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书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冈仓天心  页数:213  字数:85000  译者:谷意  
Tag标签:无  

前言

一碗人情,百年茶典    冬阳煦暖的午后,麻鹰在海畔悠悠盘旋,我坐在窗边捧读这本《茶之书》,但觉心怡神荡,通体轻盈,思维乘着阳光的金丝,飘然远举,缓缓脱离这海隅小岛,像麻鹰般飞到天际,鸟瞰山海,纵览人世。原本零敲散打、琐碎芜杂的世界,忽而变得平滑完整,轮廓脉理鲜明,你俯仰其间,游目四顾,于是看得更加开阔清楚。好书的魅力,大抵如是。    1906年,冈仓天心以英文写出《茶之书》,向西方介绍东方的茶道文化,这本小书仅只百来页,轻巧纤薄不盈一握,份量却如泰山盘石,历久弥坚。一百多年来,《茶之书》不断新刊重印,流传世界,除了各种英文版,还有德文、法文、瑞典文等版本,而由英文译回的日文版,更有多种译本,可见其经典地位。至于中文版,就我所知,近二十年来,《茶之书》至少有四种不同的繁简体译本,加上这本新译的版本,意义尤其特殊。    然而,茶叶不是中国人的文化遗产吗?为什么要看一个日本人用英文写,而且还是一百年前出的茶书?    答案很复杂,但也很简单:因为中文世界里,没有出现这样的一本书。中国虽有连篇累牍的茶经茶典、茶谱茶话茶录,却没有一本像《茶之书》这样,能以精简如诗的文字,深人浅出,宏观远照,除了勾勒茶史梗概,溯探茶道的核心精神,阐发个中的美学意境之外,还能评比欧亚,论衡东西,具有强烈的文化观点。    南方有嘉木,茶叶发源于中国,华人是晟早喝茶的民族,自古迄今盛行不衰,喝茶人口跨越阶层地域,上者细品佳茗。下者抱着玻璃茶罐咕咕牛饮。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固是居家必备之物,在儒家传统中,却也被视为口腹琐事,顶多是文士的闲情雅兴,风花雪月无关志业,饮馔小道不登堂奥。    但是冈仓天心的《荣之书》,却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是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    茶与茶道,反映出迥异的文化态度。茶叶虽然原产中国,唐代才传人日本,八百年后,却从饮料脱胎换骨,演化成“和敬清寂”的茶道,晋升为一门生命美学,试图在庸碌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淬炼出精纯完美。    《茶之书》以“一碗见人情”破题,生动描述茶道的本质特性,开宗明义就指出: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道表面是美学仪式,内里则渊远流深,奠基于道家和样宗思想,冈仓天心不惜用两章篇幅,深入阐释茶道的流派和精神奥义。他把中国茶史分为三个时期,唐代的煎茶是古典主义,宋代的点茶是浪漫主义,明代的淹茶则是写实的自然主义,不同的泡茶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时代精神。    茶叶,道家和禅宗,都发源于中国,中国也有过讲求境界的茶道,只是时代断层造成文化裂变。冈仓天心认为,元代之后,中国因异族入侵,经历兵燹战乱,颠沛动荡,致使礼俗隳坏流失。日本反而承传唐宋古礼,并把禅学融入茶事,在15世纪形成茶道。    冈仓天心形容:    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7他们探索生命意艾的热情。    他说,中国人喝茶,已失去唐宋的幽思情怀,变得苍老又实际,成了“现代人”(He has becomemodem)。    这里的modem,需要解释一下。不管翻译成现代,摩登或者时髦,这个字眼大半是正面的,意味着新颖进步。然而早前并非如此,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指出,此字在19世纪之前的用法,大部分具有负面意涵。冈仓天心此书虽写于20世纪初,却沿用modem的旧有语义,含有功利实际、市侩伧俗的贬意。    然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冈仓天心的析论与批评,并非针对中国,进行褊狭的民族文化论战,反而是同盟连手,把中国、印度和日本文明等量齐观,以亚洲抗衡现代西方,展开文化的反击批判。    面对西方的无知与误解,他几乎是气急败坏:    西方究竟何时才能够,或者才愿意理解东方呢?    ……要么不是把我们想成以莲花的香气为生,要幺就是相信我们以蟑螂老鼠为食。    冈仓天心的“现代”,是日本的明治时期,欧美列强横霸世界,西风压倒东风,东亚传统饱受蹂躏摧折,引发各种维新改革,其中彩响最大的,当然是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他主张“文明开化”,全面学习欧西文明。冈仓天心却主张“兴亚论”,提出“亚洲一体”(Asia as one)的宏观概念,以“爱与和平”的东方精神,抗衡西方的物质与机械性一。    《茶之书》除了是茶道的入门手册,更是亚洲文化的答辩书。好在冈仓天心到底是美术家,不以滔滔理论高谈雄辩,而以优美的文笔和意境,巧譬善喻,引人人胜,藉由介绍茶道的建筑,艺术鉴赏,花艺以及茶人风范,具体演绎东方的精神文明。    茶室是简朴素雅的“不全之所”,艺术是性灵的交流呼应,花草需要珍惜礼敬,而茶人不只在生活中贯彻茶道的唯美精神,更不惜生死与之,以身殉美。冈仓天心以“千利休的最后茶会”收尾作结,把美感推向决绝悲壮的最高点: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伟大萘人的末日,如同他们此生其它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    这种近乎宗教的心态,早已和茶无关了,茶就像庭园、插花、陶器等事物,只是通往“道”的工具、到岸舍筏,最终要完成的是生命境界。《茶之书》的迷人之处,就是写出了茶道的美感境界。    一百年后的2l世纪,现代文明和东西冲突,早已历经几番风雨,当“后现代”都不再摩登时,这本书反而别有新意。在这个高度专业的时代,学科分类日趋繁细,像《茶之书》这种博物学式的著作,早成广陵绝响。冈仓天心学贯东西,深谙汉文和英语,在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纵横穿梭,笔走龙蛇,来去自如,气势如长江大河。    冈仓天心文笔优美,《茶之书》的英文原作有如散文诗,清简隽雅,流丽可诵,然而译起来并不容易,这一中译本除了力求典雅,注释上也花了不少功夫,嚼饭哺人又添养分,更是难得。    台湾作家 蔡珠儿    2008年12月25日

内容概要

冈仓天心在20世纪初旅英美期间,意识到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荒谬的想法及误解,因此相继用英文写下《东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l903)、《日本的觉醒》(The Awaking of Japan,1904)、《茶之书》(The
Bookof Tea,1906),并称为冈仓天心的“英文三部曲”,前一部刊行于伦敦,后两部刊行于纽约。
三部作品中,《茶之书》的影响晟大,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译本,并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该书在为冈仓天心赢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也向西方世界谱写了一曲意味深远的以“茶道”为主题的“高山流水”。
“茶道”为日本传统美学之精髓,作者文笔清雅隽永,蕴藏文人气息,带领读者一窥日本古典美学的世界。 《茶之书》由冈仓天心编著。

作者简介

  冈仓天心(1863——1913)
  原名冈仓觉三,1863年生于日本横滨一个商人之家。七岁起同时接受汉学与英语教育,十六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就读,受到其师Fenollosa启发而对保存与发扬日本传统艺术及美学不遗余力。曾任日本美术学校的筹建者、校长,创立日本美术院,去职后游历于印度与中国,最后任职于波士顿美术馆东方美术部门,其著作《茶之书》、《东洋的理想》与《日本的觉醒》即写于这段时间。天心自幼学习外语,因其典雅动人之英文写作,三种著作皆于美国和英国出版,影响20世纪之初西方人对日本的印象可谓非常深远。
  谷意
  谷意,台湾大学法律系、法律研究所法学组毕业,目前为专职翻译。译有《建筑的七盏明灯》、《茶之书》、《世界文明史·后篇》、《英国国会)、《人类的故事》等书。

书籍目录

导言 蔡春华
序一 一碗人情,百年茶典
序二 高冈仓松照天心
一 一碗见人情
二 茶的饮法沿革
三 道与禅
四 茶室
五 艺术鉴赏
六 花
七 茶人风范
译后记 谷意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欧洲关于茶事年代最早远的记录,相传出自一位阿拉伯旅人的言谈之中。在他的话中曾经提到,公元879年时,中国广东一省的主要税收,乃是盐茶之税。而马可•波罗在游记中也写道,1285年时,曾有一位中国的财政官员,因为擅自提高茶税征赋而被免职。欧洲人一直到地理大发现时代,才开始对处于世界另一边的东方,有了较深的认识。16世纪末年,荷兰人把如下的消息带回了欧洲:东方农民们所喝的饮料,是采取树上的叶子泡制而成的。在旅人们的记录中,例如乔万尼•巴提斯塔•赖麦锡于1559年、阿尔梅达于1576年、马费诺于1588年、塔莱拉于1610年,也提到种种茶的点滴。同样在1610年,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船,首度将茶叶带进了欧洲。1636年,它来到法国;1638年,足迹踏上了俄罗斯;1650年,英国终于迎来了这款“受到所有医生认可,来自中国的绝佳风味,中国人自己称它为茶,其它国家叫它Tay,也就是Tea”的饮料。 如同世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一般,茶在传播过程中也曾遇过阻碍。1678年时,亨利•萨维曾主张喝茶是种肮脏的习俗。强纳斯•汉威在1756年那篇《论茶》中写道:养成喝茶的习惯后,男人们失去了仪表,女人们失去了美貌。其所费不赀(一磅约十五或十六先令),让平民百姓自始就无福消受,因而“茶是标榜上流社会的娱乐享受,并且成为王公贵族的社交赠礼”。尽管受到这样的阻力,喝茶一事依然以惊人的速度流传开来。18世纪前半时,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已经成了茶馆,更是像艾迪逊与史提勒这般文人雅士,在“茶碟”上悠闲度日的去处。不用多久,茶也普及成为生活必需品,也就是说,可以向它征税了!提到这件事,便可联想到茶是如何左右现代史的发展:美洲殖民地之所以忍无可忍,决定向英国揭竿起义,正是由于后者对茶课以重税所致。民众将茶叶货柜推落波士顿湾底以示抗议,更被视为美国独立的开端。 茶的滋味品尝起来,让人无法不对它心向往之,而其层层展开、细致微妙的魅力,让它对此爱慕也当之无愧。西方幽默作家拍很早便知将茶的芬芳香气,混入自己笔下的醍醐之味。它不似葡萄酒那般傲慢自大;不像咖啡那样自顾自怜;更没有可可那种假天真。早在1771年时,《观察者》日刊便说道: “因此,我要特别与所有作息规律的家庭,分享以下心得:每天早晨,请拨出一个小时,一起享用一顿面包与热茶的早餐;同时,我也诚挚地向这么做的人推荐,每日准时送至府上的本刊物,将是您喝茶不可或缺的良伴。”塞谬尔•强森亦将自己描绘成“对于喝茶一事,冥顽不灵,然不以为意,二十年来无饭不佐以茶;以之消磨午后,以之慰藉夜深,以之欢迎早晨”。 查尔斯•兰姆曾写道“就我所知,不欲人知之善,却不经意为人所知,乃是最大的喜悦”,这段话已深得茶道三味,不愧其身为茶之信徒。隐而未显的美感,非经发觉无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现,却能透露出一切;茶道,正是这样一种技艺。它是一种高贵的手法,让你能够平静而真诚地幽自己一默,这恰恰是幽默的本质:富含哲思的笑意。在这个意义上,每个货真价实的幽默作家,都可以被称为富有茶思者,萨克雷如此,莎士比亚当然亦如是。那些向物质主义提出抗议的颓废派诗人(这世界什么时候又不颓废了?),某个程度上也体现了茶道精神。也许,正是领悟了自身缺陷的谦抑思想,才让东方与西方如今能在相互安慰中相遇。

后记

那一天,朋友通过妹妹丢来了几张复印件:“试试看吧,你应该蛮适合的。”几个月后,这项当时未曾设想太多的尝试,竟然真的成为~项成果,有幸堂而皇之,活生生摊展在读者眼前,也就是这本《茶之书》的由来。    说来有点惭愧,其实关于喝茶一事,我懂得并不多。无论是关于茶文化的知识面,或者品茶的感官面,我不仅称不上专家,更难称略知一二,甚至连副皮毛都没有。例如多少年份、哪家厂、用什么包装印鉴的陈年普洱茶饼,价值有多么不菲,或者竞有一种茶,生于何种人烟难至之处,一年至多仅能生产几两几斤,乃是中国高官权贵的最爱,甚至用来作为外交赠礼,类似这般的行情知识、轶闻故事,我实在是一无所知(因此上述所提,乃全自朋友处听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探查……因为,我听时固然诚心感到赞叹,但也许是没有实际亲炙,不久后便又忘到九霄云外)。又或者传说品尝佳茗时,会感到一股暖气自丹田丽起,缓缓上升至人中及头顶,此乃茶气调整人体生理的结果,直让人想起那句“五脏六腑,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个不畅快”的奇妙,此种神迹也是我这般凡夫俗子无法企及的——虽然我总怀疑当天那位茶叶销售员有点言过其实,但为何与我一同试喝的友人却跟着捣头如蒜、指证历历昵?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之于茶非行家。那么一位不懂茶的人,却来译一本以茶为题的书,乍看之下这当然是个错误。不过作者在这方面倒帮了我一把,让这错误错得多美丽。相信看完全书的读者定已发觉,通书所谈者其实也并非上述这类面向,关于品尝方面几无着墨,其它知识细节亦非重点,就我自己的理解,反倒是讨论喝茶这件事,究竟孕寓了什么意义与精神,才是作者一心所念。当然,一百个人读完同一本书,恐怕会有超过一百种感想,即便作为译者,我的看法也不应窃据什么权威性,只是这么一来,至少我已能就自己关于茶的无知浅薄,找到些许开脱的方向。毕竟,既然谈到意义与精神,我想每个人都是自我在这类事物上的赋予者,喝茶之道如此,生活与生命亦如是。夸张一点来说,这本书从头到尾,不都是作者在抒发他对生命的观感吗?    在某次的闲谈中,主编对我提到,她最喜欢的是全书结尾那一段,那是关于茶道史上最著名的大师利休(不是一休喔),用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死亡的描述——脸上带着微笑,步向死亡的未知。我这一路闲扯下来所提到的,其实跟她的看法相去不远:那样跃身的姿态,总给人一种美好。有种说法这么认为:人们之所以恐惧死亡,原因在于死亡是一种绝对的未知。我倒认为还需要加上一个前提才完整,那便是对生命本身的眷恋:如果活着不是那么美好,我们何必害怕一旦生命消逝,自己将会失去什么、还能拥有什么、还可以“是什么”,这类除非一死,否则无法窥得答案的问题呢?无论如何,对死亡的未知恐惧让人们需要神话与宗教。而诚然,对一个彻头彻尾接受宗教解释的人来说,死亡既非未知,自也无恐惧的必要。这样的境界也许值得羡慕,在其人其心上,似乎却也没什么值得特别钦佩景仰之处。又或者,对于那些自杀者,即令他们也害怕绝对的未知,却更欲放弃此生,假若他们的目的乃是利他,像是日本战国时代,为了保全城中兵士性命,而以自杀为媾和条件的城主,呈现的固然是同样值得赞赏的勇气,只是若自杀者的出发点为自己,则不受批评谴责已属少数,他们迈向死亡的场景,留给世间的也是与前者截然不同的感受。因此故事中的利休,不同之处即在于一方面他并非自愿选择死亡,一方面他对彼世的图像亦未抱持着什么宗教般的确信,于此之下他却仍然微笑以对,翩然行之,我这兀自被生死之大问困扰不已的旁人,怎能不读之心动呢?    我想这并非书本中、乌托邦才有的风花雪月,亦非象牙塔里针尖上可站立多少天使的研究,时间是2008年的尾声,世界正步入一片名为经济大衰退的阴影中,不安全感形成一种新型通货,在社会各处日渐祢漫,在人人心厩加速膨胀。这道阴影以现代人几乎是唯一接受的真实:数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预期经济成长率、失业率,央银存款利率、币值、股票指数、基金期货、订单、年终奖金、薪水……虽然与此同时,在我所生活的岛上,人们的目光与心思还是有余力,以不满、愤怒、仇恨,以及无比狂热的兴趣,去供养那些唯利是图、只知斗争的政客与大众媒体。更不用说,每个人或每个家庭,总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与不满在闷烧发酵(与其相较,世界上其它一些迫切需要关心与理解的事物,譬如贫穷、饥荒、疾病、人权侵害,甚至那很可能在未来几年之内,就决定人类是否可以存活至下个世纪的地球暖化议题,竟像是发生在其它星球上那般地遥远)。这世界,太容易以生命的不美好来向人们诉苦。不可讳言地,人们也常是这个世界之所以不美好的始作俑者。于是现代人的死可悲到一种可笑的地步:科技主导的思想革命,已经让我们在接受宗教的世界观上困难异常,让我们越来越难透过放弃对知的追求,来换取对未知的了解,偏偏活着本身,又美好不到哪里去。死活之间变得如此尴尬,现代人纵然多数还是赖活着不放,那整日忧烦躁郁的面目只顶多让人感到怜悯,再也没有令人感动的可能了。    唠叨至此,这篇译后记已经全然变成读后感想了,不过读者既然有兴看到这里,我也藉此机会有幸一抒己见,若竟致听者心有戚戚,说者更加可得意了。但从此段开始请容我说些比较偏重私人意义的事情,且当作是第一部作品的特权吧:将届而立之年,兀自一事无成的我,竟跑来搞翻译这件报酬既不优渥,又不可能功成名就的勾当,尤其是在这样的大环境状况下,更不是夸张可以形容。之所以能让我这样为所欲为。当然是受惠于来自家庭的助力,让我能在经济阴影的笼罩下,常常觉得身受安全的阳光照耀。其实我的家庭赐给我的,还不只是完成这本书所需要的赋闲时间,现在回头想想,打从一开始世界之所以对我而言是美好的,难道不是家庭呈现给我的吗?更不用说现在的我,何以会茶不离手,以至于会对本书发生兴趣,跟从小就看着爷爷,每当有客人来时,必沏茶以待,平日没事时,也自饮其乐,这样的亲身经验,必然也脱不了关系。像我这个世代的人,家人之间常是羞于言谢的,不过在书上却可以。另外,在本书翻译工作期间曾经帮助我,以及因此被我冷落以待的朋友,如果你们是前者,请收下我的感谢,如果是后者,请接受我的道歉,然后记得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没什么改变。    谷意    台北 2008年12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茶之书》能引发中国读者思考的地方应不只这些……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我们可以共同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然而,当冈仓天心满怀深情地守护“大和之心”时,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好好守护我们的“中华之心”?    ——“冈仓天心研究”著名专家、学者 蔡春华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视为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    ——台湾作家 蔡珠儿    《茶之书》,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书,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文化。    ——日本文化观察家 李长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茶之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5条)

 
 

  •   本来对日本人写的书不是很感冒,但是看这本茶之道觉得还是不错的,更理性的了解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总之,值得购买。当然,如果简装版的有货,简装的更实惠。对于喜欢在床上读书的我来说,简装版更便于翻阅,精装的老怕弄坏了。
  •   看这本茶之道觉得还是不错的,更理性的了解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总之,值得购买。
  •   日本人写的茶书。挺有意思的。
  •   茶书经典
  •   本书作者说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这种说法有意思。其实,现实生活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一般要去追求完美。本书的原版是英文版,本书中英对译,这种形式很好。
  •   经典之作,推荐给身边的茶人看看挺不错
  •   爱茶人必读的一本好书!
  •   值得每位爱茶之人细读!
  •   爱茶之人值得拥有的一本书~
  •   个人十分喜欢,对茶有了更加多的了解
  •   喜欢茶的朋友,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
  •   一般般,大概是作者写给西方人的扫盲书,对浸泡在东方文化中的我们实在是浅显
  •   日本人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可见一斑,值得我们深思
  •   虽然不喜欢日本人,但对日本人的执着的精神还是尊重和钦佩。唯有这样,思维才能够更为透彻、清晰。
  •   提升平淡生活中的美感触觉,沉心静气感受茶道带来的禅意世界。
  •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内容应该说已经不被我们所了解了。书中内容正好可以弥补。
  •   非常棒 物流也挺快 只是因为住在郊区 取件嘚自己去取 不过因为是自己喜欢嘚书 所以也没大碍 挺好的 很喜欢 纸质也非常好~ 非常满意! 感谢!
  •   朋友推荐买来看看,很棒的书。值得收藏。
  •   包装精美 很喜欢 是适合闲暇时精心阅读的书
  •   书不错,所以买了姊妹篇。
  •   非常的不错哦,很好的书
  •   书到了,全新的,非常满意,快递服务态度也很好。
  •   有三本书写了关于茶叶的,这是其中一本,真的狠不错。
  •   精装的抹茶色很好。
  •   短小精悍,直达精髓!
  •   几种语言 对于我来说有帮助
  •   不错哦,内容
  •   这本书非常好看,内容丰富。
  •   买了好几个版本,内容一样,但是还是想买来收藏
  •   挺好&;hellip;下次继续
  •   感觉不错,准备用来做论文的参考文献,值得推荐
  •   这本书要慢慢品才能读到当中的精粹
  •   很喜欢的一本书,买了几次了。值得购买
  •   很喜欢这本书,买了很多次了。送朋友送长辈都很不错
  •   推荐大家看看,以后好好看
  •   朋友推荐的,还没开始看,但序已经开始吸引我了,相信是一本好书
  •   非常好。。。。又买了好多新书
  •   很不错的茶书,值得一读。
  •   从开始喝茶到《德川家康》上接触日本茶道 就有一种想进一步了解的冲动 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惊喜
  •   名气很大的一本书,或许正是如此,让人难免过高期许。书很好!加深了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   书是给领导买的,至少表面我看着挺好,内容不知道,不过,当当的服务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这个真应该说说,难道以后每次在当当买书索要书发票的同时都得走遍投诉的程序才能给寄来邮寄费的发票么?难道当当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么?这样的服务,以后还怎么买你家书?怎么买?告诉我?怎么买?
  •   翻译的挺好的,感觉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出本震惊欧美是的英语书籍呢
  •   本来是想买旧版本的,可是没货了。新版说是精装,但是看上去不是很美丽。装帧设计有待提高。内容还未读,读后再来写评价吧
  •   这次一共就买了两本,结果一本封面封底都压烂了,另一本整个封面全部脱胶掉下来,真让人郁闷啊
  •   好书,值得一读,喝茶人应该看
  •   不错不错.推荐推荐.很好的拉.
  •   内页有一页没有装订好,看起来不方便。
  •   最喜欢里面关于院落清洁的描写
  •   哈哈,看不懂
  •   价格挺便宜的,纸质也还不错
  •   经典的是后面有原版英文 可以顺便考验下自己的翻译能力
  •   书还行,看了,还不错,能学一点东西吧
  •   朋友说好。但我没看懂。不喜欢。
  •   开始感觉这是一本日本人写的关于中国茶之书。读后感觉是一本关于东方文化的书,一本关于茶的精神层面的书,作为一个好茶之人,一定要看。特别是中国好茶的人。翻译的很有味道,茶之味!
  •   六经注我式的翻译。目前的几个译本中,个人还是最推崇张唤民那个早起版本,虽然在哲学、史学部分的翻译上有不少纰漏,但文字通畅,最能传达原书的意味。尤海燕译本精于考证,但文字功底明显不能驾驭大师的文风。台湾郑本虽然也通顺流畅,但过多的添字做辞,限缩、曲解了原著。这个译本看了不如不看。
  •   这更接近于散文的形式,距离现在的时代又很远,很难给人以收益。
  •   很不错,比看过的类似的书都要好。
  •   书的内容经典,印刷质量完美!
  •   自己买书的时候帮朋友带的,不知道好不好看
  •   这上面讨论的是茶的本,而不是末,如果想看末,请看其他百科全书式的图画书。但如果想知道先贤们为什么喝茶?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喝茶?茶当中究竟蕴含这什么?等问题,这是本很好的入门书。说他是入门,因为,有那么一幢大楼存在着,无论你从哪个门进去,最终要追求的是同一个东西。
  •   日本人情感表达的很细腻,值得喜欢茶文化的人阅读。
  •   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借助茶来阐述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茶和花的敬畏之心,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逐一流露..爱茶的人必看的一本书
  •   这本书诞生于特定的时代,现在看它,觉得毕竟粗疏了。
  •   图书很好,可以购买.
  •   适合品茶的时候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