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经济组织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上海三联  作者:叶祥松  页数:270  

内容概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所提出的“农联模式”在同现行的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比较的基础上,体现了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新的新模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是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通过“农联模式”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的构建,探索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叶祥松(1957.10-),男,湖北省赤壁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宏观经济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和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在《求是》、《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学报》等70余种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编教材1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6项: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产权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农村经济问题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三农”问题及其再认识第一节 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一、我国“三农”问题的简要回顾二、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第二节 “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一、二元发展战略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二、二元社会结构是“三农”问题的社会根源三、二元财税体制是“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四、农村中一系列制度缺陷是“三农”问题的制度根源五、城乡政策的差异是“三农”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六、县乡机构膨胀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第三节 “三农”问题的再认识一、对“三农”关系的认识二、对解决农业问题的认识三、对解决农村问题的认识四、对解决农民问题的认识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三农”问题的解决一、“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二、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第一节 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的回顾一、解放战争至土改时期(1947—1957)二、集体经济时期(1958—1979)三、改革开放初的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变化(1979—1985)四、当前农村经济组织发展新变化(1985—现在)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关系一、问题的提出二、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组织体系与发展局限三、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四、新农村建设要求重构农村经济组织第三节 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原则和目标一、农村经济组织的定义和内涵二、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基本原则三、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目标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演进与模式选择第四章 “农联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第一节 “农联模式”概述一、“农联模式”的提出二、“农联模式”的基本原则三、“农联”作为农村经济组织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农联模式”基本框架一、区县(市)政府改组和职能的再定位二、乡(镇)级政府的改革三、农联的构建及治理结构设计第三节 “农联模式”运行机制一、“农联”组织管理形式二、“农联”的经营机制与运作三、“农联”生产运行机制四、“农联”流通运行机制第五章 “农联模式”同农村经济组织的比较与创新第一节 现阶段农村经济组织的典型模式一、市场驱动型组织模式二、基地(大户)带动型组织模式三、合作经济组织联动型模式四、专业协会推动型组织模式五、股份合作型组织模式第二节 “农联模式”与现行农村经济组织的比较一、组织构架的比较二、组织特征的比较三、运行机制的比较四、运行稳定性的比较第三节 “农联模式”与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一、“农联模式”与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二、“农联模式”与农产品价值链的创新三、“农联模式”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第六章 “农联模式”与农村机构改革第一节 农村机构改革的回顾及其简要评论一、农村机构改革的几个阶段二、农村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三、现阶段我国乡镇政府职能的缺失与错位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机构改革一、现阶段我国农村机构改革的原则二、现阶段我国农村机构改革的目标三、现阶段我国农村机构改革的措施第三节 农村机构改革的深化与“农联模式”的完善一、理论界关于深化我国农村机构改革的主要观点二、“农联模式”同农村机构改革的有机结合三、不断深化农村机构改革,逐步完善“农联模式”第七章 “农联模式”与农村相关配套改革第一节 “农联模式”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对“农联模式”制约因素的分析二、“农联模式”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第二节 “农联模式”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现状与特征二、当前农村土地保障面临的困境与成因分析三、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第三节 “农联模式”与农村教育改革一、当前我国农民素质与“农联模式”下对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二、“农联模式”下农村教育改革的目标定位三、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第四节 “农联模式”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一、农村基层民主的形成背景与内涵二、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困境分析三、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的路径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农民问题  1。农民太多  世界上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是减少的,农民也是减少的。一般而言,现代化过程就是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而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不仅没有减少,而是在不断增加。1952年我国农业人口为50139万人,1958年是54704万人,到1978年,农民达到79014万人。20年增加2431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15。5万农民。1978年以后仍在增加,2000年达到94244万,2001年后逐年缓慢减少,直到现在仍有7亿。多农民。从1952年到2008年,工业化了50多年,中国变成了工业化大国了,农民反而越来越多。农民太多是农民太穷、农业太落后、农村太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大问题。  2。农民太穷  农民太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说,农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惠。到目前为止,农村还有两千多万贫困人口。二是相对于城市居民和社会其他阶层而言,农民太“穷”了。1978年至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缩小的,而从1986年至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扩大的,特别是1997年至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呈加速之势。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型农村经济组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