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肖邦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董瀚  页数:219  字数:2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董瀚女士是云南大学第一任校长董泽的孙女。  得知董瀚的书香门第出身,在肃然起敬之余,我不由得对她认真打量一番,觉得她的眉宇神情间和生活态度里,还真有书香氤氲的遗迹。她属于少食人间烟火的一类,上进,要强,积极,明朗。但是,生活对她,似乎始终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梦幻感。她会时常与你交换一些小小巧巧的思想,分享一些精精致致的快乐,展示一些散散淡淡的诗意,表现一些娟娟秀秀的优雅。她是个快乐、自信、自足、自尊的小女生,表面随和,骨子里不苟且、不顺随、甚至有些狷傲。因此,她把孤独的时光,用来与肖邦共享。  一般说,一个钢琴家的成长,需要走过漫长的键盘人生的道路。黑白键盘,就成为钢琴家们训练手指、规范动作、表达情感和寄托人生的重要平台;间奏韵律,亦成为影响钢琴演奏家们一生的恒定生命韵律。无论艰难时世,还是优裕生活,都是如此。董瀚在钢琴练习和演奏声中长大,成人,成为教师,但在练习和演奏的漫长岁月里,有很长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研习、揣摩和追寻另一个作曲家、钢琴家——弗雷德里克·肖邦。曾经有人说,在云南艺术学院,有一个女教师演奏肖邦演绎得最为到位、又具有情感解读的能力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这个女教师,指的就是董瀚。直到董瀚女士携一叠稿纸来访,说是她多年研习肖邦钢琴曲的心血终于成稿,在巴黎求学数年的生活中产生的七彩梦幻也编织其中,要请我写序的时候,我一边读她的书稿,一边梳理她的心路历程,才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她,那个传说中在黑白键盘上声情并茂地演绎肖邦、也表达自己的女教师!  董瀚捧来书稿的时候,正是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的时节,她会选时间,也算是在纪念周年,献上她的心香一瓣。  她的书稿原名:黑白间奏。  我最初以为是一部精深的钢琴演奏技法专著,没想到,通篇读来,与技法无关。她怀着对钢琴家肖邦的探索热情与深深敬仰,将她在巴黎求学的时光里整天沉迷在对肖邦“留在巴黎的足迹”、“留在键盘上的手迹”、“留在钢琴曲里的心迹”和“留在他人钢琴演奏中的痕迹”的捡拾、寻找和想象,编汇成四个篇章。显然,书稿的这些内容与书稿题目“黑白间奏”传达给读者的第一感觉的意义把握有较大的错位,产生歧义的可能性甚大。于是,我建议她改了现在这个书名,也许不是最好,但是至少晓畅明白、通俗易懂。  寻访肖邦,是书稿的核心主题。  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追索、描述和贴近,实际上,董瀚书稿的全部热情和所有想象,都献给了波兰音乐家肖邦。除了键盘和键盘可以承载的情感和能够滚动的音符,没有任何其他媒介可以把肖邦和她这样一个中国女教师连接起来。然而,一经连接,就是那样的牢不可破,经久弥新。那么,这是由于怎样的机缘?  以她这样一个从小练琴、仰慕肖邦传奇故事和艺术家才情的中国女子,到法国寻梦般地追索肖邦的钢琴生涯所留下的遗迹,本身就像一个传奇故事。也许,她更为注重的是她与肖邦这样文化背景差异极大、种族完全不同、远隔时空的两个人在键盘的律动中诡异地心灵交汇?否则,何以有那么大的热情长久地以肖邦钢琴曲作为她自己的最爱和演出时的保留节目?否则,何以有那么多惆怅的黄昏、寂寞的雨夜和忙碌的日子为着追索肖邦远去的身影、逝去的琴声和模糊下去的事迹而费时劳心?我注意到,她编著的这本书稿选了一幅雕塑作品图片:一个跪拜、匍匐在肖邦布满了病痛肆虐痕迹的消瘦面容前的形象(见后记)。那是她想象的自我么?是她对肖邦敬仰情感的暗喻么?  忧郁的优雅?思乡的悲情?爱国的忧愤?浪漫的爱情?还有创造激情的澎湃,气质高贵的孤独……究竟是哪一种情怀或是哪一种气质特征让董瀚对肖邦如此着迷?  我无法猜测,也无从分析。  从书稿看,像是一个影迷或歌迷剪贴、搜集的影星、歌星的事迹报道、倩影玉照,当然,对喜欢的段落,对认同的评价,对与自己一样的“肖邦迷”死党的“痴情”表达,自然都一一采纳荟集;忍不住时,就跳出来说上几句,画龙点睛,烘云托月,表达的,仍然是对肖邦的酷爱和痴迷。这是一本写给“肖邦迷”同好者的学习手记,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也许,这种灵性随意的文字,倒是这本书稿的一种充满个性的独特之处。这是一个“肖邦迷”关于肖邦形象的信息拼接,也是一个钢琴研习者和钢琴艺术教师心造的肖邦形象,充满了个人气息和主观意愿。艺术,本身就是主观个性极其突出的活动;艺术家研究,往往是一个艺术家接近另一个艺术家的独特行为,充满了个人经验色彩。在研究肖邦的历史背景与学术成果背景下,这本并不追求学术严谨与研究深度的专著的价值,也许在这里。  是为序。  2010年4月21日  昆明,麻园

内容概要

2010年全世界以各种形式来纪念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这位浪漫派音乐家却以39岁的短暂生命在黑白键盘上掀起了阵阵巨浪狂涛,从未停息。这无疑是一个奇迹。    作为一名钢琴演奏家、一名在巴黎攻读博士学位的音乐学者,董瀚女士从2004年至2009年间游走于巴黎的大街小巷,收集、拍摄、整理了有关肖邦音乐生活的文献,写出这本《寻访肖邦》。本书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娓娓道来,在呈现出不同色彩律动感的同时充满了知识性。作者将带领读者一起揭开肖邦音乐的神秘面纱,沿着肖邦的足迹慢慢走入这位忧郁诗人的内心。    如果您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您会因为对文化的猎奇而了解肖邦,进而对肖邦的钢琴音乐萌发浓厚的兴趣,并因此使心灵得到净化;如果您正在音乐的金字塔下努力向上攀登,《寻访肖邦》将为您解释疑惑,为您的成功铺就一块稳固的基石。

作者简介

董瀚,副教授,留法钢琴家,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中国国家教育部赴法访问学者,毕业于巴黎RACHMANINOFF音乐学院(获最高演奏文凭暨演奏家文凭),巴黎国际钢琴比赛超级B组第一名,法国巴黎大学音乐学院、法国国立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音乐人类学在读博士。
从事钢

书籍目录

序言:键盘上的优雅引言:孤独与超越第一章  键盘上的足迹——肖邦的巴黎  1831~1832年  普瓦松涅赫大道27号    自由引导人民——七月革命    七月革命的余热  1832~1833年  贝尔热城街4号    歌剧全盛时期    贵族的社会身份显现所——歌剧院  1833—1836年  昂丹河堤路5号    文雅的社交——沙龙文化  1836~1839年  昂丹河堤路38号    心灵的避风港——波兰协会    马略卡岛之恋    不朽的情人——乔治·桑  1839~1841年  通什路5号    余音绕梁——钢琴的发展    钢琴课的普及  1841~1842年  皮盖勒街16号(现为皮盖勒20号)    肖邦的好友——德拉克洛瓦    出版业对钢琴音乐的促进  1842~1849年  奥尔良广场9号(肖邦和乔治·桑的新居)    星空灿烂——在巴黎的超级演奏家们    钢琴独奏音乐会的诞生    独奏音乐厅的创建  1849年6月  夏悠宫  1849年9月~10月  旺多姆广场12号  1849年10月17日  葬礼——玛德莲娜教堂    肖邦的长眠之地——拉雪兹神父公墓    巴黎罗曼蒂克博物馆    卢浮官博物馆    蒙梭公园第二章  键盘上的心迹——对肖邦音乐的另类解读  献词——安德烈·纪德  《关于肖邦的日记》(摘录)——安德烈·纪德  断章——被寻找出的手记  冈什(Ganche)写给纪德的信第三章  键盘上的奇迹——肖邦经典钢琴作品欣赏  夜曲——面纱后的叹息  练习曲——秋日余晖下的黑色珠玑  波兰舞曲——民族灵魂的旌旗猎猎  圆舞曲——茴香花摇曳地绽放  协奏曲——烈焰里,夜蝶翩跹  叙事曲——游吟诗人的高亢长歌  前奏曲——晚祷时的雨滴  玛祖卡——农民的舞蹈  谐谑曲——初夏的流星雨  即兴曲——寂寞在氤氲的灯影下游移  船歌——乐海那悠悠航程  克拉科维亚克音乐会用大回旋曲(作品Op.14)——缀满心房的白色繁花  降D大调摇篮曲(作品Op.57)——紫丁香倦慵地低语第四章  键盘上的痕迹——演奏肖邦音乐的大师们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阿尔弗雷德·德尼·科尔托  阿图尔·鲁宾斯坦  克劳迪奥·阿劳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  萨姆森·富朗索瓦  傅聪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玛尔塔·阿格丽希  莫里季欧·波里尼  克里斯蒂安·齐玛曼附录  肖邦生平大事年表  肖邦作品创作年表  肖邦的朋友们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888年5月14日  啊!肖邦的这首《前奏曲》(我这里是在说第三号作品)与其说是苦恼,不如说成是永远撕开的灵魂被摧毁的忧郁的悲怆的哭泣声。那里面没有嚎叫,只存在那种如同打在海滩上的大波涛的声音,或者就像比抽泣后甘受苦恼还更娇媚的情感中断后,执拗地激起不安的声音。一方面,重音被沉重且含混的面纱覆盖,发出让人绝望的走调呻吟,仿佛要坠入无底的漩涡,永无止境的悲伤在混乱中半音半音地降着。  那是把人引向自我灭亡的绝路的、无法用泪水来缓和的绝望。(注:从曲调来考虑的话,纪德这里描写的不是第三号作品,应该是对第二号作品的描写。)  1888年10月29日  舒曼的《歌曲的结局》(由八首曲子组成的舒曼作曲《幻想小曲集》作品12《一八三七》的最后的曲子)给我留下了长时间难以磨灭的、深刻的印象。这是幸福即将结束的曲子,虽然回忆还能扬起欢快的声音,但对未来的预感已经开始让人泪流满面。  就像在眺望日落一样——看着世间的繁荣在照亮黑暗的幻影里,视线还久久不肯转移——应该没有别的曲子能把那种无法挽回往日幸福的失落表现得更好的了。就好像维克多·雨果在《和阿拉伯的女主人的离别》(《东方诗集》中的作品之一)中的构想一样不是吗?  知我者,世间无。(旧约圣经的诗篇中的一节)  1889年3月11日  埃希波夫夫人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演奏肖邦。尽显一种纤细。布兰德科夫是震撼人心的演奏。  1893年3月9日  莫扎特笔下的喜悦,是一种能让人永远都感受得到的喜悦。而舒曼的喜悦则如发热病一样,在啜泣和啜泣间出现。莫扎特的喜悦充满静谧,乐句就像平稳的思念一样,质朴而纯粹。就像水晶一样干净透明,所有的感情都装在里面,却已经被转调到天的调子一样的心的悸动。“分寸就是像天使一样感动”(朱贝尔)。要理解这句话,就要想象莫扎特。  1908年1月25日  柏林日报的问卷调查。  在瓦格纳逝世二十五周年之际“调查瓦格纳对全欧洲的艺术·知识阶级的最高权威者的影响,特别是他在法国国内的影响”。  我的回答如下:  “我讨厌瓦格纳这个人和他的音乐。。这种强烈的厌恶感是从孩提时期就开始且越来越强烈的。这位超凡的天才不是让人们感动而是凌驾在人们之上。他让很多装腔作势的阶级主义者和文学者、愚人们以为自己喜欢音乐,让一部分艺术家相信天分是可以学习到的。德国恐怕除了他以外,还没有过如此伟大而又如此野蛮的人物了吧。”  1912年1月14日  ……不,这和音乐诗相同的情况。升G调的这个和旋和经过升调后达成的,再对比从变调达成的和旋从意义上来说是不同的。即使是同样的音符构成的,对于敏锐的耳朵来说,也是不会和降A调的和旋混淆的。  1915年9月28日  音乐上的意图或心理上的意义,对于我来说常常形成些障碍。如果太在意想要抓住清楚的意义,我认为反而会错失作家想要表达的最本来的意义。  1915年11月12日  一行人恳请我为他们弹奏钢琴。他们的热心要求已经到了我无法拒绝的地步,爱德华兹夫人为了给我鼓劲,坐到钢琴前弹奏起了肖邦的波兰舞曲。不可否认是流畅且有魅力的演奏,的确是内行都不及的弹奏方法,但意识性地使用的自由节奏(为了自由地表现感情而使某些节拍速度加快或减慢的演奏方法)是我非常不喜欢的。或者更正确地说,夫人完全不在意拍子的正确与否,唐突地加强重音,比起曲子的优美度来似乎更想夸耀演奏者的技术。这是在两个沙龙的中间,墙壁被金箔包起来的小房间里发生的事情,钢琴完全跑了调。菲利普·贝尔托罗夫妇离开后,我也想借机跟着离开,但因为雨下得很大,爱德华兹夫人差人为我叫车,并趁这个空档把我带到了另一间房间的钢琴前。这是一间装饰了很多勃纳尔画的漂亮的大沙龙,我开始弹奏降E大调《前奏曲》。就像和英国人讲英语就会用英式发音一样,我出于对夫人的尊敬,用和夫人刚才一样的自由节奏难受地演奏了大概12小节后就停止了演奏。  1916年2月17日  钢琴练习。长时间过多地执著于同一句经过句是无益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过段时间再来反复练习可能更有收获。“忍耐”说的就是这样的反复练习。和浪漫相比是相差很远的。比起通过激烈手段夺取到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更好。  诗歌创作时的深奥问题、对信仰和神的认识也是一样。乍看很唐突的启示,也是经历了之前下意识的漫长准备。这就是艺术作品孜孜不倦追求的,所谓忍耐的成果。  1917年4月19日  再一次探讨修正贝多芬的《悲怆》—在我的旅途中,这首曲子的几个经过句无时无刻都纠缠在我脑中。现在用音色很好的钢琴应该能很满足地演奏了吧。但是,当下,贝多芬的激情的表现已经不能像巴赫的冥想式的虔敬那样震撼我的心了。  1917年4月21日  复习了贝多芬奏鸣曲第一卷的全部曲目。我很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人们都用一种轻视的态度来对待他初期的奏鸣曲。有的东西就是越想抑制就越容易进发,有一种新鲜的、强有力的推翻对抗的真髓。但充满悲怆的主题和毫无意义的重复让我难以忍受。  1917年11月12日  练习了那首贝多芬写的无聊的F调奏鸣曲(小步舞曲形式)——用苦行的心态。接着也练习了用托卡塔形式写成的最终章。不枉费我苦练颤音,果然比去年演奏得出色了些。  1917年12月22日  德国人试图从我们这拿走一切。我们试图从他们那学到一切——这句简单的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1918年4月18日  ……我并不是主张说相信艺术只有在最新的外观中才能呼吸是错误的,但在我看来,重要的只是那些不因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东西。我并不想追赶什么潮流。我甚至想要跳出时代的束缚。  1921年5月14日  在米罗的家中,我听了X小姐在异常的自信和魅力及完整的技巧下一口气演奏了夏布里埃、德彪西(主要是练习曲)和肖邦(这练习曲演奏得极其平淡无奇)等人的曲子,大大辜负了我的期待,导致我12天来都不想打开钢琴的盖子。听了这样的演奏不想演奏钢琴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给我的喜悦和我自己弹奏时感受到的喜悦对比的话简直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听了他们的演奏就会为自己的演奏感到害臊——当然感觉害臊本身就是错误的。这和看完普鲁斯特的小说后是一样的情况。  我讨厌高超的技巧。但这又常常威慑到我,所以为了能够轻蔑对待它,首先自己要练就高超的技巧。我想要确认我并不是伊索寓言里的那只狐狸。比如说,我虽然知道,也认为肖邦的《船歌》应该要比X小姐或大家弹奏的更慢更从容——但是,想要在大家面前尽情尽兴地演奏的话,一定要有可以更快弹奏的技术,特别是对于观众来说,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你是在他们都接受的基础上演奏的。那样快的演奏的话,就会变成华丽抢眼的音乐,而肖邦本来的价值和魅力就会损失殆尽。

编辑推荐

  一个半世纪以来,肖邦这位浪漫派音乐家以他39岁的短暂生命在黑白键上所掀起的阵阵狂涛巨浪从未停息。这真是一个奇迹。  《寻访肖邦》作者从2004年至2009年间游走于巴黎的大街小巷,收集、拍摄、整理了有关肖邦音乐生活的文献,写出了这本书。本书共有四章:第一章,键盘上的足迹——肖邦的巴黎和巴黎的肖邦;第二章,键盘上的心迹——对于肖邦音乐的另类解读;第三章,键盘上的奇迹——肖邦经典钢琴作品欣赏;第四章,键盘上的痕迹——演奏肖邦音乐的大师们。  作者将如上的内容巧妙地编织起来,带领读者一起沿着肖邦的足迹慢慢走入这位忧郁诗人的内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寻访肖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以前对肖邦了解很少。这本书是一个专门研究肖邦的人所做,内容和纸张都非常喜欢,在轻快的背景音乐写阅读,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   喜欢书中的插的黑白照片。。让我们看到肖邦曾经停留过的地方。看得出作者对肖邦非常地喜爱之情。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比较强烈。
  •   听着肖邦的夜曲,读着这本书感觉很好。
  •   很喜欢 肖邦。
    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
    封面不错哦 等书来了在评价下···
  •   书装帧什么的都挺好的,内页也有很多插图。
    总体感觉不够专业,评论也不够客观。如果作为一本传记的话有很多缺陷。
    总之读读也还不错,可以当做消遣。
  •   稍微写的有点个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