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注史话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唐景椿,孔宪雷 著  页数:111  

前言

  济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华民族重要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最初发现地。相传,大舜曾耕于历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任北宋齐州(济南)太守期间对此作过详实考证,济南亦有舜祠、舜井、娥英祠等舜迹遗存。春秋战国时期,济南是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处,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和重仁义、尚伦理的鲁文化在这里有机融合、兼收并蓄,长久地滋润了济南的地域文化、城市性格。秦汉以来,又有伏生传《尚书》、娄敬谋国策、终军请缨出使南越、曹操相济南等重大历史人物、事件在这里风云际会,其中伏生口授《尚书》,对于填补秦始皇焚书坑儒形成的汉初文化真空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北宋时期,济南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名相房玄龄,名将秦琼,高僧义净,诗人崔融、员半千、范讽等皆为一世俊杰,李白、杜甫、高适、苏轼、苏辙、曾巩等名流文士或游历或仕宦于此,诗圣杜甫留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南宋以后,济南文坛更是频升巨星,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边贡、李攀龙、李开先,皆为一时领袖诗坛的大家,再加上新城(今桓台)王士稹、淄川蒲松龄(清初新城、淄川均为济南府属县),可以说,宋、元、明、清四代,济南文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令人瞩目的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济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长清孝堂山的东汉石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石祠内的汉代石刻画像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建于隋大业年间的四门塔,是中国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位于长清的灵岩寺,唐代曾为中国四大名寺之一,寺内40尊泥塑罗汉,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此外,让济南人引以为豪的,还有甲天下的众多涌泉。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齐乘》中赞日:“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盖他郡为泉一二数,此独以百计。”众泉喷涌,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景观,成就了济南“泉城”美誉。更兼泉水汇流大明湖,湖在城中,城在景中;南部屏列如黛群山,泉溪淙淙,峰壑森秀。山、泉、湖、河、城有机融合、交相辉映,济南风光秀美如此,也就无怪古人赞叹“济南潇洒似江南”,而“有心常做济南人”了。  1948年9月24曰,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济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济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古老的泉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毫不动摇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巩固,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当前,济南的建设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济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幸运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同样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济南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坚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和济南出版社等部门通力合作,编辑出版了这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丛书,对于进一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济南、建设济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更好地宣传济南、展示济南,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3月

内容概要

  《华不注史话》具体而细微地介绍了济南的名山——华不注山,从地理风物,到人文遗迹,再到历史溯源,以至于华不注山的民间传说,作者对华不注山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概览,和深入的解读。《华不注史话》对于进一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宣传济南、展示济南,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一定意义。

书籍目录

前言一 沧海桑田话华山华不注山的命名及山势华不注山的由来华不注山由来的传说单椒秀泽映名泉沧桑华不注 二 折戟沉沙古战场齐晋“鞍之战”三周华不注之另说三 鹊华秋色入画图鹊华秋色《鹊华秋色》图的收藏和题跋赵孟颊及周密四 海右古观华阳宫四季殿神院净土庵泰山行宫三教堂关帝庙三元宫龙王庙三皇殿棉花殿文昌阁 吕祖祠五 名山奇石两相映奇石歌猿人石龙虎龟蛇四奇石六 瓜棚柳下聊华山金牛的传说'仙人桥的传说三仙姑石的传说蛙石的传说山顶建真武庙的传说“井台会”的传说主峰山顶的传说打柴遇仙的传说石林的传说景光湖的传说l七 磊磊勒铭忆华山摩崖石刻古观碑碣八 文华诗丽赞胜景游记诗篇九 水泊胜境华不注重绘《鹊华秋色》图附录华不注山摩崖石刻、奇石位置示意图 华阳宫庙宇、石碑、名树位置示意图古航道示意图后记

章节摘录

  一 沧海桑田话华山  华不注山的命名及山势  华不注山,今简称华山。唐代《元和郡县志》即有记载:“华不注,一名华山。”或因其传说,或因其形状,又名金舆山、尖山、尖尖山。  “华不注”,其实是一个比喻,即“华跗(柑向)注”的转音。“华”、“花”同音同义,“不”字读“跗”,即柑,是花萼。华跗,即花骨朵。“华不注”是说,此山像含苞欲放的荷花骨朵注入湖中。  把湖命名为“莲子湖”,把山比喻成花骨朵,可谓既确切又高雅。国学大师季羡林对此举非常赞赏,他曾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见《清塘荷韵》)。不光这山以其山形被命之“华不注”,就是古时济南古城北郊,北达鹊山、南至标山、东到华山的大片水域的鹊山湖,又因其烟波浩渺、芰荷十里,到唐代干脆叫“莲子湖”了。这样说来,华不注山和莲子湖的命名便都是由荷花而来了。全国不少地方的山、河、湖虽有以荷花命名的,但如济南的华不注山和四周湖泊均以荷莲而名,这却是罕见的了。  正因为华不注山名高雅,所以人们便把周围的南卧牛山(光光顶山)、北卧牛山、驴山、九里山、黄台山、鹊山、小山、茅山等,看成是“花骨朵”开放后的花瓣,将这些山统称之为“花山(华山)”,这“华山”便成了整个华不注山群的代称了。  华不注山,山势奇特,历代文人也多有描绘。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单椒秀泽,虎牙桀立,孤峰特拔。”这是说山峰的峻峭。尤其赵孟烦《鹊华秋色》画面上,那尖峰瘦削之状,几乎成了华不注山形的一张定形名片。  清代朱照《锦秋老屋笔记》题《鹊华秋色》一则中,作者却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华山的另一形象。文日:“华不注山,正面东南向,在八涧堡、竹甸(祝甸)两村间望之,丰隆丕大,形如决苞芙蓉,故日‘华柑’。赵松雪画《鹊华秋色》,寄贻周公谨密,在城隅间望之,取其侧面,乃作单椒尖山。后人辗转效颦,无非尖峰瘦削之形,‘华柑’名目全失真。余旧居竹甸村,华不注山自幼所习见者,画正面,山不失华柑之形,非徒翻新尚奇也。”  朱照说的为“决苞”绽放的荷花,是从清代竹(祝)甸村向西北看到的华不注山,我们现在从山的东南、东侧去看,其山形依然如朱照看到的一样。  总之,华不注山可以从东、南、西、北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去写、去画,使一个丰富多彩的华不注山秀姿展现在观者面前。  华不注山的由来  大约在距今6亿年至4.4亿年这段时间内,济南还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浩瀚大海。济南市的西北部约是海的中心,市区及千佛山以南,则是这海洋的东南边缘。距今44亿年的奥陶纪晚期,发生了“加里东造山运动”,原来的济南海域,海水渐退变为陆地,地面普遍上升,海底岩石逐渐经受日晒、风吹、雨淋、冰冻及流水冲刷而遭到剥蚀。距今约1.8亿年,发生了“燕山造山运动”,包括济南寒武纪和奥陶纪海底岩层,同泰山周围地区一起上升,并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倾斜,这便是地质史上所说的“巨大的泰山穹窿构造”(以上资料参考陶良喜编著、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济南的泉水》)。在“燕山造山运动”时期,济南北部地区岩层发生断裂,为地下深处岩浆向上活动提供了通道。随着岩浆的向上侵入,后又经分异及冷凝后,就形成了被统称为“济南辉长岩”的辉长岩——闪长岩类岩石。“齐烟九点”这些散列的孤山,就是济南辉长岩侵人体上部似瘤状的突起。这些辉长岩均为坚硬的火成岩,其色深灰,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  华不注山周围地区,先后经历了“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和新生代”5个大的地质时期。因内力地质作用,“岩浆岩发生多次侵入活动,地壳处为抬升状态,由于在总体隆升中垂直运动的差异,使得剥蚀、沉积在本地区同时进行,高地部位遭到剥蚀,相对低洼处则形成陆地沉积”。又因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降水、物理、风化、剥蚀和堆积作用,于是便形成了华不注山等山体的崩、滑、流及奇峰、怪石的地貌。其主体东西向展布,宽20公里,长45公里。  P1-3  ……

编辑推荐

  《华不注史话》从传统文化遗存的角度全面展现了济南华不注山的迷人之姿,让读者从中领略到除却美景之外,华不注山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美丽的民间神话传说,跟随作者一起缓慢、细致、悠闲地去品鉴华不注山的名山胜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华不注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