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和他的戏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福民  页数:960  字数:79000  

内容概要

这套书写的都是当下京剧舞台上最知名的红角,还有那些最能代表他们艺术水平与成就的好戏。角是好角,戏是好戏,好角之以成为好角,是因为他们演的好戏,打动了舞台下无数观众;好戏之所以成为好戏,很大程度,是由于好角的演绎。好角让好戏熠熠生辉,好戏激发出好角身体与心灵的潜力。
于是,把好角和他们演的好戏融为一体,如此好角会在观众记忆中变得更加具象、鲜活、生动。
写的是好角好戏,就想找个曲牌作为丛书的名称。这些好角都是他们所在行当中的翘楚,这套书的设计与文字又那么精巧可人,于是决定选用“折桂令”。
可惜白了点。白就白吧,意到就好。

书籍目录

世俗观照下事人事鬼的生死抉择
——京剧《奇冤报》
历史“戏说”的平民情怀
——京剧《打金砖》
男儿真本色长歌动地哀
——京剧《野猪林》
复仇的灵魂呼唤君子的人生悲歌
——京剧《伍子胥》
声声入耳感肺腑家事国事总关情
——京剧《四郎探母》
于魁智小传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据专家考证《四郎探母》产生在清咸丰年间,那正是京剧初具规模走向成熟开始独领舞台风骚之时,首创首演此剧的是后来的“同光十三绝”、当年的“老生三杰”之一的张二奎。不过那时的演出本是从《坐宫》起至《别妻》止,想来和现在的流行演出本还是不尽相同乃至大不一样也未可知吧。又据梨园世家资深前辈谭元寿老先生回忆,这出《四郎探母》的生成另有一说: 《探母回令》原来没有这出戏。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京剧旗装戏很流行。四福班排演了传统剧目《雁门关》,也叫《南北和》,是写宋辽交兵的故事,以旦角梅巧玲饰演辽邦萧太后为主角。当时为了与梅巧玲斗智,经卢胜奎改编的《四郎探母》,以老生杨延辉为主,其次为旦角铁镜公主,把萧太后降为三号人物,也仅仅演到《见娘》为止,没有《回令》。后来又经过我曾祖父把这出戏引入到《回令》,成为有头有尾的《探母回令》。不仅是突出了老生四郎,并成为老生、青衣、老旦、小生唱做并重的一出群戏。 谭元寿的曾祖父,即是京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大师谭鑫培。由此可见,前辈京剧艺人趋同时尚风情“流行色”和舞台演出“热卖点”,一逞个性才情“跟着感觉走”的创作模式与思路,才是这出《四郎探母》成为京剧传统经典代表作的缘由。 宋辽交兵两军对垒大战将至剑拔弩张,这该是怎样的一派肃杀紧张血色苍茫的宏大叙事背景啊,但《四郎探母》的主人公杨延辉却是一身鲜亮雍容的“大扮”装束,伴随着“小锣”打上,迈着不紧不慢的“四方步”亮相登场,开始了一个家事亲情“小角度”切入生发的“歌舞讲故事”演绎进程。 十五年前金沙滩那一场铁马金戈的大战早已烟消云散,在血雨腥风中侥幸逃脱保全了性命的杨延辉也改名易姓成了敌国的驸马爷,过起了养尊处优的日子。然而那“扯不断理还乱”的家世乡思,一怀愁绪几多离索,还是他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是埋藏在心底深处难以化解开的情结。“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杨延辉这一上场的“引子”开宗明义,就把他触景生情黯然神伤的千般惆怅与万般思念点染出来。但这“触景”并非眼前的“实景”,而是杨延辉“境由心造”意念中的主观感受,因为这“金井锁梧桐”满目萧瑟秋色里的“特写聚焦”,和后面接下来登场的铁镜公主开唱第一句“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那大好春光入眼来的“镜头扫描”前后矛盾季节错乱。然而,京剧表演舞台时空的“典型环境”,往往就这样的“写意”,如此的“以人为本”灵动自由。

编辑推荐

《于魁智和他的戏》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于魁智和他的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院长不错,真的挺好的
  •   这套丛书中现有的种类已齐,很紧凑精致的小书。
  •   这套书值得戏迷票友阅读,既长知识,又能了解演员
  •   页边和后面封面占了黑黑的东西,我的书呀!!!
  •   书很小巧,很薄,于魁智小传就两页,太少啦!
  •   代表作及小传,挺精致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