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青少年课外阅读经典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黄山书社  作者:赵芳芳 编  页数:154  

前言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这首朗朗上口的朝代歌,实际上用非常精练的语言囊括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一个,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连绵不绝呢?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说出这番话的正是“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唐太宗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才会由他来开启。历史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发生过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但历史并不只包含抽象的学说,它也是直观的、动人的、充满美感和时代精神的。因此对你来说,这部《中国通史》既可以当做一本历史教科书,更可以当做一本引入入胜的历史故事书。它会告诉你脚下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发生了什么,它把五千年的王朝更迭、社会变迁、风云人物和人文成果娓娓道来,让你惊讶地发现,原来历史这么有趣!中华民族如此漫长的文化沉淀,当然不是小小的一本书就可以承载的,而我们要做的是把厚重的历史变得简明,让古人的智慧启迪今人的生活。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曾说的那样:“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宋朝佛教理论上为什么没有什么发展,因为它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文化中间了。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希望当你读完这本书,能够对上面的一席话感同身受。这同样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和心愿。编者

内容概要

  《青少年课外阅读经典:中国通史》讲述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仅是光辉灿烂的五千年,也是烽烟迭变、歌舞升平的五千年。《青少年课外阅读经典:中国通史》将带你坐上时间的马车,从中华民族的晨曦之处一路驶来,窥探历史人物的成败,洞察王朝帝国的兴衰,以古为鉴,驶向明天。

书籍目录

原始社会——古文明的源起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中华文明晨曦初现——仰韶文化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商朝的巨大转折——盘庚迁殷春秋首霸——齐桓公儒学创立——孔子周游列国封建社会初步确立——战国、秦、汉秦一统六国的基石——商鞅变法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通西域短暂的新朝——王莽篡位称帝两汉更替——绿林、赤眉起义杰出的科学成就——浑天仪、地动仪乱世的开端——黄巾起义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起兵三足鼎立的形成——赤壁之战分裂与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乐不思蜀——后主刘禅前秦统一失败——淝水之战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隋、唐外戚改朝——随国公夺位隋王朝全面崩溃——瓦岗起义唐国公崛起——李渊晋阳起兵唐朝统一——洛阳之战夺位之战——玄武门之变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盛唐衰落——安史之乱唐末农民战争——黄巢起义民族大融合一五代、辽、宋、夏、金、元短暂的五代——“儿皇帝”石敬瑭五代终结——陈桥兵变皇权的巩固——杯酒释兵权北宋灭亡——靖康之变南宋抗金——精忠报国的岳飞统一蒙古——成吉思汗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元朝朱元璋崛起——红巾军起义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明初大清洗——胡蓝之狱明初皇位争夺战——靖难之役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清朝的前身——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近代中国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列强瓜分中国反帝爱国斗争——义和团运动革命的曙光——孙中山建立同盟会封建王朝退出历史舞台——武昌起义

章节摘录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它因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而得名。1973年,当地村民为建造排涝站,深挖地基,意外发现河姆渡遗址。经1973年和1977年两次发掘,在26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四个依次相继叠压的文化层。据测定,河姆渡遗址第四层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前后,即距今约七千年。在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炭化的稻谷、谷壳、稻秆、稻叶混合堆积,形成20厘米~50厘米厚的堆积层,最厚的地方超过1米,有的地方还发现有米粒,很多稻谷都保持着原来的外形。稻谷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极为罕见。同时还出土有上百件骨制的农具——骨耜,这种农具采用水牛、鹿的肩胛骨制成,一般在肩臼处凿一方孔,有的在骨板中部刻一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用以绑缚木柄。安装了木柄的骨耜也有发现。大量稻谷和农具的发现,说明河姆渡的农业已经比较进步。而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家畜饲养业的发展。河姆渡遗址中发现许多猪的骨骼,破碎的猪骨和牙齿更是到处可见;还出土了一件陶塑小猪,从其形态看,具有家猪的特征,这说明猪在当时已经是人工饲养的家畜了。从这里出土的水牛的骨头也很多,因而考古学家推断这一时期水牛也可能是家养的。河姆渡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河姆渡居民于是建造了通风和防潮性能都比较好的干栏式房屋。这种房屋主要使用木材,建筑方法是在地面栽立桩柱,在柱上架设横梁,构成架空的基座,再在上面铺设地板,在地板上立柱、建墙、盖顶。这种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是最早的干栏建筑实例。河姆渡居民不但掌握了较先进的木器制作工艺,而且懂得根据环境的特点建造合适的住所。河姆渡的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带把钵等。陶器胎泥纯净,以稻壳和稻草茎叶碎末为羼和料,胎质疏松粗厚,硬度低,吸水性强,均为手制,器形不规整,工艺技术较为原始。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有耜、镞、鱼镖、锥、针、匕、凿、匙等各种用于生产和生活的骨器,还有笄、坠、珠等装饰品骨器,数量和种类都居同时代遗址之冠。骨器的磨制十分精细,有的器物上刻有精美的图案。遗址出土有二十多件象牙制品,其中的鸟形匕状器等,显示了精湛的雕刻技艺。河姆渡遗址还保存了不少完好的木器,其中数量最多的木制工具,有耜、铲、杵、矛、匕、槌、纺轮等,制作工艺非常突出,表面打磨光滑,有的还刻有精美的花纹。尤其是建筑物木构件上的榫铆、企口板,更反映了河姆渡居民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河姆渡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展现了长江流域较早阶段新石器文化的面貌。如今,当地在遗址现场建成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向人们展示7000年前的建筑,再现了先民们生活、劳动的场景。中华文明晨曦初现——仰韶文化7000年前,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出现在西亚、北非的大河流域上空的时候,一缕文明的晨曦也开始照耀着东方的土地。1921年,中外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所发现的早期中华文明遗址,表明中华民族已经越过野蛮时代,跨进文明的门槛。人们将这次考古发现命名为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为仰韶文化的早期阶段。人们以胞族为单位居住,他们的住处一般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区。从仰韶文化的遗址可以发现,当时人们的居住区一般以环壕和河沟围绕,居住区中心是一个广场,广场四周分布着几组界限明确的房屋群。每组房屋群代表着一个氏族,几个氏族组成一个独立的胞族聚落。当人们去世时,他们也是以氏族为单位,被葬在本氏族的墓葬区。考古学家还发现,在每一个胞族聚落的遗址中,都有位于环绕居住区壕沟之外的窑场。这些窑场负责为氏族提供生产和生活使用的陶器。从早期仰韶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曾发现烧制精美的彩色陶器,因此人们又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早期阶段人们的这种居住、墓葬方式表明,在公元前5000年,中原一带已经建立了以家族为基础的氏族制度,母系氏族社会已经发展到尽头,开始向父系社会转换。在仰韶文化的早期阶段,文明虽然缓慢,但是却不可遏制地向前发展,其中农耕技术的发展最为显著。从发现的仰韶文化早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来看,有用于开垦土地的石斧和砍砸器,有翻土松地的石铲、石耜、骨铲,可能还有木耜(因年代久远,不可能保存至今),有播种和耕地使用的石锄、石锛、角锄,可能还有木耒、木锄。农作物主要是黍和粟这些比较耐旱的作物。妇女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她们还承担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纺线织布、制作食物和其他繁重的家务劳动。而男人们则主要负责狩猎和捕鱼,显然,他们对家庭的贡献比不上妇女,这时妇女的地位仍然高于男人。尽管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还十分落后,但这时的生产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开始有剩余产品。在许多早期仰韶文化的墓葬中都发现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陪葬品。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中华文明在中原一带有了新的重大发展,仰韶文化进人中期阶段。在这一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工具的制造水平明显提高,打制石器已经十分少见,精致的磨制石器占据了绝大多数,它们通体磨光,普遍采用了切锯和钻孔技术。以木耒、木耜、木锄为代表的木制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陶器的制作水平也得到提高,在许多彩陶上,还绘有精致的图案。随着生产工具的改善,耕地也不断扩大,男人逐步放弃渔猎,开始加入到农业生产的行列,并逐渐取代妇女的生产地位。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通史-青少年课外阅读经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