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章段今解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  作者:罗尚贤  页数:328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篇人才学专论,又是社会改革的方法论,主旨在“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  在社会改革中,如何对待人的问题,是改革成败的首要关键。老子认为,对于那些“失道者”和“不善人”,也就是贵族分封制度的代表人物,应该抱“救”的态度,而不应抱“弃”的态度。他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应有厌弃,正如物无所弃皆为财,凡人也都是材,都对社会有其用。即使对于旧制度的代表人物,“躁则失君”了,也要把他们引导向光明,不能抛弃他们。总之,改革者必须团结人,尊重人,而且在团结、尊重人的问题上,首先要突出“恒”字,恒者,普遍也,必须普遍地尊重人,救助人,团结人。  其次要突出个“善”字。文中所举五善,皆喻“救人”的方法:一无迹达,无迹可寻,说的是潜移默化而不以救者自居;二是无瑕谪,无可指责,说的是通情达理,以情动人,以理曳明;三是不用筹策,说的是要了解对象的生活现实,所处环境等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是讲善闭,说的是纠正某种错误,改革某种弊端,要使人口服心服,自觉自愿,无可悔反。五讲善结,说的是对人要以诚相待,同心相结,密不可分。若有此“五善”,则堪称“善救”。老子强调这样的“善”,诚是为了既达到社会改革的目的,又不造成社会的大震荡,以开拓人间和谐的新世界,这是老子学说中一以贯之的思想。  老子进一步讲到了“善人”与“不善人”相反相成的道理,认为善人既可做人们的老师,而不善人也有他的教训可供善人们借鉴。作为人,既要尊重老师而效法之,也要爱惜借鉴而警己,方能成为得道君子。否则,即使是聪明的人,也会误入迷途的。对比那些忌贤妒能或落井下石者此论实可流芳百世。  如果说,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奴隶社会里,老子的这些论述有点过于天真的话,那么,今天读来,倒是让人感到有些亲切了。

内容概要

  《老子章段今解》一书总结了大道社会实验的经验,吸取了当时中国、印度和波斯西方文化的精华,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杰作。《老子章段今解》分十二章,重新整理老子思想体系。每章前加简要说明,以便阅读,并依前人所分,作81段。

书籍目录

序/1帛书老子章段校释道经/3第一章 道论概述(1—6段)/3第二章 人生与社会(7—13段)/22第三章 识道与行道(14—18段)/38第四章 官学与新学(19—25段)/53第五章 社会革新的基本道理(26—31段)/77第六章 大道改革的基本措施(32—37段)/95德经/110第七章 德论概述(38—44段)/110第八章 道德与政治(45—49段)/132第九章 人生的本真与尊道而贵德(50—56段)/145第十章 矫正天下的总体设计(57—62段)/166第十一章 大道改革的指导思想(63—71段)/182第十二章 唯道主义的改革宣言(72—81段)/205校订老子原文/227附录:帛书《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书乃《老子徐氏经说》/241一、认帛书《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书为《老子徐氏经说》的主要理由/241二、帛书《老子》乙本卷前佚书不是《黄帝四经》/242三、从以“黄”代“老”至“黄老”并提/244四、评所谓“黄‘老“分流/245五、《老子》“经”的有关思想脉络/248六、徐氏“说”与老子“经”的联系及其时代印记/25l老子道学体系第一章 人类智慧之巨星——从“老子天下第一”到当代智士的共同仰望/259一、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259二、“老子天下第一”考:“唯道是从”与“唯命是从”之争/26()三、大道之邦的建立,引发“极乐世界”和“理想国”的产生/262四、老子西行传道到地中海/263五、毕达哥拉斯和老子/264六、欧洲思想家向“中国寻求真理”中的老学印记/265七、严复的比较研究和当代欧美智士的神往/265第二章 和谐生衍的哲学——唯道主义的哲学体系属古典辩证唯物主义/267一、开拓哲理的“道”/268二、从具体到抽象的“名”/270三、“无”和“有”与万物的奥妙/271四、“有无相生”与“当其无有”/273五、“动而愈出”与“清静无为”/274六、“有物混成”的状态与趋势/275七、“大”——万物生衍的程式/276八、“和”——万物生衍的本性/277九、“得一”与“无为”/278十、“玄牝”——“天地之根”/280十一、“彻望”——“实事求是”的得道方式/283第三章 幸福人生的真谛——以其无私而成其私,尊道贵德而享天年/286一、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繁衍/286二、人生旅途的自然过程/288三、道之真伪与德之上下/290四、“是故不欲碌碌如玉”/292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293六、“以其无私而成其私”/296七、上德无为而无不为/298八、崇高的德行与公德的树立/302第四章 “玄同”的理想社会——玄妙协同拓天下唯图人间真善美/309一、“玄同”——符合天道的人道/309二、协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311三、“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313四、“以道立天下”—一大道制度的设计/314五、“行于大道”的突破策略——“小邦寡民”/315第五章 老子道学的当代启示:和生文明时代——数千年痛苦对抗的历史当结束地球村和谐生衍的文明在涌现/319一、工业文明正迅速走向衰落/319二、两种生态失衡催促着和生文明的涌现/321三、两大公害的出现说明文明更新的紧迫性/322四、和生文明发展的关键是和生哲学的共识/323

章节摘录

  前面讲了识道的纲纪和行道的楷模,此段便讲识道与行道的统一。强调在识道基础上行道,因而先讲了识道的两个要领:第一是“致虚,极也”。识道要穷根究底,不能一知半解;第二是“守情,表也”。把握事物,要抓住其特征。事物的特征,是表明事物之所以是如此事物的标记,是去粗之后所取之精,是表明事物本质的东西。故“守情,表也”,是说把握事物,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掌握其本质并洞察其发展变化的固有规律。讲了识道的两个要领,便讲行道的必然逻辑及其意义。  对于这段的解释,历来分歧较大。争论的焦点,在“致虚”与“守情”。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述他父亲司马谈的《六家要旨》,其中论道家说:“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又说:“虚者,道之常也。”这段话是对“致虚,极也;守情,表也”的最好阐释。按司马谈的看法:“虚”就是“常”(恒),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要真正掌握这规律,即认识其中道理,则要有穷根究底的精神。要真正做到穷根究底,则要求不带主观成见的倾向(“无成势”),人不带任何框框(“无常形”),只能坚持从事物本身出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握实实在在的事物(“不为物先,不为物后”),这样就能“究万物之情”,亦即“守情”。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是为了能驾御事物(“能为万物主”)这就是在充分认识事物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虚无为本”)遵循其客观规律,从而驾御它,为人所用(“以因循为用”)。这种论述,反映了西汉早期学者对老子学说的精确认识。  汉初“崇黄老之学”,大显奇功。因为比较尊重客观规律,所以能使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文帝、景帝尝到了甜头,乃至景帝将《老子》书“改子为经”,并“敕令朝野悉讽诵之”(参见马叙伦《老子校诂·老子称经及篇章考》),造就了老学的大普及。但到汉武帝时,这个武夫皇帝,不尊重客观规律,而要为所欲为,自然就要排斥以老学为主的“百家”,而独尊“有以为”的儒家了。人们都知道,武帝中期后,西汉开始走下坡路,虽有“昭宣中兴”,到成帝时已走向迅速没落。

编辑推荐

  《老子章段今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哲学体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当代科学思想越来越走近老子,当代世界发展果不离老子所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子章段今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