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细部设计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镌,莫天伟 著  页数:287  
Tag标签:无  

前言

  “细部设计”指的是什么?我理解就是在充满了技艺的打样和营造过程中对形态联结与技术构成的经营。“营造”是建筑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重要的本体特征,对这一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形成更本质意义的建筑设计方法和建筑教学思想。而细部设计是“营造”活动的重点,正是通过细部的操作过程,我们将富有灵感的想象与严密的工程技术相互转化、融合起来。“营造”细部是对形态的操作,强调一个动作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细部的联结使“营造”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种类,如歌唱、舞蹈,是一种必须在操作的过程中才能进行、必须在营造的过程中才能体验的独特的文化样式。  “营造”的意义近于tectonic,据弗兰普顿的研究,tectonic(“构筑”“建构”)一词源于希腊语tekton,意为木匠、营造者,后又延伸出“木匠承担诗人的角色”……而archi-(权威人物)加tekton形成拉丁语architectus,便是“建筑师”的由来。按这几层意思,构筑的确很像歌唱、舞蹈,是匠艺与诗意的融合,所以叫做“建造的诗篇”。  在中国的传统中,经营细部很强调营造性特征,认为是建筑建造与表达的结合;而现在,我们首先将其作为符号的表达而生成的,往往割裂了原本建造与表达的关系。中国工匠中至今流传的语言,如“一丈高,不见糙”“远看色,近看花(肌理)”,等等,都是讲细部操作的,应该接近这种“建造的诗”。我们现今越来越少地注意这些“诗”的话语了,使建筑历史文化的保护只剩下形式外壳。如果我们真正把建筑看作一种文化形态的话,那么将建筑细部看成“营造诗”或将它看成符号,真是有着本质和本体上的区别。就建筑的特征性来谈文化,那么建筑就只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了,是必须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的“构筑”文化,这样,随意性就小。就如将文学形象雕成像,换了一种文化样式就不行了,每一种文化样式有特征性,就有局限,建筑也是这样。细部设计便是建筑的营造活动中最具特征的部分,细部联结是营造的重点部位。

内容概要

“细部设计”指的是什么?作者理解就是在充满了技艺的打样和营造过程中对形态联结与技术构成的经营。“营造”是建筑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重要的本体特征,对这一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形成更本质意义的建筑设计方法和建筑教学思想。而细部设计是“营造”活动的重点。 本书在原版基础上,对图片更换、增加累计400余幅;同时针对“细部设计的原则”和“细部设计的手法”这两个章节增加了新的有说服力的例子。还利用新增补的“建筑表皮与当代荷兰细部设计”等章节,对当前建筑细部设计的一些趋势进行了讨论。

作者简介

  莫天伟,全国高等建筑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创作与理论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住宅发展局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近年教学与科研成果:出版教材、专著、译著5本。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0项,发表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第一版序细部的设计营造的重点操作的欢娱绪论第1章  细部的缘起与意义  第一节  细部的缘起    一、细部的起源    二、细部的演变  第二节  细部的感知性    一、人体与尺度的建立    二、细部对尺度的感知功效  第三节  细部的意义    一、象征性    二、关联性第2章  细部的产生部位  第一节  三类联结部位    一、功能性联结部位    二、结构性联结部位    三、形态性联结部位  第二节  细部设计的重点部位    一、构件的穿插处    二、材料的接头处    三、形体的转折处    四、色彩的过渡区    五、形状的变化处    六、新旧的衔接处第3章  细部设计的原则  第一节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关系    一、细部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    二、细部的民族性问题  第二节  部分与整体的协同关系    一、部分与整体的相互作用    二、统一的两种途径  第三节  施工与构造的制约关系    一、细部设计的实践性    二、细部节点系统的开放性——对标准化问题的讨论第4章  细部设计的手法  第一节  细部设计中相似的概念和类型    一、呼应    二、重复  第二节  细部设计中对比的概念和类型    一、夸张    二、变异    三、微差  第三节  细部设计中相似与对比的对象    一、形式    二、材料    三、颜色  第四节  细部设计中手法的综合运用    一、对比手法    二、协调手法    三、淡化手法第5章  建筑设计中细部的定位  第一节  细部垂直向度的定位    一、对既有传统的不同理解——京沪两地建筑细部的比较    二、对外来事物的不同态度——西班牙与广东两地建筑细部的比较    三、从传统走向未来  第二节  细部水平向度的定位    一、细部情感的外在表现:夸张—平庸    二、细部情感的气质表现:古典—现代    三、细部情感的内涵表现:精神—世俗第6章  建筑表皮与当代荷兰细部设计  第一节  当代荷兰建筑细部设计    一、当代荷兰细部设计潮流    二、当代细部设计的几种手法  第二节  建筑表皮(表皮建筑)    一、表皮建筑表皮    二、编织的表皮    三、重复的表皮    四、透明的表皮    五、极少主义的表皮表皮建筑结束语附录  中外人名对照表  建筑名称对照表  插图出处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 细部的缘起与意义  建筑中为何会有细部?其作用与意义又何在?细部又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都是研究这个课题时应该最先解决的问题。只有对细部的产生和发展及其意义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才有助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下面我们将从细部的缘起、细部的感知性和细部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考察这个问题。  第一节 细部的缘起  “缘起”一词在汉语中有两重含义:一是佛教中指一切事物必须具备种种因(原因,直接原因)、缘(条件,间接原因)而后生起。佛教认为宇宙人生的种种现象皆在关系中存在,无独立的个体;亦因关系的演变而分离或消失。二是泛指事物的起因。可见,“缘起”一词强调的是事物与内在关系之间的一种动态联系。研究细部为何产生,我们就必须探寻这“内在关系”的产生和演变。  一、细部的起源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特有的“彩画” (图1—1),其产生的根源是为了保护木材免受虫蛀而在结构的露明部分施以油彩。保护木材这一功能体现了“彩画”的起源与意义,其次才涉及美观的问题,也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单色的油彩,而后才出现复色的图案。同样,两河流域下游的古代西亚建筑,其外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色彩斑斓的饰面,其原始动机也是为了保护墙面。因当地多暴雨,人们在砌筑时为了保护土坯墙免受雨水侵蚀,趁土坯尚潮软之际,在建筑的重要部位嵌进长约12cm的圆锥形陶钉。陶钉的底面涂成红、白、黑三种色彩,密密地挨在一起就组成了各种图案,形成所谓的陶钉饰面(图1—2)。而后,人们又改用沥青作为防水材料,陶钉逐渐被淘汰了。但为了保护沥青免受烈日的暴晒,人们又在其外面贴上各种颜色的石片和贝壳,形成斑斓的装饰图案,从而将早先用陶钉作大面积彩色饰面的传统给保留了下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建筑细部设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9条)

 
 

  •   介绍细部设计的书较少,这是比较全面的一本了。
  •   深入学习建筑设计,需要从整体到细节,从功能到形式,到表皮,还可可以,慢慢看完再来补充评论
  •   写的很系统,很好
    作者对细部研究很深入
    买了不少同济大学老师出的书
    这是为数不多值得细看的书
    很好的书
  •   还没看完,书很好,可以培养对建筑的敏感,也能了解一些处理手法,让建筑从贫乏中解脱出来
  •   听完莫天伟老师的讲座,我是冲着莫老师去的!后来才知道作者还有陈老师!
    书真的不错!对于初学建筑的我帮助蛮大的!听我的,买了不会后悔!况且本身这本书也蛮便宜的!在此感谢两位老师!
  •   细节设计,还不错的一本专业书籍
  •   里面有好多优秀设计案例 可以看看
  •   同济大学莫老先生的著作,是学习建筑结构必备参考书。
  •   很喜欢这本书 内容丰富
  •   还没仔细看,不过应该还可得。
  •   一直忘了来评论,不错的书
  •   总体看还可以
  •   书好,速递的师傅态度好,谢谢。
  •   内容更新不多
  •   这是一本必须要读的莫天伟的
  •   毕竟上老师的课,总要顶一把。
  •   本书不是古建细部设计。我是买错了。
  •   作为一本细部书,在中国已经很好了,目录有次序文章也有条理,但是我感觉里面很多内容都是从别的参考论文中拼接起来的,文风前后有点不一样,总体来说是好书
  •   好书,做活动买的,是建筑从业者的好的参考书
  •   还是不错的书,可以看看
  •   专业创造价值、、、
  •   内容挺多。知识的结构也分得较清晰。
  •   读读还是不错的
  •   同学推荐的书,应该不错
  •   书可以的,推荐大家看看。。。
  •   说得多,具体的少。还是空洞!
  •   概翻了翻,没太吸引,再细看看吧,再说
  •   只是文字有点多
    读的我累死了
    不过认真读下去很有收获
  •   图全是黑白的 你要别人怎么看细部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