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的骨头

出版时间:2012-9-30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Russell Shorto  页数:287  字数:200000  译者:曾誉铭,余彬  
Tag标签:无  

前言

菲利普·梅内西耶,宏伟的巴黎人类学博物馆保管部主任。他是个瘦高个儿,头发稀疏,戴了副金丝边眼镜,侧脸有点像猎鹰。与之形象相称的是,他的工作室也像个鹰巢:那个低矮的长方形盒子,是博物馆总部建成之后在屋顶上搭出来的,你得借助一把活动扶梯才能爬上去。不过,由于高高在上,他倒拥有了世间少有的开阔视野,几乎将巴黎的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这种视野,也是梅内西耶博士及其团队的工作性质的绝佳写照:一边,是近得让人无法窥其全貌的埃菲尔塔,象征着19世纪理性与秩序的丰碑;另一边,是帕西公墓,巴黎最神奇的墓地之一,它那蜿蜒的道路、错落的墓碑以及高高的围墙,使它看起来简直就像中世纪城市的缩影,只不过这里的居民是逝者而不是活人。    死亡与秩序,正是对这个博物馆的高度概括。这座博物馆虽然并不在常规的旅游路线上,但是法国人特别钟情于此。它建于19世纪早期,当时正值探索人类自身起源的热浪开始涌动,那些健壮的、留着八字胡的狂热的探险科学家们,为了人类学标本和人类遗骨,细细地遍寻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与这个体现人类起源的主题相谐,这座博物馆呈现出一派复古的风格。你可以将它视为人类向进化论致敬的殿堂,用那些骨骸来讲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方的现代故事,以此来破解生命和死亡之谜。与此同时,那下方的公墓,却因为那些静静地矗立着的十字架,给出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这窗外的景观,转换着对理性和死亡的表述,而梅内西耶博士的办公室,更像是对这种表述的回应:这里,电脑设备和人类遗骨杂混一处,一个文件盘被随意地摆放在一个架子‘上,而这个架子上还整整齐齐地排列着6个人类头骨,看起来正好是一套。不过,正如我们初次见面时梅内西耶博士所强调的那样,他本人并不是人类学家,而是语言学家。那么,他擅长哪种语言呢?“爱斯基摩语和俄语,”他不无得意地说道。要想读懂他的潜台词,你首先应该明白,他不会说英语。对于一个法国语言学家来说,他无法使用英语这一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但他却是仅仅还在东格陵兰小范围使用的爱斯基摩方言的顶尖专家,并且还是法国东部方言语法独一无二的写作者——这一切,显得多么卓荦不群啊。除此之外,为了追寻因钮特语在地球北端的变异过程,他最终抵达了西伯利亚,并熟练地掌握了俄语。现在,他因此而拥有了一个将当代俄语小说翻译成法文的副业。    所有这些都表明,梅内西耶博士就是我们通常所定义的法国知识分子,对于很多生活在这个普遍弱智时代的人来,说,被称作知识分子或许是一种侮辱,它意味着傲慢,意味着狭隘和钻牛角尖。但是,“知识分子”一词也能包含着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如今非常令人遗憾地变得日益稀有,我们或可将之称为对个人习性的一种坚持。……

内容概要

  笛卡尔是谁?
  说到笛卡尔是谁,我们头脑中的反应大概是:他是个哲学家,因为他是现代哲学二元论的创始人,认为心灵与身体、灵魂与物质是相分离的;他是个数学家,因为他是分析几何学的发明者,他认为数学是认识宇宙的一把钥匙;他是个思想家,他的“我思故我在”回响了几个世纪,影响了无数的思想者;他是个科学家,他提出划时代的“方法论”。他还研究解剖学、医药学,探索自然和宇宙奥秘,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
  本书将告诉读者,笛卡尔并不这样看待自己。由于从小体弱多病,笛卡尔所有的研究都是渴望揭开人类身体的奥秘,治愈疾病,延长寿命。他说:“保持健康一直是我研究的首要目的。”
  笛卡尔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方法谈》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十分具有可读性。书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笛卡尔自己——他孤独地坐在火炉边,思考着。这本书是他的处女作,总有78页。首次印刷3000册,笛卡尔当时还担心书会卖不出去,事实证明,这本书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罗特称这本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分水岭,在它之前一切都是旧的,在它之后一切都是新的”。
  笛卡尔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他对大自然和世俗中的小事都充满兴趣,他研究雪花、岩石,研究如何延缓白头发生长,还研究光学反射、风的性质、彩虹的规则,以及分析几何学。他在阿姆斯特丹生活时,附近的屠宰场使他有机会解剖很多动物的尸体,他也研究血液循环,还亲手绘制了一些人体解剖图。他相信自己能够破解人类身体的密码,并将人类的寿命延长到一千年。所以,当法国人听到笛卡尔突然去世的噩耗,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根本不相信笛卡尔会死,因为包括法国皇室在内,人们都在期待笛卡尔研究出长寿的秘方。法国的一位神父甚至说他认为“笛卡尔可以活到500岁”。可见,笛卡尔哲学的根基在于他对健康的关注,尤其是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这是他一切研究的起点。
  一个思想探险故事
  《笛卡尔的骨头》2008年在美国出版后,被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这是一本西方思想史方面的通俗读物。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核心是一个秘密:笛卡尔的遗骨在哪里?为什么他的头骨会与其他骨头分离?
  
1650年,笛卡尔应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邀请,来到瑞典斯德哥尔摩,住在法国驻瑞典大使皮埃尔?夏努的家里。就是在这里,笛卡尔感染风寒,不幸去世。笛卡尔的遗骨被安葬在瑞典一个天主教小墓地。随着笛卡尔名气越来越大,法国政府决定将笛卡尔的遗骨迁葬回巴黎。中间几经波折,多次迁移,三次落葬,最终人们发现,笛卡尔的头骨和其他骨头是分离的,巴黎自然历时博物馆和瑞典隆德历史博物馆都声称自己拥有笛卡尔的颅骨,而其余的遗骨则安葬在巴黎圣日耳曼德佩大教堂里面。还有一些遗骨碎片散落各地,有的还被制作成戒指,作为礼物,笛卡尔用于写作的右手食指的指骨也被收藏,之后滑入历史的尘埃。总之,人们珍惜的不仅是笛卡尔的精神遗产,笛卡尔的骨头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圣物。
  在笛卡尔去世的17世纪,天主教依然重视圣物,认为人的骨骸是连结生命与死亡的纽带,而普通人和出身高贵的人也同样崇拜圣物,因此当时有圣物的商业交易。人们用这些圣物来装饰自己家中的奇物柜。到了19世纪,人们还是到处寻找圣物,包括骨骸、牙齿、化石、羽毛等。欧洲很多古老的博物馆都是在某人捐赠的奇物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正是因为笛卡尔的遗骨被视为圣物,才使得它的离散和追寻更加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笛卡尔的影响
  笛卡尔立足于怀疑一切,质疑一切,他的方法论被视为科学方法的基础,也被视为重个人、轻权威的现代观念的基础。与此同时,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提出灵魂与物质分离的观念,认为存在着一个为科学所无法触及的永恒王国,这一点吸引了无数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可以说,笛卡尔的方法论和身心二元论,渗透到西方文化的所有方面。
  本书作者追踪笛卡尔的骨头的旅程,跨越6个国家,历时3个世纪,把读者带入笛卡尔身心问题所引起的现代性哲学问题,以及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19世纪科学大爆炸,20世纪直到今天理性与信仰的冲突。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直接回溯到笛卡尔。
  笛卡尔的思想是一场革命,它给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如果说,互联网给今天的世界带来的改变是发生在书桌上或是手掌中,那么笛卡尔给世界带来的改变则是发生在人们的内心,所以更加彻底,更加深刻,更加持久。
同时,作者还在书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故事,只要挖得足够深,就会发现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这句话也同样可以用在作为一个天主教徒、终身未婚的笛卡尔身上。笛卡尔的爱情和他的遗骨下落同样离奇,同样值得读者期待。

作者简介

  萧拉瑟(Russell
Shorto),美国历史学家和作家。1959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1981年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生毕业,是《纽约时报杂志》专栏作家。除了《笛卡尔的骨头》广受好评之外,他也以《世界中心的岛屿》一书出名,该书论及纽约市的荷兰起源。他也因加强荷兰与美国的关系而在2009年获得荷兰骑士勋章。

书籍目录

序言
第1章 死神之吻
第2章 骨之盛宴
第3章 圣物不圣
第4章 错置之颅
第5章 颅之容量
第6章 遗忘之躯
第7章 现代之脸
尾 声
鸣 谢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夏努深信,笛卡尔正以其革命性的思想改变着这个世界,在这一点上,他完全正确。17世纪中叶,一种变化正在悄然酝酿,人们开始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精神去质疑那些最基本的信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变化的影响比美国和法国革命、工业革命或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它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冲击着每个人的思维结构: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以及身在其中的自我,而这种变化最合适的代言人就是这位即将在瑞典的冬天里死去的人。和很多人一样,皮埃尔·夏努无法预料未来的景象,但是,他知道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变革正在悄悄临近,而笛卡尔就在变革的中心。现在,这位外交官意识到了,就因为把这位哲学家带到这里,他自己已经在无意中策划了一场灾难。    风寒引起了肺炎,这位病人呼吸困难,眼神涣散,夏努想叫宫廷医生过来,但是被病人狂怒地制止了。最后,从斯德哥尔摩中心,从港湾小岛另一头那童话般的宫殿里,23岁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派出了她的医生,这位女王也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这里稍作解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数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她的性别之争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正是她和夏努的合计,促使笛卡尔这位知识界名人北上来到了瑞典这个国度。    这个叫冯·乌伦的荷兰医生不情愿地挨近病床,两人之间立刻产生了尖锐的交锋,在这过程中,这位哲学家再明白不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个医生就是个蠢货。他们的交锋在医生提议放血治疗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就在这个时候,这位病人进发出一声戏剧性的咆哮——“先生,饶了法国人的鲜血吧!”并责令这个医生滚蛋。冯·乌伦离开了,他洗手不干了,边走边嘟哝着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为自己解嘲,“违反其意愿而救治某人无异于杀死他。”    笛卡尔的狂怒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笛卡尔在荷兰诸省生活多年,他早已认识这个冯·乌伦。荷兰的莱顿大学是笛卡尔最早公开发表哲学观的地方之一,当时,笛卡尔的观点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反对派眼里,它挑战了统治全欧洲数世纪之久的教育及思维方式。冯·乌伦站在新哲学的反对派那一边,而笛卡尔是永远不会忘记一个敌人的。    但是,笛卡尔的狂怒还另有原因。非常奇特的是,笛卡尔的一生犹如一盘和死神对弈的棋,在很长时间里,他真的相信自己占了上风。他曾经是一个病恹恹的小孩,面容苍白,母亲在他1岁的时候就离开人世,却把自己干咳的毛病遗留给他。他的法官父亲是一位拥有权力和野心的男人,似乎嫌恶这个孩子的病弱,而偏爱他的哥哥。家庭医生并不费心在笛卡尔面前掩饰自己的看法:这个男孩活不长。    在他10岁的时候,笛卡尔被送到欧洲最好的教育机构之一,安茹省的拉弗莱舍耶稣会学院,令他自己都吃惊的是,在那里,他一改病态,变得强壮、健康,充满活力。他关注更广阔的外部世界,对知识如饥似渴。但是,早年的经历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反映在他成年后的著作中,就是医学成了其关注的焦点。他的革命性哲学,不是在圣经或古代作家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反,其根基在于人类的理性,因而毁誉参半。但其中的核心,其中的深层原因,就在于他渴望解开人类身体的奥秘,治愈疾病并延年益寿,这也是为了他自己。在笛卡尔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方法谈》的结尾,他向读者发誓,他将来不会致力于创作改头换面的形而上学或新的数学方法,而是“将我可能有的时间用于竭力获得某种自然知识,它是使我们能推断出比当前的药物使用更确定的药物规则的一种知识。”在他弥留于瑞典的5年前,他还写信给一个英国伯爵,“保持健康一直是我研究的首要目的……”            这也是他的许多同时代人心中共同的目的。一提及科学及现代化的曙光,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天文学:伽利略制作了望远镜,凝望意大利中部的上空,他发现了太阳黑子,围绕木星的卫星,地球卫星表面的陨石坑,以及教会口中完美宇宙的种种不完美之处,他收集地球绕日旋转论的确定证据,激怒了宗教法庭。在我们认识自我,判断自我“现代性”的不懈努力中,我们选择了天文学作为一个起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天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寻17世纪人类所经历的重大变化的坚实的切人点,当我们脱离了虚拟的神学意义上的自我时,从天文学中,我们找到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1957年,人造地球卫星的元年,太空时代的拂晓,相比今天,当时的人们有着更单纯、也更清晰的“现代”感,并随时准备着迎接这个词语所包含的一切,有一本畅销书就用它的标题表达了这种想法:称这种改变是《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但是,人们也不难看到,现代性也同时起源于席卷欧洲大地的对人类自身身体的强烈兴趣。如果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我们确定自己是谁的基本标记的话,那么,我们的身体存在就包含了更多的东西。不言而喻,人们总是将目光集中于世纪更替中人类承受的苦难程度的变化。P18-P20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部知识探险故事,稀奇而迷人……萧拉瑟的行文,聪明利落,才华横溢。在每一页,他都为读者贡献出新的迷惑、离奇和惊喜。——《洛杉矶时报》萧拉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通过追踪笛卡尔骨骸之谜,回溯了数个世纪的科学与宗教之争,同时又让故事轻快活泼,扣人心弦。——《旧金山纪事报》

编辑推荐

《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编著者萧拉瑟。    追踪17世纪伟大哲学家之骨头的旅程,《笛卡尔的骨头》2008年在美国出版后,被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这是一本西方思想史方面的通俗读物。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核心是一个秘密:笛卡尔的遗骨在哪里?为什么他的头骨会与其他骨头分离?

名人推荐

萧拉瑟的思想洞见愉悦人,启发人,或许——也烦扰人。——丽萨•亚丁《自然》杂志 《笛卡尔的骨头》堪称一部令人信服的思想侦探故事,既揭开满是灰尘的往昔,也启示现在。——杰弗里•图宾《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作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笛卡尔的骨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很好满意
  •   封面、排版、纸张每一样喜欢的,真是糟蹋了好书,不过笛卡尔的思想还是值得了解的,只是这本书看着有点儿累
  •   适合晚上看,然后个人觉得对现状不满的童鞋可以收一本,不喜矫情的绕边~~缺失信仰的可以收一本,生活美满的绕边~~~意外发现喜欢的人也收了一本,嗯,好书啊~~~~
  •   上海三联的书装帧都不错。推荐。
  •   非常好。。。。。。。。
  •   还没看,但此书在豆瓣评价较高。300-100囤着,有空慢慢研读。
  •   看了很久才看完,是需要好好静下来看的~
  •   不知道什么时候看
  •   分明是内容很丰富、很吸引人的一本书,可封面的设计做得太粗糙,不免让人胃口大减。
  •   这是一本在趣味性和思想性上平衡很好的书!
  •   最近对哲学有了些兴趣,在别的地方看到有人推荐的这本书才买来看的,质量还是可以的, 就是翻译有的时候不是很流畅,读起来有时候要来回看上下文才能明白,不过是自己感兴趣的书,所以不管怎样都会认真看完的。
  •   书的质量很好,已经读完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