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命运的人生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凯尔泰斯·伊姆雷  页数:191  字数:148000  译者:许衍艺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个复杂多变、充满巨大冲突的世纪已然过去。这个世纪里,人们的心灵中前所未有地弥漫着希望与失望、乐观与悲观的情绪;这个世纪的文坛,也因此空前地喧哗与骚动,文学作品数量繁多,审美倾向丰富多彩,思潮流派更替频繁。  文学即人学。当下读者全面认知20世纪和彼时文学情状的需求正在增加,作为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译介的专业出版机构,我们希望以必要的责任心,翻译介绍更多更好启迪民智、打动心灵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实现对人,特别是对其精神取向的尊重与关怀。是以译林出版社精心推出“20世纪经典”,从对20世纪世界文学的整体回望出发,遴选百年来的文学名著翻译出版,以供热爱文学的读者及各界人士丰富学养、陶冶性灵之需要,并力图借此实现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一己之力。  20世纪文学史上作品异彩纷呈,作家灿若群星。“20世纪经典”旨在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选择在文坛已有定评且契合社会现实与人的心灵需求的作品,使丛书的每一选篇日久弥新、传之久远。出于对翻译出版现状的认真思索,我们在遴选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中译本的译文水准,无论名家新人,均以实力取舍。译林出版社努力以披沙拣金的态度,为读者献上品位高尚和质量一流的翻译作品。在整体装帧的庄谐雅俗上,也尽量考虑现时读者具有共性的需求。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自身水平所限以及选目因海外授权获得与否而受影响,这套丛书的不足之处恐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海涵。“20世纪经典”的书目将是开放性的,我们热诚期待读者的评判与指正,帮助这一志存高远的事业高质量地进行下去。

内容概要

《无命运的人生》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的代表作,是他根据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1944年春,布达佩斯的十四岁少年克韦什·哲尔吉在上班途中被抓到集中营。从奥斯威辛到布痕瓦尔德,再到蔡茨,老实、乐观的哲尔吉和大多数犯人一样自然地适应着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直到后来身体严重衰竭,丧失求生的意志。    小说采用的同步叙述方式隔绝了后来的认识水平。在主人公天真、平静的讲述中很少有对当时情景的解释、评判。在他的眼里,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都很自然,尽管环境恶劣,但也并非没有幸福的时光。正是这一类题材通常所需要的道德愤慨和形而上之抗议的缺席,反而使作品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真实感。

作者简介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 )匈牙利犹太作家,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4岁被纳粹投入集中营,1945年获救。1975年,以他在集中营的生活为背景的处女作《无命运的人生》出版,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它与长篇自传体小说《惨败》和《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哭祷》通常被称作凯尔泰斯大屠杀小说的三部曲。另有《英国旗》、《苦役日记》等中篇小说。他的演讲和随笔被收理成《作为一种文化的大屠杀》、《行刑队再次上膛前的瞬间静默》以及《被放逐的语言》等集子出版。 
凯尔泰斯的作品尽管内容各不相同,但实际上都从各个不同角度传达着同一个主题——大屠杀。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探索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在人类屈服于社会强权的时代个人如何继续生活和思考。

章节摘录

  今天我没有去上学。也就是说我去了,但只是去请求班主任允许我回家。我把我父亲的信也交给了他,信里称“家中有事”,请老师准我的假。老师问,家中到底有什么事?我告诉他,我父亲要去服劳役了。他便不再追问下去。  我没有回家,而是匆忙朝我们家店铺的方向赶去。我爸爸说,他们在那儿等我。他还补充了一句,要我快些,因为可能会需要我。事实上,他是因此才请求学校允许我回家的。或者也有可能,是为了让我“在他背井离乡前的这最后一天待在他身旁”;因为这句话他也说过,不过,是在另一个时候。他对我妈妈说过,我记得,是在早上他给她打电话的时候。要知道,今天是星期四,在每周的这一天还有星期天,严格地说,我的下午是属于我妈妈的。但我爸爸告诉她:“我今天无法让久尔考到你那里去。”这时他提出了这个理由。不过,也有可能并非如此。由于昨夜有空袭警报,今天早上我有点儿困,或许我记错了。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说过这句话。如果不是对我妈妈说过,便是对别人说过。  我也和我妈妈说了几句话,我已经不记得说的是什么了。我觉得,她似乎有些怪罪我,因为当时有我爸爸在场,我不得不简短地和她说话:毕竟今天我应该照顾他的心情。我已经打算出门了,我的后妈又在前厅里和我讲了几句私密的话,当时只有我们两人在场。她说,她希望,在这样一个对我们来说如此不幸的日子里,“她也能够看到我有得体的表现”。我不知道对此该说些什么,所以就什么也没有说。但或许她误解了我的沉默,因为她当时马上接着说道,她这番提醒的目的并不是要触动我敏感的神经,她知道,那是多余的。因为她相信,作为一个即将年满十五岁的大男孩,我能够掂量出我们所遭遇到的打击的分量。我点了点头。我看到,对此她就已经满足了。她还抬起手朝我这个方向做了一个动作,我已经开始害怕了,她该不会是想拥抱我吧。但后来她还是没有这么做,只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声音有些发抖。我发现,她的眼睛也湿润了。真令人难堪。随后我就可以走了。  我步行着从学校向我们家的店铺走去。这是一个明净、温和的早晨,尽管现在还只是早春。我原本打算将衣扣解开,但转而想到:轻风会把外套的前襟吹得翻转过去,盖住我的黄星,那样是不符合规定的。如今在有些事情上,我得考虑得更周全些了。我们的木材储藏室就在附近的一条小巷里。一道陡峭的楼梯把我带到了下面的一片昏暗中。我爸爸和我后妈都在办公室里:一个狭小的、有着鱼缸式照明的玻璃鸽子笼,就在楼梯旁边。许特先生也和他们在一起。我刚认识他时,他还是我们家雇佣的会计,也是我们另外那个露天仓库的保管员,现在那个仓库已经被他买了去。至少我们是这么说的。因为许特先生在种族方面完全没有问题,他不戴黄星,而所有这一切,据我所知,实际上只是一种商业把戏,为的是让他看守住我们在那里的财产,还有就是,在此期间我们也不至于完全失去收入。  但我和他打招呼的方式还是与从前有些不同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现在的地位毕竟比我们的高;我爸爸他们对待他也比过去更为注意。然而他却反而继续坚持称呼我爸爸为“老爷”,称呼我后妈为“亲爱的、尊贵的夫人”,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也从不忘吻她的手。他和我打招呼用的也是过去那种半开玩笑的声音。我的黄星他根本没有注意到。随后我就待在了原地,在门旁边站着,而他们则接着忙他们的。我发现,我的到来似乎打断了他们的讨论。一开始,我并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我把眼睛闭了一会儿,由于上面的太阳光的缘故,这会儿我仍有些目眩。在我睁开眼睛之前,我爸爸说了些什么,许特先生。在他那棕色的圆脸上——他蓄着细窄的髭须,两颗大白门牙中间有一道细缝——到处跃动着橘红色的光圈,好似溃烂的脓包。下面的一句话又是我爸爸说的,他的话里提到了什么“货物”,它“最好”由许特先生“马上带走”。许特先生没有表示异议;于是我爸爸从办公桌的抽屉里取出了一个包裹,用绢纸包着,还扎了细绳。这会儿我才看清那到底是什么货物了,因为从它扁平的形状上我立刻认出了那包裹:里面包的是盒子。那盒子里装着我们家重要的首饰细软之类的东西。我甚至认为,他们恰恰是因为我的缘故才称之为“货物”,以免我认出它来。许特先生立即把它塞进了公文包里。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没什么荒谬是我们不能够自然地生活于其中的。  ——《无命运的人生》  我们将强加给我们的决定当成一种事实自始至终地生活于其中,而不是生活在我们自己的(相对的)自由所带来的必然性中,我便称之为无命运。  ——凯尔泰斯·伊姆雷  他的作品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的痛苦经历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而其自传体文学风格也具有独特性。  ——瑞典学院  应该慢慢品味——只有通过研读它的细微之处我们才能够欣赏这样一部华美而又诚挚的人类心灵的证言。  ——《华盛顿时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无命运的人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一个十四岁的男孩,某一天在上班去的公交车上被拦下来,随后便与许多跟他一样的上衣左前胸佩戴黄星的人一起,被火车闷罐车送往德国的各个集中营,直到一年后,与幸存不多的人返回匈牙利……这就是传记小说《无命运的人生》所描述的基本内容。该小说作者,匈牙利的凯尔泰斯•伊姆雷以该小说为代表作,获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是自传体小说,这件发生在1944-1945年间的事情,作者于1960年开始创作,1973年才终于脱稿,据说作者的解释是,他之所以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因为他想找到一种恰当的传达方式。显然,他找到了。这本小说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十四岁男孩的眼光在看待一切;用一种特有的迂回曲折的方式,一个男孩本身有且仅有的视野和全部所知来叙述事情的逐步发展,最独特的是,这些叙述不带一点个人情绪,更不加任何评判,正如译者序所言,“作品疏离的笔调、道德愤慨的缺席使人印象深刻”。我是看完了小说后,再回头读了许衍艺的“译者序”;这篇长达五页的序显然也是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的完全资料,同时也是对小说的一个深度解读。我只不太明白为何是“无命运”的人生,按我们的习惯,这应该就叫命运吧?生而为犹太人,又在集中营里因为许多极其偶然的因素阴差阳错地存活了下来。关于“无命运”,作者在《苦役日记》有解释:“我将什么称为命运呢?当然是悲剧的可能性。然而外部的决定、那耻辱的烙印将我们的生命挤压进了特定极权主义的一种处境中、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中,使这种可能成为虚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强加给我们的决定当成一种事实自始至终地生活于其中,而不是生活在我们自己的(相对的)自由所带来的必然性中,我便称之为无命运。”这段话狠绕,我读了无数遍以后,貌似有一点懂了。我想起了之前看的一个系列,《夹边沟记事》和《定西孤儿院纪事》,由于这两本书的过于沉重和重复,这个系列的另外一本《甘南纪事》,我暂且放下没读。翻开《夹边沟记事》,折页上的作者像就十分吓人:折页是黑的,照片的背景也黑得只有一溜亮光,作者杨显惠穿着一件白色汗衫,阴郁乌黑的脸歪着,额头耷拉着一绺头发……这本书没头没脑的,上来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全部以采访(听来的)的说法写出,看第一个故事时,我还没怎么进入情况,因为实在不能快速地从现在的生活,一下进入到书中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去。但是,不知道是第二个还是第三个故事,看得我眼泪直掉。但是这本五百多面的书有一个硬伤,那就是重复。尤其是我这种记性奇差的人,看到最后,都搞不清谁是谁了,不知哪个故事里说的是哪个人,反正事情都差不多:打成右派,遣送夹边沟农场劳改,挨饿,生病,吃草,吃人,互相帮忙掏粪,逃跑,死亡,家属探望。人物很多,背景不一,但是看下来就这么些事。我知道这样说十分不敬;但这本书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此。这其实是一件十分疼痛的事。我在读的过程中,一直在心里有个声音说,这些事就应该写进课本,让子孙后代都要知道,绝不能被遗忘,被淹没,一如日军侵华,以及德国的集中营。德国的集中营里都有收尸小组,一如夹边沟农场。据说当年的农场里,一天死几十个人是经常的事,最后不要说埋了,连丢远点都嫌费事,随便一扔拉倒。而这些人,都是各自单位的知识分子,各级领导,业务骨干。如果杨显惠也能像凯尔泰斯•伊姆雷一样,用一种“恰当的传达方式”来写这本书呢?事实上,他寻找并追踪这些当年农场幸存下来的人,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关于命运和无命运,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命运让一些人成为他们自己,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成绩好的和不好的;工作好的和不好的;婚姻好的和不好的等等。而无命运让他们进了集中营,或者夹边沟农场。
  •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敲响!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 - 1631)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这段著名的布道辞,大致可以概括我看完《无命运的人生》一书后想要表达的心情。恰如瑞典文学院在颁给此书作者匈牙利人——凯尔泰斯·伊姆雷——诺贝尔文学奖时所说的那样:作者可能传递的信息是“生存即顺应”,小说以一个十四岁犹太少年的视线游走为叙述的脉络,非常自然地道出他怎样在1944--1945年被投入集中营之后适应环境和侥幸生存下来的故事。你可能在这本书中找不到任何愤慨的言辞和激烈的评判,它不过就是少年用眼睛看到的一切、遵循的一切的纪实而已。集中营的制度迫使所有的囚犯做着自我否定的思考:或许纳粹们是对的。无论何种形式上的逃逸,还是精神上的反抗都是徒劳的,刽子手的逻辑最终具有了合理性,少年也就顺应着等待自己的死期。读者如我也只能非常压抑地配合少年,做着无望的挣扎,等待命运的必然。只是有那么一小段文字却让我潸然泪下不可抑制了:“...我辨认出了萝卜汤的香味。好不惆怅,......所有的权衡、思考、洞见和清醒的理智全都不管用了,我还是不可能误会来自我内心深处某种轻声的渴望,某种仿佛为自身的荒唐而害羞,然而却越来越执拗的悄悄话:我想在这个美丽的集中营里多活一阵子。...”凯尔泰斯对“无命运”有这样一段解释:“我将什么称为命运呢?当然是悲剧的可能性。然而外部的决定、那耻辱的烙印将我们的生命挤压进了一种特定极权主义的处境中、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中,使这种可能性成为虚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强加给我们的决定当成一种事实自始至终的生活在其中,而不是生活在我们自己的自由所带来的必然性中,我便称之为无命运。”在这本书中,这个十四岁的少年近一年的集中营生活非常真实地证实了凯尔泰斯为我们所描述的这种无命运的人生视图,并且它为我们带来的巨大震撼,也一点不亚于其他任何抨击二战纳粹罪行的各种书籍。但是当我们看到这里,经过集中营教化后的少年被解放后,在短暂地与原来的近邻进行艰难地交流之际,突然迸发出类似幸福之感的“思乡”情——对集中营的有序和纪律的怀念——的时候,就连我们都开始非常讶异而混乱起来了。如果说少年不具备成年人的反思能力,没有办法为这段荒诞的人生做一个深刻的总结,那么作为成年人的作者为什么还在继续用这种疏离的笔调着力续写着带给少年的这种错乱的“幸福”感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今天,就在此刻,我一下体悟到了作者的真实意图:作者当然不是在传递这样一个形而上的“生存即顺应”的信息,他更多的是在呼唤似乎已经远离残酷种族屠杀的现代人的记忆,他怕我们遗忘了过去,因为那样悲惨的过去其实一直与我们“与生俱来的顺应”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记住这个惨痛的教训,不应该忘却历史。即便是一个少年的命运,一个微不足道的无命运的人生,都值得我们深切的关怀,因为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荒诞。那些用废弃电池养育菜田的菜农、用地沟油做餐馆的奸商、用纳税人的钱吃喝玩乐的贪官、用屠杀镇压平民抗议、用战争取代和平的疯子,他们有没有想过:丧钟为谁而鸣?我们是否有勇气警醒过来,反抗顺应,因为它就为你敲响。
  •   凯尔泰斯伊姆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喜欢小语种国度的作品,觉得他们的思想里有更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诚如凯尔泰斯·伊姆莱,因此重点推荐朋友阅读。
    许先生几年前的那个译本,实在不敢恭维,这次的修订本粗看之余还行,具体的好与坏得对比才知道。
    匈牙利语的文学翻译者不是太多,余泽民的译本非常之好。
    (我的语言天赋貌似还行,不知道哪里有学习匈牙利语的资料买,汗一下!)
    喜欢文学的朋友,QQ2625 7388,我们或者能够聊聊。
  •   很少有看过一本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如此冷静,并非写一些残酷的画面,而是极其琐碎,日常的生活,但悲情已经蔓延出来。这本书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还原的是一个真实的,无距离的囚禁生活。
  •   犹太人不会忘记那些恶梦般的日子,作者亲身经历了集中营的恐怖岁月,时间冲淡不了那些时日的感受,他从亲临者的角度让我们深思……
  •   看过不少关于犹太人在集中营的书,夜,鼠族,这本书的视角有些特殊,也值得一看,但不如那几本
  •   命运没商量!
    在无法选择的命运环境下,所能做的就只有生存和适应!
  •   平凡的文字中细腻的透露出伟大的情感和意志,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   之前那本是伊姆雷刚拿诺奖的时候仓促翻译的吧,这本是修订的版本,应该会好一点
  •   书不错,上来就感觉主人公很像加缪《局外人》里的主人公,不过语言一般哦
  •   朴实的语言,无需太多的点缀,把一切叙述的自然而然,让人心疼,很棒很棒的书。
  •   2000到2010,少有的女性得主
  •   很好的书,到货时,包装有点开裂,但书无损
  •   书是正版,很喜欢,就是有两本书被弄脏了
  •   推荐阅读内容很好大家可以看一下
  •   看看二战的沉思。
  •   早就想买了,呵呵
  •   还没看,但是外观纸质很好
  •   这就是所谓机械的力量吧
  •   作为得到诺奖的匈牙利作家,他对大屠杀和集中营经历的奇怪感受和态度让许多人都无法接受,但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他有权力作出自己的选择。
  •   小说的情节很好,作者对于苦难所呈现出的状态令人深思,只是翻译的差强人意……
  •   作者写的不错,是本好书,就是有些读不懂,需要多读几遍
  •   收到还没来得及看,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   这书不错,还是挺好的
  •   还没有看,不过感觉很不错
  •   主要是视角比较新
  •   没经过作者这样的经历,我看了觉得很无聊。看了一半就放弃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