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

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黄锦炎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百年孤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还记得高一每天晚上饿着肚子看这本书,那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让我感觉很幸福。在期末,大家都在紧张的复习之中,只有我一个人徜徉在百年孤独的世界之中,会在上课也想它的情节。在阅览室只是一开始被他的书名吸引,刚看一两行便无法自拔了,一种强烈的渴望驱动着我。我也不清楚为是么我会对她如此着迷,学校的译本是最烂的一种,我比较嫌弃。刚开始看的时候,和刚看红楼梦一样,纷繁复杂的人物结构,但后来发现他比红楼复杂多了。第一遍的时候毫无头绪。后来自己买了一本范晔译的,又看了一两遍,每天头脑中浮现都是马贡多的各种画面,感觉自己活在另一个世界中。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恪守着自己的那份孤独,并尽力守护它,每个人都在且造且毁的循环当中,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又感到难以置信。他把孤独描写那样深刻,精确,读时甚至有种想流泪的冲动。我肯定还会再读的。
  •     有人这么评论:“面对这样的作品,当你没有能力读它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读懂。不要逼自己去面对那些看似纷乱的情节,不要强迫自己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关系,不要翻来覆去的理清某些相似的名字不同的人物。这些屏障存在于那里,已经说明你无须去读它,起码是当下,无须去读。”但是,千万不要因为浮躁而错过它。
      非常同意。
      或许就是由于太多相似的名字、盘根错节的情节,还有穿插着倒叙、死去的人鬼魂的出现等等扰乱正常阅读思路的因素,这本书分了好几次才读完。但奇怪的是,期间并没有产生什么厌烦的情绪,每次重新拿起来读的时候,不用费很大劲就能跟上上次的节奏。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没有放弃阅读,没有错过这本书。
      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在当时拜读莫言的作品时就略有了解。有些情节真的很不可思议,很荒诞,但其实它是某种真实情感的传神表现。倒是对“孤独”的理解一直都觉得很单薄。在看了写作背景和一些点评之后,才明白要懂这部作品,需要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才有深意。以下直接引用百度百科的的说明: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溶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如此一来,对于马孔多经受和适应着一次次新鲜事物冲击、最后被四年多的大雨浇灌得了无生气这个设定就有了现实对照。而布恩迪亚家族的白色房子从生机勃勃到被各种昆虫蚕食至腐朽溃败,又何尝不是被文明抛弃、被孤独吞噬的写照呢?
  •     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即便拥坐于热闹的人群之中,孤独之感,仍时时萦绕
      
      或许因为名衔,我们被迫接受孤独
      或许因为界限,我们必须保持孤独
      或许因为距离,我们只能忍受孤独
      或许因为克制,我们创造孤独
      或许因为坚强,我们选择孤独
      
      只是,在魔幻现实中,孤独的形式更加夸张,释放孤独的行为更加荒诞
      就像听重金属,摇滚,我们需要呐喊,癫狂,既然惧怕异样的目光,就让别人代替我们呐喊、癫狂吧
      
      
      我们排斥孤独,贬低孤独,是因为我们向来以群居社会性动物的本质自居,
      不仅如此,还强烈的要求每一个个体认可和加入到这样的群体
      
      然而
      孤独,也可能是一种美
      对个人,如果享受孤独,即是美妙的
      对他人,如果可以看得见孤独的丰富,就是美好的,甚至是羡慕的,只是不会去交换,因为他\她不确定,是否也能尝得到孤独的美妙
  •     办医院金昌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金昌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金昌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金昌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金昌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金昌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金昌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金昌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金昌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金昌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金昌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金昌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金昌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金昌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金昌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金昌医院开诊断证明
  •     其实,这本书,我并没有读懂。
      我估计我现在是阅读障碍症早期,所以虽有障碍,但还能每次从阅读中获得点什么。对于这种神书,我实在无可奈何。
      有人干过这样的工作,就是统计**家族中,出现的所有人名,当然会有重名的,它们还顺带统计了书中所出现的孤独的次数。
      我再说一遍,作为一张大嘴,书没读完,跑来写感想,只能随便写了。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杨德昌的《一一》,那时我的境地很糟糕,当然现在也好不到哪去。我很害怕,害怕我的生活只不过是我祖辈的copy,就像电影里的老爸,四十好几了,跟自己的初恋回忆以前的往事,然后导演将镜头切换到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两个小孩所经历的,不也是自己曾经所经历的吗。
      诶呀,一想到这里,我就害怕。
      我害怕我的生活也会是这个样子。可是,当我又出去,转了一圈,再来看这部电影,心态稍微好了点。
      人类自古不就是这个样子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理智与情感》里,公爵就希望自己能有个儿子,继承自己的爵位。将来小公爵,还要继续为子嗣的事“奋斗”。换个角度,从底层出发,不有个很有名的例子吗,搞社会学的女博士,去山沟沟里搞田野调查,遇到一个放羊娃,就问他,你以后想干啥,小娃说,放羊;那放羊干啥,挣钱;挣钱干啥,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生娃;生娃干啥,放羊。嗯,来句评语:高社会学的,都这么啰嗦吗。
      窦文涛,窦叔说过,当然这话也是别人说的,文学就是把说不清楚的事,给它用笔写出来。
      对于现在的我,还是那句话,I can't read it
      
      
      
      
      
      
      
      
      
  •      这是本我不知该不该推荐的书。百年孤独,真的是那么孤独吧。我只是觉得,书中没有心理活动描写,对话也不多,一直在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让我在阅读时给自己定位为看客。所以,当朋友问我孤独怎么解时,我愣住了,似乎大家都会把焦点放在孤独上,说这是个孤独的家族,孤独的城市。我当时的回答好像是,因为不懂爱情吧,他们。他们家族中有终生不结婚的,也有结婚的,但是没有爱情。读这本书,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作者的冷漠,笔下人物尤其是那位奥~抱歉,我记不起名字了。他一直是个淡漠的人,唯一一次小时与兄弟交心,得知哥哥的风流韵事,他嫉妒。但是他应该算是有爱的吧,喜欢上了未成年的女孩子,等到她成人娶了她,遗憾的是孩子没有出生。之后一直醉心于小金鱼,战争,回想一下,似乎也是个有血肉的人物,可是阅读时却没法有连贯的感觉,总觉得缺点什么,书读的不起劲,不似有些书,越来越感兴趣,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我不太知道魔幻现实主义,拉丁美洲文学,也许,我还是没有到能够阅读这样一本厚重书的时候吧,书已入手,期待什么时候再次阅读,能够读出它的孤独。
  •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翻阅《百年孤独》,就会想起初次读完它的那个夜晚。仲夏时节的气息弥漫校园的每个角落,在这个应该温暖的时节,我独坐于楼道的昏暗灯光下却觉得分外寒冷。这本书以近乎冷酷的平淡语调叙述着布恩迪亚家族演绎的一桩桩悲哀而阴暗的戏幕,羊皮纸上的预言在家族最后一个活人手上被破译: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随之而来的一场飓风将小镇马孔多移平,布恩迪亚家族存在过的痕迹被彻底抹消,就像书中箴言所诉:经历了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这片土地上再次出现。一切都显得魔幻而疯狂。
       许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听说《百年孤独》这部名著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便可以用如雷贯耳来形容,一切信息都表明,这实在是一部了不得的名著:《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出版于1967年,出版的当年就发行了500万册,可以说作品一问世,就震惊了整个西语文坛,被称为发生在拉丁美洲的一场文学地震。出版后很短时间,这本书就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行,而且据说这部书至今已经再版了100多次了。这本书第一次在阿根廷出版时,评论家说它完全可以和西班牙古典文学名著《唐吉诃德》相媲美。这本书于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据说作者哥伦比亚的作家马尔克斯为了写这本书,构思了整整16年,仅仅写作也用了几乎两年的时间。这些信息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本书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代表作,表现了拉丁美洲的孤独,是再现了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怀着些许激动的心绪,我翻开了这本巨著。然而它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美好,扑面而来的怪诞感和混乱的时空结构简直令我眩晕,而人物那近乎畸形的性格,病态的孤独也使我沉浸于一种无形的恐怖氛围中,几乎喘不过起来。布恩迪亚家所有人的生命本源都植根于宿命般的孤独中,而这个家族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野蛮、私通、畸恋、乱伦的行为都源于这种孤独。博尔赫斯曾评价《百年孤独》是一部最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书,这里提到的浪漫与我们一般认为的那种以爱情为主的浪漫不同,书中的浪漫也是以孤独为基础的,何塞.阿尔卡提奥.布恩迪亚对于新鲜事物的疯狂追求、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不断发动的血腥内战,都从一个近乎怪异的角度展示了属于孤独的浪漫。孤独对于我们是可怕的,可对于布恩迪亚家族众人来说,只有孤独才能给予他们难得的内心平静,被绑在树下的身影、在金银器作坊中忙碌的身影、端坐于皮椅中遮于黑纱下的身影一一显映这一点。不论身处何方,只要徜徉于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中人就能体会到久违的幸福。
       有人说,《百年孤独》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用简单的结构和平淡的生活琐事,表现出了拉丁美洲在西方文明剧烈冲击下表现出的无力感和孤独感。小镇马孔多是拉美文明的缩影,吉卜赛人来此推销新鲜玩意是小镇与外界沟通的开端,随后到来的香蕉公司和“该死的美国佬”真正宣告了西方资本主义殖民者的来临。通过殖民者发动的广场屠杀、暗杀行动和法庭上的狡辩等一系列行为,作者深刻揭露了拉美人民在西方殖民者到来后遭遇的苦难。然而小镇各项设施的改进、源源不断涌入的电器产品,又实实在在得反映了殖民者文明的优越性。正是在这样痛苦的矛盾中,马孔多小镇的居民渐渐变得麻木,对于真正生命价值的思考埋没在了物质的喧嚣中。在香蕉公司撤走之后,马孔多陷入了整整四年的瓢泼大雨中,房屋变得朽坏不堪、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被雨水变成了一片泥潭、奥雷利亚诺二世庞大的牲畜群在积水中纷纷淹死,一切似乎即将走向消亡,然而一个新的契机又已出现,物质的衰弱带来了精神的重生,作者同时给了马孔多居民和拉美人民一个缓冲期,让他们得以从殖民者带来的百年苦难中唤醒自我意识,走向新的希望。
       雨停后,一切似乎如常,可寻常的风景已与过去不同。曾与殖民者勾结的政府颁发给布恩迪亚上校护国勋章,尽管他们曾杀害了他所有的私生子;镇上的人们不再进行各种穷奢极欲的娱乐,渐渐从欲望的深渊爬出。只有布恩迪亚家的人始终不变,家族中每个活着的人仍然带着从第一代开始传承下来的倔强和固执,悲剧也依然继续。阿玛兰妲在绣完自己的寿衣后猝然死亡、布恩迪亚上校倒在曾绑着他父亲的树下、阿玛兰妲.乌尔苏拉死于难产、家族的第七代幼子被蚂蚁吃掉,一个传承百年的家族在不断的悲剧循环中最终走向毁灭,一场飓风将布恩迪亚家族连同马孔多小镇一起摧毁,结局似乎是悲惨的。
      然而,希望隐匿于绝望的阴影中。布恩迪亚家族的一切性格特点几乎是拉丁美洲人们性格弊端的总和,通过将它抹除,作者最终给出了美好的愿景:拉丁美洲将摆脱过去的桎梏和循环的苦难,走向新生。
       《百年孤独》就其主题的深刻性而言,确实是本不可多得的杰作。然而或许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书中的一些情节在我们看来过于丑陋或露骨,给低龄读者的危害远大于裨益,因此这本书应该是一本限制读者年龄段的图书。
      
  •      重读此书是源于对大航海时代的兴趣,南美洲物种,群族,文化,科技随着大航海的巨变,才有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我们已经错过了那个所有东西都在交换的年代。但庆幸的赶上了互联网时代,读了几次,每次都感想不一。
       亲爱的读者,去读吧,带着大历史观。
  •     最初看到这本书,是在师大文科阅览室里。白色的封面,蓝色和红色的字。拿起就放不下。但又没有看完。
      这本书好似“魔幻现实主义”的同义词,有一则二。用魔幻消去理性与逻辑的局限,貌似荒诞却最自如地表征着现实。如果一定要搞清楚那些重复名字的关系和面貌,看着一定很累;其实重复的名字本身就是轮回的胶着,胶着着如影随形的孤独和不同寻常的爱欲。
      每个人都很孤独,于是用对过程的专注或对关注的转移来填满。做了又毁掉的小金鱼,明知有漏洞但不断漏不断补的行事特点,哪怕看上去懒散的人也孕育着超强的精力,精力的消耗与孤独的抵抗同体。不羁中又是最深的荒芜。
      上校在最胜的战利中感到厌倦,厌倦无常,厌倦陷入恶性循环,失掉了原初的动力和自己。挣脱出情节的metaphor,简单地就反射出太多的悲胜。看到这段,我居然几近泪流。
      爱欲的陷阱,扎身在家族内部。那些乱伦,又是那么透明真挚而不可摆脱。一代又一代,开启又闭合。
      面对孤独这个大命题,马尔克斯是那么熟唸,硬朗又温柔。书中同名的马尔克斯不知是否代表了他自己的观念,不做战争中的领袖,却从始到终拨除迷雾、寻求人性的温情。
      这几天一直想到蔡康永在别处写的那句:寂寞不是靠谈恋爱或养小孩可以解决的,那是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寂寞。
      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其实还在大地上,与时间同在。
      
  •      多年以后,马孔多还在下雨,马孔多在下雨,并将永远的下下去。
       这是一部伟大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之所以觉得它伟大,是因为它的深度和它的广度。深度体现在他的文字,是融入了生命和灵魂,融入了马孔多的灵魂,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广度体现在它所包含的内容,它所包含的时间的长度。他讲诉了一个伟大家族的兴衰,他把宗教,种族入侵,战争,伦理道德,爱情,用一条魔幻的线连接在一起,表达出一种西方的永世轮回的观点。
       相信大部分人都被书中的人名折磨的够呛,但后来我发现,作者之所以这样写,那是因为他完全就不想让我们弄清楚那些人物关系,他只想让我们知道,同样的名字就代表同样的性格,他只想传达永世轮回这个观点。这个大家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只有两个人活得最长久,他们就是历史的见证人,他们就是轮回的见证人。
       谈话即将结束时,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望着荒凉的街道、巴旦杏树上凝结的水珠,感觉自己在孤独中迷失了。“奥雷里亚诺”,他悲伤地敲下发报健,“马孔多在下雨。”马孔多在下雨,这句话一下就把整本书的基调定格了,那种寂寥,那种孤独。这个家族孤独存在了一百年,这个家族中的人,孤独存在了一百年,从猪尾巴男婴以后,这个家族永远不会再出现了,它将永远孤独下去。
       多年以后,希望大家还能想起。
  •     自1967年后,很多人被问起文学作品的经典开头时,准会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这句话: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颇具神话语言与轮回的剧透式的句子包含了太多的信息。随后作者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魔幻而又真实的世界。
      可以这么形容作者所做的工作:从创世到毁灭。全书描写了从初代族长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领二十余人在一片空无一物的荒地上建立起名为马孔多的村落,与其逐渐发展扩张成庞大的城市,至其最终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的故事。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尽述颇为魔幻之事。可以隔空移物的孩子、能漂浮到空中的神父、在房子中自己发出声音的骨殖、死后依然在宅子中生活的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肆虐小镇让人几周睡不着觉进而者忘记物品名称的失眠症、因一句话而连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又突然停下的大雨、在晒床单时被风吹到天上的美人蕾梅黛丝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显得荒诞不经颇具神话色彩的现象在作者的笔下反倒显得极其真实而具有画面感,不免让人想起儿时看神话/童话的感觉。而作者在访谈中也提及了魔幻现实手法的来源:
      
      “I had an idea of what I always wanted to do, but there was something missing and I was not sure what it was until one day I discovered the right tone—the tone that I eventually used 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It was based on the way my grandmother used to tell her stories. She told things that sounded supernatural and fantastic, but she told them with complete naturalness. When I finally discovered the tone I had to use, I sat down for eighteen months and worked every day.”
      
      除了魔幻的氛围之外,小说也不乏优美而感伤的段落。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死后,多年离村的卡塔乌尔突然回来,说:
      “我是来参加国王葬礼的。”
      
      而葬礼更是奇幻而美丽:
      
      接着,他们走进霍·阿·布恩蒂亚(即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译本不同)的房间,开始使劲摇晃他,对着他的耳朵叫喊,把一面镜子拿到他的鼻孔前面,可是始终未能唤醒他。稍迟一些,木匠给死者量棺材尺寸时,看见窗外下起了细微的黄花雨。整整一夜,黄色的花朵象无声的暴雨,在市镇上空纷纷飘落,铺满了所有的房顶,堵塞了房门,遮没了睡在户外的牲畜。天上落下了那么多的黄色花朵,翌日早晨,整个马孔多仿佛铺了一层密实的地毯,所以不得不用铲子和耙子为送葬队伍清除道路。
      
      奥雷连诺上校则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人物。他小时候沉默寡言而精于金器制造,随后经历失败的婚姻,莫名其妙地从军成为反抗军的领袖。战争结束后自杀失败,在金器作坊中度过余生。人物从头至尾都散发着孤独、无奈、苦闷的气息。他因不满保守党操纵选举、不满当地政府草菅人命、不满自由党人不择手段的恐怖袭击而发起战争,但在战争进程中却逐渐迷失。
      如蒙卡达将军所说:“我担心的是,你(奥雷连诺上校)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而战争取得进一步进展,上校大权独揽后,却变成了一个无情的暴君。他烧毁早年自己写的诗,毫不犹豫地选择杀死对自己有威胁的敌人或盟友,毫不信任他人。
      “他厌倦了战事无常,身陷这场永无休止的战争的恶性循环中总是在原地打转,只不过一次比一次越发老迈,越发衰朽,越发不知为何而战、如何而战、要战到何时。…正常恰恰是这场无尽的战争最可怕的地方:什么都不曾发生。他深陷孤独,不再感到预兆,他为了逃避终将陪伴他终生的寒意回到了马孔多,在最久远的回忆中寻求最后的慰藉。”
      [可引用的原文:“奥雷连诺,”他在电话上悲切地说,“马孔多正在下雨。”
      线路上沉寂了很久。然后,电话机里突然发出奥雷连诺上校生硬的话语。
      “别大惊小怪,格林列尔多,”对方说,“八月间下雨是正常的。”
      ]
      据说马尔克斯写完上校死掉的那章,浑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楼,他妻子正在那儿。她一看作家的脸色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上校死了”,她说。马尔克斯一头倒在床上,整整哭了两个钟头。 (来源: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10834/)
      
      乌苏娜作为活得最久的第一辈母亲,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马孔多文明的活力。在她活了百余岁而最终去世后,马孔多逐渐走向败落,家族的宅子(从前常常被几十人塞满)也一度完全空了出来。虽然小镇有过一段时间的回光返照式的繁荣,但还是很快走到了终点,百年的大家族最终终结在一对近亲乱伦的夫妻那里。对比前半段马孔多的繁荣兴盛,后半段的衰败看起来颇为悲凉,让人惋惜。
      
      百年孤独只是一本好看的现代神话吗?若其止于此,恐怕也不会给作者带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耀。如马尔克斯所说,魔幻现实主义笔法终归还是手段,其后所表达的思想才是重点。
      从周游世界的吉普赛人给马孔多人民带来世界各地的最新技术开始,马孔多这个小镇就在按照某些南美国家发展的路线向前迈进。外国资本进入,建立了雇佣本地工人的香蕉公司。随后不久工人的待遇引发不满,罢工开始了。而在车站的抗议活动中,与香蕉公司同流的军政府(本国独裁政权)选择开枪杀死在场的每一个人以“平息罢工”。霍·阿卡蒂奥第二侥幸存活,被装上了载满尸体的火车。两百节运货车厢载着三千余人的尸体开到海边,将尸体投入海中。霍·阿卡蒂奥第二跳下火车,逃回马孔多,却发现大屠杀的痕迹早已被清理,而死者的家属却通过官方的各种消息相信:没有死人,满意的工人回到了自己家里,香蕉公司暂停一切活动,直到其引发的暴雨[可引用的原文:前一天晚上,马孔多宣布了政府的特别通告,说工人们服从命令离开了车站,成群地安然回家去了。通告中还说,工人领袖们怀着崇高的爱国热情,把他们的要求归结为两点:改革医疗设施,棚区修建公共厕所。随后,奥雷连诺第二知道,军事当局和工人达成协议之后,就急忙通知布劳恩先生,他不仅同意满足新的要求,甚至建议由公司出钱举行三天的群众游艺会,借以庆祝和解。然而,军事当局问他哪一天可以在协议上签字的时候,他望了望窗外电光闪闪的天空,装出一副意味深长的疑虑样儿。
      “等雨停以后,”他说。“只要还在下雨,我们就暂停一切活动。”
      整整三个月没有降雨,出现了干旱的季节。可是布劳恩先生刚刚宣布自己的决定,整个香蕉地区就下起了滂沱大雨。
      
      ]终止。
      
      村民究竟是天真地相信了政府,还是迫于强力选择遗忘,不得而知。
      导致三千人死亡的大屠杀在居民的记忆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样的事显得荒谬而不真实,但类似的屠杀、类似的消息封锁恐怕在历史上并不罕见。这样的写法正是对类似事件的讽刺与控诉,也是无奈。正如《笑忘录》中所说:
      The struggle of man against power is the struggle of memory against forgetting.
      如果说《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的缩影,那么其毁灭式的结局可能会令人感到不祥。但不妨这样理解:飓风所扫掉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是原先落后而破败的拉丁美洲,现实中的拉丁美洲则将作为不同于马孔多的世界继续走下去。
      
      2014-3-22
  •     看第一遍百年孤独,还不能深刻理解其中孤独的含义。虽然百年家族从最初的繁荣兴盛演变到了最后的冷清寂寥,看起来是家族性格的悲剧,实则是时代洪流让何塞家族在跌宕起伏中繁荣昌盛又偃旗息鼓。
      
      看完这部小说最大的感受是小说居然还能写成这样!小说当中太多神奇的情节,比如雷梅黛丝在光芒中升天,奥雷利亚诺第二的牲畜因情人疯狂繁殖,还有梅尔基亚德斯阴魂不散时而显现,以及三年的大雨十年的天晴等等这些异常神奇的事情。马尔克斯在与人们讲述一段家族史,似乎也在讲述一段神话故事,他的神奇的想象力让故事亦庄亦谐亦真亦假,让人看完惊呼过瘾。
      
      之前看过莫言的《生死疲劳》,也是一本魔幻现实主义的书。里面讲述农村一捣蛋鬼生死轮回变成猪牛马羊的故事,每一次轮回就是一个章节,一个故事。又看过关于莫言的采访,莫言说他的小说受拉美文学很大的影响。现在比较加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莫言的《生死疲劳》,才知道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是何功力了。
  •     上法语的那会儿,班上有个同学来自哥伦比亚,身材娇小但线条优美,她告诉我她们那儿的姑娘都这样。她几乎和我同龄,但她的大女儿已经16岁,她在自己16岁时就生下了她。也就是说,当我还没开始生育我的下一代时,她的下一代已经随时等待生育了。
      
      她给我看她大女儿出生时的照片,在照片上我分明看到两个孩子,一个稚气未脱的大孩子抱着一个刚刚诞生的小孩子。有阵子她为自己女儿交了一个印度男友而焦心,可以一扭头她就不再介意:管她呢!随便吧!这就是哥伦比亚人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生命是短促的,对于他们来说格外如此。南美丛林的炎热潮湿塑造了当地人短暂而急促的生活模式。他们匆匆地地降生,急促地成长,毫无准备地孕育出下一代,急躁而鲁莽走完短暂的前半生,然后在漫长的后半生中循环重复地干着某一件事。上校的小金鱼在重复,阿玛兰塔的裹尸布在重复,乌苏拉的回忆在重复,雷蓓卡的绝望在重复,梅梅的沉默在重复.......孤独在重复。
      
      这是一群简单而纯粹的人,因为过早地生育让他们彼此之间没有长幼尊卑的身份界限,他们平等地相处;因为不清楚是谁把自己带到这世上,他们依照自己的天性生长。但不管怎样,他们最终都落进自己名字的宿命:阿卡迪奥们有阿卡迪奥的宿命,奥雷良诺们有奥雷良诺的宿命,而整个布恩迪亚家族有这个家族最终的宿命——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一棵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
      
      生命是短促的。对于奥雷良诺上校的十七个儿子来说,生命是短促的;对于广场上存在或不存在的三千具尸体来说,生命是短促的;对于梅梅那翻过墙头就被打穿了脊梁骨的情人来说,生命是短促的;对于最后一个奥雷良诺与姑妈生下的猪尾巴婴儿来说,生命是短促的;对于这个孤独了一百年的阿卡迪奥家族来说,生命是短促的。
  •     医院阳江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阳江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阳江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阳江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阳江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阳江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阳江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阳江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阳江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阳江医院开诊断证明
  •     办医院宿州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宿州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宿州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宿州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宿州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宿州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宿州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宿州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宿州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宿州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宿州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宿州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宿州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宿州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宿州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宿州医院开诊断证明
  •     冯唐认为,好的小说有三种共性,之一便是具有曼妙的文字。不知是因为潜意识中对此话的深深默许,又或许仅仅出于习惯看电子书显得更加方便的缘故。不经意中自己已经悄然养成了顺手复制粘贴,来摘录看书时遇到的精妙句子的习惯。于是现在打开平板的备忘录,所见的一连串书目下,无一不是看书时做的文摘。
      
      《百年孤独》是一个例外。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次,亦极有可能是最后一次,让我难以做摘抄的一本书。或者,将之称为名著更为准确。
      
      不得不承认,最开始打算看这本书是冲着此书由来已久的噱头,加之前不久刚看了《孤独六讲》,所以再看到“孤独”这个字眼有种却之不恭的熟稔和亲切。一百余年的历史间,布恩地亚家族在马孔多这个小镇里出生繁衍、生老病死,在这方远离世俗尘嚣的弹丸之地上极尽最热烈的欢愉和最低沉的惆怅。末了,又犹如一抹扬在风尘里的黄沙,无声无息般消失在历史的轮辙之后。这样的设定多多少少让人联想到《尘埃落定》里的康巴大地和那支被尊称土司的血脉:一样富饶肥沃的土地,一样勤劳朴实的人民,一样稀奇古怪而又充满神秘和迷醉色彩的生活……不过既已注定是被吉普赛人的羊皮卷所预言了的开始和结束,这七代布恩地亚人的血液里自然流淌着独一无二、旁人不可复制的孤独。有人说小说家分为两种,一种致力于描摹人生、反映世界;而另一种却如加尔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凭一己之力创造了另一个世界。马尔克斯与笔头的一触造就了这幅惊为天人的创世纪,书中充满魔幻色彩的语言自是无可指摘,只是这种时而幻想时而现实的笔法实在让我这种习惯于形式化的凡夫俗子为难:二十多万字的文字看完没摘录下一句话。
      
      即便如此,却意料之外的收获了一腔悸荡心灵的孤独。难以自行消弭分散,却又无法同人倾诉分享。
      
      蒋勋把孤独分为六种,情欲孤独、伦理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布恩地亚家族可以说把这六种孤独演绎出了极致。
      
      
      
      >>情欲与伦理孤独
      
      王尔德说:“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在马孔多这片土地上似乎并无什么权力可言(最好的论证便那位妄图在此建立军队和树立权威的镇长阿•摩斯科特,最终在马孔多的创建者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面前碰得一鼻子灰的糗事),于是在这方平和安详的温床上,情欲再怎样毫无羁绊、肆无忌惮的滋生,都显得是那么理所当然和自然而然。
      
      名叫阿卡迪奥的一支是情欲伦理孤独的典型代表。从阿卡迪奥的第一人,阿塞•阿卡迪奥开始,这群人身上情欲膨胀的特质便与生俱来。他们都有着同样高大魁梧的身躯,超乎常人的生殖器,象征着布恩地亚家族极致化了的欲望。在弟弟奥雷连诺第一次看到冰块,并天真地对此啧啧称奇的时候,阿卡迪奥已经在让人迷幻的情欲引导下和占卜女苔列娜一次又一次的私通。同吉普赛人离家出走,又再次返家后,他那令人意乱情迷的欲望依旧炽热未消。他认识了母亲收养的表侄女雷贝卡,并与之近乎疯狂的做爱。结婚之后二人被母亲一气之下赶出家门,最终阿塞•阿卡迪奥以离奇死亡的方式了结了其充斥着情欲与传奇的一生。
      
      阿塞•阿卡迪奥与占卜女之子阿卡迪奥,同父亲一样对有悖伦理之举乐此不疲,甚至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想和自己的生母皮拉•苔列娜发生关系。在遭到苔列娜拒绝后,只好将欲望斥诸于母亲买来的女人圣索菲娅•德拉佩德身上。这个身份低下的女人在布恩地亚家族中并无任何地位可言,却为家族延续下了又一代孤独入髓的香火。
      
      奥雷连诺第二,照书中所述应该是和孪生哥哥搞错了身份,所以称之为阿卡迪奥第二似乎更为妥当。他同美貌的没落贵族女子菲兰达•德卡皮奥结婚,但又发现妻子与自己的生活格格不入。沿袭了阿卡迪奥这支人的旺盛情欲,他常常外出与情妇厮混。讽刺的是在妻子身边家业破败的他,一到了与情妇同居的日子,家里的牲畜便迅速繁殖,为之带来财富。可一旦回到妻子身边,便又穷困潦倒起来。故其始终在遵从伦理与荒淫无度的生活之间疲役奔波。又或许这样的循环往复,才恰恰是情欲与伦理孤独的精要所在吧。如同蒋勋所言:
      
      “情欲孤独的本质和死亡意识相似,你常常发现紧紧拥抱的一方,完全无法与你沟通,你是一个全然孤独的个体。又如在高潮过后,你感觉到巨大的空虚,一刹那间所有的期待和恐惧都消失了——如同死亡”
      
      
      
      >>语言和思维孤独
      
      “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对谈。”——蒋勋
      
      孤独者通常沉默不言,他们用孤独的思维孤独的认为着表达和宣泄孤独只会造成更多的孤独。
      
      奥雷连诺上校便是这样一个人。我甚至觉得,在奥雷连诺这支人当中唯属他最为孤独。
      
      “奥雷连诺是在马孔多出生的第一个人,三月间该满六岁了。这孩子性情孤僻、沉默寡言。他在母亲肚子里就哭哭啼啼,是睁着眼睛出世的。人家给他割掉脐带的时候,他把脑袋扭来扭去,仿佛探查屋里的东西,并且好奇地瞅着周围的人,一点都不害怕。”
      
      从与众不同的出生开始,孤独便如影随形陪伴在奥雷连诺左右。与哥哥阿卡迪奥的野蛮粗犷不同,他继承了父亲智慧沉稳的一面。一向安静善思的他从小便对世界充满好奇,同父亲一样经常沉迷于梅尔加德思羊皮卷上的秘密。书中刻意强调少年时期的他自卑自己没有哥哥那样魁梧挺拔的身躯,因此一点也不似哥哥那样耽溺于男女之事。于是有意无意的,他把更多的心思和目光放在了透明的冰块、神奇的磁铁以及金子炼就的小金鱼上。有如阿卡迪奥可以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与女人疯狂的做爱上,奥雷连诺可以花一整天一个人埋头于实验室里的创造。所以他明显地区别于哥哥情欲伦理上的孤独,归属于一种语言和思维上的孤独。
      
      只是,更深层次的语言和思维孤独却从来不是沉默不言。
      
      所以阮籍才会登高长啸,招致山鸣谷应,震惊了所有的人。那种压抑和酝酿已久,发自肺腑而令人热泪盈眶的呐喊,使天地间最震慑心扉的孤独,在一刹间终于得到最为悲恸的回应。
      
      所以那个曾经默言寡语的奥雷连诺,那个曾经身躯瘦小的奥雷连诺,那个曾经不谙情欲的奥雷连诺,终于在成年后的某一日离开实验室离开马孔多走上了战场,从一个沉默羸弱的小男孩变成了人人敬仰的奥雷连诺上校。不仅如此,他一改在男女之事上的不谙世事,在战争期间同16个外地女子姘居,生下了17个孩子。如果说这仅仅是因为动荡的背景驱使而不能说明问题,那奥雷连诺对雷梅•戴丝的爱情便真挚到容不得旁人的丝毫质疑。这个名叫雷梅•戴丝的女孩是马孔多镇长的女儿,是如此美好而动人的存在,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奥雷连诺上校是如此深爱着雷梅•戴丝,只可惜布恩迪亚家族被注定了的命运不允许这样一个格格不入的女子存在,所以在命运安排下雷梅•戴丝很快夭折。奥雷连诺一番煞费苦心摆脱语言和思维的努力,最后却被证明是毫无意义的徒劳之举。于是年老之后的他再也不尝试去打破这样的孤独,他又回复到少年时的状态:寡言少语,只身一人呆在实验室里,把金子炼成小金鱼,炼完25个又放回坩埚里化掉,然后再做。如此过着与世隔绝的孤独日子,一直到死神降临。
      
      乌苏娜评价奥雷连诺是一个“没有能力去爱的人”。他是家族中最具孤独气质的人,从出生开始便被孤独紧紧萦绕,至死方休。他也曾尝试过寻找知己和伴侣,尝试过分享和交谈,只是到最后才无奈的发现,那个永远不离不弃的伴侣,那个一直交谈对话的对象,从始至终,都只是自己罢了。
      
      >>革命和暴力孤独
      
      “革命者的孤独,就必须是像司马迁写《史记》所坚持的美学意识形态。并不是说不能当刘邦,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刘邦不是项羽,都想成为成功者而不是失败者。但是在美学之中,留下的符号总是一个一个出走的孤独者、失败者。”——蒋勋
      
      第一代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是革命和暴力孤独的典型,他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个男人。他有着两个儿子特质的结合,一半是粗暴勇猛,一半是哲学善思。他称得上是一个天生的“革命者”,并在不断地为摆脱孤独而打破传统与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带领着整个家族在孤独的泥淖步步沦陷。
      
      回到故事起初,从何•阿•布恩迪亚不惧生出异类而与乌苏娜结婚,再到他杀掉嘲笑自己“强暴”自己妻子的阿基拉尔,何•阿•布恩迪亚作为革命者身份的勇猛和无畏特质开始层层凸显。不过真正的革命者从来不仅仅只是四肢发达的笨蛋和有勇无谋的莽夫,于是在带着妻子离开故乡后,他不但以超凡的智慧带领村民构建起了安稳和平的小村庄马孔多,之后又一度沉迷科学和发明。在结识梅尔加德思后,这种沉迷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好奇和探索磁铁、冰块、望远镜,幻想采到金子和发现世界的奇迹,甚至为了悉心专研而废寝忘食、不修边幅。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即作为何•阿•布恩迪亚妻子的乌苏娜。乌苏娜不仅有着目睹整个家族在打破孤独的怪圈中循环往复的见证者地位,在革命者层面,他对丈夫打破孤独的努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她就像丈夫个性分裂的另一个极端:勤劳、质朴、严谨、安于现状。不过正是有了这种为了安于现状而做的种种努力,才能为丈夫的革命扫清了诸多细小却不得不解决的阻碍。
      
      何•阿•布恩迪亚的革命和抗争,把布恩迪亚家族带进了七代人孤独循环的怪圈。一方面何•阿•布恩迪亚花着大半辈子来打破这种孤独,一方面却在此过程中迷途不返,深陷难拔。直到生命的末端,何•阿•布恩迪亚的革命终于被证实是徒劳,他开始束手就擒,安于被绑栗树。甚至在临死前被妻子解救下时,仍然习惯性的僵直不动。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但却更是一个孤独的革命者。
      
      与书中纷繁复杂而又极为类似到让人头疼不已的人名和关系网相比,书里每个人形形色色,时而千差万别,时而又大同小异的孤独显得更难梳理和参透,所以实在难以一一列举。以上几种似是而非的归类,勉强当做一个无可奈何的孤独者对另一种似曾相识的孤独的惺忪自嘲好了。归根究底,若非要把这些零散而复杂的孤独进行总结和升华,到底可以归结一种文明和一个时代的孤独吧。
      
      时过境迁,马尔克斯眼中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正必将出现,如同书中的最后一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和土地,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是吗?
      
      至少我始终认为,虽没有一片可以永远孤独如马孔多一样的土地,但却永远有一片土地如马孔多一样处于孤独中吧。也许它是大洋彼岸、落日尽头、山脉另端的陌生世界,又也许只是你我脚下的这方立足之地。
      
      掩卷时回想起小说开头那个让大家都津津乐道的开头——“多年以后……”脑海中第一时间便浮现出那座与马孔多同样孤独的天岁城,耳畔亦不受控制的回响着这样的调子:
      
      “多年以后 马孔多还在惆怅 白瓦墙 旧模样 日光明亮 集市正喧嚷 知更鸟 又啾响……”
      
      
      
      
      
      
      
      
      END
      2014.03.14
      
  •     办医院南通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南通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南通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南通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南通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南通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南通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南通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南通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南通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南通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南通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南通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南通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南通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南通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南通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南通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南通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南通医院开诊断证明
  •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把世间所有男人女人的性格魅力都放在了这一家人身上, 估计看过的都会爱上他家每一个男男女女,没结婚的想找来当老公, 结了婚的想生个当儿子。但上帝手一抖把料严重严重加多了, 每个人都成了少言寡语孤注一掷歇斯底里的偏执狂,以一己之躯对抗坚硬的体系,以疯狂对抗孤独。生命像荒草一样烧让这家人除了忽然一天飞到天上去再也没回来的那个,大都死于非命,跟破抹布一样老死都算善终。几次看不下去又放不下来,(最狠的在最后),每次都是被家族支离破碎但延绵不绝的血脉和作者内种能把残酷人生当段子讲得你想咧嘴乐的神力扯住没走。
      
      上班路上看了三个星期 基本看几天就迷失在他家人车轱辘一样的名字里拼命抓住细若游丝的记忆直到完全乱成一盆儿酱,我真的一边看一边用PPT画了个家谱。
      
      
  •   医院阳江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阳江医院开诊断证明
  •   办医院青岛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青岛医院开诊断证明
  •   原来那家谱是原创。点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