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与现代新儒学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作者:许宁  页数:192  

内容概要

许宁所著的这本《理学与现代新儒学》对“新儒学”和“新儒家”的内涵予以斟定,其中“新儒学”是就理论形态而言,“新儒家”是就学术群体而言。本书所谓的“现代新儒学”是采广义上的概念,指从中国20世纪“五四”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30年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理解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精粹的基础上,面向西方近代文化和现代社会实践,以创建中国新文化为目标的一种学术思潮或学术群体,呈现出三期的发展。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贺麟、钱穆、张岱年、方东美、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余英时、刘述先、成中英、杜维明等。

作者简介

许宁,哲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与现代新儒学,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成果奖。丛书主编简介:向世陵,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哲学史》杂志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顾问等职。发表高质量论文若干,出版多部有影响的专著,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次获得学术奖励。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时代与学术 一、从传统到现代  (一)汉学的复兴  (二)新学的冲击  (三)儒学的危机 二、从批判到诠释  (一)马克思主义的儒学观  (二)自由主义的儒学观  (三)保守主义的儒学观 三、从寂寞到复兴  (一)大陆新儒学  (二)港台新儒学  (三)海外新儒学第二章 中体与西用 一、从“三教”到中西:理论资源的拓展  (一)非理性主义  (二)理性主义 二、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研究范式的转换  (一)使命:历史叙述与哲学创造  (二)方法: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  (三)命题: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  (四)前瞻:哲学在中国与中国的哲学 三、从民族到世界:道统意识的自觉  (一)民族精神的认同意识  (二)儒家思想的正统意识  (三)全球语境的弘道意识第三章 内圣与外王 一、直通与曲通的模式选择  (一)宋明理学的直通模式  (二)现代新儒学的曲通模式 二、科学与民主的现代内涵  (一)民主政治:政统之继续  (二)科学知识:学统之开出第四章 旧学与新统 一、从理学到新理学  (一)新理学之“理”  (二)新理学之“学”  (三)新理学之“新” 二、从心学到新心学  (一)新心学之“心”  (二)新心学之“学”  (三)新心学之“新” 三、从气学到新气学  (一)新气学之“气”  (二)新气学之“学”  (三)新气学之“新”第五章 反思与超越 一、儒学的发展向度  (一)儒学的现代性向度  (二)儒学的全球化向度  (三)儒学的民族精神向度 二、儒学与当代社会  (一)儒学与经济发展  (二)儒学与和谐社会  (三)儒学与生态文明 三、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一)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现代化结语参考文献跋

章节摘录

版权页:梁启超对“新学”作了这样的定义:“光绪间所为‘新学家’者,欲求知识于域外,则以此为枕中鸿密。盖‘学问饥饿’至是而极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而生于此种种学问饥荒环境中,冥思枯索,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这就对“新学”提出较完整的界定:其一,时间界定,发生于光绪年间,即1875-1908年的时间段,尤其是甲午丧师,举国震动,构成了社会各阶层相对一致的思想认识基础;其二,文化界定,指在西学的优势地位面前,本土文化尤其是儒学丧失了合法性,因而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学问饥饿”,因此需要在向西方学习的基础上,推动本土文化进一步的推陈出新;其三,人物界定,主要指参与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张变法维新的学者、幕僚、官吏等,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其四,学术界定,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表现为将初步的西学知识和今文经学结合起来,构成了新学的思考背景和学问风格,所谓“即中即西”是指对中西文化的继承和赓续,所谓“不中不西”是指对中西文化的创新和超越,体现了理论初创期的新旧驳杂、中西错综的痕迹。“西学中源”说产生于明末清初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在晚清时局中这种观点最初被作为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表述,似乎既维护了天朝大国高高在上、抚夷附远的威严,又有“礼失求诸野”的历史根据,但它牵强附会处颇多,与“老子化胡”说相类似,那种认为西方文化皆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源流的看法缺乏充足的说服力,也不利于吸收和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转生和更新。所以,在近代思想文化史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观是“中体西用”说。

编辑推荐

《理学与现代新儒学》:宋元明清学术围绕以理学为主干的儒学共生繁荣,合力推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走向最后的高峰。理学内容的丰富性折射时代思潮的多样性,既要入其内,更要出其外,既有理学与释、道、易各家及周围社会的横列,也有从宋明到现代的纵贯。理学的时代虽离我们远去,但通过它而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命脉仍然在代代流传。宋元明清是理学文化由造极走向衰微的时期。两宋是中华文化学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造极期。所谓造极是指度越汉唐、和合三教、学风创新、学术繁荣的新时代,是学术多元、学派林立、大师辈出、自由论辩、成果辉煌的新时代,这是中华文化的和合创新,中华学人的智慧凝练,五千年文脉的绍承发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理学与现代新儒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买来一口气读完,我又买了另外的三本正在读,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知道理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