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2000问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作者:崔先铎  页数:306  

前言

  “三高”是指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是小康社会派生出来的“富贵病”。“三高”在早期可以毫无症状,也无异常感觉,常常因健康体检才发现。但到了晚期可形成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健康问题。因为饮食的过于丰盛,再加上工作压力的增加、心理紧张度的提高,所谓“三高”等现代文明病的患病率呈直线上升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已达到5000万之众,而高血压的患者竟有近亿人!另一个“三高”症之一的高脂血症,其患病人数虽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不会低于高血压的患病人数。  众多“三高”患者的出现,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这其中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因患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有,因患病而备受痛苦者有,因病情严重而丢掉性命的也大有人在。面对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患病人数的众多,且还有患者人数上升和年龄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人们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却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听之任之”的阶段。许多人的这种健康意识,与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是脱节的。也就是说,健康意识没有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一同进步。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尤其是普及对大众健康危害重大的疾病的防治知识,对全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刻不容缓的!本书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对危害大众甚重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基础知识、相关理论、饮食起居、中西医治疗、防治措施等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全书的语言描述力求通俗易懂;对“三高”知识的讲述力求深入浅出。为了方便读者,本书被设计成一个开放的文档,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也就说每一篇章均可以作为独立单元来阅读。

内容概要

关心您的血压,关心您的血脂,关心您的血糖,就是关心您的健康!“三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缺少了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科学正确的调养方法,“三高”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紧紧扼住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病的元凶——“三高”的咽喉,还您健康快乐的人生。     “三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相关知识的缺乏。本书由《健康时报》重点推荐。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向您详细介绍有关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的保健知识。向您介绍了“三高”的发病原因、症状特点,及日常起居食疗和预防护理中的要诀,是一部全面阐述“三高”基础知识的使用手册。

作者简介

崔先锋,1957年生于湖北荆州,自幼天资聪颖,曾师从一位武当山民间名医专修中医药理,又先后在成都中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深造。     
从医37年来,崔医生坚持中医传统特色辨证施治,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采用现代医学先进的技术,将中西医结合,

书籍目录

第一篇 高血糖 一、血糖的基本知识 二、血糖的检查诊断 三、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四、糖尿病患者的特殊群体 五、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起居 六、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疗法 七、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八、糖尿病的心理疗法 九、糖尿病的西医治疗 十、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第二篇 高血压 一、血压的基础知识 二、血压的检测诊断 三、高血压的特殊群体 四、高血压患者的日常起居 五、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保健 六、高血压的运动疗法 七、高血压的心理指导 八、高血压的西医治疗 九、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十、高血压的预防措施第三篇 高血脂 一、血脂的基本知识 二、血脂的检查诊断 三、高血脂患者的特殊群体 四、高血脂患者的日常起居 五、高血脂患者的饮食保健 六、高血脂的运动疗法 七、高血脂的心理指导 八、高血脂的西医治疗 九、高血脂的中医治疗 十、高脂血症的预防措施

章节摘录

  二、血糖的检查诊断  1.为什么要进行血糖监测?  进行血糖监测有助于对糖尿病的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糖尿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空腹血糖检查是诊断糖尿病最可靠的方法之一。一般对尿糖阳性或尿糖虽阴性但有高度怀疑的患者,均需做空腹血糖测定,以明确诊断。一旦诊断为糖尿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物,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药物的疗效,及时调整药物及治疗方案,以控制维持体内血糖水平,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肥胖患者,通过定期血糖监测,可以做到对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2.检查尿糖有何临床意义?  (1)尿糖量的多少,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糖尿病观察疗效的一个指标,但在糖尿病晚期并发糖尿病性肾病和肾小动脉硬化时,由于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退,肾小管回收正常则可出现血糖增高,而尿糖仍呈阴性反应。  (2)非糖还原性物质如尿酸维生素C、链霉素、水杨酸葡萄糖醛酸等可呈假阳性反应。中药大黄、黄连、黄芩等也可能致假阳性。  3.血糖值保持多少为宜?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在治疗过程中,一般不可能要求其血糖水平达到正常人的水平,因此只要达到空腹血糖4.O~7.8毫摩/升(70~140mg/d1),餐后两小时血糖6.0~10.0毫摩/升(108~180mg/d1),任何随机时间血糖:10.O毫摩/升以下(180mg/d1),同时又不发生低血糖,就可以认为血糖控制良好了。由于个体的差异,血糖控制目标也因人而异,患者有必要随时向社区全科医生进行咨询,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血糖的适当范围。由于老年人容易发生低血糖,制定的血糖标准可略高一点。糖尿病孕妇为了胎儿的健康发育,血糖要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4.检测血糖的步骤有哪些?  (1)用酒精消毒手指,并晾干。每次注意轮换手指,千万不要用脚趾代替手指。  (2)用采血针(有的是笔式的)刺破皮肤,采血。  (3)待流出一滴血,滴在试纸相应的部位上。手指不能碰到试纸,也不可以涂开血滴。  (4)等待结果,从显示屏上读数并记录下来。注意血糖的单位。  5.监测血糖的频度多少为宜?  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度,可以和医生商量后决定。当近期血糖常常偏高时,应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它们能较准确地反映出血糖升高的水平。而当近期经常出现低血糖时,最好注意监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可以尝试间隔一段时间,在某日的不同时间测4~6次血糖,了解一天24小时中血糖的变化规律。对于血糖控制较稳定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间隔可以较长。但对近期血糖波动较大,或使用胰岛素治疗,新被确诊糖尿病,近期血糖控制不稳定,近期有低血糖发生,换药或调整剂量,妊娠,出现生病、手术、运动、外出、饮酒等各种生活应激情况的患者,应增加监测频率。另外,驾车时发生低血糖是非常危险的,因此驾车前监测血糖十分必要。  6.监测血糖应该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1)血量不够、血糖试纸超过有效期、手指消毒酒精未干、未将血糖仪代码调到和试纸一样时,都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2)手指消毒后,一定要等酒精挥发干燥后再采血。  (3)采血部位要交替轮换,不要长期刺扎一个地方,以免形成瘢痕。在手指侧边采血疼痛较轻,而且血量足。  (4)妥善保管用过的酒精棉球、针头等,最好集中送到社区卫生站处理。  (5)血糖仪要放置在干燥清洁处,不要让小孩、宠物触及、玩耍。  (6)血糖仪都应该有售后服务,要定期到购买的商店或厂家指定处校正血糖仪是否准确,到医院与抽血检查结果对比也可知道其准确性。  7.监测血糖以何时为宜?  许多老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要监测空腹或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具体检测要求是:  (1)空腹血糖: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血糖值。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  (2)餐前血糖:指早、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  (3)餐后2小时血糖:指早、中、晚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  (4)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如睡前、午夜等。  8.怎样及早发现糖尿病?  积极控制高血糖,对患者的病情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及早发现糖尿病,当有以下情况时即应引起警惕,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化验血糖、尿糖。  (1)体重减轻而无明显病因者。特别是平素身体肥胖,而饮食情况无特殊变化体重持续减轻者。  (2)家庭中有糖尿病患者并且年纪在40岁以上的。  (3)分娩过巨大胎儿(体重>4000克)者。  (4)有妊娠并发症如多次流产、妊娠中毒症、羊水过多、胎死宫内、死产等。  (5)有反应性低血糖者。  (6)肢体溃疡持久不愈者。  9.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1)有糖尿病症状。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①空腹血糖≥7.8毫摩/升;②一日中任何时候血糖≥11.1毫摩/升;③空腹血糖11.1毫摩/升。  (2)无糖尿病症状。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①两次空腹血糖≥7.8毫摩/升;②第一次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的1小时及2小时血糖均≥11.1毫摩/升,重复一次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或重复一次空腹血糖≥7.8毫摩/升。  (3)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

编辑推荐

  《三高2000问》以一问一答的万式,向您洋细介绍有关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的保健知识,向您介绍了“三高”的发病原因、症状特点,及日常起居食疗和预防护理中的要诀,是一部全面阐述“三高”基础知识的使用手册。  《健康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份健康生活服务类周报,是我国健康生活服务类报纸中受众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报纸之一。  《健康时报》以“健康生活”为核心内容,以做中国人的健康顾问为己任,努力培养公众健康的生活方式。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推出的“中医专家谈保健”系列由中国中医疑难症研究会副会长、总参干休所首长保健医师崔先铎编著,将专业的医学知识普及化,为在中国公众中普及“三高”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高”2000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