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功之道全书(套装上下册)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赵鸿恩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0-05出版)  作者:赵鸿恩 编  页数:464  

前言

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是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英雄贤者。他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28岁便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后建湘军,为清王朝平定天下。他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能够从一介布衣而位极人臣,一生功名显赫,堪称处世有谋的旷世奇才。本书正是通过总结曾国藩在立志、修身、处世、治学、做官、治军、用人、运筹、齐家等九个方面的成功谋略,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人生成功经验。曾国藩的勤学方法可谓古今难得。他认为书山勤为径、读书贵有恒、活学更活用。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他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每日不管事情多忙,都坚持读史书十页。由于他博览群书,在政治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学,31岁时拜理学大师唐鉴门下,学治学之方,检身之要,并在唐鉴启示下开始记日记,名曰《过隙影》,天天写《过隙影》以“念念欲改过自新”。曾国藩以志立身、明思以强、以忍求成、以静养心,他力秉勤兴逸败,和气生福,以礼尽忠孝,歉让手足长。他教子有方,即使在打仗期间家书也从不间断,大小事情叮嘱教导,如“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已成为训子名言。曾国藩在处世上始终本着待人以诚、谦慎抑己、豁达光明、刚柔相济的原则,他留下了大量谈论处世立身的家书、格言,被后人视作楷模。咸丰年间,他在京为官时,曾接弟弟曾国潢来信,言及老家为建新宅黄金堂,因地界问题与邻居闹冲突准备上城打官司。曾国藩当即写回家书,并附上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写的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曾家终于以退让精神将地退缩数尺,那邻居大受感动,也主动退让给以方便。曾国藩以勤、恕、廉、明作为为官之道。他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他认为勤、恕、廉、明四字之中最不容易做到的是明字。而求明之诀是勤字。所以,他认为为官最要紧的是勤。他认为: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是人。曾国藩能建功立业,其成功的重要奥秘之一便是对人才的重视,他曾经用广揽、慎用、勤教、严绳八个字非常精辟地总结其用人的经验,并强调缺一不可。“广揽”即广泛招集,“慎用”即任用要慎重,不可凭一时感觉用事,“严绳"意为要用严格的法令、制度规范管理,“勤教”则是通过教育改正错误观念,丰富知识,提高技能,从而更加胜任或者出色地完成任务。曾国藩从一介书生到武官,一直主张儒学治军,讲仁守义,虚实交用,稳慎用兵,身先士卒,军纪严明,他用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平定了太平军,湘军从此也成了清军主力。在带兵过程中,曾国藩下了很大功夫写出了一首“爱民歌",他要求部下都要认真地背记,每天都要认真地高唱。这在当时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其统治需要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毛泽东深受曾国藩军事思想的影响,他在带领部队去井冈山途中制定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都可以从《爱民歌》中找到依据。恳切期望广大读者阅读本书后,能够从曾国藩的成功之道中汲取到一些人生成功的经验。但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时间较紧,书中对曾国藩成功之道的总结难免存在不够全面或者不够准确的地方,恳请读者在阅读时给予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带头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后来者推崇他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曾国藩在处世上始终本着待人以诚、谦慎抑已、豁达光明、刚柔相济的原则,他留下了大量谈论处世立身的家书、格言,被后人视作楷模。

书籍目录

上册第一篇  曾国藩发奋立志精要第一章  志当存高远第二章  立志贵有恒第三章  笃志而行贵专精第四章  志高还须力行第五章  心态最重要第二篇  曾国藩修身圆己方略第一章  凡事向前看第二章  静能生动,更能制动第三章  淡看人间得失第四章  凡事皆留余地第五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第六章  泰而不骄第七章  小糊涂大聪明第八章  藏身更要藏心第三篇  曾国藩处世修炼大法第一章  可进可退,游刃有余第二章  让别人抓不住把柄的防守第三章  谋取胜局之本的“诚”与“忍”第四章  殚精竭虑,正己为先第五章  假痴不癫,适时求变第六章  处世智慧集锦第四篇  曾国藩治学思想大观第一章  严谨治学,触类旁通第二章  诗文楹联,美书以载第三章  曾国藩治学心语下册第五篇  曾国藩居官不败之道第一章  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第二章  廉则服人心,勤则见识广第三章  礼治为先,以忠谋政第四章  忍辱负重,敢想敢为第五章  礼法结合,峻法为官第六篇  曾国藩治军用兵韬略第一章  自筹湘军,另立纲纪第二章  儒学治军,讲仁守义第三章  运筹帷幄,稳慎用兵第四章  虚实交用,出奇制胜第五章  用兵智慧与战术战法第七篇  曾国藩识人用人谋略第一章  广收博揽,不遗余力第二章  知人善任,慎用善用第三章  因人制宜,勤教严绳第四章  纳言保荐,厚待良才第五章  德才、偏才、英才、雄才识别大法第八篇  曾国藩事上睦僚驭下艺术第一章  忠心迎合,十年七升第二章  立诚居敬,成就大业第三章  胸怀宽广,身正令行第九篇  曾国藩齐家智慧第一章  勤兴逸败,和气生福第二章  以礼尽忠孝,歉让手足长第三章  循循善诱,教子有方

章节摘录

一、立志有恒是匡时救世的法宝郑板桥曾经说过:“富贵足以愚人,贫贱足以立志”。曾国藩朝考一等,改为翰林院庶吉士之后,便开始置身词林,立下澄清天下之志。在以后的官场生涯中,曾国藩如日中天,仕途一帆风顺,十年升迁达七次。变化如此迅速,连他自己都感到有些意外。他在升任内阁学士时写信对他祖父说:“六月初二日孙荷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又不无自负地写信对他的弟弟们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近年中进士十年而得阁学者,惟壬辰季仙九师,乙未张小浦以及余三人。”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得更加坦白:“回思善化馆中同车出人,万顺店中徒步过从,疏野之性,肮脏之貌,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数人,亦不敢为此不近人情之称许。”但是,官身和声名并没有让他安逸于荣华富贵的现状,而是让他锐意进取的精神更趋高涨。他经常借诗文以抒发自己的志趣,自比于李斯、陈平、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将他这个生长在僻静山乡的巨才伟人振拔出来,用为国家栋梁。他决心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士大夫的基本人生信条,为维护封建的纲常伦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大显身手,实现其“匡时救世”的远大抱负。曾国藩认为,人不论低微贫贱还是飞黄腾达,都需要志存高远,砺志不息。因而他首先主张立志成材。他认为,生活有了方向,人才变得充实。立志可以使人找到生活的方向,可以有所追求。曾国藩在清朝末期乱纷纷的世道中能脱颖而出,并有所作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能不停地磨砺自己的志向,日日反省,天天自新。他的功业,不在他的道德,也不在他的文章,而在他对自己肉体和心灵的永无休止的洗涤和更新。他有一种强烈的、热切的洗心革面的愿望,他是自己卑琐灵魂的严厉审判者,他是自己淫邪恶欲的无情拷问者,他是自己赢弱身躯的猛烈抨击者,这使他得以洁身、保身、全身。得到翰林地位后,曾国藩拟就了一个自励五句箴言,其中第一句就是立志,他要荷道以躬;要与之以言。就是要以一身,担当中国的道统。在人生过程中,遭遇任何危险困难,只要神定不慑,谁敢余悔。曾国藩的倔强精神,于以概见。德业之进,全靠有恒,铢积寸累,自然成功。他的五句箴言,许多人都铭之座右,读之思之行之,并觉受益无穷。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推崇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民族传统。古代文人必读书籍《孟子》中便有“一曝十寒”的典故,意在告诫人们做事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思想家苟子在其著名的《劝学》中也说过这样一段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非常精辟地论述了恒至成功的道理。也就是说,只要有恒心,平凡的人也可以创造出骄人的成绩,缺乏恒心,即使天纵英才也将一事无成。古今中外无数历史事实都证明“恒”心对一个人事业成功是多么的重要。在晚清“同光中兴”时期的诸将帅中,曾国藩个人的天资秉赋,并不突出,和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人比起来,他既非天纵英才,也无父祖的权势荫庇。他之所以由一位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位出将人相的“中兴第一名臣”和“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大师”,对后世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与他那做事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曾国藩不仅自己持之以恒地进德修业,而且还言传身教,将自己对“恒”字的体会与他人分享。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曾国藩写道:“言物行恒,诚身之道也,万化基于此矣。余病根在无恒,故家内琐事,今日立条例,明日仍散漫,下人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能成;戒之!”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曾国藩在致诸弟书信中写道:“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咸丰九年(1859)二月二十九日,曾国藩在致友人易良翰的书信中写道:“舍侄科四、科六辈质地均可造就,惟吾乡读书间断时多,有恒者少,幸得名师诲导,祈于'有恒'二字加意,一曝十寒,圣贤所诫,乞与寅皆兄、睾山弟讲求可以恒久之道,阖家盛荷。”咸丰八年(1858)正月十九日,曾国藩在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写道:“惟作事贵于有恒,精力难于持久,必须日新又新,慎而又慎,庶几常葆令名,益崇德业。”不过,曾国藩却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已经完全达到了“恒”字的要求。他在自己的日记和书信中,曾多次对自己的“无恒”深自劾责。咸丰九年八月十九日,曾国藩在给友人葛睾山的回信中写道:“国藩生平坐'不敬'、'无恒'二事,行年五十,百无一成,深自愧恨,故近于知交门徒及姻戚子弟,必以此二者相告……至于'有恒'二字,尤不易言。大抵看书与读书,须昼然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不速则不能看毕,是无恒也;读书宜精、宜熟,能熟而不能完,是亦无恒也。足下观阅《八家文选》,即须将全部看完,如其中最好欧阳公之文,即将欧文抄袭几篇,切不可将看与读混为一事,尤不可因看之无味,遂不看完,致蹈无恒之弊。”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曾国藩在予其子纪泽的家书中写道:“余平生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弛,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有所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他之所以对自己如此苛责,是因为他的目标是学做圣贤。并且最终也成了世人景仰的圣贤。所以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持之以恒,便可走向成功。三、做大事须从“有恒"开始其实曾国藩早年时期并不是很有恒心的一个人。比如在书法方面,曾国藩就自称是:“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他把练字无恒无成看做自己的平生“三耻”之一。认识到这方面的缺陷后,曾国藩加强了自己的恒心练习。到同治元年(1862)时,曾国藩在家书中欣慰地说:“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日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经过一段持之以恒的摹写练习,曾国藩的书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刚进入翰林院时,曾国藩在性格和修养方面也存在不少缺陷。比如他爱与别人争口舌之胜,暴躁易怒,爱下围棋,玩物丧志,甚至还有抽烟的恶习。自从结交了唐鉴和倭仁两位理学大师以后,在这两人的耳濡目染中,曾国藩开始修练“研几”功夫。所谓“研几”就是在思想和事物发展过程中刚刚显露出征兆和苗头时,便不失时机地去认识、发现其发展趋势,通过“克己”,将一切不符合圣道的私心杂念在刚刚显露出征兆时即予以剔除,以便自己的思想能始终沿着圣贤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并将学术、心术与治术三者联为一体,使学问得到增长,道德水平得到提高。曾国藩每天将自己的意念和行事,以楷书写在日记上,以便随时检点和克制。如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八日的日记中写道:“醒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日之气安在?真禽兽矣!要此日课册何用?无日课岂能堕坏更甚乎?尚腼颜与正人君子讲学,非掩著而何?”“平生只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立志自新以来,又已月余,尚浮躁如此耶?”这种持之以恒的“研几”功夫使曾国藩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并痛加改正,对他的个人修养提高帮助极大。曾国藩在同治元年(1862)的家书中所说:“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可见曾国藩的恒心也是经过多年磨砺才形成的,而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便没有达不到的目标。曾国藩这种做事有定程、持之以恒的方法和精神对其子弟门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儿子们在他的督责下,每日都要摹写小楷,隔几日便要作诗文一篇,并寄给他过目,即使在与太平军激战的时期也从未中断。曾氏后人代有人才出,与这种要求是分不开的。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以古文著称的吴汝纶常惭愧自己不能像老师那样“事有定程,仕学兼进”。在做事有恒方面,曾国藩的确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型的榜样。(摘自上册P17-20)

编辑推荐

从一介布衣而位极人臣,一生功名显赫,这就是堪称处世有谋的旷世奇才——曾国藩。《曾国藩成功之道全书(套装上下册)》正是通过总结曾国藩在立志、修身、处世、治学、做官、治军、用人、运筹、齐家等九个方面的成功谋略,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人生成功经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曾国藩成功之道全书(套装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印刷质量好,正版。
  •   一般啊还可以一般啊还可以
  •   启迪、教育
  •   国产名人
  •   书是好书,喜欢读历史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