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妇女史(上)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作者:凯瑟琳·克莱,钱德里卡·保罗,克里斯蒂娜·塞内卡尔  页数:238  译者:裔昭印,张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世界妇女史(上卷):从史前至公元1500年》选取了七个不同时期与地区的个案作为考察重点,描述了公元前1000年亚欧大陆的女性、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女性、笈多帝国时期的南亚和东南亚的女性、玛雅和中美洲阿兹特克帝国的女性、中国唐宋时期的女性、阿巴斯王朝的女性以及欧洲中世纪中后期女性的历史经验,考察了妇女在这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前现代文明中的状况,并分析了她们在宗教、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

作者简介

凯瑟琳•克莱,美国西盆斯贝格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与东欧研究、中亚研究以及比较史学。
钱德里卡•保罗,美国西盆斯贝格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南亚、东南亚及英国近现代史。
克里斯蒂娜•塞内卡尔,美国西盆斯贝格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罗马、拜占庭帝国及中世纪欧洲历史。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公元前1000年以前欧亚大陆的妇女第二章 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妇女:希腊古典时代及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前500-公元500年)第三章 笈多王朝的遗产:印度和东南亚(约公元前320-公元1500年)第四章 中国唐宋时期的妇女(公元618-公元1279年)第五章 中美洲文明(约公元200-公元1500年)第六章 伊斯兰世界的妇女:从伊斯兰教出现前的阿拉伯到阿巴斯王朝(约公元500-公元1258年)第七章 中世纪中后期的西欧(公元1050-公元1500年)结语推荐阅读书目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比起女牧民,女村民的劳动往往更具有性别特征。然而,将工作区分为“更女性化”和“更男性化”并不完全意味着村社妇女的劳动价值低于男性。在农业生产中,妇女扮演了开拓者的角色。向农业社会转变的阶段始于公元前1万年,这需要人们掌握关于各种各样不同植物种类的经验,当狩猎采集者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借此来判断选择哪种庄稼来种植。妇女们带着挖掘工具劳动,挑选种子和植物以保证其群体的生存。当发展到锄耕农业并开始定居在村庄生活时,妇女的耕作对于其公社的生存至关重要,并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村庄还依靠妇女驯化动物和饲养家禽。所有的村民——男人、女人和孩子一起耕作以确保自己的家庭和整个公社有饭吃。  和女牧民一样,女村民也从事纺织。但不同的是,她们通常用纤维植物来织布,如亚麻、大麻和棉花等。大约公元前7000年,这种生产活动已经在欧亚大陆的各地开始发展起来。纺织几乎都由女性来承担,织布需要大量的纱线。在欧亚大陆南部,女人们用卧式织布机,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月份,将其放置在屋外。于是,女人的纺织工作成了一种公共活动,劳动越公开可见,这种劳动就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女性也同时受益于这种纺织生产的安排,因为她们可以在劳动中互相帮助,这或许也有利于强化女权。在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的欧亚大陆西部地区(现代欧洲),妇女发明了可以放在室内的立式织布机。  一种有趣且经久不衰的女性纺织产品是丝绸。历史学家推测,在公元前3500年的东亚,女性最先发明了丝绸。蚕丝、丝绸产品成了欧亚大陆重要的远程贸易商品,因为在整个大陆,丝绸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几千年来,丝绸只在其最东面的地区产出。  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的里海和伏尔加河附近以及约5 000年以后的日本绳纹时代的文明中,女村民在捕鱼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欧亚大陆的其他地方,妇女还与陶器的制作有关,这种工艺让食物储存变得可能,让烹饪变得更有效率。在陶器上,考古学家发现了日本绳纹时代妇女的指纹。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克里特岛,村民公社的女萨满和治病者不但与陶器的制作有联系,而且也与发现一些可以治疗疾病的植物(也就是药的发明)有关。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妇女史(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譯者翻譯別的篇章存在什麽問題我不清楚,但唐宋的一章,名門顏氏被譯作“嚴氏”,《袁氏世範》被譯作“袁氏示範”,典型的硬傷。另,將外文作品中引用的中文文獻回譯時,應盡可能查找原文,哪怕以譯注的形式表明,而不是大白話,讓人費解。
  •     人类大多数的历史,是男人的历史,妇女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令人震惊的倒是,很少有人对此感到过震惊。
      
      一方面,历史书写对于普通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压迫,历史属于伟大人物,普通人不过是注脚,是英雄霸业的成本,是一连串光辉名字后的那个“等”。作为被历史忽略与伤害的个体,我们不觉得历史忽略女人有什么不对,因为我们自己也没有发言权。
      
      另一方面,写女人什么呢?她们那么琐碎,很少建功立业,就算有点成就的,也多是阴谋家。其实,这正好是文化压迫的结果,文化规定了女性只能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中生存,宏大叙事根本就没有给她们提供入场券,所以当我们抒情时,我们自然而然地大谈雄性精神,完全忘掉了,这个历史从一开始就拒绝了女人,她们不在场,她们当然难留下太多的痕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妇女史研究风起云涌,可惜意识形态痕迹太重,用男性文化狭隘的一面,来寻求妇女自身的解放,这就难免走向极端、夸张与矫情,相比之下,本书作为教材,特别注重平和公允,有更强的学术关怀,在平淡的叙述中,往往有绝大的见识,所以才写出了女性历史的丰富与多彩。
      
      历史不是道德制高点,不是清算,不是非黑即白的战场,它可以更平静,更宽容,更富于建设性。消除立场偏执,化解对历史解释的紧张感,本书堪称典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