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棺材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约翰·狄克逊·卡尔  页数:312  字数:187000  译者:翁裕庭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三口棺材》运用的是约翰·狄克逊·卡尔最擅长的哥特式氛围,将不可能犯罪发挥到了极至。三口棺材的奇特传说:死人能从棺材里爬出来,并且身子能像稻草一样轻;密室的极其不可能:完全封闭的密室,有四只眼睛严密的监视着房间;疑点的不可思议:葛里莫教授临死说了一堆话,可是却无法理解,匪夷所思的当作保护工具的画,奇怪的会变色的衣服,等等。千奇百怪的谜团搞的读者晕头转向,如堕五里雾中。然而只有费尔博士,他能从迷雾中找到一线光亮,最终抽丝剥茧,将不可能的真凶识破。

作者简介

狄翰·狄克逊·卡尔(1906-1977)美国籍作家,出生于宾州,毕业于哈维佛学院,曾远赴巴黎留学,但随即转往英国定居。作者另有其他笔名,其中狄克逊·卡尔最为著名。卡尔的推理小说中俯拾皆是“密室谋杀谜团”与“不可能的犯罪”的情节,世人推崇他为“密室大师”。     
卡尔的成就不止于此,他专研17世纪未破的悬案,并将自己的见解融入杜撰的小说中;他是个风格多变的实验家,试图将各种类型如超现实恐怖小说、时光之旅奇想小说等,纳入推理小说中,借此开创出全新格局;此外,他也是历史推理小说的名家。
熟知英国风土人情、下笔有浓郁英国古典风味的卡尔,其美籍身份常让读者大感意外。此外,他也是第一位受邀加入英国侦探俱乐部的美国作家。生平曾两度夺得爱伦坡大奖;1960年以传记小说《柯南道尔的一生》获奖;1962年则荣获“推理大师奖”。

书籍目录

《三口棺材》导读第一口棺材  1 威胁   2 门   3 假面具  4 绝无可能   5 谜样的遗言  6 七座塔   7 盖伊·佛克斯来访  8 枪弹第二口棺材  9 崩裂的墓穴  10 上衣的血迹  11 不可思议的谋杀  12 油画  13 神秘的公寓  14 教堂钟声的提示  15 亮着灯的窗户第三口棺材  16 变色龙大衣  17 细论“上锁的房间”  18 烟囱  19 空幻之人  20 两颗子弹  21 真相大白

章节摘录

  第一口棺材  1威胁  若想要描述葛里莫教授谋杀案,以及其后同样匪夷所思的卡格里史卓街事件,有太多玄异的字眼都能合情合理地派上用场;对菲尔博士那群偏好光怪陆离的友人而言,他们在博士的个人记录簿中,再也找不到比它们更不可理解、更惊骇慑人的案例了。因为这两桩谋杀案的行凶手法,显示凶手不仅须来无影去无踪,而且还必须身轻于大气才有可能。依照现场证据指出,凶手杀掉第一位受害者之后,便凭空消失不见;接着又是另一次现场证据显示,凶手于街道两端皆有人在场的情形下,于空旷的道路中央杀害了第二位受害者,这回甭说是没人看见凶手的人影,连雪地上也没出现他的足迹。  想当然耳,对于妖精或巫术之说,刑事主任哈德利压根儿从未相信过。大致上他是对的,除非你一向将魔术信以为真——在适当的时机,本故事会顺势为你解释其中玄机。不过,有些人开始怀疑了,他们认为存在于整个案子中的神秘怪客,很有可能是个空洞的躯壳;他们怀疑剥下它头上的帽子、黑色大衣以及那孩童般的滑稽面具后,剩下的或许是空无一物,就像威尔斯(H.G.Wells,1866-1946,英国科幻小说家暨社会主义先知,著有《隐形人》、《时光机器》等书)某本著名小说中的男子。总而言之,这个人物是够可怕的了。  本故事中,“依照证据指出”这个字眼会一再出现。然而,当证据的呈现并非第一手消息时,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地审视之。关于本案,为了避免无益的混淆,一开始读者就必须被告之谁的证词是可以全然相信的,也就是说,“某某人陈述的是实情”是必须设定的前提——否则,具合理性的推理小说不但不存在,而且,这故事也没有再说下去的必要了。  所以在此开宗明义先声明,史都·米尔斯先生在葛里莫教授家绝未撒谎,他没忽略掉任何事,也不会添油加醋,只是精确地陈述整个案件中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样也必须强调的是,卡格里史卓街一案中那三位彼此毫无关联的见证人(修特先生、布雷温先生,以及威瑟警官),他们所叙述的案发经过亦与事实丝毫不差。  在这种情况下,某个与凶手案相关的重要事件,就必须在这番回溯中尽可能完整地陈述出来。它是个重要关键,是个刺激,也是项挑战。它在菲尔博士的笔记中一再出现,记载得非常翔实,与史都·米尔斯向菲尔博士和哈德利刑事主任报告的内容一字不差。这件事发生在命案发生的前三天,也就是2月6日周三夜晚,地点是博物馆街的瓦立克酒馆后厅。  查尔斯·沃内·葛里莫教授住在英国近三十年了,他操着一口纯正的英国口音,除了情绪激动时会有些粗鲁的举动,以及喜欢穿戴老式的方顶常礼帽和黑色细领结外,葛里莫教授甚至比他的英国朋友更像英国人。没有人清楚教授早年的生活背景。他的个人财产足以维持生活,但他却宁可让工作缠身,也因此赚了不少钱财。葛里莫教授曾做过老师,也是个知名的演讲家和作家。但近年来已不再从事相关的工作,而是成天耗在大英博物馆做个职权不明的义工,以便自由阅览一些他称之为“小魔法”的手稿。所谓的小魔法,一直是教授热衷的嗜好,只要是逼真、超自然的魔法,从吸血鬼传说至黑弥撒(Black  Mass,一种渎神的戏拟天主教弥撒。进行这种弥撒时,故意扭曲术语和教义,不是敬奉上帝而是崇拜撒旦),他全感兴趣。在研读手稿的过程中,他总是像孩子般乐得频频点头,哧哧发笑——并伴随着子弹穿过肺脏般的剧痛。  葛里莫心智十分正常,眼神总是闪烁着奇异光彩。他说话的速度极快,声音粗嘎刺耳,仿佛是从喉咙深处迸裂的声响;此外,还常常有闭齿轻笑的习惯。他身材中等,但拥有结实强壮的胸膛与充沛的活力。博物馆附近的人都很熟悉他的外形特征:修剪严谨犹如齐头断株的黑胡须、带框的眼镜、短步疾走时仍笔直的步伐,以及与人打招呼时草率地带帽致敬,或是以雨伞做出手旗信号的姿势。  葛里莫教授就住在罗素广场西边附近的某个坚固住宅。屋里还住着他的女儿萝赛特、管家杜莫太太、秘书史都·米尔斯,以及身体违和的退休老师德瑞曼——葛里莫供他吃住,让他打理家里的藏书。  不过,真要找到葛里莫那些为数不多的朋友,就得去博物馆街的瓦立克酒馆,那儿有个他们聚会的俱乐部。这一群人每周晚上在酒馆碰面个四五回,那是一种非正式的私人聚会,一向在后厅那间特别为他们保留的舒适套房进行。虽然那房间算不上是个私人的套房,但在酒馆内很少有外部成员误闯;倘若真有人弄错走了进去,他也会受到大家的礼遇招待。此聚会的固定出席者有挑剔成性的小秃头佩提斯,他是鬼故事的权威;还有新闻记者曼根、艺术家伯纳比、但主导整个聚会的,毋庸质疑是葛里莫教授。  教授主控全场。一年中几乎每个夜晚(周六、周日两天保留给工作除外)。葛里莫都会与史都·米尔斯一同前往瓦立克酒馆。他会坐进他最喜爱的扶手藤椅中,在炽热的炉火前,饮啜一杯甜酒,用他喜爱、权威的方式发表他的高见。米尔斯表示,这些意见虽然偶尔会引起佩提斯或伯纳比的激辩,但通常都是字字珠玑、睿智通达。教授的态度总是殷勤和蔼,其实骨子里却是火爆脾气。一般而言,对于教授那满腹经纶的巫术或假巫术知识——特别是欺骗老实人的诈术——众人都心悦诚服地聆听;教授对神秘性与戏剧性的事件,有着童稚似的热爱,每每在为一个中世纪的巫术故事结尾时,常会不搭界地用当代推理小说的形式解答谜团。虽然众人是会聚在布鲁姆斯贝利区(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的区域,20世纪初为英国重要文化艺术中心)的煤气路灯后,但现场仍弥漫着某种乡村小酒馆的气韵风情,大家无不乐在其中。就这样,他们度过了许多欢愉的夜晚时光。然而2月6日那天晚上,一股突来的夜风吹开房门,预示了某中恐怖的征兆。此后,情况就不复往日了。  米尔斯表示,那天晚上刮的风相当猛烈,空气中浮现着狂雪欲来风满楼的预兆。除了他自己和葛里莫,在场的还有佩提斯、曼根、伯纳比,大家都紧靠在火炉边。当时葛里莫教授正以雪茄比画着,滔滔不绝地说着吸血鬼传奇。  “坦白说,我所感到困惑的,”佩提斯说道,“是你的心态问题。我个人只是研究研究小说,那都是些从未发生过的灵异故事;而就某种程度上而言,我相信是有鬼魂存在的。但是你一向致力、专擅于禁得起证实的事物(我们都被强迫要称它们是‘事实’,除非能提出反驳),可是你这些对毕生从事的研究,却压根儿也不相信。这就好比是布莱德萧(George  Bradshaw,英国19世纪初的印刷商,于1839年发行全英火车时刻表,至1961年始停刊)写了一篇文章论证蒸汽火车是不可行的;或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在导言中生命全书没有一项条目可信。”  “那又有何不可?”葛里莫教授啐出他的招牌短哮,几乎不用张开嘴巴,“很富道德勇气啊,你不觉得吗?”  “他大概是书读得太多,神志不清了。”伯纳比说。  葛里莫盯着火炉不吭声。米尔斯说那时教授似乎是生气多于嘲弄。他僵坐着,雪茄衔在嘴唇中央,像是小孩子在吸吮薄荷棒棒糖一样。  “我是读了太多的东西,”停顿一会后,他开口说话了,“然而,并不是说一个担任神殿祭司的人,就一定是个虔诚的信徒。不过,这不是重点。我一向感兴趣的是迷信背后的肇因。迷信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样的诱因,让受骗的人们如此深信不疑?就以我们正在谈论的吸血鬼传说为例吧!那是个在斯拉夫国家中普遍流传着的迷信,没错吧?它是在1730年至1735年间,由匈牙利传出,然后像一阵疾风似的蔓延开来,最后在欧洲生根发芽。好了,匈牙利人是用什么方法证明,死人可以脱离棺材,再变身为稻草或绒毛漂浮于空中,最后便俟机化为人形来为非作歹?”  “有这种证据吗?”伯纳比询问。  葛里莫夸张地耸了耸肩膀。  “他们从教堂目的掘出尸体,有些尸体居然呈现出扭曲的姿态,脸部、手部和尸衣都沾满血迹。这就是他们的证据。其实那有什么好奇怪的?那是个瘟疫盛行的时代啊!想想那些无药可救而被硬生生活埋的可怜人,想想他们临死前努力挣扎逃出棺材的情景。你们明白了吗,各位先生?这就是我所谓迷信背后的肇因,那就是我所感兴趣的地方。”  “我也对此深感兴趣。”一个陌生的声音响起。  米尔斯表示,当时他虽然音乐感觉到门被打开,一股气流窜了进来,但并不曾听到此人踏入房间的脚步声。很可能是他们一时被这不请自来的陌生人给惊住了,因为这里很少有外人闯入,更别说是发出声音了;也或者是因为此人的声音过于刺耳、沙哑,又略带外国口音,而且口吻得意而不怀善意,仿佛是来报噩耗的。总之,他的意外出现,使得众人心情一时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米尔斯又说,此人看来毫不起眼。他离炉火远远地站着,身穿褴褛的黑外套,衣领向上翻起,头戴邋遢的软帽,帽檐无力垂挂着,仅见的些许脸庞又被他摸着下巴的手套遮住,因此众人都看不到他的容貌。所以除了身材高大、衣着不体面、体格瘦削之外,米尔斯对这人也说出个所以然了。不过,从声音、举止,或是他的一些习惯动作来看,他隐约带种似曾相识的异国风味。  他再度开口说话,声音透着一股顽固而卖弄学问的调调,像是以戏谑的方式模仿葛里莫。  “各位先生,请包涵,”他说道,那志得意满的口气再次扬起,“打断了你们的交谈。我只是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名鼎鼎的葛里莫教授。”  当时没人想到要斥责他,米尔斯说道,大家全都听得专心一意,心无旁骛。那男人有种冰冷得叫人心颤的力量,破坏了房间内原本温暖静谧的舒适感。即使是阴沉凶恶、坐着不动一如爱泼斯坦作品的葛里莫(爱泼斯坦,SirJacobEpstein,1880-1959,英国雕刻家,以塑造名人和儿童的青铜头像见长,他的几尊象征派雕塑作品,被人指责为亵渎神明、有伤风化),那一刻也是十分专注,指间的雪茄僵在送往嘴巴的半空中,细边眼镜后的眼神闪烁个不停,他唯一的反应是大声应道:  “哦?”  “你是不是不相信,”那个男人说着,掩着下巴的手套只移开了一个手指的空间,“一个人可以从自己的棺材里爬出来,可以隐身地四处游走,无视于墙垣垒壁的存在,更别说会具有恶魔般的摧毁力量?”  “我不相信,”葛里莫尖声答道,“你信吗?”  “是的,我相信,我就有这种能力!而且我有个兄弟,道行比我更高更深,他对你可是深具威胁。对你那条命,我没什么兴趣,但他可不。假如哪天他去拜访你……”  这段疯狂对话的高潮,犹如火炉里最后爆发的破裂音戛然终止——当过橄榄球选手的曼根跳了起来,而矮子佩提斯则紧张地环顾四周。  “喂,葛里莫,”佩提斯说道,“这家伙简直是疯了。要不要我——”  他不自然地朝拉铃方向指了指,但陌生人打断了他。  “先看看葛里莫教授怎么说吧,”陌生人说道,“别轻举妄动。”  葛里莫注视着他,眼中充满深刻而强烈的轻蔑。  “不用,不用,不用!听到我说的话没有?不要妨碍他,让他所完他的兄弟和他那些棺材……”  “三口棺材。”陌生人插嘴。  “就三口棺材,”葛里莫顺从地附和,“随便你说,想说几口就几口,我的老天爷!现在,可以告诉我们你是谁了吗?”  陌生人从口袋里伸出左手,在桌上放了一张污秽肮脏的卡片。看到这张平淡无奇的名片,似乎让大家稍微回复了清明神智,立时把先前的疑虑当笑话般抛除殆尽,当作这个粗嗓门的来客只是位脏帽子里藏了只蜜蜂的落魄演员——因为米尔斯念出了名片上的字样:“皮尔·佛雷,魔术家”。名片上的一角还印着“W.C.1。卡格里卓街2B”,上方另有潦草的自己“或是转交学院剧场”。葛里莫笑了起来,佩提斯则是一边咒骂,一边摇铃唤来侍者。  “原来如此,”葛里莫用拇指敲敲桌上的名片说道,“我就知道会是这么一回事。你是个变戏法的?”  “名片上好似这么写的吗?”  “哎,哎,如果这么称呼贬低了你的层级,我很抱歉。”葛里莫点头回应,笑意在他的鼻孔里如哮喘般飕飕发响,“你大概不方便玩个巴西让我们瞧瞧吧?”  “乐意之至。”佛雷出人意表地说。  他的身手快得让人措手不及。矫捷的动作看似要做出攻击,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出手。他朝葛里莫弯身绕过桌子,在众人还来不及看上一眼的瞬间,他戴手套的手已拉下外套衣领又回复了原状。不过米尔斯倒是感觉他曾露齿笑了一下。葛里莫依旧面无表情、一派严肃,只是下颚略为扬仰,所以短须上那只嘴巴看就一副不屑的半弧状。他的拇指仍轻敲着名片,但脸色却益发黯淡阴沉。  “在我离开只前,”佛雷唐突地说道,“还有个最后的问题要请教我们的大教授。很快就会有某个人在某个晚上来拜访你。一旦我和我的兄弟联手出击,我也同样会有生命危险,但我已经准备冒险一试。我再重复一次,即将有人来造访你。你是希望由我——还是让我兄弟出马?”  “叫你的兄弟放马过来,”葛里莫咆哮着,“然后去死吧!”  等佛雷猝然关上房门离去后,几人才打破呆滞僵局,开始议论纷纷起来。而这扇紧紧关上的门,而后也深深掩住了2月9日周末夜间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其余零星闪现的线索,则一直要到后来菲尔博士将薄玻璃片间的焦黑碎片组合起来时,才像拼图似的解答出来。空幻之人踏粗豪的致命第一步,就是在2月9日的夜晚,当时落雪积满了伦敦寂静的巷道,而预言中的那三口棺材也一一填满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论手法之精妙和气氛的营造技巧,约翰·狄克逊·卡尔确可跻身英语国家继爱伦·坡之后最伟大的推理小说家之列。  ——推理小说家兼评论家 艾德蒙·克里斯宾  卡尔无可争议是当今密室推理最伟大的诠释者,也许是空前绝后的。  ——著名推理理论家 霍华德·黑克拉福

编辑推荐

  其他版本请见: 《三口棺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口棺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1条)

 
 

  •   这是典型的卡尔故事模式,与他最喜欢的自己的作品惊人相似:知道内情忐忑不安的老小姐,颇为古怪的老教授,作为故事叙述视角在经历中探索前行的下一代,以及异域荒冷的哥特式背景.黄金时代作家中,卡尔与阿加莎克里斯蒂有着同样高的地位,相比之下,阿加莎的犯罪分子是阴险内心与精细预谋的组合体,而在中我们则可以领略更真实的人心在历经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后的挣扎扭转.卡尔打开了一扇"犹大之窗",使我们一窥人性深处的温暖与荒寒,悲戚与壮烈.时间这个窃贼终究会把现在纳入过去的行囊,但卡尔却总能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清新跃动的不泯童心.例如我个人最喜欢的情节之一,即佩提斯与菲尔博士的智力激荡.幽默脱俗,思维敏捷,童心未泯的老佩提斯,不正是行文言语中透着幽默讽刺,总能令我们拍案称奇的卡尔本人吗?而菲尔博士则是以切斯特顿为原型的纪念.如此一来,卡尔仅用不多的笔墨便向我们展示了黄金时代切斯特顿曾任8年主席的"英国侦探作家俱乐部"中名家济济讨论交流的盛况,令侦探迷老朋友们会心一笑.这样俯拾即是的精彩细节在他们心中留下历久弥新的深情纪念.可谓卡尔最经典的作品,在其中,热爱历史的朋友可以看到厚重的追溯;热爱哥特式小说的朋友可以找到吸血鬼的传说;热爱魔术的朋友可以一窥经典逃脱术的内幕;热爱对人性思索的朋友可以透视光明与黑暗,爱与恨的彩线如何织出灵魂的锦缎;而像我一样喜欢侦探推理的朋友更可以借其中的密室讲义融会贯通古今奇谈......---不朽的,不可复制的,不可能犯罪的奇书!
  •   “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的代表作《三口棺材》充分诠释了作者的“密室理论”,即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以至“必然”。凶手处心积虑地伪造作案现场,运用魔术手法作案,并巧妙地利用其他人的真实证词误导警方和私家侦探菲尔博士。而菲尔博士运用他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超凡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实验手段,抽丝剥茧,一步步拨开迷雾,使真相最终大白,结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又合乎情理。整个过程悬念不断、疑云密布、丝丝紧扣、环环相连,让我这个推理小说迷大呼过瘾。但该书也稍有瑕疵,凶手的作案过程过于复杂,巧合性因素过多,推理稍嫌牵强,案情的可信度受到一定影响。但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本书的精彩。作者在本书第十七章借菲尔博士之口阐述的“密室演讲”,被公认为密室推理小说的最经典的理论。
  •   第一本读到的纯粹的密室推理小说。
    夸奖下译林的书做的很精美,造型设计我很喜欢。
    菲尔博士的密室讲义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虽然有些遗漏之处,但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立法者!
    据说约翰·迪克森·卡尔的每一个密室手法,他都会亲自进行实验来验证(很敬业,很了不起,佩服!),但我总觉得本书最后的那个密室光学手法的成功几率貌似不是很大,不知他当时实验时的成功概率是多少。除去上述的疑问,这本书确实很让人动脑筋,很有意思。
    不愧为密室推理小说之王!
    想看密室推理小说的读者,那就不能错过这本《三口棺材》!
  •   欧美十五大密室及不可能犯罪榜单(爱德华·D.霍克主持埃勒里·奎因、罗伯特·艾迪、朱利安·西蒙斯等人票选)1、《三口棺材》(1935)约翰·狄克森·卡尔104分2、《地狱之缘》(1944)黑克·塔伯特59分3、《黄屋之谜/黄屋奇案/黄色房间的秘密》(1908)卡斯顿·勒胡57分4、《歪曲的枢纽》(1938)约翰·狄克森·卡尔55分5、《犹大之窗》(1938)约翰·狄克森·卡尔51分6、《弓区之谜/弓区大谜案》(1892)伊斯瑞尔·冉威尔47分7、《死亡飞出大礼帽》(1938)克雷顿·劳森39分8、《中国橘子之谜/中国橘子的秘密/中国橙之谜》(1934)埃勒里·奎因35分9、《九九神咒》(1940)安东尼·布彻30分10、《孔雀羽谋杀案》(1937)约翰·狄克森·卡尔22分11、《王者已逝/国王死了》(1952)埃勒里·奎因20分12、《秘密穿镜而过/犹在镜中》(1950)海伦·麦克洛伊19分13、《爬虫类馆杀人事件》(1944)约翰·狄克森·卡尔28分14、《太多魔术师》(1967)兰道·贾瑞特13分15、《无形之绿》(1977)约翰·史莱德克13分
  •   卡尔确实是解密密室推理的第一人,此本书中的两段不可能犯罪的精妙确实让我很吃了一惊。竭力推荐喜欢密室推理的书迷购买此书。
  •   这本书在各个推理小说排名上一直高居榜首,把密室杀人、不可能犯罪集为一体,还提出了理论。
  •   卡尔真不愧为黄金时代三巨头之中的密室之王,单凭菲尔博士的一篇密室讲义足可以笑傲群雄。
  •   三大家的神作,的确很神!大概日本的岛田大神就模仿了卡尔的风格吧(创作风格大胆、作案手法离奇、最终解密不说为什么),我觉得卡尔作品比奎因的高出很多,属于真正的扣人心弦,有浓浓的英国幽默味,同时伴有诡异的哥特小说氛围,核心诡计已经彻底到了人鬼莫测的巅峰地步!不读到最后一页根本无从揣测。。。
  •   卡尔的代表作,极度奇幻氛围的密室杀人。以前就很想读,但苦于买不到书。
    等书到了却没时间读。
    终于读完了,两个字形容,震撼。
    不剧透的说。
    ps没中不足的是书到的时候有点褶皱了。。。
  •   著名的卡尔的密室理论就出自这本经典!
  •   特别是里面的密室推理讲座,太精彩了!!
  •   很不错的一本密室经典小说,值得一看。
  •   约翰迪克森卡尔的代表作品
  •   仅凭死者临终前的只言片语就推测出了死者生平的大概,作者实在是太具巧思了!一片狼藉的现场,无法收拾的局面,在侦探的娓娓道来中原来是如此简单~真是大呼过瘾!是推理界的无冕之王!!
  •   话不多说,推理排行榜指明了一切...
  •   喜欢推理。
  •   赞!属于侦探小说的普及读物吧
  •   不可多得的小说!很强!
  •   书一到手后,立刻就读了起来.情节吸引人,不过翻译的却差强人意,算是这里的美中不足.
  •   刚开始会有点累,但随着情节展开会渐入佳境,确实经典
  •   书的内容非常好看,情节精彩
  •   早就听说了,一直想找到,终于到手了。经典啊!
  •   经典中的经典,不解释...
  •   虽然书角有点不平整、书看起来有点旧,
    但书很好看,整体比较满意!
  •   送人的,人家爱不释手,谢谢了!
  •   从头至尾我的神经都处于极度兴奋状态。
    语言流畅而富有逻辑性,不愧为经典
  •   是一部要很好耐心,慢慢读的好书
  •   故事很不错..不过要耐住开头的寂寞
  •   还不错~~发货的速度很快,物流业好
  •   很好看、很经典的一本书啊
  •   太精彩了!!!
  •   看起来好爽啊新书的感觉虽然还没有看但这可是经典呐应该不错吧
  •   精典强大
  •   的确,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
  •   挺久前看的了,印象里记得看完后挺爽快的吧,虽然还是那个让你意想不到的结局,不过话说回来,貌似凶手人选一般推理小说都会选成那个人,那个最不可能,但又最顺理成章,意料之中的人。难道成了推理的模式了?
    还是不错的,这个是卡尔相当有名的一部作品了。里面一些细节推理还是挺让人心满意足的。
  •   三口棺材,密室悬案的开山之作,不愧为经典!
  •   书看完了,曲折离奇的情节,不可思议的结局,实在堪称密室犯罪中的经典。作为欧美十五大密室及不可能犯罪榜单之首,该书确有其过人之处,但也不能说十分名副其实,部分情节巧合性太多,整体稍嫌牵强。此外,该书的翻译比较一般,不能说差,但是也没有十分出彩的地方,有的字句比较生硬。不过书中塑造的菲尔博士形象我倒是很喜欢,喜欢密室推理的同志不妨一看。
  •   谁是第三口棺材?非卡尔迷可选择性阅读。
  •   哎,也许因为我是推理入门的高中生
    这书多少让我有些费解
    巧合太过多了。但是密室讲义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
    啊,,翻译让我非常抑郁,弄得整本术都不够味道..
    不够呢,还是值得一看。毕竟是密室推理排名第一的书吖~!
    诡异气氛渲染很好,很能抓住读者心理呢
    推理和魔术一样,揭秘了难免失望
    但过程真的很赞。。
    嗯,除了翻译..幸好犹大之窗翻译不错。。顺便捧捧犹大之窗
    嘿嘿。。
  •   如何使秘书看见案发前门口是三个人的?没有明白。
    不过,教授的密室讲义确实不错。
  •   看这种老式的本格推理小说,要有足够耐心,看完后会有惊喜。
  •   作为卡尔的代表作,其作案手法的确十分高明.书本身也算是精装版.十分不错.
  •   向卡尔致敬!
  •   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金田一那种机关密室啊
  •   整体构思巧妙,真没想到是这么个结局,只是通篇下来总有种看会儿就走神的状态,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怎样的,但可以说是侦探小说中不错的一本。
  •   经典之作先买入攒着再看
  •   质量好好,内容也不错
  •   但是很容易猜
  •   内容不错,书的印刷质量不太好
  •   a-b-c-D----D----DD----DDD-----删吧---DD------PS精神正常的人请略过此贴精神不正常的就删了此贴一如你之前做过的那样----
  •   翻译不过关啊……
  •   听说很好看,所以买了,现在书刚到,还没有看过,很期待是否真得很好看。。。
  •   本书如同魔术一般,并不是说它的杀人手法像魔术一样,是它和魔术有一个特性,当你不了解真像时,你会觉得这一切不可思议,完全的不可能手法,实在太精妙了。可是一旦知道了杀人手法如何完成之后,你会发现,所谓的2场不可能犯罪都是由偶然和巧合所融合的。其实凶手和死者都没有刻意去塑造过这种不可能犯罪,结果他们是被极低几率的偶然性所杀死,所构成的。所以看过程你可能会惊叹,但是解谜之后觉得并没什么奇特的,解谜之时也是本书的精彩完结之时。我本人在这点上更喜欢日本的本格派推理,解谜之时,你会惊讶于诡计的庞大和凶手的天才之处,而不是由巧合构成的推理,只是结果离奇,但过程犹如买彩票的几率。可能日本的推理给人感觉太过于诡计,不够真实,但这正是我喜欢的推理,相比之下,本书的诡计就要小了很多。记得这本书是世界密室第一,而第四黄色房间的秘密我也看过了,比这个更多巧合,更加无聊,我想,所谓的密室排名是欧美杂志排的名吧,因为我实在没在欧美作品上看到过多的亮点。
  •   在作者生的年代,推理小说一流,现在就觉得它节奏慢了。
  •   书的情节设计没得说,可以蹩脚的翻译让书的可读性大打折扣。
  •   当当网太可耻了,承诺2日办理上门退货业务,居然拖延数日不予办理,数次投诉也不给予解决问题,理由是打印机故障无法打印退单。可笑的是:前后2个退单,都以相同的理由延迟退货,而且上一个退单延迟办理后(退单打印出来了,打印机修好了),第二个退单又无限期的延迟了,难道说打印机又坏了吗?当当如果不想顾客退货,就不要承诺,承诺了不做,就是违约,给我们造成损失,也同时让我们对当当网失去了信任。太让人失望了。**网比你们强太多了。
  •   中学生打发无聊时间书籍
  •   “范达因推理小说二十条守则 ”的第一条:“一、必须让读者拥有和侦探平等的机会解谜,所有

    线索都必须交代清楚。”

    虽说我不认为写推理一定要遵守这个准则那个准则的,但是我此时时刻真是无比认同以上那点。

    但是,我不得不说此本书用一种敷衍的态度隐瞒了线索,而隐瞒的那个线索又非常关键,甚至让整

    个案件都颠倒了,而读者是不可能想到那一点的......(说多了又怕泄底),这实在让人恼火。

    好吧,气头上的我报复性的打两颗星
  •   书比较薄,看了下内容,放在家睡觉呢
  •   没看完,放下了
  •   但是显得太老套太稚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