩,叫埃来奥诺尔·特·伯洛宁,贝多芬负责教她音乐和诗歌。他俩成了最要好的童年伙伴。后来,埃来奥诺尔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人生知己。之后,他们始终保持着最纯洁的友谊。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可是他对于童年、对童年待过的地方,始终留着一种凄美的回忆。后来他离开了波恩,来到了维也纳,几乎一生都住在这里,可是,他却从没有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莱茵河仿佛一个人流淌着的灵魂,给了他无穷的思想和力量,他亲切地称菜茵河为“父亲”,这儿是他漂泊心灵的栖息地。他无数次地在梦中回到故乡——和风吹拂的草原,白雾笼罩的白杨,浓密的树林,还有村落、教堂、墓地,远处的山峰在蓝色的天空中勾画出冷峻的身影。贝多芬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说:“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里总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很快就席卷了整个欧洲,这一伟大事件占据了贝多芬的心。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中心。当时,贝多芬刚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接受了新思想。1792年11月,当战事蔓延到波恩的时候,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来到了音乐首都维也纳。在这期间,贝多芬一直受爱国情绪的影响。1796年和1797年,贝多芬把弗里特堡的战争诗谱成了两首音乐作品——《出征歌》和《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人民》。尽管他在爱国情绪的影响下讴歌了大革命的敌人,可是,事实上,贝多芬已经强烈地受到了大革命思想的影响。从1798年开始,虽然奥地利王国和法国的关系非常紧张,贝多芬仍然和许多法国人有来往,其中甚至包括在大革命期间战功显赫的贝尔纳多特元帅。与这些人的交往,使贝多芬越来越拥护共和,这种倾向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此时的贝多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志向所在,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身上蕴藏着一种无穷的力量。可是,就在贝多芬开始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时候,命运的魔爪已慢慢地伸向他,1796年至1800年,他的耳朵开始日夜不停地鸣响,听觉越来越衰退。一连好几年,他一直瞒着家人,对最好的朋友也不说。他避免与人交谈,以使他的残疾不被别人发现。他把这个可怕的秘密深藏在心底,心理上的痛楚越来越让他难以忍受。到了1801年,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名人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