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赵欣歌  页数:207  
Tag标签:无  

前言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提倡“中西融和”的艺术家,他建立在融和论基础上的艺术实践,开启了中国画的新传统。新传统作为联系不同时代文化延续的表述方式,展现了中国画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未来。《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通过林风眠的个案研究,力图建立这一代画家和上一代或下一代的有机联系,也就是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为此,在逻辑架构上《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从“传统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入手,把林风眠的人生历程放在了宏观的历史视野中。把林风眠继承东西方优秀的文化,开拓创新,作为一位艺术家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分析的重点。从传统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心理感受和造型技巧的表现能力在视觉图式上的演变,说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不仅要勇于开拓艺术发展的新征途,而且还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林风眠学贯中西,他的作品开拓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新方向,而这样作品的产生与他伟大的人格和坚韧不拔的创新态度紧密联系,因此,他的艺术人生堪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表率。林风眠的人生路程不论“外王”或是“内圣”,均融会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民族的悲情色彩,并以个人意志的磨砺和精神的修养为代价。这些在逆境中的痛苦在艺术上却以极高的形式反映出来。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画的变迁反映出一种由传统内向跨传统的潜移,但在当代又转向为回归传统内的趋势。具体为中国画由海派和京派的传统内革新转向到岭南派的跨传统融合,但通过林风眠的中西融合实现了跨越中西传统差异的创新。这种现象使20世纪中国画坛的剧烈变动超越以往时代的绘画演进,呈现出新的发展征兆,说明以林风眠为代表的一代画家肩负着传统艺术发展的使命,继往开来,努力延续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在当代,纷繁的视觉形式推陈出新,又以三类现状纳入了世人的视野:中国画以传统内的变革为主;油画完成了跨传统的实验开始向传统内回归;而实验艺术还在尝试着广泛的跨传统融合,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同时,不同的艺术类型自身也在相互混融,并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广泛择取其他学科的营养,呈现出边界日益模糊,艺术发展多样化的面貌。这些从传统的角度关照的艺术变迁,反映了传统是一条不断累积的新传统变体链。新传统是有创新价值、时代品质和民族精神的当代传统,传统是有哲学意味的延绵不断的大道和自然而然的宇宙行为。

内容概要

新传统作为一个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描述绘画演变的概念,是历史传统在当代的发扬光大,是传统在当代的新的表现。林风眠整整一个世纪的不懈探求是与现代美术的发展同步的。在这一过程中,林风眠通过五个阶段的实践对传统内涵进行着继承创造和丰富完善。并通过传统发端、智情平衡、东西融会、时空转换、工具写生,再到中国画新传统的建立,从而构建了完整的传统融合论体系。这种对新传统的理论归纳最终使林风眠以时代性、民族性、个性的美学命题阐释了中国回新传统是在不断地创新发展着传统,传统是由不同时期的新传统连接起来的。新传统是有创新价值、时代品质和民族精神的当代传统。

作者简介

赵欣歌,生于山西省大同市,文学博士,多所大学聘其为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古代美术史、现代艺术史、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教育。曾多次参与策划、组织大型展览和图书出版,有丰富的艺术管理经验。个人作品以山水为主,兼工花鸟、人物,画风强调以文入画,秉承文人画的创作

书籍目录

导论 历史转型与中国画新传统  一 传统变革和逝去的新传统  二 林风眠狭义的中西融合新传统  三 新传统的内涵及研究现状第一章 融会中外传统的前奏  第一节 传统演变的两条路线  第二节 新传统的发端  第三节 反传统心理和融合论发轫第二章 中西融合观的修正和系统化  第一节 理性意识与传统的抉择  第二节 传统融合由外散导向内聚  第三节 融会中西的逻辑架构第三章 绘画传统的技术融合  第一节 以西归中式的绘画尝试  第二节 传统调和的实证及艰难推进  第三节 跨传统融合出的新图式第四章 再造传统的时代精神  第一节 断裂传统的接续和升华  第二节 时代性、民族性与新传统  第三节 新传统是有生命力的传统第五章 新传统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传统是绘画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二节 跨传统融合的社会效应  第三节 新传统实践的当代价值  第四节 新传统与中国画的民族性结论 传统中的新传统  一 新传统构成的“五个角度、四对范畴”  二 传统融合的“四种意识、三种动因”  三 当代艺术的“三类现状、两种路向”  四 人生实践的“两种心态、一个价值”  五 哲学高度的新传统附录大事年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晚清中国社会遭受内忧外患,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和“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已成“日之将夕,悲风聚至”的衰世。在这种历史的转折关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民族生存面临空前危机,悠久辉煌的传统文明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时代巨变已成不可阻挡的滚滚洪流。面对危局,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和一批开明官僚深知只有复兴传统的经世实学,高扬“经世致用”的大旗,才能纾解民困,匡救时艰。他们极力提倡和身体力行实用之学,“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伦理政治型的经世致用思潮在19世纪后期再度勃兴。“作为维新运动的领袖和旗手,康有为、梁启超不仅发动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而且以新的时代精神阐释了儒学旧传统,创制出一套‘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体系,完成了由经世实学向近代新学的转换。这种经世实学的传统变革精神顺应历史潮流,适应了为变法维新寻求学理根据和指导思想的新型文化运动,并为新学的扩展及向现代民主革命的演化奠定了思想和人力基础。在古今中西冲突交融的历史大变局中,奏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革的赞歌。起始于明末的区域贸易和商品经济,发展到清代催生出了两个代表画派:清代中期的扬州画派和清末的海派。这是中国内部经济的发展要求绘画传统创新,在中国内部整合融会产生的画派。经济导向和学术风气是晚清绘画出现新变的两个主要原因,并且使中国内在传统的挖掘和整合达到历史上的新高(主要集中于横向的民间艺术、文人画的边缘形态、宫廷绘画等)。传统内的整合一方面在于把不同的民族传统因子进行创造性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在于广泛整理民族传统的有益养料。到20世纪初,随着摄影、出版、印刷等新科技的引进对古代绘画的推广,以及民国建立后陆续展览陈列的古代原作被画家们广泛借鉴吸纳,又掀起了传统内融合的又一轮高潮(主要集中于纵向的唐宋元绘画)。其后由于社会变迁需要新的绘画形态,表现新的社会功能,以及传统内整合可挖掘的潜力逐步减小,可融合的气势日渐消弭,使中国画内在积郁已久的许多弊端和无法解决的矛盾又渐渐浮出水面。在社会变革的刺激下,这些与时代演进洪流无法同步,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精神特征的僵死画面和视觉痼疾又被许多敏感的知识分子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

编辑推荐

《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是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新传统”概念本身就是悖论
  •   画也少,印的也不好,
  •   理论性比较强的,论文性质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