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上海认同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吕新雨  页数:3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大众传媒与上海认同》集聚焦于上海,不仅分析上海人的自我认同所经历的历史变迁,也试图勾勒在此种变迁中,这一认同被大众传媒塑造和传播的过程,进而探讨自我认同、大众传媒与一座城市历史之间相互缠绕的关系。在此,大众媒介不只是一种新的研究对象,更是触摸、理解乃至研究上海的新方法。
《大众传媒与上海认同》由王晓明编著。

书籍目录

序言
大众传媒的石库门与上海人身份认同的历史变迁
大众传媒与上海工人阶级主体性建构及变迁
大众传媒与“上海男人”——上海男性气质的历史变迁
摩登印象——大众传媒与上海“女性气质角色”的历史变迁
大众传媒与晚清以来“上海人”的历史变迁(上篇)
大众传媒与晚清以来“上海人”的历史变迁(下篇)
“孽债”、大众传媒与外来妹的上海故事——关于电视纪录片(毛毛告状)

章节摘录

  在对解放前上海工人形象进行考察时,本研究主要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与上海工人运动有关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和“四一二”政变——发生时间前后《申报》的报道。因为在事件发生前后,媒体报道比较集中,其特点也比较容易凸显出来。在对第二阶段上海工人形象进行考察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1950年4、5月和1961年4、5月《解放日报》的报道。1950年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年,1961年的上海则是在“大跃进”之后进入了调整整顿阶段,同时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对工人阶级的报道也会相对集中。在第三阶段,主要选取的研究对象是1998年1月《解放日报》的报道,2002年5月和2004年全年《新民晚报》的报道。1998年1月,上海纺织业开始了“压锭战”,2002年5月,上海最后一批工人新村将要拆迁,2004年则是最接近本文写作时间的一年。  在主流大众传媒中,本研究选择了报纸为研究对象,因为在本研究涉及的历史时期内,只有报纸是一直存在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并没有广播和电视媒体。以报纸为研究对象能够保证各时期之间的研究较为统一,并且来源于报纸的资料较易收集。  在具体报纸的选择上,解放前是《申报》。因为在特殊的历史情况下,当时的国共两党报纸较为对立,在这个研究中希望找一个较为中立的主流报纸。并且工人阶级在解放前尚未被建构起来,它的踪迹要在社会新闻、政治新闻各方面去仔细地找。《申报》是内容较为全面的一张报纸,且持续办报时间长,对于资料的收集来说较为理想。  在解放后选择的是《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是上海的市委机关报,代表党和政府的声音,《新民晚报》是相当大众通俗的市民报纸,在研究各种力量对工人阶级的表达时,它们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因为此研究的对象分布时间跨度较大,涵盖内容非常丰富,本文未能完全展开讨论,只能以个案分析为主,采取定量与思辨方法相结合,以窥一斑。  ……

编辑推荐

  《热风·研究坊丛书:大众传媒与上海认同》以上海为聚焦,不仅仅是把大众传媒作为上海的一个定语,也是希望把它看成是上海研究的一个方法,是通过大众媒介的方式来理解和触摸上海。  我们有意识地希望打破单一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上海想象的叙述,而是更多地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来展示上海多元而变动的认同资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众传媒与上海认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你所不知道的上海。很喜欢
  •     上海不像香港、台湾或其他地方一样有错综复杂的流亡史,所以在身份认同上不会遇到太多的麻烦。所以,关于上海认同,我们能说什么?是说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的移民对上海的认同还是对这座城市精神的总结?这本书里关于上海认同的刻画主要体现在各类上海人身份的历史变迁上——在清末民初、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上海人包括哪些人?各个时期上海人都有什么样的特性?这些特性都是哪个阶层、性别的人的特性?大众传媒是如何想象各个群体的上海人的?又是怎样参与到这个人群建构中去的?
      
      所以,很难说上海认同到底是认同什么,因为细分下去发现它与阶级、性别、团体等交错在一起。这让我想起了文化社会学里对民族特性是否存在的质疑,一个民族精神说到底也是被建构的,而在建构的过程中它包括了一些人,又排除了一些人。回过头说上海认同,因而研究上海认同就要框定一个大概的研究范围——这个上海人指的是谁。
      
      在研究上海认同的过程中,他们把时间大致分为了清末民初、国民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在不同的时期,大众传媒中的上海人是不同的。
      
      比如在研究男性气质历史变迁的论文中,作者说"殖民的境地总是被想象成一个他者,其逻辑的结果,就是作为城市主体的男性气质的失落",所以清末的上海男人被想象成为洋人办事的上海男性,他们被指认为"西方的他者";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海的男性气质被想象成阳刚的,因为为了配合社会主义的建设工作,此时上海男人的主体是工人阶级;而在改革开放时期,媒体对上海男人的刻画主要放在家庭、私人领域,上海男人在婚恋关系中并不占优势地位,而同时他们又赢得了体贴、顾家、谨慎等名声;当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媒体又从商界、理想角度刻画上海男人。 这样的角度还是很有趣的,当然有了男性气质就少不了女性气质。相似地,上海女性气质中的女人在不同时期也指不同的人,她们包括被当成明星的妓女、名媛、舞女、时尚女性、吃苦耐劳的上海女工、精明的丈母娘、小资的职业女性等等。
      
      那么再回过头,刻画性别气质与上海认同有什么关系呢?......那好,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好了。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觉得国家对人的塑造作用很有意思,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时期工人身份的建构,只要一想那些海报与口号,很鲜明的工人特性就跃然纸上了,国家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权力与效力呢!本来胭脂粉气的上海女人一下子"消失"了,出现在话语中的成了勤劳勇敢的纺织女工!不过,我想如果研究当时主流的女性与被压抑被边缘化的女性之间的冲突会不会有点意思?或者说是报刊中宣传建构的工人形象与实际中工人的形象不相符的地方?
      
      这些论文主要是想通过大众传媒来刻画上海认同,媒体可以形成一个权力中心,决定什么能被说而什么不能,什么值得说而什么不值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上海认同能够被媒体刻画出来。而且有些媒体是要发挥党的喉舌的作用的,所以在构造上海人的过程中,媒体的介入越发显得重要不可忽视。但按照这个逻辑,上海认同就可以理解为是媒体想象上海人的方式,上海人的地方特性等。那么上海认同就是说人们想象上海的方式么?对这一点还存一点疑惑。此外在早期,特别是清末所谓的上海认同初步形成的时期,我认为这种认同的形成并不来自媒体报刊(虽然想象的共同体中会说,印刷媒体为民族的想象创造了技术条件),所以过度强调媒体对上海认同的塑造作用也是不太合理的吧。。
      
      另外一点,我觉得这本书没有协调好大众传媒的概念,党报是否算大众传媒?改革开放前的媒体是否可算是大众传媒?而且改革开放后的大众传媒如电视、音乐等都被忽视了。
      
      最后,我认为「大众传媒与晚清以来"上海人"的历史变迁(下)」是这些论文中写的最好的一篇。它好在真切地把"上海人"拿出来讨论,而其他论文在论述上海认同时都过于宽泛。从这篇论文中我也稍稍对上海认同有了更多的理解。
      
      作者认为,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上海特殊的中西交合以及人口的迁进,上海人"已经表现出与内地国人不同的独特的自我认同。在上海定居生活的人,与生俱来地具有其他中国人所不具有的西方感和现代感。"不过,此时上海人还指住在上海的中国人,它主要是地域概念,还未形成文化概念,并且此时的上海人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语境下存在的,抗战后,上海人的内涵突出了"市民"的概念。而在新中国建立直到改革开放前的这一段时期里,国家意识形态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海人,上海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但那不是上海人的本质内涵,有趣的是,作者提到,正是因为"人民性"含义的赋予,上海人地域文化特性只能在大众媒体里昙花一现。在户籍制度下,上海人成了有上海户口的人。而在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里,发生了老上海与新上海的冲突,城市的建设呼唤着上海精神,上海人要扭转那种骄傲自满、事不关心的态度,而向团结合作、奋发进取的转变,再之后,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上海人的概念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它不单指有上海户口的人,"上海人"可能又会回到开头指在上海的中国人。
      
      所以,在经历了殖民话语、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与建设话语、新时期地域优越感及排外心态以及当下"海纳百川"的趋势后,上海人的内涵也变得富有历史感,所以上海认同也要在各个时期去找个人的归属感。不过贯穿于认同中的还是上海的地方特性,所以认同也存在着是否去认同地方风俗,而不仅仅是历史中的上海地位。
      
      总的来说,上海认同就是各个人群(外乡人及本地人,工人、商人,男人、女人等)是否认同上海,以及如何认同上海的问题。
      
      最后,我觉得在这本书中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方法存在的,说到问题意识,它可能更依靠于其他的理论框架,如劳工研究、性别研究等。还是,认同本身就是文化研究的内容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因为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不过,在上海,认同的问题意识在哪儿呢?研究这个是为了解决什么社会问题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