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起源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  作者:利普斯  页数:373  字数:312000  译者:汪宁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一部简明的远古文化史。征引了大量民族志和考古学的材料,探索各种生产活动、日用器具、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起源问题,内容涉及远古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本书在人类学著作中脱颖而出,非徒满足一般人对各种事物起源问题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而在于其他众多方面:作者目光所探,遍及世界每个角落,在此基础上,公正地指出,世界各民族对人类文化都作过贡献,且贡献之大小,非关当今格局;

作者简介

利普斯(Julius
E.Lips,1895-1950),德国著名人类学家,长期担任科隆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教授,科隆民族学博物馆负责人。1934
年定居美国,任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非洲及加拿大地区的印第安人进行过长期调查。战后回到德国,在莱比锡大学任教,直到去世。莱比锡大学成立了以他命名的“利普斯民族学和比较法律社会学研究所”,对这位卓越的人类学家表示崇敬和纪念。
译者:
汪宁生,1930年出生于南京,原籍江苏省灌云县。早年毕业于北大,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云南民族大学历史系主任,考古学和民族学教授,民族研究首席科学家,曾获美国著名的罗氏奖金,曾受聘担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和美国费城人类问题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名字被列入《世界杰出人物索引》、《世界五千名人录》和《中国文化名人大词典》。代表作《几个南诏城址的考察》发表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一生所作,重要论著约100万言,大都收于《汪宁生论著萃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家和家具?
第二章? 迷人的装饰?
第三章? 最早的机器人?
第四章? 友好的大地?
第五章? 发明和早期手工业?
第六章? 生活愉快?
第七章? 陆路和水路交通?
第八章? 丛林中的华尔街?
第九章? 从信号鼓到报纸?
第十章? 无书的教育?
第十一章? 表演开始?
第十二章? 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
第十三章? 巫术和不可知的力量?
第十四章? 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故事?
第十五章? 人生旅途的终结

编辑推荐

300余幅原版手绘插图、版画重新修正,揭示万物之源。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曾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和美国费城人类问题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王宁生主持翻译。    一部关于文化人类学的综合性著作,自出版后,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风行亚、欧、北美诸洲,在人类学著作中,极负声名。    利普斯所著的《事物的起源(简明人类文化史)》以人类最为措意的家和家具开始,征引大量民族志和考古学材料,探索各种生产活动、日用器具、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起源,内容涉及远古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堪称一部简明的远古文化史,诚如本书原有副题——《人类文化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事物的起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0条)

 
 

  •   简明穿越手册

    目前,穿越小说在国内掀起了一波热潮,而且,这热潮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最早且影响力最大的穿越小说《寻秦记》一般被当做穿越小说的起源,然而细究世界小说历史,十八世纪初出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就已经初具穿越小说的雏形了。

    诚然,十八世纪的人们相对质朴,还编不出当代网络写手们关于某人睡觉雷劈撞车跳井就能穿越的故事,笛福讲述的所谓时间穿越是通过空间变换的方式实现的。鲁滨逊流落到与世隔绝的荒岛,被切断了与文明社会的联系,时间的意义不复存在——他面对的困境与穿越者全无二致。

    在阅读手头这本精美的《事物的起源》时,我常常想如果鲁滨逊手头上能有这本书,那该能对他有多大的帮助。这本由德国利普斯教授创作于20世纪的文化人类学普及性读物,以人类最为措意的家和家具开始,征引大量民族志和考古学材料,探索各种生产活动、日用器具、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起源,内容涉及远古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堪称一部简明的远古文化史。全书短短十五章内容,却涵盖了亚非欧各大洲的居民们,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最原始的生活的面貌。书中穿插有许多照片和插图,使得原本就生动有趣的讲解更加直观。更难能可贵的是,利普斯教授没有满足于单纯介绍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尽管单是这历史就够有趣了,他在讲述历史时加入了自己对于文明进化的思考,进一步提升了全书的深度和可读性。

    无论是从全书内容的趣味性和科普性上来比较,还是从书的装帧设计印刷质量上来考量,《事物的起源》都可称得上是一本极为优秀(优秀是我在书评中较少用到的词语)的科普读物。无论你是否听过人类文化学这个学术味儿极强的名字,或者是否对这门生僻的学科感兴趣,我相信,当你翻开第一页后,一定会饶有趣味地继续读下去。

    鉴于当今社会,无厘头穿越已成多大态势,虽然穿越大多会穿回我国古代或是与古代极为类似的未知王朝,但您也得防着万一不小心传到非洲原始部落不是?带上这本《事物的起源》,北到因纽特人的营地,南到非洲热带丛林,咱全不怕!从酿酒,到盖房,啥也难不住咱!混个部落首领或是大祭司轻轻松松!还犹豫什么?赶紧来一本!
  •   不知生,焉知死?不知蛮荒的过去,又焉知当下的繁华文明?一部《事物的起源》看懂文明传承的因果,也看穿从远古到现今,人类文明的演化史。

    从传授谋生的技能,到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少年、青年的道德,智力和宗教意识,从原始人开始,从不成文的人类历史开始,这些代表着进步的小火种便一点点积累并薪火相传。《事物的起源》揭示的是事物之源,涉及各种生产活动、日用器具、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起源,也涉及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之源。从早期原始部落即始的敬鬼和谨慎忌讳的教育,以父母老人身体力行灌输,古老智慧从耳濡目染的儿童黄金时代过渡到模仿跟随的少年崇拜,再进入青年的觉醒状态,而随后严格的成人礼则从形式上印刻从死亡到复活的意义。这便是远古人的“知”。而这种“一个人需要全体人的知识,整个社会的智慧为部落每个成员所运用”的“知”演进到现代教育,却因阶级的存在和发展而理想摧毁。社会的不平等,教育阶级的差别化,发达文明与不发达的差距扩大,人类的文明对比古今,早期人类的社会理想已不复存在。于是作者坦言“邮于强调职业性的课程,由于不完善的社会制度迫使人们急于赚钱,在课程中太缺乏真正的精神鼓励了。”我们对生命和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又剥夺了人类心灵中原来拥有的许多好的推动力量。“那些在我们以前曾在地球上散步和劳动的人们,对于道德,命运和生命需要的认识和评价,似更为接近历史的核心”。

    这是一部关于文化人类学的普及性著作,行文大方简洁,文里行间意蕴深刻的人文关怀,古今的忧思以及生命的况味。人类文化史,品类自是繁多,作者也只从此浩如烟海的史料长河里撷取了十五个话题,旁征博引,纵横笔墨。作者目光所及,已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在作者眼里,众生平等,“每个民族都对人类文化作过贡献”,在对原始人类文化文明传承的探索与分析中对比现今当下的文明弊病并加一解读和透析,作者所做的远非轻巧的博记和厚重史料的堆砌编撰,而是立足于史与事实,将人类学的朴素而深刻的观点巧妙融于其中。

    人类文明的信仰,生存的意义,生与死的转化,知生,知死,知一切事物的起源,那么这样的人类生命旅程会是富足而宁静的。阅读《事物的起源》书虽厚话题虽沉重,但读起来却轻松而愉快,并引人深思。书中还附有300余幅原版手绘插图、版画,也极具参考价值。非常不错的书,推荐。
  •   有些书,看的时候很有乐趣,但意义不大;有些书,看的时候很有意义,但乐趣不大。前者说白了就是娱乐,比如读小说,我相信大部分人读小说的目的就是娱乐,而所谓“教育意义”即使有也只是副产品,当然,从功利角度考量,一本书所能承载的功能自然是越多越好。而那些“有意义”而没乐趣的书,却往往是不得不读的,比如课本和公文,读着头大,不读没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来,来完也不白来,终归是“有用”。
    而作为没有硬性指标的读者——比如不需要参加考试不需要看文件的读者——为了在业余时间打发时光或是充实自己而阅读的话,最大的幸事就是能够遇到一本既读起来很有趣味、又能够让你有很多收获的书。当然,作为一个经常淘书的人来说,这样的书偶尔就会遇到,比如今天要说的这本,由德国人利普斯撰写的《事物的起源》,就是一本读时愉快,读完有收获的书。
    顾名思义,《事物的起源》,就是讲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的源头,包括从生产到生活、从教育到死亡、从法律到迷信等各个方面,这也正应了它的副标题——《简明人类文化史》。在这部书里,你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各民族早期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成丁礼葬礼,小到一个小小的首饰,可谓面面俱到应有尽有。而且还配有精美的插图,让你不仅有一个抽象的概念,还有着具体的印象。书中都是罗列这些非常具体的东西,却没有口号式的说教,当然也不是白开水式的简单罗列素材,作者还是时有高明而新鲜的观点的,比如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顺序”,作者就反对人们一直持有的先狩猎再游牧最后农业的说法,而是明确地提出这些社会形态是并存的,并且给出一些实例,说明对于习惯于采集的民族,你让他们耕种土地等待收获是不可能的,他们会把种子吃掉,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然而相比这些理论性的东西,这本书里最好玩的还是那些具体的事物,比如那些小器具,它们的形状、用途和制作方法都非常值得研究,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拥有诸多“高科技”的“现代人”都无法完成的。于是我们就会边读这本书边慨叹古人的智慧。而“古人”的智慧其实就是祖先们的智慧,正是他们那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才让我们人类能够存在于这个充满风险的地球,一代又一代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方便和富足。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讨论过很久的话题:和古人相比,我们现代人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且不说体能水平,即使是智力水平,我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就比古人优秀?我觉得这是个问题。而这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假设——假设撤掉我们所有的科技产品,我们能不能像古人那样存活下来?各种文艺作品当中也讨论过这个问题,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孤岛惊魂》,汤姆·汉克斯在孤岛上可以活下来,就已经被我们看作是英雄了。
    读这本书另外一个思考就是我们对于各种“东西”的态度,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其实这也不是没有道理,从飞禽走兽风雨雷电,到人类自己发明的各种器具,远古人想要生活下来,就离不开任何一件东西,所以他们就怀着感恩和敬畏的心理来看待这些东西。而我们今天呢,似乎对任何东西都不在意,既不感恩也不敬畏,反而是高高在上妄自尊大,对待事物的方式随随便便,从来不会想到这事物是祖先凭借一辈又一辈的智慧发明出来供我们享用的,也不会想到每一件事物都是地球上仅有的资源。相反,我们是不断的索取却不吝惜,不断的要求却不回报。于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就越来越多,而欲望却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也就越来越不快乐。
    于是,我们就找一本讲述原始人生活的书,来体验一种原始的快乐。这是读书人的幸事,却是现代人的不幸了。
  •   原始,应该是尊称
    评《事物的起源》

    说起原始,应该是什么?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生命在与自然抗争,人类起航文明的征程。原始,我们的起源;原始,我们的祖先;原始,这个被淡化甚至丑化的过去,应该是我们顶礼膜拜的尊称。《事物的起源》是一部简明的人类文化史,是为了一般人对各种事物起源问题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所作。这是一次追本索源、返璞归真的历程,这是一次探索历史、挖掘现实的跋涉,这更是一次我们在祖先面前、聆听教诲的绝佳机会。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人生的终极追问在这里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历史问题,是生活中的现实。对于我们居住的家,我们所用的食物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物品,在以前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文明社会缔结之前,人类之间是如何共同生活和交往的?他们心中追求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这个看起来像是历史问题的疑问,解答起来又像故事一般的普通。以上种种疑问,可以在《事物的起源》得到一些解答;我们在得到解答的同时,还能得到一些启发: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不管高低贵贱,不管大小多少。

    如果你突然留意你周边熟悉的事物,然后认真地观察和探究,你就能得到一些不同寻常的认识;如果你留心感兴趣的事物,并追溯它的历史成因和成长历程,你同样会乐在其中。《事物的起源》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快乐,从小事物到大社会,从轻松到愉快,再到严肃庄重,最后回归到人类生命终结的沉重,主题鲜明,内容有趣。从我们居住的住所,我们所用的锅碗瓢盆和桌床椅凳,到陆路交通、水路交通和手工业,人类的文明不断在智慧和知识中进步。从无书的教育,口耳相传保存人类的文明,到歌舞等娱乐活动,巫术和不可知的力量,原始的人类在文明的初期阶段用他们的智慧解读了自然和社会。至于对生命、自由和幸福的认识,原始人类的境界并不在现代人类之下,他们没有现代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没有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但是他们拥有的是对生命的从容,对幸福的淡定。

    如果不考虑作者对“白人”的吹捧和对“黑大陆”的贬低,我觉得这是一本很不错的简明人类文明进化史。如果不考虑书中第100页的“第二种方法”写成“弟二种方法”,书中的文字编排和图案配套紧密相关,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故事书。瑕不掩瑜,这本书还是很吸引人的。译者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作者的历史观,并且尽量具体地恢复对中国文明的正确认识,为本书增添了更多的光彩。
  •   《事物的起源》虽然是一本科普读物,但是作者运用自己纯熟的写作技巧,把庞大复杂的人类文化发展历史编排得井然有序,一气呵成。使本该枯燥无味的教科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且充满活力,让读者在充电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是一本枕边必备的大脑充电器。
    在快餐文化几乎占领整个世界的今天,经济社会大熔炉让人们心理浮躁、手脚忙乱、眼神空洞、大脑麻木。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精气神与信仰,失去了本质。也许人类不论以哪种方式生存,都依然还是人类,也许,恰恰相反。
    作为这个时代的人类,更应该了解一些真真切切的东西,而不是过多的关注网络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辟谣的信息,否则早晚有一天会发现自己的大脑其实空空荡荡,甚至连灵魂都异常轻薄。《事物的起源》的出现,恰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或者说是一扇传送门——把我们传送到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类本质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回首祖先们走过的路,从而认识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如果说原始社会的标志是当时的人类大多以生存为目的,那么当今社会之所以进步仅仅是因为以生存为目的的人群比例比当时减少一些。虽然我们生活当中的花样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允许我们思想自由驰骋的领域却受到了限制。正如同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共同之处在于同样的拥有生命一样,所谓的现代人类与原始人类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比方说,书中一开始提到的“家和家具”。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除了附有建筑学成就和人类智慧结晶的宫殿、寺庙等建筑外,人类的家从帐篷到瓦房,再到楼房,其实从构造上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只不过是为了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在原有的土地面积上增加了居住的人数,也就是楼房的层数。当然还有为了适应部分人类无限膨胀的物欲而增长的房屋价格。
    同样,现如今电器的大量使用,是原始人无法想象的,正如我们无法想象未来人类生活形式。但即便科技再发达,笔和纸依然是最方便快捷的记录电话那头告诉你的信息的方式。我曾经有几位负责接听保险理赔报案电话的同事,他们每天要接到很多电话,为了更准确完整的记录报案信息,他们首选的记录方式还是用笔和纸,事后再把信息录入到电脑相应系统当中。类似的例子多如牛毛,比如再智能的机器人也不可能帮你把袜子补好;再强大的模拟人生游戏,也不可能细致到问你使用某个牌子的牙膏……总之,人类最本质的东西是无法替代的,从某个意义上看,人类甚至从没有想过要去改变某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在人类最初的本性选择看来,不得不承认,许多后期出现的事物都是华而不实的,而且它们分散了我们大部分精力。
    当我读到“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一章时,我再次被人类文化发展进程的丰富多彩感动。试问为何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事物存在即可,能使用即可,为什么要给这些没有生命的工具,甚至是自然现象加上一段故事?我想,这就是人类最可爱、最浪漫、作为高级动物最特别的地方吧?也许这本身也是文学的起源。
    伴随着阅读的进行,我对人类学家这一个概念逐渐清晰,之所以作者会如此深入的研究人类文化发展史,并使出浑身解数将所得成果与大家分享,就是因为通过对这门学问的研究与探索可以发现人类最美的一面,同时也可以使自己和更多的人平静的看待生命。
    对于“平静”这两个字,是否已感到陌生?
  •   精准细致的插图;宽泛详尽的解说;由远及近、从简入繁的叙述线索;再加上横向的参照和类比;对于喜好文化历史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好书。

    人类文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条殊途同归的趋同进程。现代的史学家,回望这段进程,总想找出不同进化群体间的不同,然后再拿这些不同的特征来对比研究,试图梳理出他们的特质或联系。从而满足“刨根问底”的兴趣和研究的乐趣。这本书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意义,从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求出发,描述了不同层次上的不同物质文化表现。

    在人类没有能力克服自然的时期,群体间表现出的不同,大都是由地理位置和生产环境造成的。书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那个关于帐篷的,8张小图,虽然很简单也很小,但是对于8中帐篷的认知一目了然。不同的帐篷自然是适应不同地域环境的产物。再比如不同的取火方式和生活用具,也都体现了就地取材的原则。即使在文明发达的当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然是一种亲近自然的生产方式。

    本书之中还有一些让人惊奇的发现和啼笑皆非的故事。对于独轮车,即使没有见过,凡是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不会陌生,淮海战役号称是百万农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战争。然而,有帆的独轮车,我却是第一次知道。再说洋车,单从名字就能知道这大概不是“MADE IN CHINA”,但是曾经有老外以为这应该是中国人的发明,嘿嘿~ 还是善于发明的祖宗给我们长脸了。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我认为有两点。其一,插图虽然精准细致,但毕竟是画的,与真实的照片相比,缺少直观的质感。我想,在考古研究活跃发达的今天,添加一些真实的照片应该不是难事。其二,正文之中没有地图,图表也非常少。研究区域或者更广阔范围的历史,地图和图表的作用非常重要。即使是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名字,只要在地图上标示出它的位置,它便会产生一种非常直观的认识。这对于记忆和理解书本的内容很有帮助。

    最后,我想说:敝帚自珍。就书本身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好书,然而我收到的书,封面不但很脏而且有破损,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不是快递过程中造成的。看人,尚会以貌取人,更别说一本书了。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读书的人产生一种送书人对自己的书不是很在乎的心里暗示,而且会不自觉地体现到对书的评价上。尽管如此,我还是克服了情绪影响,给出五星。因为这本书本身值五星。
  •   本书是汪宁生先生翻译的,汪老师是云南学界民族考古大家,全国知名学者。书本身当然也如介绍是好书。
  •   喜欢简明的人类学著作,希望读后一定会有收获。
  •   感觉内容很好,这个看一下目录就知道。作者带着童趣一样的眼光,把我们熟视无睹但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一一细说其起源,范围之广,大概只有在综合性的文明史才可比拟。重新让我们感知身边的事物和周围的世界。
  •   不错,简明的人类文化史。
  •   人类学的一个普及读本,从一个角度,洞察事物。
  •   不错的一本书,对于事物的发展起源,讲述也很有趣
  •   我个人理解,你愿接近尚未了解的起源,事物就从外表的丰富多彩越发显现的高度抽象。举不恰当的例子,一枚钻石,外表夺目华丽,你越接近其本质,看到的就是外表下的粒子---基本粒子,到最后抽象成统计规律。你也可以这么解释,事物的起源就是事物发展初期,比如现在陶瓷美轮美奂,其起源就是非常古朴甚至简陋的陶罐。
  •   主要是汪宁生先生翻译的,很好奇,所以买来看看
  •   事物的起源,版本好,内容简洁明了,值得收藏,,,,,
  •   事物真正的起源
  •   刚刚开始看,看完第一章。果然是一本经典,电视剧抑或者纪录片给我们的一些知识实在是有误导,例如:对绝大部分早期人类来说,洞穴其实更多只是暂时住所。就一章的内容,很多地方就觉得写得不够,因为只是“简史”,所以心理有所准备。就这样的简史,也让我对我们的祖先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他们在某些地方的智慧后人难以超越,他们同样是注重物品美观的,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他们的生活处处体现着智慧。
  •   非常喜欢,了解人类文明进程。
  •   看到介绍自认为应该是绘本来着,结果是字书,插画版画都是黑白的,原以为会是局部彩色的。印刷一般,内容很多,但是没太多耐心,所以看的非常非常慢,只对绘本画作有兴趣的本人实在是浅薄啊···看不进去··放着慢慢看好了···
  •   这种书内容已经不用评论了,就看翻译如何了……初看下,翻译流畅,文字优美。印刷和装订都不错,值得收藏。
  •   还没有读完,文字平和,让人平静,了解那些古老的世界,让人视野大开。
  •   从古到今事物的变化总是遵循这一个规律和道理的而着一本书就是让我们了解和学会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和道理。
  •   好书,喜欢世界根源的可以看看
  •   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翻翻看觉得插图很好,简单形象!
  •   我发表不出长篇大论般的评论,也写不出精辟入理的文章来。但是不可否认这本书确实挺不错。类容讲解的很系统全面。
  •   内容非常丰富,深入了解古文化史
  •   闲来翻翻,比较有趣,增加你讲故事的本领
  •   书的内容还没看,不过纸张,包装,整体感觉什么的,都不错。好像挺有意思的样子~
  •   尽管在今天有些地方稍有瑕疵,但不影响对历史的梳理。
  •   此书很有意思!
  •   题目很吸引我
  •   可以看看吧!
  •   翻了翻应该还不错吧 ..还没怎么看
  •   普及型的书
  •   其实看的时候有点枯燥,但是确实是非常不错的知识读本
  •   合适就好
  •   期望已久
  •   还没打开看呢。。。
  •   故事很生动,很感人,好可爱的。
  •   这本《事物的起源》是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编写的一部简明人类史著作,作者称本书“为满足一般人对各种事物起源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而写”。说来也是,比如我虽非人类学者,但平日生活里也时常会好奇诸如各种器具是如何被发明的,以及钱币、文字之类的原始形态如何等问题。以往我们更趋向去历史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利普斯则给出了另一个路径:通过考察仍然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部落群体,以人类学的眼光辅以考古学的佐证,来对这些古代社会的活样本进行剖析,从而给出事物起源的普遍解读。这可说是令我眼前一亮。

    在书中,利普斯以深入浅出、生动流畅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居家器物、狩猎农业、娱乐生活、经济政治制度、文字语言、社会习俗各方面事物的源起。其目光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部落社会,并结合考古学发现,从而给出令人信服的人类文化解读。全书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艰深晦涩,而是坚持平易近人的文风,还附有大量手绘插图,生动直观,使普通读者也能够毫无障碍地进行阅读。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因此虽然本书写于半个多世纪前,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因为新的考古学及人类学成果的出现而显得过时,但若论普及性和平易性,还真很难找出可以超越本书之作。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读读此书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不过阅读时,令我颇感趣味的,却不仅是那些娓娓道来的人类学知识,而是本书写作的“旨趣”。对此,有人可能会说“文学作品有旨趣没错,一本科普学术类著作,应该是客观中立的,何来旨趣?”其实不然,只要你细读此书,就会发现作者绝不仅仅是在“客观叙述事物”,而是带着自己的倾向性。概括起来,这种旨趣就是“原始社会好”。纵观全书,你经常可以读到此类句子:若是原始现代社会都有的事物,便说“某件事物早在某某时期就已经出现,而非现代文明所赐”,或“原始制品的精美工艺和美观外表让现代社会的工业制成品相形见拙”;如果是现代社会有,原始社会尚无,则是“其实这一事物的的原理和原始社会中的某某并无区别,只是加上了电气装置而已”;要是情况反过来,那就更会说“这种高明的技术,现代的能工巧匠绞尽脑汁却仍然无法复制”。总之若是跟着作者的思路,你会得出这样的感觉:原始人聪明睿智,现代人愚蠢不堪;原始人坦诚友好,现代人尔虞我诈;原始社会和谐美好,现代社会你死我活……

    当然,作为一个非崇古主义和大体认同进步论者,我必须说作者在赞美原始社会方面有些过了。不过我们也必须理解他也有自己的理由。利普斯所处的时代,正是纳粹上台,屠杀犹太人,二战爆发的时代。“现代社会”陷入了一场互相厮杀的浩劫之中。这让如利普斯等身临其境的知识分子深深体会到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认识到现代人是多么肤浅自满,贪婪势利。这一切,都让他不由得对那些平等友爱,人人亲如兄弟的原始民族寄托了美好的感情。于是,便不难体会他为何在书里大唱“原始社会好”了。其实这种思潮对于我们一点不陌生,利普斯如果有机会读到庄子,一定会引为知己(也许他已经读过了)。因为早在几千年前,其就在《庄子·天地》中借老农之口说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提倡返璞归真,认为“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才是理想的社会状态。即使是主流的儒家,也一样高喊崇古口号,言必称尧舜禹汤,三皇五帝。归隐田园,渔樵耕读也一向被中国人视为理想的人生归宿。时至今日,这种田园情怀依然留存了下来。许多都市人厌烦了大都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纷纷开始倡导回归自然。因此利普斯的情怀,其实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过,虽然心向往之,但往往也就想想而已。毕竟现代社会的便利性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那些把丽江、西藏、普罗旺斯当做心中圣地的小资们,真要让他们在那种没水没电没网络的地方呆上十天半月,估计早就落荒而逃了。即使是利普斯本人,说了这么多原始社会的好,也没见他真跑去和非洲土著兄弟做邻居。对此,古人早已有诗嘲讽“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不过,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利普斯们就是虚伪,言不由衷。其实对原始部落的称赞,表达的是对现代社会弊病的不满。而我们必须承认后者是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代人虽然获得了物质和技术的长足进步,但是在心灵方面,却未能有同等的提高,甚至比起那些“原始人”还有所退步,这是我们不得不警醒的。加之自诩“文明”,骄傲自满,将原始民族视为落后与失败的象征,这种充斥着自我优越感的思维模式在现代人中广为流传。利普斯对此给予了有力的驳斥,他指出世界各民族,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应该予以平等的尊重。这种一视同仁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原始社会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自己的不足。只有认识到这一点,现代社会才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   人类的好奇心是无止境的,对任何事情都想要知道起源。探究人类的起源产生了进化论,探究宇宙的起源产生的相对论,探究生命的起源,探究动物的起源,探究文字的起源,我们想知道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从哪里来的,从什么时候来的,为什么来的。

    这类书有很多,比如《万物简史》这样的综合类的,还有的是探究某一个具体的方面,某一个具体的事物的起源,这样也有很多。我也对这类书很感兴趣,只是很遗憾的发现,这些书都出自西方,中国还没有类似的书出现。

    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学著作,写得还是挺通俗的,但是即便通俗还是有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打不起兴趣,我们更关心的是当下,更关心的是现实。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里面配上了很多插图,几乎每一页都有。这些精美的插图让这本书看起来更轻松,让这本书具有了更大的可读性。

    三百多幅插图使得这本书不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也可以让更多的读者去欣赏去接受。

    本书从远古开始,就如副题一样是一部《人类文化史》,只是是通过人类使用的各种器物来讲述人类的文明进步的历史。从家和家具开始,作者旁征博引收集了大量民族志和考古学材料,开始了对远古的探索。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可以称为一部巨著。

    作者的事业很广阔,在书中介绍了古代的交通,早期的手工业,信息的传递,还涉及了没有文字以前的教育,现在看起来对现在的教育都有启迪的作用。

    这里的插图中有很多印第安人的图腾和装饰,我特别喜欢,以前在一本介绍北美印第安人的书中看到过,那本书中介绍了这些图案的意义。这次再次相遇感觉很亲切。
    虽然中国还没有能力出版这样的书,但是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中国学术的进步,我相信也一定会有中国的学者拿起笔来,写出一本从我们中国的角度看到的世界文明的历史,并且配上中国艺术家的插图,由中国的出版社出版,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我也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   《事物的起源》初版于1982年,此次为再版,书中译序里译者汪宁生对此书有着极为中肯的评价,就书的优缺点都给出了观点,今日读这写于1980年全部译稿誊清后的译言,让人不免感受到了早前学者治学的审慎与严谨,怕是现在的译者很难达到了,就像这本考证人类历史社会生活的书,或许变更里少不了发展与革新,可是“旧”永远有其不“过”的一面值得我们探究。

    《事物的起源》恰是与《趣味生活简史》先后读完的,难免生了比较之心,因为此两本书有着极为近似之处。首先,都有关溯根求源,前者寻着历史进程的脉络返回人类文化的最初,从衣食住行、社会生活、精神追求等方方面面的变迁讲起,还原历史的旧貌。面后者更是从一所房子谈起,无孔不入的把触角伸向了历史生活中里的角落,挖掘出各种边角料,充满着对各种旧事的调侃。

    其次,这两本作品都有点百科全书的味道,只是行文风格不尽相同,一方拥有的,恰是一方缺失的。《事物的起源》的作者是德国著名人类学家利普斯,德国人向来以严谨、认真闻名,在这本终究还是偏“正史”的作品里自然也再次体现了这种品性。作品搜集了丰富的材料,并依然各个问题的历史发展顺序分门别类的进行了追源,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反观之,曾出版过知名作品《万物简史》的英国作家比尔•布莱森在这本新作《趣味生活简史》里明显的保持了一贯的戏谑与幽默,全书行文极其有趣,但是也过于随性,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很难让读者更加专注。

    再有,此两本作品都把视角主要集中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演变上,在发掘人类社会演变之根本的同时,也传达出了各自的见解,都带有是史又非史的个人色彩,当然,《趣味生活简史》要更加“歪”一些。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即两本作品都有插图,不过,《事物的起源》手绘插图极为丰富,而《趣味生活简史》只仅仅几张。自然,这并不会使我产生偏好,事实上,我觉得这两本作品大可一起来读,读的久一点,才能吸收的更多一些,无论是作为对历史知识的增进,还是只是当作闲趣时的读物,都是有意思并有益处的。
  •   发现喜欢和人到处侃大山的,或者喜欢听人家神侃的人,大多数人八卦各种历史——不管是正统学术上的,还是争议谜团型的、再或者是那种八卦野史的。侃的人天花乱坠、听的人津津有味。或许我们本身就带着一种好奇之心,对于未知,不管是未来的期待还是过去的神秘都充满着好奇,在未知中猜测、在探究中找寻。恰好,我就是喜欢听人家侃的一类人,自己知道的不多,所以羞于在这种时候发言,当个听众自然是一件很美的差事,而自己看书也是一种当听众的方式。

    睡觉的时候,用的枕头是怎么来的?头发长出来之后,为什么会有各种发型?脖子上、胳膊上的装饰品又是为了什么?那些精美的装饰品又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如今的样子?为什么没读过书的人会迷信?这些谜团,会不会市场出现在你的脑海里面?因为这些事物总会充斥着我们得生活各个方面,从吃穿住行,到观点信仰。这些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与打磨也组成了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漫漫历史。《事物的起源:简明人类文化史》,就是将这些问题逐一探讨,并在其中逐步为我们描述文化史的一本读物。就像是一本涉及各方面的百科全书一样,多而杂,却没有离开我们自己。

    从我们最基本的吃饭、穿衣,再到农业、工业,发展出来的交通、教育,以及产生的思想、文化,书里都有着一定的文字来去描述。虽然内容多而杂,但是作者已经将它们逐一的分类,每一章都有自己的小主题。通过这种方式,去一一述说。然而,在叙述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出,作者对于现代人们文化生活一些弊端的分析解读,而作者也是在用这么一种古今对比的方式,去呼唤我们能够往更美好的文化文明生活努力前进。

    虽然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发展的文化小百科全书,但是其中却没有关于任何民族,任何宗教文化的歧视性描述与词语,作者用尽可能客观的角度、尽量完善的资料整合其中的各项事务内容。尽管如此,因为术业专攻、文化差异的各种原因,对于古代文明的认识与了解,并不能依靠现在人们生活环境的评判标准去述说,所以在方面,肯定会与我们读者本身的认识有意见相左的地方。而我们大多数所能知道的,可能就是关于中国习俗以及四大发明的种种“正误”。

    当然,这么一本书要涵盖这么多的内容真的很不容易,其中的是非曲白,也需要更加的考证才能诉说清楚。但是就如同我们小时候喜爱看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一样,里面的只是和内容,是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的——或许也能在和其他人神侃的时候小小的露上一手。
  •   内容还可以。一不关于人类学的综合性著作。
  •   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不过从读过的章节来说,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从中能够获得很多。
  •   有很意思的一本书,好看
  •   挺有趣的,感觉偏重于教科书的说话方式,个人口味:说故事,简洁明快滴,显然不是这本书的特色。
  •   品相不太好,内容还行,印刷一般。
  •   好厚的书,如同书名,只翻了翻还未正式阅读,在历史书里还算写的具有可读性吧。
  •   知识丰富 感兴趣的可以一口气读完 也可以每天翻两页慢慢读
  •   很好的书,让人对不少事情有了追根溯源的了解。
  •   这一本书皮很脏 都破了 象旧书一样好伤心
  •   一般 没事的时候看看 当消遣
  •   印刷质量还好,书的内容也很好,值得赞一个
  •      “新考古学”的先声
      
       《事物的起源:简明人类文化史》这样雄心勃勃的标题在学术发展更加严谨、更加进步的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然后,知识的积累让我们更谨慎思考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消磨了我们探索的勇气。虽然写于半个多世纪之前,但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对小到“碟子和叉子、椅子和化妆品、戒指和手镯、饮料和酒”,大到“社会保障,特别是含义不清的‘民主’问题”,巨细靡遗追根溯源的考察,让我们在激赏他的壮志雄心之余,也不由得对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起源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
      
       利普斯对事物起源的研究,基本都使用了一种我们称之为“民族考古学”的方法,“以今证古,推己及人”———用世界上现存民族或人群中,未被现代工业技术所取代、传统的仍在使用的生活方式,去比拟那些古风时代,已经远离我们而去的生活与传统。虽然这种方法在被“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宾福德今年4月上旬去世,在此谨表致敬)重新发掘出来之前,已经远离流行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在此之前,利普斯利用世界各地民族志与考古材料相互结合,通过描述,不刻意追求类型学类比解释的做法,或许称得上宾福德“新考古学”的先声。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译者汪宁生先生亦是国内著名民族考古学家,一生热爱民族考古事业,在“‘文革’期间”,“生活无聊,心情压抑”之际,“蛰伏于云南泸溪县农村一间破屋中继续翻译此书,聊以遣岁”,正是这本著作,伴随他度过了生命中的艰难岁月。换个角度来想,若是能对世界万物的起源打开明晰洞彻的心眼,纵使荒诞的社会戏剧、狂暴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也能追溯本源,在巨大的社会灾难面前,或许就多存了一眼理性的甘泉,能使人涤心,能使人明目。那么下面也让我们一道追寻利普斯的脚步,探索事物的起源。
      
       如何追溯事物的起源
      
       《礼记·王制》提到,“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皮衣,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这条古老的民族志记录至少包括了装饰艺术、食物、服饰、建筑技术、农作物种植等方面的观察与比较。
      
       如果《礼记》时代的作者知道爱斯基摩人住在冰块筑成的“雪屋”当中,世界各地共享“湖居文化”的古代居民“在靠近湖岸或沼泽地带定居,导致出桩上房屋的建造……距地面1-3米或更高,建成一种和谐而宽敞的样式”,布里亚特人帐篷的炉灶中住着火的精灵,婆罗洲、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民族志中,流行“火犁取火”,那么是不是能写出更加丰富的比较记录,并促发一些超越后来孟德斯鸠“环境决定论”———“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以外的思考呢。
      
       话说回来,我们到底该如何追溯事物的起源?虽然利普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但通过他的叙述策略我们可以大抵推测:比较方法或许是不错的。如果我们能把世界上所有关于“生火”或“筑物”或“烹饪”的方法都集中在一起,那么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假设,这些生活方式中用到方法、技术最简单,工具最不复杂的那种,最可能接近原初“起源”的状态,当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借助文献,用现存的简单技术来验证历史记录中的“只言片语”,把抽象的文字还原到一种相对具体的图景。
      
       借用“史前人类”的视角
      
       “1970年,长期致力水稻增产研究的袁隆平在海南发现一株天然野生稻,通过这株‘野稗型’野生稻对研究,培育出水稻三系杂交良种,使中国水稻产量提高了15%-20%.”袁隆平认为,野生稻是栽培稻的原始祖先。这一点得到利普斯的证实:“北美大湖地区收获经济的重要产品是野稻和野生燕麦。……齐佩瓦人和苏人之间发生的多次流血战争,就是为了争夺野生稻谷地”。那些生长在河流、湖泊和沼泽边缘近岸边大量的野生稻,养育了大量苏人和阿尔衮琴人。每当收获季节,人们驾着独木舟驶入天然湖泊收割稻谷,“妇女把青苗一捆一捆地扎起来,防止风吹损坏或为水禽所食,也使以后的收割易于进行。野稻成熟了,采集到独木舟中,用桨或长叉驶出野生稻谷地”。
      
       我们心中的收割景象,都是农人们三五一组,在稻田中俯身挥舞镰刀的身影,却从来没有想到驾船去收获的情景。可今天水稻种植过程中仍然必不可少的“水褥”,几乎完全还原了其野生祖先在溪谷涧边,湿地湖泊中生长的原貌。那么从野生稻向人工种植的转变,又带来多少生活方式的改变呢?既然水中自有天生“良田”万顷,那么史前人类的“湖居文化”就变得易于理解,那些“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生活,以及水滨“干阑”式建筑的桩洞遗迹,就是与之相配的生活原型。
      
       再回到“王制”的记载,其中提到了“被发文身不火食者”,提到了“羽毛穴居不粒食者”,却独独没有提到那些极有可能“楫舟水居的颗粒食者”———这会是“王制”记录者本身的生活方式吗?
      
       不仅与舟楫相关的起源为我们所知,陆地交通工具也起源于欧亚内陆草原,“中国北部所谓‘大车’用于长途旅行,在两轮之上安装着篷帆似的结构,使人联想起美洲开辟者的大篷车”,这同时也是蒙古草原上牧民的“房屋”与运输工具。这使我们想起著名的“多友鼎”的铭文,周厉王的将领“多友”曾在一次针对游牧人的攻击中,“孚(俘)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这显然不是金文研究者理解的后来意义上的战车,而应作为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单位”来对待,因为车辆本身就是戎车主人的“房屋”与家庭。
      
       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必然有与之相应的生态环境,并因此产生出一套完整的生活的“逻辑”结构,只是,我们更应该使用“史前人类”的视角,而非站在今天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考古学,其实都应该是“民族考古学”。
      
       回到知识的原点
      
       “原始时代没有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伏尔泰、爱迪生或贝尔,没有一个人能被承认或尊崇为最早的发明家。并非有人‘灵机一动’,就发明了第一把石斧、第一个编织的篮子、第一座风篱或第一件皮毛服装;所有这些发明形成一道链条,它是一代一代无名发明者逐步积累而锻造成的。”
      
       今天美丽的瓷器,来自原始的制陶技术,通过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制陶方法的展现,我们至少知道五种“初级”方式,其中最著名的当然还是“泥条盘筑”法,而陶轮的出现则是“具有革命性”的,并沿用至今。
      
       同样,逝去的辉煌“青铜文明”留给我们无数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中国商代青铜器的制作,遵循着固定的艺术传统。这些青铜器在墓中埋藏了几千年,现出典雅的铜绿”。可是这些精美的器物是如何制造的,在欣赏之余,留给我们更多想念,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喀麦隆、尼日利亚和多哥部落中常用的“蜡模铸造”技术,“先用蜡作出所要物件形象的模子,外面加上砖的粉末或石灰做的范,干后钻出通气孔和铸口,将范放在火上烧,使蜡融化掉毛,便可倒入金属溶液”。这便是青铜器制造的“失蜡法”。虽然中国青铜器早期多用“模铸法”制成,但随着“失蜡法”的传入,使得更复杂、更精细的铸造成为可能。而且时至今日,青铜雕像的铸造,仍然延续了这种古老技艺的原理。
      
       此外,纺织技术的“经线”与“纬线”的基本原理,不但诞生了各种从最简单的“单杆织机”,到复杂的提花机,甚至电脑控制的纺织机,甚至连各种竹编、草编工艺,都来源于此。而在纺织技术出现之前,波利尼西亚的人们把“面包树、无花果树和桑树等韧皮……从树上剥下,浸泡使软,用特殊的棒或锤拍打成轻柔的纤维,最后做成质地上比纺织出来的还要好的产品”。同一原理还成为“造纸术”的源头。
      
       这些事物的起源,应当还包括一个很漫长的名单,从教育到表演,从巫术到科学。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故事。一方面,民族考古学给了我们足够的研究方法,虽然利普斯只是把每样事物通过比较,还原到一种最简单的状态来寻找起源,虽然这种方法本身存在很大争议,但是那种将物质文化材料还原到生活结构中,用“史前人类”的视角来看待文化的方法,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
      
       而另一方面,正如我们从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巫术、宗教与科学》一书的题目中得到的启发,作为宗教起源的巫术,同时也是“原始人”的“科学”,而且有时也改头换面,以“传统文化”或“先进思想”的形式,向我们兜售各种经不起推敲的“拼凑理论”。追溯事物的起源,剖析“理论”的内在逻辑,令虚妄无处藏身,或许利普斯先生留给我们最好的思想遗产。
      
      
      版次:GB22 版名:南方阅读 社科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8-28
      http://gcontent.oeeee.com/6/e0/6e007f295ed3142b/Blog/bd7/eee8ea.html
  •     简明穿越手册
      
      目前,穿越小说在国内掀起了一波热潮,而且,这热潮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最早且影响力最大的穿越小说《寻秦记》一般被当做穿越小说的起源,然而细究世界小说历史,十八世纪初出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就已经初具穿越小说的雏形了。
      
      诚然,十八世纪的人们相对质朴,还编不出当代网络写手们关于某人睡觉雷劈撞车跳井就能穿越的故事,笛福讲述的所谓时间穿越是通过空间变换的方式实现的。鲁滨逊流落到与世隔绝的荒岛,被切断了与文明社会的联系,时间的意义不复存在——他面对的困境与穿越者全无二致。
      
      在阅读手头这本精美的《事物的起源》时,我常常想如果鲁滨逊手头上能有这本书,那该能对他有多大的帮助。这本由德国利普斯教授创作于20世纪的文化人类学普及性读物,以人类最为措意的家和家具开始,征引大量民族志和考古学材料,探索各种生产活动、日用器具、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起源,内容涉及远古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堪称一部简明的远古文化史。全书短短十五章内容,却涵盖了亚非欧各大洲的居民们,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最原始的生活的面貌。书中穿插有许多照片和插图,使得原本就生动有趣的讲解更加直观。更难能可贵的是,利普斯教授没有满足于单纯介绍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尽管单是这历史就够有趣了,他在讲述历史时加入了自己对于文明进化的思考,进一步提升了全书的深度和可读性。
      
      无论是从全书内容的趣味性和科普性上来比较,还是从书的装帧设计印刷质量上来考量,《事物的起源》都可称得上是一本极为优秀(优秀是我在书评中较少用到的词语)的科普读物。无论你是否听过人类文化学这个学术味儿极强的名字,或者是否对这门生僻的学科感兴趣,我相信,当你翻开第一页后,一定会饶有趣味地继续读下去。
      
      鉴于当今社会,无厘头穿越已成多大态势,虽然穿越大多会穿回我国古代或是与古代极为类似的未知王朝,但您也得防着万一不小心传到非洲原始部落不是?带上这本《事物的起源》,北到因纽特人的营地,南到非洲热带丛林,咱全不怕!从酿酒,到盖房,啥也难不住咱!混个部落首领或是大祭司轻轻松松!还犹豫什么?赶紧来一本!
      
  •   沙一个
  •   沙发你要说点有意义的嘎
  •   你这软文透着一股蛋蛋的忧伤
  •   那么多point乃们就木有get啊~太桑心了
  •   好吧,姑且把省略的部分写出来。我过去的bf有时候也拿钱写书评,他写的基本就是通俗文化读物的剧透,我觉得这种书评没深度没高度,意思不大,他说这样就行了看书评的人看完就不用看书了。看到叫煮这个我忍不住觉得这就是学术书籍的简单剧透式书评啊…当然也没特别简单到不堪,书和书评的技术含量都要比我ex的高,但我忍不住觉得还是不够,表示欲求不满中…好书评是啥样的?子老师评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那样。(米尔斯我跟你没完!张老师请继续支持我…)
  •   我没仔细看…张老师等等我…今天收拾东西收拾得指甲松动头昏脑胀中…
  •   最后一段是吐槽各种大忽悠大骗子各种道长吗?
  •   乃是说乃已经自由和欢乐了么?
  •   抢钱要紧~~~其实偶的评论里能看到学术史~我还以为你写完米尔斯了呢。。。鞭笞一下
  •   换个角度来想,若是能对世界万物的起源打开明晰洞彻的心眼,纵使荒诞的社会戏剧、狂暴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也能追溯本源,在巨大的社会灾难面前,或许就多存了一眼理性的甘泉,能使人涤心,能使人明目。
    著名的“多友鼎”的铭文,周厉王的将领“多友”曾在一次针对游牧人的攻击中,“孚(俘)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这显然不是金文研究者理解的后来意义上的战车,而应作为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单位”来对待,因为车辆本身就是戎车主人的“房屋”与家庭。
    这些是point啊~
    @女王,这不比写论文欢乐吖~
  •   没,苦逼忙里偷闲喘口气,东西太多了,恋物癖啊!要是闲我早就仔细看仔细商榷了~我在家头大,现在倒是重新把米尔斯穿了穿线,眼看思路更完整了点。抢钱要紧,可也不能忘了磨练和提高自己的本领啊…嗯我继续买真空压缩袋去了…
  •   你说的这俩我还真都注意到了,但又放过了。对有历史感的学者来说都是废话啊…当然我不应该对你马克思主义,对刘瑜修正主义…但我一时没闹明白point的标准,因此就放过了~作为公知,还是很好的~这种常识确实应该多讲~我当然也不是因为认识你才这样夸~
  •   哈哈,其中一点是木有人提到过的,张闹事拍脑袋想出来的,哈哈哈,猫闹事你快写~监督你
  •   “《事物的起源:简明人类文化史》这样雄心勃勃的标题在学术发展更加严谨、更加进步的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然后】,知识的积累让我们更谨慎思考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消磨了我们探索的勇气。”
    此处的【然后】疑为【然而】之误。
    刚回家,躺着把纸质版的看完了,感觉教主有点老生常谈呀……教主最近是不是工作太忙了,赶稿子对身体不好。。。
  •   萌主,萌点被戳住了,有木有?
  •   貌似啊~编辑木有发现。。。道理不点不明啊~~
    女王发现啥萌点了哇
  •   额。编辑还真偷懒……
  •   不过感觉教主最近为了圈钱有点不顾质量。本来教主早期作品出来,我还是挺捧场的,四处帮教主宣传。不过昨天那篇出来,昨晚和朋友在外吃饭时,就忍不住一起揶揄了几下。
  •   当然我朋友把整个《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都给批评了一通,不止教主。
  •   嘿嘿~木有关系~报纸上的文章在于数量
  •   lsss和lss那位又戳ls萌点了
  •   I get it. 纺织技术的“经线”与“纬线”的基本原理…… 暗示了文章作者。
    另 教主什么时候出书评集,我要签名版啊
  •   。。。ls想象力果然丰富,等出了一定送给ls
  •   哈哈,教主威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