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市景观到革命呈现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黄望莉  页数:23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华”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非常的重要一环。随中国现代文化成长起来的上海电影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十分成熟,并达到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艺术高峰。其中“文华”电影的贡献十分重要。但在历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由于注重左翼和革命电影的传统,“文牮”电影的贡献常常被忽视或没有得到充分的评价。新时期以来,“文华”的重要作者费穆和其《小城之春》得到了海内外专家和学者广泛的重视,但是对“文华”电影其他作者,如桑弧、张爱玲、佐临等的系统研究以及对文华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深入研究仍然缺乏,对“文华”电影在中国文化现代性发展中的独特意义也鲜有论述。本书对“文华”电影公司及其作者的系统研究弥补了这个缺憾。
在“去政治化”的当代人文背景下,在当代重写电影史的思潮下,文华影业公司出品的影片除去历史的尘埃,反倒越来越散发出璀璨的光芒。文华公司所出品的电影作为中国电彩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和艺术范本,为当下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参考原型,一个可供解析和参照的文本。因此,对“文华”的研究不仅具有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的意义,而且还对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和艺术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黄望莉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讲师.影视史论教研室主任。1997年毕业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获得电影历史与理论方向的硕士学位。2003年开始在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任教。2009年获得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电影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核心期刊上刊发研究性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数篇先后被《中国电影年鉴》、《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金鸡百花奖论文集》、《银色印记:上海影人理论文选》等多家刊物和书籍转载。也曾与人合作完成《影视文学写作》、《影视艺术概论》教材。连续作为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短片选片委员会委员.现为“上海电影评论协会”会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绪论:中国电影研究的方法和趋势
 一、海派电影的文化和史学价值的再认识:以“文华”为个案
 二、研究内容及其方法的探寻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考察
第二章“文华”电影公司概说
 一、“文华”影业:1946 1949
1.战后中国电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文华”电影公司的早期发展与人脉
3.文华影业早期的产业结构、组织形式
 二、“文华”影业:1949—1952
1.新中国初期电影政策、策略与理论
2.资本重组:公司合营的历程
3.文华电影公司人脉的流动和创作概况
 三、“文华”影业艺术创作风格、成就及其后世评价
第三章“文华”作者(一)
 一、桑弧: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建构者
1.都市人文景观的现代性呈现
2.“趣剧”:对“乖张喜剧”的中式转化
3.“趣剧”的中式形式趣味
4.桑弧都市人生影像
 二、张爱玲:早期电影叙事中的“参差美学”
1.“张爱玲风”:参差美学的确立
2.城市“活”的印记:日常化叙事的审美表现
3.以女性为主体的叙事意义
4.多义的主题:生命意识的张扬和认同
5.权势话语的一次消解
第四章“文华”作者(二)
 一、佐临:从现实到纪实
1.生命力的关照:现实主义的基点
2.写意戏剧观:《表》的形式来源
3.身份、创作的转型
 二、费穆:在传统中获得现代性的作者
1.形式美:中国旧剧的电影化问题
2.民族性:风格漫谈
3.国族电影:国产片的出路问题
三、曹禺: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
1.影片的诞生和国族想象的起因
2.“大叙述”及其多重叙事元素的编码
3.“大叙述”中意义的建构
第五章“文华”作者(三)
一、石挥:革命话语中多元的叙事建构
1.语境:叙事主体的确定
2.建构:日常化叙事形式的表达
3.对比手法:革命话语的建构
 二、陈西禾:大时代下知识分子的抉择
1.对比:新旧社会两重天
2.真实:艺术创作魅力的诉求
3.女性:身份、命运与时代
第六章从都市景观到革命呈现
 一、话语的变迁:从都市话语到革命话语
1.教育话语:从社会教育到革命教育
2.伦理话语:从家庭伦理到革命伦理
3.女性话语:从都市女性到革命女性
 二、叙事策略的转化:两种文化的自主融合
1.文化价值取向:影像空间由南向北的转移
2.叙事策略:“新”、“旧”对比
3.人物塑造:多维度的角色定位
结语:以“文华”为代表的海派电影的文化生存土壤
 一、民族资本结构所决定的海派电影
 二、上层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建构和认同
 三、作为海派电影重要代表的“文华”电影
附录一 文化电影公司编年表
附录二 文化电影公司出品年表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李萍倩原本是与“文华”商谈借棚拍片一事,却收到陆洁等人要求“插导一片”的邀请。1947年5月,正值桑弧新片还未确定之时,邀请李萍倩来插拍一片,在剧本上,几次协商,最终决定采用由佐临介绍的俄国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无罪的人》改编的影片《母与子》。李萍倩作为特约编导在“文华”拍片正是文华电影公司的初创时期,1947年10月9日,《母与子》正式出品,这部充满了巧合的影片其后在上海皇后、大上海大戏院以及文化会堂首映。编导为李萍倩,主要演员有卢碧云、张伐、严俊、蒋天流等。影片描写了一个善良的女人和她私生子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对男性始乱终弃进行了道德上的批评,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部电影的创作风格与李萍倩一贯的取材非常相像。该片完成后,吴性栽希望能够借电工的摄影棚给李萍倩,再与他合作一片,尽管当时李萍倩已经与香港的永华公司签约,但是他还是表示,如果有剧本他可以留沪再拍一片。可见,吴性栽、陆洁与李萍倩的这次合作使得彼此十分信任。这部影片的成功客观上保证了文华每年出品四部影片的数量,而且由于其艺术品质上乘,同时也实现了商业上的利益。  1947年底,李萍倩去了香港,先后为永华、长城等影片公司导演了《春雷》、《说谎世界》、《都会交响曲》、《-笑》等影片,其中《绝代佳人》在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荣誉奖。李萍倩一生从影六十年,导演了各类影片百余部,善于洞察、描摹错综复杂的家庭、人际关系,尤以拍摄生活喜剧片著称。1965年拍摄《烽火姐妹》后,停止拍片,担任长城影片公司艺术顾问,并活跃于社会多种活动中,曾任香港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中国文联委员。  ……

编辑推荐

黄望莉所著的《从都市景观到革命呈现(文华电影研究)》为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之一。无论就“文华”作为一个个案,还是站在整个中国电影历史的发展脉络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深人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都市景观到革命呈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