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田洋那些兵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田国营  页数:246  

前言

  为牛田洋那些兵喝彩  我现在很少写序了,可《牛田洋那些兵》这本书的序,我要写。  因为,我也曾是“牛田洋那些兵”中的一员。在牛田洋那片热土上,我洒过热汗、留下过足迹、奉献过青春。时逢牛田洋生产基地成立五十周年,基地前主任田国营写牛田洋那些兵的书要出版了,我这个从牛田洋出来的老兵,不能袖手旁观;况且,我和此书作者是故交。田国营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读我的书,2008年5月,我重返阔别40年的牛田洋,就是田国营当主任时请我去的。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当然了,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很值得推荐!  写牛田洋的书有不少,可为牛田洋那些兵唱赞歌的书,据我了解,这还是第一本。田国营长期在牛田洋工作,又当过多年的军政主官,他熟悉牛田洋,热爱牛田洋,对牛田洋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田国营又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有很好的文字基础,曾出版过《牛田洋情结》一书。具备以上条件,写出《牛田洋那些兵》这本书,也就不足为奇了。可田国营第一次写长篇小说,就写得这么传神、活泼和阳光,写得这么有滋有味,我没有想到。  牛田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一个锻炼人、培养人、造就人的大熔炉。从当年围海造田到如今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五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牛田洋官兵牢记使命、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转业退伍后,他们退伍不褪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再立新功。  书中的赵保国、万年、张卡等牛田洋那些兵,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牛田洋精神。在牛田洋,他们有理想、有志气、有成就;回家乡后,他们本色依旧,奋发有为。他们是牛田洋那些兵的突出代表,既是牛田洋的骄傲,也是牛田洋那些兵的骄傲,我们要为他们喝彩!  书的作者田国营,是一名牛田洋的老兵。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他同样在实践着牛田洋精神。在部队他自学成才,不断进步。写报道、练书法,干什么像什么;脱下军装到地方上班前,他不甘寂寞,与时俱进。他练习打字,硬是用电脑键盘“练”出了一本近30万字长篇小说,参加网络小说大赛还获了奖,这不正是牛田洋精神的写照吗?所以,我们也应该为田国营喝彩!  由此想到,还有多少像小说主人公和本书作者那样的“牛田洋那些兵”啊!他们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传承着牛田洋精神、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我们,难道不应该为他们喝彩吗?

内容概要

  《牛田洋那些兵:2011年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获奖作品》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豫东农村和毛主席“五·七”指示发祥地牛田洋。从许慎故里和湘西到牛田洋参军又转业复员回乡的赵保国、万年、张卡等为代表的牛田洋人,敢于与命运抗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爱情的幸福,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肯定,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生价值。尤其是他们不向命运低头,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既是对牛田洋精神的传承和诠释,又对新形势下的年轻人具有鼓舞、教育和励志的意义。  故事三条主线:一是改革开放前主人公浮躁的状态;二是主人公在牛田洋时传奇励志的事业和爱情故事;三是主人公在新形势下艰苦创业、改变落后面貌的故事,展现了牛田洋那些兵保持本色,奋发有为的崭新精神风貌。  《牛田洋那些兵:2011年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获奖作品》中的赵保国、万年、王翠花、许花朵、黑蛋、刘媒婆等人,性格各异,特点鲜明,极具地方特色。赵保国的上进、王翠花的糊涂、万年的投机、刘媒婆的泼辣等,读后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情感丰富,血肉丰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人物、事件、场景等描写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简介

  田国营,男,河南漯河人。1983年参军,2009年转业,现在广东省汕头市工作。服役期间,在作战部队历任战士、文书、政治指导员、组织股长等职:1995年调入广州军区牛田洋生产基地工作,先后担任基地副主任、政治协理员、主任等领导职务。

书籍目录

引子 牛田洋上卷 澧河大地第一章 俺村第二章 倒霉哥第三章 馏红薯第四章 相亲第五章 闹洞房第六章 打老通第七章 旋兜儿第八章 韩大哥第九章 看戏第十章 比武招亲第十一章 看场第十二章 参军第十三章 “俺叫王翠花!”中卷 热血军旅第十四章 入伍第十五章 万年第十六章 小兵张卡第十七章 美人计第十八章 这日子没法过了第十九章 都是母猪惹的祸第二十章 “七二八”烈属第二十一章 帮槽第二十二章 我的大学第二十三章 苦尽甘来第二十四章 “我要提千!”第二十五章 战友第二十六章 男大当婚第二十七章 亡羊补牢第二十八章 探亲第二十九章 赵保国退婚第三十章 刘媒婆告状第三十一章 八五面探亲第三十二章 万年退伍第三十三章 “俺不活了!”第三十四章 就这么过吧第三十五章 赵保国转业下卷 文化田洋第三十六章 转折第三十七章 远方来信第三十八章 重整旗鼓第三十九章 哥俩好第四十章 好事多磨第四十一章 谁偷了拖拉机第四十二章 马到功成第四十三章 你看看这报上的第四十四章 万年的婚事儿第四十五章 新娘是谁第四十六章 战友啊战友第四十七章 我的小姨子第四十八章 这才是俺媳妇第四十九章 年轻的村支书第五十章 许二朵上岛第五十一章 岛上那些事儿第五十二章 贤内助第五十三章 非诚勿扰第五十四章 “我叫赵保国”尾声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俺村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在汝南召陵,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漯河市,有一个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的人,他花费21年时间,编撰出一部鸿篇巨制,书名叫《说文解字》。书中把汉字归纳为540个偏旁部首,分析字形,说明字义和读音。这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字书,为后世研究文字、编辑字典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书的作者,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文字鼻祖的许慎。  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和我的乡亲们可以自豪地说,这位著名的文字学家和经学家,就是我们那儿的人。  在淮河的支流洪河以北、澧河以东的中原大地上,紧靠许慎故里姬石乡许庄,有一个叫赵店的村儿,就是俺村。  可能是许慎太不平常了,也可能是当初他吸走了俺那儿太多的灵性了。所以,快两千年了,就说俺村吧,还是一个非常平常的村。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儿育女,周而复始。平常得好像地里那成片成片的庄稼,多一颗少一颗,无关紧要。  俺村有1000多口人,以赵姓为主,还有韩姓和万姓。这三大姓,按赵、韩、万家族来划分,分别相对集中在俺村的西、中和东面。  据老年人回忆和前辈们说,两百年来,俺村基本上没出过什么人物,稍微有点影响的,才四个人:第一个是晚清时赵姓出过的一个秀才。这个秀才,是个书呆子,穷得连媳妇都娶不起,后来借钱讨了个老婆,因为养不起,又让人家跑了。更可悲的是,他的书读得也不咋的,用现在的话说,考大学一本线都上不了。即便是这样,60年才出一个。第二个,民国时万姓出过一个叫万斤两的杀人越货的土匪。这个万斤两,运气不好,混了十几年,好不容易混了个二当家的,眼看有出头之日了,全国解放了!一解放,他的第二把交椅就坐到头了,不光是坐到头了,连命也到头了。新社会了,赵姓出了一个叫赵保国的部队连级干部。本来呢,这个赵保国是俺村近代史上最有可能成为人物的,也是因为运气不好,马上要提升了,碰上部队大裁军,一裁军,他就转业了。当然了,他的运气不好,和万斤两的运气不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还有一个,就是我这个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是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改变了我的命运。可俺村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说,你小子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你娶了个许庄的媳妇。  因此,俺村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提起这些就想不通,就发牢骚说:“人杰才能地灵,咱们这里出了个许慎,算地灵吧,怎么从他老人家之后,地咋就不灵了呢?你看看人家相邻的邓襄公社,解放这些年,光团长、县长都出了好几个哩。”  于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初,在俺村,赵、韩、万三大姓的长者们,集中在一起开了个会。会议专题研究了俺村的人才建设问题,分析了原因,找到了对策。大家都觉得,这么大一个村,几百年来出不了一个人物,说不过去,肯定有问题!那么,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分析来分析去的,最后找到了两条:一是没有给许慎他老人家建庙上香。他老人家那么大的人物,这么多年了,不要说俺村,就是许庄,也没有许慎庙,更不用说经常祭拜了。对他老人家大不敬,老人家生气了,使本来很“灵”的地,不灵了,因此千百年来,人就不“杰”了。二是许庄有两孔烧砖的窑,正门不偏不倚,刚好对准俺村!按照传统的说法:“窑门前方,肯定遭殃。”有这两孔窑,还谈什么人杰地灵?  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三姓的长者们,对找出的问题原因,越分析越觉得有道理,越分析越感到害怕,越分析越坐不住。大家纷纷说,这么明显的问题,怎么过了一年又一年,过了一辈又一辈,就没有发现昵?在这个年代突然被发现,是不是就意味着,从此俺村就像有了毛泽东思想才有新中国一样,要旧貌变新颜呢?于是,大家一致认为要立即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筹集资金,在村西头那棵百年大柿树下建一所许慎庙,每月初一、十五进行祭拜;二是派人到许庄严正交涉,把砖窑给扒了,或者把窑门改变方向,总之,要坚决解决那两孔砖窑对俺村的重大影响问题。  这些问题和措施,得到了村里的认同和支持。第一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然而,第二个问题,就没有那么好解决了。许庄的领导说:“解放这么多年了,没想到你们赵店的人还这么迷信。什么‘窑门前方,肯定遭殃’?这两孔窑少说也有上百年了,你们赵店不是过得好好的?纯属没事找事!”协商不成,两村矛盾激化,差点没有发生群体性械斗。  最后,还是公社派来处理这个问题的李民政水平高,他只说了一句话,就圆满解决了这个问题。李民政说:“这样吧,赵店的人回去把你们村那两孔窑的门改改方向,对准许庄;如果许庄不同意,就把你们现在对准赵店的门也改改方向。就此问题产生的费用,由赵店负责……”最后,这件事,还是许庄作出了让步。  费了这么大的劲儿,下了那么大的工夫,按说,从此以后,俺村会走进新时代、人才辈出吧?  只可惜事与愿违,涛声依旧。又有很多年过去了,俺村还是俺村,那些人还是那些人,那些事儿还是那些事儿,并没有因为给许慎他老人家烧了香、改了许庄的砖窑门而发生人才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人们迷惘了,没激情了,也认命了。  日子,又恢复到了从前……  第二章 倒霉哥  我叫赵梅,家住村西头。在我家院子,搬个椅子往上一站,就能放开视线,从西院墙穿过,看到那棵大柿树下的许慎庙。  若干年后,在我的女儿真儿读小学的时候,她就喜欢这样站在椅子上,双手把住墙头,全神贯注地看许慎庙。她不止一次问我:“爸爸,人家都说,你上大学是因为许慎帮了你,他怎么能帮你呢?他是我姥姥村的,为什么他们村就没有这庙?”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才十来岁的孩子,在她能听懂的时候,我才给她讲了为什么。  我上大学前,俺村很少有人叫过我的大名,大家都叫我“倒霉哥”。为啥呢?一是名的谐音有点像,二是,当时的我确确实实做过和碰到过不少的倒霉事、窝囊事。  记得那是70年代中一个秋天的晚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晚上。因为,这晚上我挨打了。打我的人不是别人,是我媳妇。这一挨,第二天全村都知道了,于是我就有了“倒霉哥”这个外号。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牛田洋那些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