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彷徨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吴义勤,王素霞 著  页数:322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部书所记述和评论的徐讦,曾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著席地,有过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创作。他身兼教授、作家、诗人、编辑家、记者和评论家,可以说是做过了文化界的诸项功课,且每项皆有可观之绩,并与当年的鲁迅、林语堂等文坛巨擘过往频繁。他虽然拥有传奇般的经历,但由于大半时光都在海外度过,再加上时过境迁,其名字不仅为大陆读书界渐渐淡漠,即便在当代创作界,也并非是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徐讦通常在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占据了很小的篇章,有的著作对他甚至只字未提。    然而徐讦在海外,自四十年代至今却一直文名不衰,台湾还出版了他的十余卷全集,可以说始终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因此,大陆现代文学研究中如果缺少了徐讦,也将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也正因为这样的缘由,本书的面世也就具备了格外重要的意义。义勤是一位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别具洞见的著名批评家,他以同时具备的清晰的理性、生动的文笔,以及展示丰赡细节的能力和潜入钩沉的耐心,从而对人性与历史做了一次双重穿越,抵达了一个相当圆融的、具有深刻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学术与艺术的目标。    一位如此重要和特异的文化人物,必然与孕育他的那个时代胞体紧密相连。我们在阅读中不时地会听到一颗诗心的激越跳动,看到他奔波于艰难时世的那个清瘦的身影。徐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欧美南亚,从浙江祖居地开始了漫长的人生起步,先后去了法国、美国,并辗转于动乱时期的京沪、桂林和香港,到过越南和台湾,最后又在香港长居一直到病逝。他一生多次婚恋,情感起伏,如同作者所做出的精彩刻画:文弱而顽强,矜持更诗狂。他的经历已经构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一部文坛风云录,这其中有文人间的曲折交往、笔债和掌故,更有恩怨源起、旧时情事,抚今挽昔,从头道来。书中文笔始终追随了徐讦的行踪,以时为序,以纵揽横,丰实而不冗赘。特别是写到徐讦艰辛流转于苦难大地的那些篇章,今天读来如同亲历,细节俱在,声气可闻,散发出浓烈的彼时气息。这种情致以至于洋溢全书,构成了笼罩全篇的氛围,作者的一支笔就在这团文气里游走自如。    在传与评的比例和关系上,可以说在书中纠缠一体难分难解,它们随时随地相互依存,不可分开和剥离。这也正是好的文学评传著作的特质之一。只有潜入了研究和描述对象的人生与心境,才有可能做出这样的化解和诠释。一言可中肯綮,却又掩映于流畅的叙述之河当中,正可谓游刃有余,在纷繁人事与瞬息光阴之间思绪翩翩,一翔万里。    从谋篇结构上看,这本书似乎是朴素平易的,但是书中囊括的妙结,细致的拆解方式,又显出了别样功力和匠心。如与日籍女作家的恋情、与言慧珠的分手,还有与台湾作家三毛的交往过程,都达到了俭言探微却又能溢于言表的精准。这就是安静的外表与激越的内心的结合,是与评述对象在气质上的一次高度契合。    阅读之快,即是阅人之快。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历史中某一个不可忽略的心情,该是多么重要和有趣的事。

内容概要

  在传与评的比例和关系上,可以说在书中纠缠一体难分难解,它们随时随地相互依存,不可分开和剥离。这也正是好的文学评传著作的特质之一。只有潜入了研究和描述对象的人生与心境,才有可能做出这样的化解和诠释。一言可中肯綮,却又掩映于流畅的叙述之河当中,正可谓游刃有余,在纷繁人事与瞬息光阴之间思绪翩翩,一翔万里。从谋篇结构上看,这本书似乎是朴素平易的,但是书中囊括的妙结,细致的拆解方式,又显出了别样功力和匠心。如与日籍女作家的恋情、与言慧珠的分手,还有与台湾作家三毛的交往过程,都达到了俭言探微却又能溢于言表的精准。这就是安静的外表与激越的内心的结合,是与评述对象在气质上的一次高度契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童年岁月
一 “不平凡”的出生
二 五多寄宿生
三 小学生活的“插曲”
四 童年时期的“收获”
第二章 北京的记忆
一 辗转的中学生活
二 北京大学的读书时光
三 “我的马克思主义时代”
第三章 早期的文学活动
一 大学时的“文学尝试”
二 编辑生涯的发端
三 第一次婚姻
第四章 去国
一 欧洲之旅
二 巴黎友情
三 与柏格森主义结盟
四 《阿刺伯海的女神》与《鬼恋》
五 遗落巴黎的情与梦
第五章 游子归来
一“从海上归来”
二 孤岛生活
三 诗朋往来
四 遭遇婚变
五 辗转大后方
六《风萧萧》
七 威斯康辛的阳光
第六章 上海的苦闷
一 重新出发
二 第二次结婚
三 弃妇别子 幻
第七章 香港香、港
一 陌生与怀旧
二 被“围剿”的日子
三 编辑、教授、作家:三位一体的身份
四 《江湖行》
五 第三次结婚
六 “第三只眼睛”看大陆
第八章 回不去的“家园”
一 “最像自己的女儿”
二 另一个女儿
三 从《彼岸》到《时与光》
四 最后的“洗礼”
附录 徐讦生平和着述年表
后记

章节摘录

父亲送徐讦就读的是村里的一所寄宿学校。这是徐讦人生记忆里的第一所小学,自然由于有着特殊的心理背景,学校带给徐讦的痛苦与恐惧当然要多于欢乐和自由。徐讦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曾两次谈到那所小学:第一次是“五岁那年,父亲把我送到一间离家不远的小学去住校,跟那个老学究校长住在一起。那所学校的校长是一位老学者,与他住在一块儿,使我觉得很拘谨。”“我喜欢到学校读书,可是不愿意住宿。”②这一段记忆,是他一生永久的伤痛。后来徐讦又在《夜窗小札》中的《“责罚”的背景》一文中做了详尽的描述:“那家小学在浙江慈溪的一个乡下,我入学的时候是八岁,实足年龄不过六岁,离我家有一里多路,读了半年就住校了,而我也不再随班上课,专跟校长翁老夫子读左传。那时候的教育很重国英算,我在读古文之外,碰到算术英文课则仍要随班去上课的。”“那家小学在偏僻的乡村里,当然没有水电,水是缸盛雨水而来,一到夏天往往不够用,不够用的时候,就要靠工友挑池水河水来喝了。灯火是一个大问题,平常饭厅里用挂在上面的煤油灯,住宿生夜里有两个钟头的自修课,课室里也挂着两盏煤油灯,事实上这点灯火太不够。”“我们的校舍是旧式的房子,厕所当然没有卫生设备,并且还在很远的小屋后面,由我们的寝室去要穿过两个院子。我刚刚入学时才八岁,好像有一次闹肚子,翁老夫子答应我从家里带一只马桶,放在寝室的角落里,这倒方便了许多同学,可是不久也就撤去了。厕所既然离寝室很远,夜里上厕自然必须带灯火,有风有雨的日子,洋烛当然非常容易被吹灭,所以还需带洋火。我们去厕所常常是在上自修课以后就寝以前,而总是凑了三四个同寝室同学一起去的。在厕所后门开出去是一条小河,河岸有一些树木,隔河就是田野。夏夜,四周是萤光蛙声,我们往往把彼此听到的鬼故事来讲,所以在回寝室的时候,常常大家心里弄得很害怕。”“学生的膳食是很差的,菜里有苍蝇是常事,但更多的是蚂蚁。……”①    可以想象,一个五岁的孩子在如此简陋、落后、恶劣的环境里独自承担着生活的清苦、学习的重负、心理的孤独和精神的恐惧,其稚弱而胆怯的心灵是何等的孤独与迷茫。而且,他还要不断地饱尝被管制的恐惧和强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的痛苦。比如徐讦天生左手敏感也较灵活,无论写字或做别的事情的时候,都要用左手。可是被教员看到后,不仅受到严厉的批评,当他下一次又习惯地伸出左手的时候,便被无情地体罚了,要被用戒尺抽手心。每每想起来的时候,徐讦的心里便不免有些胆寒。那时候的教员都很有架子与威严,也没有什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上的修养,对儿童教育更是一点儿也不了解,体罚是老师管制他们的唯一办法,这给幼小的徐讦在心理上投下了浓重阴影。    那时的学习目的,徐讦后来在《回到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道德要求与道德标准》中说,是“以一部孝经要建立我们儿童的道德”,就像《简爱》里的慈善学校苦读《圣经》是要建立孩子们的道德水准一样,既枯燥难懂,又骗人害人。面对这种监禁式的清苦的学习生活,幼小的徐讦自然非常想家,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有几次逃学回家,可是每次都被送回去。他曾回忆说:“我的家离学校不过一里路,从学校远远可以望到我家所在的一个村落的。我住在学校里,开始时候,实在想家。每到放学,看同村学生排队回家,我真是羡慕。”但是他没有沈从文小时候的运气,也没有钱锺书幼年时的福气。当小从文每日在热闹的俗世中品尝人间趣味、冷暖寒凉的时候,当锤书被伯父牵着手四处游逛的时候,徐讦只能龟坐在一间冰冷的陋室里,麻木地听着老学究的陈词滥调。甚至在家里着火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先生也不让他回家救火。徐讦每想起此事,便不免有些愤愤不平。他曾回忆说:“有一回,一家房子着火了,那是黄昏的时候,记得当时从学校的顶层,远远地看见烟,于是看见了熊熊大火。马上有人传来消息;说着火的正是我家。我恨不得立刻赶回家中马上见到母亲,但是翁老夫子不许我回家,他认为我回去并没有用处。我记得那天晚上我暗自伤心了许久。”这种艰辛的日子前后持续了近五年。五四运动爆发那年年初,父亲决定带徐讦出去“见世面”,以作为对他住校学习的奖赏。小徐讦跟随父亲,先是到了上海,后又到了北京。1920年秋,又随父亲从上海、北京辗转回乡,再次回到了那所学校。那年徐讦12岁,正式成为高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刚巧徐讦回校的那天,学校开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庆祝会,祝贺学校成立三十周年。当时,翁老夫子已经作古,学校的新校长是一位中学毕业生,姓袁,人很好很认真,特别重视学生的英文与国文教育。就在那次庆祝会上,徐讦自己还表演了好多节目,博得老师和同学们一阵阵掌声。这在小徐讦的心里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那时,学校已经取消了寄宿生,对学生的管理也相对宽松。小徐讦和其他同学课余时间还能与一些爱好运动的先生如喜欢足球的俞先生、会跳高的胡先生等一起娱乐,在一个不很大的足球场地里,踢几脚足球。而放假回家的日子,徐讦也真正体会到了农家生活的乐趣。P10-P12

后记

在键盘上敲完本书的最后一个字,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早在15年前,当《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讦论》出版之际,我就有了写作徐讦传的打算,并在资料收集和采访当事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天不遂人愿,我从南方来到北方,从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学生变成一个颇有沧桑之感的中年人,可以说人生的历程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本书却始终没有问世。这几乎成了我的一个心病。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可以说请楚的。首要的原因当然是我个人研究兴趣从现代到当代的转移,以及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变后工作任务的繁重。很多朋友都知道,我研究生读的是现代文学,但在读研究生期间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先锋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促使我追踪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新锐作家作品,并以《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为题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而到山东师范大学工作以后,教学、科研以及学位点和学科建设的紧迫任务也极大地影响了个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心境与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徐讦传》的写作被耽搁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其次,徐讦资料收集的困难也是本书未能及时完成的一大原因。徐讦1950年从上海流亡香港,这一走就改写了他的政治身份和文学史身份,从此他就以“反动作家”、“逆流作家”、“黄色作家”的身份被大陆主流文学史和主流学术界放逐了出去。他的作品在大陆无法出版,解放前的作品查找也受到种种限制,更别说有什么研究了。解放后他的作品大多出版在台湾和香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不用说都是“禁书”,不仅无法搜罗全,偶尔能看到一两本也都是繁体字、竖排本,读起来很别扭。对于传记的写作,资料可以说是成败的生命线,资料收集不全,或者某些重要的资料未能搞清楚就匆忙下笔,我始终觉得这样的传记实在是很危险的。此外,本书被延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徐讦的人生经历具有某种神秘色彩。他的人生中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都留下了难以索解的谜团。比如说,他的第一任夫人赵琏的情况,他们离婚的原因等等难以找到第一手资料。而在对徐讦的第二任妻子葛福灿、儿子尹秋、女儿葛原等亲人的采访中,我发现“赵琏”也似乎是一个敏感的禁区,几乎没能得到什么第一手的有价值的材料。作为一部传记,我们当然不能把传主生命历程的某一重要阶段省略不提,然而实际面对这些难题时确实力不从心,只能根据一些相关资料和文学作品去想象和填充,难度可想而知。    本书的写作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很有传奇色彩。十五年中写写停停不说,写完了书稿后又全部丢失的惊险就曾使我决定彻底放弃对此传记的写作。那是2000年前后,上海书店出版社的郑晓芳女士约我把徐讦传交由她出版。由于当时我收集的资料大多是香港、台湾的,全是竖排版,电脑录入整理难度较大,我就让我的博士生王素霞帮忙一起进行这个工作,以加快工作进度。可以说,现已是深圳大学副教授的王素霞博士为本书付出了大量汗水和辛劳。书稿大致完成后我就先寄郑晓芳女士审稿,同时我们在电脑里再修改、充实,并准备等她的意见来后最终定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心彷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我心彷徨已经看过,只是想留一本作为收藏。
  •   这本书既不像是带有学术性的人物评传,又不像是带有文学性的人物传记。文笔一般,多是文学评论的笔法或文风,可读性不强。
  •   不错,作者是搞学术研究的,具体说应该是评传。
  •   这本书买回来快一个月了目前还没看,个人传记性质差不多,不过后来又买的那7本书我都不要意思评价。唯一一本《三国志》是硬皮的却不放在纸盒子里而单独放置,收到货后4个角全压扁了!我都不好意思说了!包装的时候也不看下哪些书容易出现问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