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眸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俞力 编  页数:22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历史的回眸: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故事(1851-2008)》是一本“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系列宣传周暨《走进世博会》大型主题巡展”的展览内容文本。这是一本由众多世博会学者在不断“走进”历史中,搜寻、发现、整理、撰写成册的世博会史料文集。这是一本通俗、普及、趣味的故事书籍,让人们在省力、省时、省心的阅读中,了解一些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

作者简介

  俞力,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新闻宣传部助理部长,《走进世博会》大型主题巡展策展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心艺术总监。华东师范大学会展学院兼职教授,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艺术顾问。  自1997年起参与中国世博会展览策划设计组织,曾参与19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中国馆策展工作。曾参与上海世博会在联合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宣传展览的策划组织工作。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第一篇 睁开眼(1851-1867)一、缘起水晶宫二、中国对参与早期世博会的态度三、早期世博会上的东方色彩(一)神秘的中国人——希生的故事(二)第一次亲密接触——荣记湖丝的故事(三)水晶宫之感叹——王韬与张德彝的经历(四)第一份成绩单——来自伦敦的评语第二篇 打开窗(1873~1900)一、晚清时期中国海关筹办出国参展世博会(一)中国海关的洋管家(二)休假工作两不误(三)由海关统筹出国参展世博会得到的启发二、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中国海关的胜利出演(一)赫德的舞台(二)中国展品的华丽亮相(三)勋章背后的意义三、1876年费城世博会——李圭的见证四、1878年巴黎世博会——郭嵩焘、黎庶昌、马建忠的感叹五、1889年巴黎世博会——张荫桓、陈季同的经历六、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洋人的劝言小结第三篇 推开门(1904~1949)一、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一)圣路易斯世博会纪实(二)中国派员参加圣路易斯世博会(三)圣路易斯博览会上的中国商品(四)博览会带给晚清社会的震动二、清末国内商品赛会(一)1906年成都“商业劝工会”(二)1906年天津“劝工展览会”(三)1909年武汉“劝业奖进会”(四)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五)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三、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一)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纪实(二)中国参加巴拿马世博会(三)精彩纷呈的中国展品(四)博览会后的影响四、近代中国在世界展览会上地位的变迁五、以茶知进退六、世博会上的中国丝绸(一)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的丝绸(二)1920年纽约万国丝绸博览会(三)1926年费城世博会上的丝绸第四篇 伸出手(1982-2008)一、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之中国印象(一)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之盛况(二)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之精彩中国二、牵手世博,跨越历史的风采(一)再接再厉,生命之水长流——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世界博览会(二)联合筹展,展现科技成就——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三)运动风采,展馆备受青睐——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世博会(四)环幕科技,吸引观众目光——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五)包容古今,品味硕果累累——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六)匠心独具,海上丝绸之路——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世博会(七)航天技术,展现崭新实力——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八)海洋文化,呈现别样景观——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九)科技领先,成果令人瞩目——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十)生命之树,体现哲学理念——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十一)人水和谐,展中华水智慧——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第五篇 展品的故事中国荣记湖丝景德镇绘瓷上海浦东鸡中国炭窑中国蟠桃广绣浙江茶木淤高山云雾茶永珍斋瓷器的故事北京地毯杭州舒莲记折扇天津地毯北京景泰蓝颐生酒无锡泥人张小泉剪刀宜兴紫砂湘绣曹素功徽墨山东张裕酿酒公司太仓肉松广东果酒陕西西凤酒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山东兰陵美酒贵州茅台酒绍兴酒江苏卢恰淳的金波卫生酒惠明茶信阳毛尖茶汪裕泰红茶坦洋功夫茶太平猴魁茶江西功夫茶建瓯闽北水仙茶上海茶叶会馆地球牌、三星牌红茶苏绣沈寿刺绣江西瓷器广州牙雕套球宝鼎牌保宁醋玉堂酱园的酒和酱北京信远斋玉屏箫笛万安罗盘上海美华利插屏钟胡开文地球墨鼻烟壶北京宫灯白敬宇眼药福牌阿胶钦州坭兴陶广东广奇香罐头食品宣威火腿鼎鼎肉绒松鹤漆器盒哈氏风筝谢馥春鹅蛋粉浙江青田石雕常州梳篦江苏江阴柳致和加皮酒、玫瑰酒江苏南通吕四盐公司的盐北京雕漆紫砂陶艺葡萄常武穴竹艺婺源汪晋和绿茶南山白毛茶“泥人张”彩塑德化瓷器贵州都匀毛尖福州纸伞嵌银漆器湖南菊花石雕上海葛德和陶器唐山水泥浙江乐清黄杨木雕湖南湘潭龙牌酱油景芝白乾酒北京绢花商绢八宝印泥龙泉宝剑宁德玉兰片花茶曲阳石雕都锦生织锦脱胎漆器福州角梳上海中西服装附录一、南洋劝业会奏奖(一等奖)题名录二、1915年巴拿马赛会华人出品得奖揭晓三、中国赴1926年费城世博会参展得奖题名录四、历届世博会名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篇 睁开眼(1851-1867)  一、缘起水晶宫  19世纪前半叶,欧洲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英国,自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当时的英国在世界工业中一马当先。同时资本的高速聚集和运作,也使英国成为当时欧洲金融的中心。这些因素触发了英国将在世界舞台上演绎主角的欲望。  此前,欧洲各国举办工业博览会已不是新鲜事,特别是英国、法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都举办了多届有影响的工业产品博览会,以此来推广本国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宣传新产品。1761年英国首次举办了历时仅两周但非常成功的工业展览会;1828年至1845年,英国在国内组织过多次类似博览会的一些尝试;1849年,英国在伯明翰第一次为展览设计建造临时场馆。频频举办的工业博览会也使英国萌发了举办一次世界各国参与的博览会的愿望。  1849年6月30日,一次历史性的会议在白金汉宫召开,参加者有皇家艺术协会成员、全国博览会组委会成员、建筑公司成员和阿尔伯特亲王。会上讨论了举办世博会的想法,同时就如何举办世博会作出了7项重要决定,这些决定为世博会举办确立了基本框架。会议决定世博会展品分为四个大类: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和雕塑作品;将建一幢特别临时建筑作为世博会展厅;举办场地选在海德公园南侧;博览会将是国际性的,由国家发出参展邀请;组委会将提供大量奖金以鼓励参展者;将成立一个皇家委员会来主办世博会;世博会财政集资由艺术家协会负责。日后,这些决定都被逐一实施,只是在评选奖励方面采用奖牌取代了金钱。  1850年1月3日,世博会皇家委员会成立。随后,维多利亚女王便以国家名义向世界各国发出世博会参展邀请。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博会正式开幕,超过50万人聚集在海德公园四周。世博会的举办场地水晶宫内挂满万国彩旗,参观人流摩肩接踵,各种工艺品、艺术雕塑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人们惊奇地观看来自不同国家的发明、珍奇和不同产品。  参观者最感兴趣的是各种机器发明。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不同的机器工作,有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等,这些新奇的机器又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让人领悟到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当然,最受赞誉的还是水晶宫。人们赞美这座通体透明、庞大雄伟的建筑,为英国人能开创世界建筑奇迹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水晶宫,这座原本是为世博会展品提供展示的一个场馆,不料却成了第一届世博会中最成功的作品和展品。水晶宫成为世博会的标志。水晶宫成就了世博会的举办,世博会的成功又为聚集众多国家、为了一个和平的目的交流不同文化、科技成果开创了先例。  1851年共有6039195人次参观了首届万国博览会。此后的百余年,“万国博览会”不仅成为各国商品、技术、资金、知识的汇集地,更成为各国展示富强的竞技场。  二、中国对参与早期世博会的态度  当早期世博会在欧美举办时,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是大清帝国对世界博览会的一种理解,这是由于当时的人们还未能从把技术看作是“奇技淫巧”的认识中摆脱出来,更不用说深入思索这些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人的价值观的冲击等问题,以至于最终忽略了能密切接触首届世博会的机会。  此后,直蛰11866年之前,举办了1853年纽约世界博览会、185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和1862年伦敦世界博览会,清政府仍挣}不疑和不屑的态度,而这期间的世界博览会均未邀请中国参与,这三届博览会也未能突破1851年第--届博览会的盛大效应。1866年,清政府总理衙门首度受邀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但总署对于博览会免除参展出口税的惯例产生疑虑,担心免税将发生走私偷漏,因而仍然未能以官方名义答应参加1867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直到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中国才有了以官方名义正式参与世博会的记录。  此期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世博会见下表:  三、早期世博会上的东方色彩  虽然当时的清政府对早期世界博览会不以为意,但这并不妨碍这些博览会里出现中国展室、中国展品以及中国人。  (一)神秘的中国人——希生的故事  在保存的1851年万国博览会全景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关中国部分的参展内容。  这幅画也成为记录中国参加第一届世博会的一件珍贵史料。  画中问的上半部分,有一块小小的匾上清楚地标示着“CHINA”字样。匾额下面的画面真实展示了博览会期间中国展室的展览情景。从画面上可以看出,中国展室的位置在水晶宫侧廊的南面,它的左边是突尼斯展室,右边靠近水晶宫KENSINTON路门口。与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相比,中国展室所占的面积很小,规模与突尼斯、巴西、罗马等展室相差无几。中国展室中展品的数量和品种都不多。画面相对应的两行文字说明,中国展室中的展品包括:广口大对瓶、穿官装的中国官员像、青铜器、中国瓷器、屏风、椅子、象牙雕刻、青铜器、大理石群像等。显然,画面显示的只是展室中的大件物品。实际上,从1852年伦敦出版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评委会关于30类展品的评审报告》来看,当时中国展室的展品还包括:上海荣记行的丝绸样品、景德镇制瓷原料、植物蜡、棉花、木材、翡翠制品、硬煤和珍珠雕刻、蜡烛、蜜饯、雨伞、拐杖、茶叶、文具箱等。  有意思的是,画面展示的内容给人的感觉有点不伦不类。室内挂着的宫灯和展室右侧的大理石雕像很不协调,而裸体的大理石雕塑显然完全不符合中国的社会伦理规范,醒目的中国官员画像给人的感觉也无以名状。这种种疑点都叫人迫切想知道,究竟是谁提供了中国展品?这些展品又是谁组织和陈列起来的?  当时的中国官员对外国还很陌生。魏源、徐继畲已经算是开明的知识分子,但他们也只是通过来华外国人了解外国,自己并没有走出国门。当时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和官僚们思想中还没有“出国”这一概念。清政府第一次派官员出国是在1866年,即15年之后。可是,很多史料记载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曾出现过一个中国官员。这名中国官员还受到英国方面的隆重礼遇。现存于英国伦敦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由英国画家Henry Courtney Selous创作的油画《女王在开幕式上接见各国使臣》便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  在这幅画作上,一个穿官服的中国人就站在维多利亚女王附近。大家不禁要问,这个神秘的中国官员,他是谁?  当年曾有人写信给《北华捷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说此人是中国的“亲王”。《北华捷报》1851年7月19日刊登了这封信,同时表示严重怀疑,并希望读者不要轻信。“亲王”之说连在华的英国人都不相信。在“人臣无外交”的清代社会,亲王出国办理外交不可能没留下任何记载。根据清朝故宫外交档案编写的道光、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及后来的《补编》和《清史稿》均无中国派官员参加1851年世博会的任何文字记载。可见,中国政府当时确实没有组织参加伦敦世博会。英国学者John Davis的说法比较可信,他认为,这个中国人是当时停泊在泰晤士河畔的中国轮船“耆英”号上的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穿着中国的官服来参观展览,被英国方面误认为中国的重要官员而拉入等待英王接见的各国外交官之列。一些参加开幕的英国人事后曾在“耆英”号上见到过这个中国人。后经考证,此人确是一名广东人,人称“希生广东老爷”。“耆英”号于1846年12月从广东出发,于1848年3月抵达英国伦敦,船上的中国工艺品吸引了包括英国女王及狄更斯等社会名流在内的当地人上船参观。首届博览会上,希生作为嘉宾被邀请出席。1851年5月22目的《匹茨菲尔德太阳报》对油画上这一情节有一段精彩描述:希生与其他外国使节站在一起。当唱诗班唱起亨德尔的《弥赛亚》中哈利路亚合唱曲时,希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突然从外国使节、达官贵人中走到女王面前,优雅地向女王行了礼。  但是,疑问仍然存在,显然希生不会是筹备中国展室的人。  1850年的六七月间,英国官员和商人们为筹备中国展确实开过两次会议并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但之后呢?1850年12月14日,英国侨民在上海编辑出版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报道说,广州成立的委员会突然停止工作。主要原因是英国的筹备会认为,应该由中国政府、商人出面组织参加,不应该由外国机构和代理来代表中国人参加世界博览会。1850年12月21日《北华捷报》刊登消息说,本报呼吁上海商界为博览会选送展品已经很久了,但只有英、法、美三国领事和少数商人响应,大多数人对此漠不关心。但是,翻遍1850-1851年间的《北华捷报》、《中国丛报》,也没发现在华的英国官员和商人们组织参加世博会的历史记录。  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事实的真相就是,由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没有亲自参与第一届世博会中中国展览的筹备工作,一些英国商界人士就越俎代庖,在第一届世博会上推出了一个“中国展览”。这就成为如今我们在这幅万国博览会全景画中看到的“中国展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从一个方面叙述了一个国家与世界的故事。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冈·文·洛塞泰斯

编辑推荐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系列宣传周暨《走进世博会》大型主题巡展,回溯世博会的历史作用,审视世博会的现实意义,展望世博会的未来愿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的回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