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德载物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作者:穆凤良,许建平 著  页数:147  字数:16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谈及翻译及其批评,当下流行的翻译理论门类繁多,诸如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派、历史学派、解构主义、接受理论、描述翻译学、对等论、阐释学、目的论、异化论、互文性、符号学、多元系统论等,这些远未穷尽,还只是部分的列举。在流行思潮之外,翻译的社会学分析虽然不够新颖时髦,却历来属于常规性的研究。

作者简介

  穆凤良(1956一),清华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原执教于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1998年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长期从事翻译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教学和语言文化对比。开设有逻辑比较与英汉翻译、翻译研究导论等课程。在《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清华大学学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外语与外语教学》、《上海翻译》、《翻译季刊》等刊物发表有关翻译或教学论文多篇。著作有《逻辑比较与英汉翻译》,此外参编了《研究生英语实用翻译教程》、《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等著作。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重逻辑对比,示来者轨则——论王国维的译学贡献
第二章 学术大家勤于译事——论梁启超的译学贡献
第三章 学西方与东方学——论陈寅恪的译学贡献
第四章 兼通文理与横贯东西——论赵元任的译学贡献
第五章 “译意”与“译味”——论金岳霖在译学领域的建树
第六章 “达意”与“存真”——试论梁实秋莎剧翻译的艺术特色与卓越贡献
第七章 “最高标准”与“最高理想”——钱钟书“化境论”新释
第八章 再现人物神韵的典范——王佐良译《雷雨》片段赏析
附录 清华译学相关人物小传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一、引言:翻译史的积极影响和翻译活动的常规特征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大师常常不仅熟谙历史,同时还热心于翻译,王国维就是这样一位翻译家。只是因为王国维在许多方面都造诣颇深,所以,郭沫若评价他为“新史学的开山”。鲁迅也曾经通过翻译评论,盛赞王国维的国学贡献。他说:“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于是,尽管王国维翻译有术,并且得到译界的认可,人们却很少称他为翻译家。无论把王国维划入何种学术范畴,他的翻译实践都能给予我们一个清醒的提示:在中国,不懂历史就很难深刻地理解翻译。因为中国的翻译史经过从寄、象、鞮、译的初级阶段向翻译升华的历练。初始的模式只需简单的交际,而当我们开始使用“翻译”这个术语的时候,该术语本身已经比单个的“译”字蕴涵了翻译实践中更加丰富的常规特征,例如异质性的归化,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兼顾等。翻译实践中的常规特征是逐渐丰富的。最初,通译不叫翻译,究其原因不外乎由于下列因素所致。一是因为译事在文字发明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不同的民族之间,双方的沟通常常是单纯的交易多于复杂的思想,有共时性而无历时性。二是即便在文化昌盛的西周盛世,“重九译,致殊俗”。

编辑推荐

《译德载物:清华人文学者对中国翻译的贡献》由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资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译德载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