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家翰墨纪念·雁荡之子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卢炘  页数:241  
Tag标签:无  

前言

“热血难酬积疾深,龙湫洒骨复何寻?愿凭万丈悲鸣水,寄我绵绵爱国心。”此乃周昌谷热血和悲愤交织的遗诗。他在世仅仅57个春秋,逝世后,夫人王含英遵照其生前遗愿,携女儿周天绛将他的骨灰撒在了家乡雁荡山大荆石门潭。不料,天不借时,如今周天绛(1968—2008)、王含英(1938—2011)亦先后辞世,随赴天国。    石门潭摩崖上“云生大泽”四个暗红色大字依然如故,年复一年,静静地泛映在绿波潭水之上。那独创的蚓书,周昌谷临终前一年为家乡所留下的手迹,那么圆浑有力,那么自然憨厚,它仿佛在悄悄诉说一个故事,一个辉煌与磨难同在的故事。故事离我们是那么的近,近在咫尺,又离我们是那么的远,远得无法触摸。    冥冥中,我的呼吸渐趋急促,我想喊,我要为其伸张,抑或是一种道义,一种责任感,我认识故事中的人物,知晓那个时代的事体,而且也受过嘱托,允诺过将其叙述出来。    回肠跌宕,难归平复。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一个为追求唯真、唯善、唯美却被生活弄得手足无措的人。他仁慈善良又疾恶如仇,他是艺术家却不谙世事,他创作的艺术品虽能流芳百世,而自己却悲剧一生。    其命何蹇?公理何在?我要问天,以屈原《天问》式地问天:    “天命反倾,何罚何佑?”    命运抗争,何为必然?何为偶然?    人生一瞥,精神几何?意义何在?何有于我哉……    一切得从头说起。    脑海里名词迭出,“大泽”“游龙”“天降”“昌谷”,然后顺理成章地跳出“一代奇才”“两个羊羔”“三位宗师”“四遭打击”“五大创造”……    我打开电脑在键盘上迅速地敲出了:《雁荡之子》,第一章,云生大泽降奇才。我要记录雁荡之子周昌谷,那稍纵即逝的欢乐与长夜漫漫的坎坷;我要再现那仁慈宽厚的心胸与容不得沙粒的爱憎分明;我要在他恒兀兀以穷年的短暂人生征程之中,擦抹掉蒙在它上面的尘埃,彰显那饱含中国文化琼浆、融诗书画印之华章的璀璨光芒。“诗穷而后工”,充满尖锐矛盾的奇特人生,却演绎出卓尔不群的天才艺术家的与众不同。

内容概要

为了配合周昌谷纪念馆开馆活动,卢炘老师将周昌谷先生的一生用传记的方式并配以生活照片公诸于世,《雁荡之子(周昌谷传近现代名家翰墨纪念)》是一本研究周昌谷先生艺术历程的资料性图书,大约收录各种图片
150幅左右,《雁荡之子(周昌谷传近现代名家翰墨纪念)》完整记录了周昌谷先生艺术、生活的全貌,对研究周昌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和资料价值。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云生大泽降奇才
1.赐名昌谷
2.母亲传奇
3.诗礼传家
4.童年趣事
5.美术启蒙
第二章 “素描大王”露头角
6.国立艺专
7.情窦初开
8.“素描大王”
9.结交闵德卫
第三章 《两个羊羔》夺金奖
10.参加土改
11.西北考察
12.敦煌洗礼
13.《两个羊羔》
14.婚姻大事
第四章 巡游写生觅画材
15.西南写生
16.《傣人汲水》
17.永乐宫写生
18.转道苏州
19.夏游黄山
第五章 踏遍青山创辉煌
20.“有才华的学生”
21.南国之行
22.《踏遍青山》
23.全国青联
24.再创辉煌
第六章 崇艺敬师重独创
25.钟情林风眠
26.深爱黄宾虹
27.服膺潘天寿
第七章 积愤成疾难弃舍
28.“新派画小集团”
29.“右派”边缘
30.“文化大革命”开始
31.“牛棚”生活
32.大哥昌澍
第八章 屋漏偏遭连阴雨
33.女儿诞生
34.意外打击
35.剪耳朵事件
36.反右倾批黑画
第九章 弥留人间映晚霞
37.时来运不转
38.医院晚霞
39.小友郑力
40.万斛愁肠
第十章 多才多艺登高顶
41.固本博取
42.纯情至美
43.用色创新
44.阔笔点虱
45.独家蚓书
46.诗文造诣
尾声
周昌谷年表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赐名昌谷 那是他的家乡,乐清县雁荡山东麓大荆镇石门潭边上的西二村。1929年10月3日(农历九月初一)周昌谷出生于一门大户人家,那年,乐清遭百年不遇奇灾。春旱无雨,夏日大水,秋复大旱,五十余日,一片焦土,谷物不收。父亲赐其名“昌谷”自然饱含企盼丰收之意。 其实,雁荡山属乐清,乐清又属温州,浙南温州一带本是江南水乡,风调雨顺居多,自然灾害并不常见。温州市下属几个县市,乐清、瑞安、平阳、永嘉、文成、泰顺,个个取名吉祥如意,平和安康。各县市合起来就组成了闻名遐迩的温州人,不用说现在“温州模式”是改革开放、发展生产的代名词,九十年前这里也是个富庶的好地方。乐清在温州靠北,雁荡又处乐清靠北,接壤台州,所以离潘天寿老家宁海也不过一百多公里,再北就是宁波市了。这些背靠青山面向东海的沿海城市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八百年前南宋迁都杭州,浙江在全国的影响力上升,然而推翻帝制十八年以后的民国,一切并不能令人满意。 周昌谷是热爱家乡的,常以此为豪,晚年曾带病断断续续撰写了一份《自传》,却未能完稿,一开始他对家乡这样描述: “滚滚的东海浪涛击撞着海边的岩石,激起了雪白的浪花,一条清澈溪流九曲迥肠然后注入东海,海滨矗立着有如荷花花瓣的山峰,有一个峰顶正是千万年前冷落的火山口,熄灭的火山年长日久,变成了一泓湖水,湖水岸边长着芦苇,绿水粼粼,吸引着南归的大雁,每年秋天一群群大雁停在湖中休息,然后再往南飞。因为这样,山民叫这个湖为雁湖,称这山为雁山,它的全名为雁荡山。因为它的南面也有一座美丽的大山,所以称它为北雁荡山,南边的则叫南雁荡山,但人们并不知道南边那座山上有没有雁湖。南雁荡是烟霞峰峦、夕阳竹茂之美。而北雁荡却是层峦叠嶂、壁立千仞之美,瀑布自万丈高崖直捣潭底,一种雄伟之美,武夫之美,与杭州的西湖对照真是英雄与美人之别,雁荡山也要以铁板铜琶由关西大汉来歌唱的了。” 继而他又写道:“虽然山区的风景是美得难以描画,山区的水是清澈见底,壁立的山峰屏障了交通,就像生活在石笼子里。因此,山民是淳朴的,老实得有点笨拙、闭塞。既是闲云野鹤,又是朴实淳厚,带有憨厚的可笑,但是又有坚强刚韧而又执拗的性格。和大城市的人一样:一个优点经常伴随着另一个缺点。” 显然,周昌谷对自己、对家乡的认识是辩证的,贴切的。 杭州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载了雁荡山的形成:“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干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后人果然在雁荡的山峰中找到了贝壳化石,证明了沈括的推断。现在一如石齿般的山峰可能是那时一些岛屿罢了。北雁荡的奇景历来为人赞叹不已,古人为此处村落山头取名也特别有意思。所谓“花名村落鸟名山”(清代大儒钱名山诗句):雁山是以雁鸟命名的,雁荡山下的村落却是以花命名的;芙蓉、大荆、小荆、大园…… 芙蓉村、大荆镇便是周昌谷祖辈那些故事发生的地方。

后记

我相信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缘分的,要不我怎么会研究起周昌谷先生来呢?    为了撰写潘天寿传记,1985年夏天我登门拜访周昌谷先生,他一个人独住在杭州新德里未央邨家里,搞不清他怎么从浙江医院跑出来的。因为有潘公凯的关系,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他神采奕奕一点看不出肝病已到了晚期不可救药的地步,此后不久,他转院赴沪,第二年就在上海瑞金医院撒手人间。    那次交谈印象很深,我做了记录。我对他说,潘天寿先生对他评价很高,并告诉他潘师母何愔女士亲口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潘先生对夫人说:“我一生只教到过两个有才华的学生。一个是郑祖纬,一个是周昌谷。新中国成立后,我碰到有才华的学生,只有周昌谷一个人。”    周昌谷听后对我说:“潘先生对我很好,但他当面从来没有表扬过我,总是批评我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此话我是相信的,因为我80年代初在山东调查时,山东就有人反映1963年在青岛的亲眼所见:“当时周昌谷从大渔岛速写回来,拿了写生的画,去看望应山东省长之邀在那里度假的潘天寿。潘天寿批评得很厉害,说他速写太碎,概括力不强,太薄气了,不厚重。周昌谷毕恭毕敬地听着。”    他非常善谈,谈了整整一个下午。我收获特大,学到许多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人生经验。他所述的不少内容我写进了日后出版的潘天寿传记里面,都是相当生动有趣而富有哲理性的。我钦佩昌谷先生的才学和成就,更膺服他的人品。    直到十二年以后,我才有机会报答他,帮助王含英在沪杭两地拍摄周昌谷作品的反转片,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的《周昌谷画集》。    又过了八年,2005年,我策划了潘天寿基金会和中国美院共同主办的“浙派人物画文献展”,展览在设施一流的潘天寿纪念馆举行。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五位先生近百幅作品连同文献资料,首次集中展示,并主编《浙派人物画文献集》画册出版。杨桦林老师在院美术馆同时策划了“传神得意——浙派人物画50年”展览,并共同举办了学术研讨会,为进一步研究浙派人物画打下一些基础。    随后的《中国书画》2006年11期周昌谷专栏介绍和《周昌谷画册》英文版两种出版,都是展览以后的副产品。尽管如此,我总感到力不从心,应该做得更多一些才是。后来王含英和天绛与我商量捐赠的事,天绛过世后王含英又约我写周昌谷传记,在病中约见我,在上海为我设宴。她两次激动地落泪,并颤颤抖抖写下嘱托。    周昌谷家乡乐清市政府建造周昌谷艺术馆,约我写展陈文本,帮助征集整理周先生的资料,指导布置陈列,并担任艺术馆开馆活动总策划,我终于全身心投入周昌谷研究,邀约书画界前辈和同仁,共同深研昌谷先生的艺术人生。在编辑出版《周昌谷书画集》《周昌谷诗文集》《周昌谷研究文集》《周昌谷印集》和写作这本传记的日子里,我的情绪始终很好,感到非常有意义。    我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搞潘天寿研究的氛围,过去我膺服潘先生,如今又为周昌谷折服。两代翘楚,两位领军人物,我默默地祈祷,中国画不会穷途末路,当代中国画前途一片灿烂。    由于工作太多,传记写作时间受挤,原来的写作计划未能全部实现,赶在周昌谷艺术馆开馆前匆匆截稿。内中差错疏忽一定不少,期望读者方家多多指正。    最后,衷心感谢为本书提供资料和种种帮助的所有先生女士,感谢乐清市人民政府,感谢责任编辑朱艳萍,以及我的妻子王玉香和子女,没有大家的帮助,我是无法按时付梓的。    卢忻于杭州颐寿斋    2012年8月18日

编辑推荐

《近现代名家翰墨纪念•雁荡之子:周昌谷传》作者卢炘用12个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周昌谷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1955年,周昌谷凭着《两个羊羔》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国际美术金奖获得者,1986年,57岁的周昌谷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命运多舛,受尽苦难,但他一直对生活充满信心,对艺术执着,他追求纯情至美,追求幸福。“少数民族纯真的少女形象,成为他绘画的主要题材之一,他的色彩运用特别好,很亮丽,很清新。”卢炘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近现代名家翰墨纪念·雁荡之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帮父亲买的,内容没问题,有塑封,但上部书脊略有皱褶,应该是装订问题,虽不影响阅读,但也是小遗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