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杂俎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浪波  页数:376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艺文杂俎》是作者继《文谈诗话》和《文谭百题》之后,新近出版的又一部文论随笔集。《艺文杂俎》里这一百多篇或长或短的文字,既是作者从事文艺工作的心路历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的结晶。通读全书,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倡导“文以载道”的文艺理念。在多篇文章里,作者都谈到文与道的辩证关系,并提出“ 非此道,即彼道”的观点,这一提法虽然看起来似乎极端,但确实说到了文艺社会功能的根本所在。二是正确处理创新与传承的关系。作者反复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应当继承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革命文艺的成功经验,从孔孟到李杜,从鲁迅到孙犁,书中列举的许多文化史上的故实,都为读者提供了可信的佐证。三是一以贯之的文艺思想。在当前各种文艺,思潮相互冲撞的大形势下,作者固守自己的信念,特别强调文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其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当然,个别文章里也有一些“偏激之辞”,可能与流行的某种观念相悖,和读者的某些意见相左,但是也许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作者的一家之言。我甚至觉得,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本文论随笔才更显得具有鲜明的特色。四是典雅精致的文学语言。作者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也具有诗的风格,生动活泼,凝炼精粹,再加上一些形象的比喻,幽默的嘲讽,读起来趣味横生,引人人胜。  《艺文杂俎》的文笔是优美的,相信读过此书的朋友,也会和我有同样的体会。

作者简介

  浪波:本名潘培铭,1937年生于河北平乡县霍洪村,1963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在基层文化部门任群众文化辅导员,剧本创作员,文艺期刊编辑近20年,上世纪80年代起,历任河北省邢台地区文联主席,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河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等职。期间还曾

书籍目录

《艺文杂俎》序上卷 如是我言 笔墨与时代 言必信 简说“原创性” “没文化”与“学说话” 孙犁的魅力 拟广告一则 有关技巧的答问 简与赅 文气与民气 闲话余秋雨 “卖弄风骚”种种 名人字画及其他 大表与小表 读鲁迅一得 生意经 “快乐病” 读小说记 “炒作”杂谈 闲话时尚 评“奖” 世上美女款占多 从“卖诗”说起 “唯物论”与“辩证法” 霸道的“挽歌” 鲍鱼的话题 文章憎命达 文艺与手艺 郭沫若“烧书”辨 “吃了”辨 文学与女人 “泡”的妙用 短文举隅 难得糊涂说职称 便秘综合症 文化·风化 孙犁说编辑工作 难得闲适 屁股与嘴巴 文字游戏 游戏文字 说极品,道典藏 口尾续貂 “中国印”的启示 读书札记一则 从“无声音乐”说起 “著名”的流行 “屏风”臆解 说投稿 说稿费 说“出书难” 富贵文章 请谁“走开” 评论家的尴尬 汪洋“姿”肆 臆说“观散文” 卖“名” 《卖“名”》补遗 文学社团的回忆 “不做假账” 读漫画记 “一个老鸹占一枝” 乐见“一本账” 敬畏鲁迅 说“删” 再说美人与美文 “古月门市” 小件与细节 “张力”臆说 文坛打油二律 “出东门,朝西走” “文饭”俗解 京都夜话记下卷 如是我见 关于新诗创新的对话 好诗在人间 在诗与时代的交汇点上 “小诗”的魅力  风华绝代叶小鸾 李文珊散文解读 《王安石变法》浅识 一枝一叶总关情 《灯下漫笔》序 真实的魅力 《草根》漫话 老树春深更着花 《寻觅光荣》读后 网事与诗事 青春的牧歌 一朵带露的小花 漫说《沉淀的潮声》 诗友靳亚利 雪朝谈诗 秋日品诗 《心海泛舟》与古体新诗 《行吟集》的启示 高山流水寄情怀 莫作等闲花草看 诗卷长留天地间 片羽之光 我读《美丽的脚印》 酝酿成熟的季节 这一角风景 《求索斋文集》序 《天年》序 “闲书”不闲 万紫千红总是春 向艺术的高峰攀登 大师之门 劝君惜取少年时后记

章节摘录

  简说“原创性”  评价一件文艺作品,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原创性。作品的原创性是一个崇高目标,一切有出息的文艺家,莫不为此做出终生不倦的孜孜追求。要不断地开拓新的领域,不断地向未知大胆探索,才可能独出心裁而不落窠臼。郑板桥论画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问挥毫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作为一代画坛宗师,郑氏此诗讲的是绘画之道,但仔细领悟,却也说出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法则。由生而熟,由熟到生。创作之难,不在其对于基本技巧的从容把握,而在于作者对作品原创性的实验和成功。如此说来,“画到生时是熟时”,实在是一切艺术家成熟的基本标志。  “原创性”一词颇为新鲜,查《辞海》和《汉语大辞典》两部权威辞书,现在还没有这个词条。看来“原创性”的提法还真的有点儿原创呢!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就美学的一般提法而言,“原创性”与通常所说的“发现”和“第一个”词意相近,但是前者的表述要比后者更直接,更准确,也更完善。原创性是衡量作品轻重的砝码,也是丈量其生命长短的尺度。没有原创性的作品,纵使洋洋数万言,那分量总是轻的,寿命也是短的。与此相反,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即或是寥寥几百字,亦足以重敌千钧,且可望传诸久远。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真可谓“俯拾皆是”。  俗话说:“第一个用花形容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形容女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形容女人的是蠢才。”此虽近乎戏言,但由此可知,抓到“第一个”对于作品的原创性何其重要。总是“美女如花”,虽是雅喻也令人俗不可耐。还是曹雪芹先生才气过人,他偏说“女儿是水做的”。以“水”来喻“女儿”,妙在不摹其色其形,而活脱写出令人难以捉摸的质感与动感。此可谓匠心独运,“一语天然万古新”,使得那些“花呀朵呀”的形容黯然失色,相形见绌!当然,红楼一梦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原创”,顺手牵来的这个例子,只是书中的“沧海一粟”而已。  文学艺术的原创性之法,要求作者的每一次创作和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新的历程与新的冒险。没有轻车可乘,也没有熟路可走。“画到生时是熟时”,不断地扬弃才能不断地开拓。在从来没有路的地方留下第一个脚印的人,是勇者,也是智者。  “没文化”与“学说话”  高明的文章,不在其出语艰深,而在于行文平易。作为读者,我喜欢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通达晓畅的文字,读这样的作品,不仅清心益智,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是,即使如此浅显的道理,并非所有的作者都心悦诚服并身体力行。随手拈来一例,日前读某文艺大报,见题为《与汉语的一次美妙遭遇》一文,且不说文章如何,只是这样的一个题目,便使人如堕十里云雾。雅到极致,便入俗流。可惜的是这样的文章作者,竟多以“新潮”自况,以“学人”自居,读者稍有指摘,便用嘲笑的口吻回敬一句:“没文化!”  尽有艰涩的文章才“有文化”么?我看未必尽然。不说“圣人”的称号,只说有《论语》行世的孔夫子,总不能说“没文化”罢!读其著述,开宗明义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此浅显的文字,如此深刻的哲理,虽历经二千六百余年,明白简直如今天的“口语”。不知今日的新潮作者,是从何处找到他们立论的依据?还是收起玩弄辞藻那一套罢。华丽的外衣无法掩饰赢弱的病体,浓重的脂粉也难以填补精神的虚空,朴素的本真要比奢华的虚假更有魅力。  嘲讽读者“没文化”,依我看来,这样的作者,当务之急是“学说话”。散文是语言艺术,首先应该从“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入手,然后逐步提高到“把意思说得生动形象,绘声绘色”。说话给人听,作文给人读,都是把你的“信息”传给对方,愈是明白易懂,“接收”效果愈佳。鲁迅尝言:“说是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已经要算唱厌的老调了,但其实,现在的许多白话文却连‘明白如话’也没有做到。倘要明白,我以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改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能懂的话。”(《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糊涂始》)。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文杂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