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报告-产城融合与总部经济

出版时间:2012-10-01  出版社: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2-10出版)  作者: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编  页数:264  

前言

  在当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关系、促进产城融合,已成为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课题。产城融合是指城市在特定发展阶段下,产业、城市及人口三者围绕城市功能互动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人口、产业、城市的均衡协调及可持续性发展。产城融合是产业定位与城市功能的高度匹配,也是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的进一步契合,以及产业人口在全市范围内的合理分布。随着上海城市建设重心及先进制造业布局逐步向郊区转移,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将成为上海未来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2011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本市加快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1]19号),提出郊区新城建设要统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口疏导、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坚持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优先,坚持社会事业发展和产业发展同步,努力将郊区新城建设成为主体功能明确、服务功能健全、产城融合、用地节约、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已成为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中的重要选择。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使得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并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近年来,上海在引进国内外企业总部的方向上逐步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聚焦,已基本形成了以城市中央商务区、高新技术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新型创意产业园为主要构成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框架。“十二五”期间,按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上海将营造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发展环境,打造上海总部经济品牌,将上海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公共服务一流、综合配套完善的最有吸引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地。  ……

内容概要

  鉴于产城融合与总部经济两者日益凸显的重要性,以及彼此间一定的关联关系,在今年的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报告系列中尝试新增产城融合与总部经济发展分报告。《2012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报告:产城融合与总部经济》正文分产城融合发展篇和总部经济发展篇。  产城融合发展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描述“十二五”期间上海产业与城市发展定位、空间布局要求,上海周边城市产业与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对未来上海产城融合发展趋势的展望;第二章主要描述上海产业引领城市发展的现状、城市带动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城融合发展与人口集聚的现状;第三章主要描述七个郊区新城的发展规划、现状及产城融合的举措;第四章分析借鉴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和国外大中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第五章主要总结2011年上海在产城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2012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若干建议。  总部经济发展篇分为四章。第六章总结分析2011年上海总部经济的总体情况、发展特点、主要优势、存在问题、主要经验和面临的新机遇,并展望未来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总体思路;第七章从理论层面对总部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发展模型、发展机制等进行了描述;第八章列举了部分知名跨国公司在上海的总部经济发展情况;第九章汇集了2007-2011年间上海总部经济论坛和年会中部分嘉宾的演讲片段和观点。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产城融合发展篇 第一章战略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上海产业与城市发展态势 二、上海周边城市发展战略分析 三、上海产城融合发展趋势展望 第二章发展现状 一、上海产业引领城市发展现状 二、上海城市带动产业发展现状 三、上海产城融合发展与人口集聚现状 第三章新城发展 一、松江新城 二、奉贤南桥新城 三、嘉定新城 四、青浦区淀山湖新城 五、金山新城 六、南汇新城 七、崇明城桥新城 第四章案例对照 一、国际大都市产城融合发展经验分析 二、国外大、中城市产城融合发展案例 第五章发展总结 一、2011年上海产城融合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 二、2012年推进上海产城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二部分总部经济发展篇 第六章发展综述 一、上海总部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二、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特点 三、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 四、上海发展总部经济存在的问题 五、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经验 六、跨国公司发展新动向与上海面临的新机遇 七、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路思考 第七章理论模型 一、总部经济理论述评 二、总部经济创新能力 三、基于钻石模型的城市总部经济竞争优势分析 四、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 第八章案例分析 一、中国商飞 二、联合利华 三、复星集团 四、英特尔中国 五、巴斯夫中国 六、西门子中国 第九章论坛回顾 一、2011上海总部经济年会嘉宾演讲片段及观点 二、2010上海总部经济论坛嘉宾演讲片段及观点 三、2009上海总部经济论坛嘉宾演讲片段及观点 四、2007、2008年上海总部经济论坛嘉宾演讲片段及观点 第三部分附录 附录1 关于本市加快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2七个郊区新城开发建设公司或管委会简介 附录3七个郊区新城大事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2.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类型和功能 任永菊、张岩贵(2005)从组织结构变迁角度分析了地区总部的类型,划分垂直型、水平型、虚拟型、混合型地区总部四类。金润圭、查贵勇和王浩(2005)论述T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战略动机:平衡全球竞争、市场导向战略、利用地利之便、创造利基市场等。孙蛟和薛求知(2005)分析跨国公司充当五种角色:业务探索者、战略激励者。信息沟通者、单元协调者和服务提供者。揪(2002)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四个职能:伞形公司职能、经营参谋职能、综合调整职能、开拓新事业、新技术、新领域等职能。 3.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生命周期 Lasserre(1996)提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分为进入、发展、巩固和管理四个阶段,每个周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只是从跨国公司内部的条件出发去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而忽略了东道国区位因素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是一种单向型的研究。孙蛟和薛求知(2005)对Lasserre(1996)地区总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修正,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生命周期与东道国反应压力、整合压力结合起来,更具有代表性。 4.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 专业的、主流的文献都基于大量的个案的研究,认为地区总部区位选择是复杂的,多维度的,有时还是特质的。Aoki和Tachiki(1992)描述了他们认为在进行选址决策时的两个首要问题:第一就是考虑将区域性总部建在该跨国企业已经有制造能力或者拥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城市或国家;第二就是考虑使文化和经济差异最小化,这就包括运输时间和成本、沟通和本土运营费用。Hellmut(1996)通过对30家在亚洲和欧洲的地区总部进行调研,对介于跨国公司总部和国家级业务单元之问的组织活动、组织结构和选址过程进行了研究。Yoost、Fisher(1996)认为优良的基础设施和税收激励是香港和新加坡在亚洲最吸引地区总部的重要原因。John Holt(2000)运用因素分析法来确定,在跨国公司在对区域性总部进行选址的过程中有哪些决定因素并且研究这些因素在跨国公司的决策过程中对其最终的选择影响程度有多少。薛求知和孙蛟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中提出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网结模型,对讨论网结模型的每个因素,该模型首次把城市引入跨国公司地区选择理论。郑京淑(2002)研究了影响地区总部区位的因素:信息生产与运输、企业服务业集聚水平、国际交流基础设施、地区中心性、高水准中心商务区的存在等。

编辑推荐

《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报告:产城融合与总部经济(2012)》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编。产城融合是指城市在特定发展阶段下,产业、城市及人口三者围绕城市功能互动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人口、产业、城市的均衡协调及可持续性发展。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使得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并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12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报告-产城融合与总部经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