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歌唱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陈艳萍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01出版)  作者:陈艳萍  页数:159  

前言

2000年9月,历史将我推到了云南艺术学院院长的位置上。深感责任重大的我,首先想到的事情是:一所边疆综合艺术院校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可能是什么。如何不辜负上级组织和广大教职工的厚望,在自己的任期里达到新的发展高度,获得新的办学收成。在我上任前一年,1999年,我们刚刚开展过一次活动,就是云南艺术学院的建设发展40周年校庆。那一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悠长的思索:云南艺术学院在历届领导班子努力、一代又一代教职工奋斗和学生们的热情簇拥下走过了40年的艰辛道路,取得了桃李满天下的巨大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历史高度和前进起点。在此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成为新班子新生代的历史任务。在总结经验,盘点家当,为成绩骄傲的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本科教育办学有较长历史,但没有研究生教育层次;实践型队伍创作能力强,但理论成果少;历史的错综与道路的曲折,体现在校园建筑的犬牙交错状态与后院因为缺少投资而闲置荒芜的情况当中;规模小、社会影响力不够而被提议“合并”的悬剑仍在项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迫切性,成为新里程途中首先遇到的关隘。

内容概要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对死亡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成果,尤其通过对以民间歌谣表达死亡观的云南少数民族死亡观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二章总体上在人类学视野中以民族求生存的口头艺术为线索,对贯穿其中的云南各少数民族死亡观的起源和初期形态进行了简要描述、分析和概括。第三章是对原始宗教吸纳人为宗教的佛教、基督教,以及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进行了重组所体现的死亡观进行描述,呈现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民族死亡观的特点。第四章以爱情为主题,以表现种族繁衍派生的爱情主题歌谣为对象,在展示爱情冲突中寻求对生命的理解与对死亡的看法,从而认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面对生死选择时,或执著于生、或放弃生的深层心理。第五章探讨信仰人为宗教伊斯兰教的云南回族的死亡观。第六章是结语,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对云南各民族民间歌谣中体现的生死观进行总结归纳,并指出正是不同的生死观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而且不同民族的生死观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文化色彩,因此,那些世代传唱的歌谣成了各民族文化生活中永恒的歌唱。

作者简介

陈艳萍,副教授,现任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湖畔诗社社员、云南省女高级知识分子协会会员。曾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 
在各大文学刊物上发表文艺作品十多万字:参与编写、译的国家“八五”重点书目《世界诗库》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奖。中篇纪实文学《挥不去的周末》发表于浙江文学双月刊《江南》,获得台湾董氏基金奖,在文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已经发表《守望生命守望爱——基诺族巴什悲情与巴什情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拉祜族殉情现象研究》、《永恒的歌唱——从民间艺术视角解读云南藏族生死观》、《云南少数民族死亡观的起源》等十一篇学术论文,分别刊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学术论坛》等学术期刊上。

书籍目录

杏坛拈花(总序)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死亡问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对死亡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及框架结构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死亡观的起源和初期形态  一、万物有灵观与自然崇拜起源  二、自然崇拜在民间歌谣及民俗生活中的表现  三、事死如事生的祖先崇拜  四、原始崇拜与民族死亡观第三章  宗教文化交融中的死亡观  一、藏  族——劝善止恶  以享来世  二、傈僳族——彼岸玄思  天堂地狱第四章  情爱中的生死观  一、纳西族——放弃此生  以求美满  二、拉祜族——芦笙恋歌  生命的歌  三、傣  族——情祭情歌  情别恋歌  四、基诺族——此生悲歌  来世姻缘第五章  回族生死观——生死如一  两世吉庆  一、云南回族歌谣中的死亡观  二、信主与忠君的现世观第六章  结语云南少数民族死亡观参考文献致谢

章节摘录

(五)民族文化精神与殉情拉祜族先民是从青海、甘肃地区南迁的一支羌人族系,拉祜族先民们越过横断山脉,跋涉于四川西南部山河纵横地带。唐代,拉祜族曾作为单一族体见诸古代文献;宋代,拉祜族聚居于洱海南部的巍山、弥渡之间;宋末,拉祜族分两路迁至临沧和景东以南一带;明清时期,拉祜族又局部迁徙,最后定居于现在的分布地区,即云南省澜沧江两岸及元江沿岸的思茅(今改称“普洱”)、临沧、西双版纳、玉溪、红河等地州的二十多个县境内,居住环境多为崇山峻岭所包围。“拉祜族”意为“猎虎的民族”。在漫长的南迁过程中,拉祜族人居石岩洞穴,以捕猎为生。清代康熙《楚雄府志》卷一说“倮黑(即拉祜族),居深箐,择丛蔽篁日处结茅而居……”雍正《景东厅志》卷三记载当时的拉祜族“以叶构棚,无定居。略种杂粮,取山芋为食”。漫长的迁徙和原始游猎生活的磨砺,使早期的拉祜人只能淡漠地对待生与死。清康熙《楚雄府志》卷十记载:“倮黑……遇有死者,不殓不葬,停尸而去,另择居焉。”后来拉祜人以树叶茅草掩埋死者,称为“天葬”。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拉祜族逐步由游猎进入农耕生活后,才渐渐发展起一整套丧葬礼仪,表达他们对生与死的看法。一方面,拉祜族的丧葬仪式与其他众多民族一样,也包含了一切为了生者的功利性。另一方面,这个“猎虎”的民族,在长期迁徙游猎、不断为了生存而斗争的过程中所铸造出来的民族性格,又凸显出其勇敢强悍、民不畏死的民族精神。《他郎县志》记载说拉祜族“耕作外,男烧炭,女织草排,豆鬻于市,剥蕉心煮食,亦负薪市易……罕事耕作,以捕猎为生。……遇有仇隙者,以悍勇为能”。以上记载既说明拉祜族的生活一直过得很艰难,同时也强调了该民族勇敢强悍的民族精神。自清代以来,由于受到土司头人等各种势力的剥削压迫,拉祜族人多次举行过规模不等的正义斗争,攻打府署,驱逐土司,动摇了清政府对云南边疆的统治。

编辑推荐

《永恒的歌唱:云南民族民间歌谣与民族死亡观研究》是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永恒的歌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对云南省内民族民间歌谣中的死亡意识进行研究,论题较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不错的书,我去年去了一次云南丽江,很多东西不懂。买了这本书,启发很大。
  •   挺好,以后有需要还会选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