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救国之梦

出版时间:2002-8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任鸿隽  页数:771  字数:8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任鸿隽(1886-1961),字叔永,1886年生于四川省垫江县。1913年,他考进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主修化学和物理学专业。1914年夏,他与同学赵元任、胡明复、周仁等联合发起成立科学社,集资创办《科学》月刊。次年,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他被推举为董事会董事长和中国科学社社长。该社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科学》月刊也于同年正式问世,这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他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任职期间,充分发挥该会职能,为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综观任鸿隽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中国科学传播事业的开创者,是探索中国科学体制化的开路先锋,是现代科学在中国“从无到有”那个时代的拓荒者。     科学,是任鸿隽一生生命的中心点。他的思想和著述,仍然是今天的我们观照科学、思考科学的起点。比如时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任鸿隽早在1914年留学期间就曾发起“科学救国”运动;比如时下倡导“科学精神”,任鸿隽早在1916年就发表过《科学精神论》的文章,1939年撰文指出要通过科学教育来“普及科学精神、方法与知识”;再比如时下非常关注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而在任鸿隽的著述目录中,长长地排列着《科学与工业》、《科学与教育》、《科学之应用》、《科学与社会》等“先问其道”的文字……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推进科学、弘扬科学文化,任鸿隽先生闯出的路都对我们会有重要的启示。     本书围绕“科学救国”这一主题选材,包括论文、评论、讲演词、会议报告、序跋、译文、信函等,凡80万言,100余篇文章。全书分为5个部分:“追问‘科学之为物’”是其早期(1914年至1918年)对于科学概念和意义的思考、“播撒‘科学种子’”是其1918年至1926年左右倡导科学研究的文章、“运筹‘因材而笃’”主要是其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任职期间对于科学政策的思考和探索、“痴情说‘国策’”主要是其倡导把科学作为国策的建言、“漫述‘前尘’”则是其对本人生平和工作的回忆和总结的文字。这些文章既反映了任鸿隽的一生轨迹,也折射了我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在阅读中,该“文存”使大家重新回到了那个中国现代科学“刀耕火种”的年代,感受到了那一丝丝创业的艰辛和暗夜中烛光的温情。     任鸿隽的主要贡献和著述是在20世纪前半叶完成的,他去世也有40多年了。他的文集虽然“迟到”了半个世纪,但“拓荒者”撒下的“科学种子”必将生根发芽。

作者简介

任鸿隽(1886-1961),著名的爱国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主要创建者之一,任北京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校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干事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图书馆

书籍目录

插图目录编者前言追问“科学之为物”  建立学界论  建立学界再论  《科学》发刊词  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  化学元素命名说  科学家人数与一国文化之关系  敬利国家 不敢掸劳  解惑  世界构造论  归国后之留学生  科学与工业  科学与教育  科学精神论  欧美名大国之出版书数  近世化学家列传  论学  在中国科学社第一次年会上的开幕辞  在中国科学社第一次年会上的社长报告  外国科学社及本社之历史  西方大学杂观  吾国学术思想之未来  《科学》年会号弁言  实业学生与实业  实业教育观  介绍韦斯特研究所  在中国科学社第二次年会上的社长报告  回国后的打算  发明与研究  发明与研究(二)  科学与近世文明  尽物利论  科学之应用播撒“科学种子”  何为科学家  故社友陈藩传略  《科学通论》初版弁言  询借书与联系代售《科学》及《科学通论》  科学方法讲义  说“合理的”意思  科学基本概念之应用  科学与实业之关系  社友何君运煌事略  爱因斯坦之重力新说  中国科学社第六次年会开会词  五十年来之世界科学  发展科学之又一法  科学与近世文化  中国科学社之过支及将来  绍介《科学大纲》  ……运筹“因材而笃”痴情说“国策”漫述“前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科学救国之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被人遗忘的任鸿隽绝对是大师级的人物,虽然过去100年,他的思想也不过时。在追求功利的当下,我们国家更需要科学精神,唤醒全民族的科学意识,从科学救国到科学兴国。
  •   多好的任家花园,多好的任家人.几十年的沉沦终有尽头!不过,这本书到手时,像旧的,有污损.打电话给当当,说送20元购物卷,不知道会不会真的送来,呵呵.
  •   非常好,其中论述“学生不是学校的主人”的观点非常棒。
  •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科技传播的领军人物,可惜被埋没了,现在知道的人不多,当年毛泽东就是他们办的杂志<科学>忠实读者.竺可桢/李四光更是其中的撰稿人.解放后任老被安排在上海图书馆,后来想再重整旗鼓也不怎么可能了.当今的上海科技出版社就是他们当年科学社的化身,这几十年出了好多好书,也算是优良传统了吧.希望能给任老前辈一丁点心灵上的慰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