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教授研究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陈媛  页数:303  

内容概要

  中国近代大学教授群体是在特殊时空下被动适应社会变革和主动推动教育救国的重要力量。《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丛书·中国大学教授研究:近代教授、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史(1895-1949)》从教育史等多学科的角度,把中国近代教授群体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大学和知识分子三维结构中的一个中心要素,以教授群体、社会及大学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为研究主线,从教授群体的产生背景、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和角色作用几个方面,回答中国近代大学教授群体从哪里来、如何存在以及怎样影响社会等基本问题,在回顾与沉思中获得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

  陈媛,1970年生,辽宁灯塔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哲学博士后,先后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并获得教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教育史、高等教育、教师伦理、大学文化等。近年来独立主持和参与1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中文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期刊全文转载,博士论文获得2010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社会变革:教授群体形成之缘第一节 西学东渐催生中国近代大学一、中国近代大学的产生二、中国近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三、西式大学文化对中国大学的影响第二节 中国近代大学教授群体的两个来源一、科举废除后士人身份的转换二、留学生回国后的职业选择第三节 中国近代大学教授群体形成的三个时期一、萌发期二、成长期三、稳定期第二章 聘任机制:教授群体准入之规第一节 政府聘任制度的建立一、清末聘任教习的规定二、北洋政府时期的聘任制度三、南京政府时期的聘任制度第二节 大学聘任制度的实施一、大学出台的聘任细则二、大学聘任教授类型三、大学聘任实践面临的共性问题第三节 聘任制度是教授职业的准入机制一、聘任制赋予教授群体专业化二、聘任制赋予教授群体高地位三、聘任制赋予教授群体竞争性第三章 结构审视:教授群体存在之态第一节 要素结构一、国籍结构二、地域结构……第四章 多重角色:教授群体作用之本

章节摘录

  从生活氛围和气质上,“京派”与“海派”的大学教授也有很大的差别。近代以降,东南沿海最早成为西方因素辐射的地区,经济水平、思维观念都与北方不同。北京的大学教授戴一副金丝眼镜,穿蓝布大褂、礼服呢和千层底。如果在上海,那一定是一位穿着笔挺西装,夹着大皮包、口含雪茄的绅士。打开皮包,取出名片,同时报上名头:“康奈尔大学工程博士,沪江大学教授,兼光华大学讲师……”这就是海派和京派的区别。  总之,城市为大学教授群体发挥社会功能及影响中国近代政治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地缘条件。中国近代大学教授群体的地域结构特征,一方面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文化不均衡发展对高等教育影响的一种反映。  三、籍贯结构  大学教授群体是由来自不同籍贯的教授个体所组成的。一般来说,大学教授是知识文化的精英,一名优秀的大学教授的养成需要人文气氛、知识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这就必然涉及大学教授的籍贯所在地域文化对其早期教育背景的影响。由多样性籍贯的教授个体构成的群体,有利于文化碰撞和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也带给学生多种文化影响。但是一旦教授的籍贯比较集中,就会导致大学教授群体籍贯失衡的负面影响,即来自同一地域文化背景的教授群体极易形成一定的学术流派或势力,从而形成排斥异己的学派相争局面,甚至左右和控制着大学和学术界的发展。统计中国近代大学教授的籍贯,可以发现广东、江浙等沿海地区的大学教授几乎占据大学教授总数的一半,这说明中国近代大学教授群体的籍贯结构存在着严重失衡的现象。中国近代大学教授群体的籍贯结构表现为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特征,还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的特征及其与现代西方文化模式的适应度。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大学教授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