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书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世芳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
  乐音响起,时光倒流
  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会带你幡然重返曾经沸热的年少青春。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马世芳像很晚才“发育”的年轻人,就像我读他的书感觉里面含含糊糊的、心有不甘的,断断续续的写,我都觉得他的意思好像是:“我都已经快四十了,我的花,怎么还没有开?我的人生,怎么还没有奔放呢?”——陈升

作者简介

马世芳,一九七一年夏生于台北。写作者、广播人、music543.com站长。马世芳的文字,往往糅合私我的青春记忆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笔端饱蘸情感,念旧伤逝之余,也能引领读者厕身历史后台,怀想曾经沧海的激情与幻灭,于同代人中独树一帜。  马世芳@网络  豆瓣小站

书籍目录

代序:给未来的自己
◎辑一:烟花与火焰的种子
 一个六年级生的青春歌史
 我如何成为一个播音员
 那些惯于寂寞的人
 一九七六年那只可乐瓶
 再唱一段思想起
 告别,不要告别──两首歌的曲折故事
 就要回家
 烟花与火焰的种子
 那既远且近的故乡
◎辑二:余烬犹温
 想起Pink Floyd和一个人
 点头示意,若你听得见
 那一夜,我在日本现场
 我那群日本乐迷朋友
 迪伦为甚么酷?
 记得蓝侬
 重塑雕像的权利──关于《我所深爱的约翰蓝侬》
 胡士托猜想
 初访坎城唱片展:一则菜鸟报告
 星巴克唱片公司
◎辑三:蓦然回首
 我所记得的太平岛
 归乡,离乡
 香烟
 一代不如一代
 恨意
 眉批
 时代气味
 影印机与我
 不可无尺
 透明的版型
 字体的脾气
 不一定要铜版纸
 版型不等于内容
 所谓出去玩
 三十年以后
 发色
 躲避球
 在乎不在乎
 蓦然回首
附录:地下乡愁来信
作者跋

章节摘录

  我如何成为一个播音员  我的依依不舍,不仅因为一九九。年在“中广青春网”学会的盘带剪接手艺以后再也用不着,也因为记忆中那幅题为“播音室”的风景画,从此不再完整——一按开关便吱吱震动的消磁机,按下“rewind”便会迅疾退带到底的盘带机(同时音乐和口白都以压缩数十倍的速度倒放出来,效果滑稽得很),一卷卷盛在灰皮硬纸匣子里的四分之一英寸盘带,一盏盏明灭的“播音中”红灯,一扇扇极之厚重的装着两层玻璃的隔音门,一排排饰以各色灯号的音量推钮,一只只悬臂吊着或者立座夹着的麦克风,一副副接着蜿蜒讯号线的大耳机……它们从我懂事以来,就是儿时记忆的一部分。  我是播音员的孩子,很早就从父母那儿学会一口标准的“播音员国语”。母亲从小就常带我去电台,偶尔工作忙不过来,还会让我自己招计程车过去找她。我上了车,熟极而流地说:“麻烦到仁爱路三段五十三号中广公司。”便常有开车的外省伯伯用家乡腔惊奇地问:“小弟弟,你是哪里人哪?国语怎么说得这么标准哪?”  仁爱路三段五十三号,那地方现在已经盖起了高耸人云的豪宅,然而只要闭上眼,我仍能细细忆起那幢被铲平之前的、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太大的“中广大楼”——院子人口是警卫室,戒严时代,电台和军营阵地、政府机构一样是“保防重地”,但警卫阿伯都认得我,所以挥挥手就放行了。穿过院子,左边还有一幢楼房,高悬着“中广”的标帜和遒劲的“自由中国之声”六个大字。  ……

编辑推荐

  ◎《昨日书》卖点  1、作者马世芳,台湾首席文艺青年。  2、之前引进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地下乡愁蓝调》是常销书,深受文艺青年喜爱。  陈升 左小祖咒 张晓舟 张铁志 两岸音乐文化人共荐  他的广播被两岸乐迷珍藏,甚至出现“靴子腿”(bootleg)私卖光盘。  他的文字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涛声。  他写音乐,让我们忍不住翻出那些老歌,一遍遍重听。  他写往事,让我们想起曾经沸腾亦或荒凉的青春,不能自拔。  《昨日书》来自马世芳的内心深处,却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个人记忆与社会交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昨日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6条)

 
 

  •   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 乐音响起,时光倒流 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会带你幡然重返曾经沸热的年少青春。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著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麼失色,多麼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馀篇,并配置三十馀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特别说明:本书装帧设计 本书特别邀请台湾得奖设计师聂永真装帧设计,聂永真引用乐迷发烧友私藏未公开发行的录音演唱版本BOOTLEG靴子腿概念,设计出独有风味的音乐书感,首先以马世芳收藏、并手写歌词注释的迪伦英文歌词,印在地下流通报刊质感的书衣上;再将英文书名My Back Pages( Bob Dylan名曲)设计成图版印章,由作者手工印上,并加上流水号钢印,限量出版。书腰上的昨日书字体则有铅字体风格,并以烫雾黑呈现,呼应书衣,一体成形。因手工流程再版困难,此版本仅首刷才有,限量发行出版,也吻合靴子腿的地下音乐出版风格。
  •   婴儿潮的一代变成了银发潮,从前抽大麻,离经叛道的人们已远离人群,而我们?七〇后,不知不觉已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代夹心层。但我们在青春中所见、所知、所得却是红色大陆中最全面的:儿童期五讲四美三热爱,少年期台港谭咏麟、张国荣、小虎队,青春期凤凰卫视黄莺莺,马世芳的这本书恰似我们的青春祭,让我们可以回头看,昨日,昨日已隔山岳。
    台湾人的文笔和缓平实,大陆的语文在彻底丢弃了古文后,已是满目语录体、公文体、强词夺理体,再无平实可言,此为一恨啊!
  •   个人青春、台湾文化的追本求源是马世芳的灵感源头。
  •   既可以了解摇滚是什么,马世芳讲的很好,又了解到台湾文艺青年之范。
  •   马世芳的书挺喜欢的,可能是,内地很少这种类型的书吧,看着挺舒服的
  •   马世芳的文笔,很真挚,又华丽又朴素,让人觉得很亲近,大家一起来怀旧吧
  •   看过“永远的未央歌”后,知道了台湾新民歌运动的推手陶晓清,却没想到她的儿子可以写出同样属于我这个年纪的人的音乐记忆,记载下那个国语音乐黄金的年代,和属于我们共同的回忆。
  •   是看到朋友的微信,拍了这本书,封面还蛮吸引我的,拿到手里远没有封面那么吸引,但可以了解70年代的一些台湾热爱音乐的热血青年喜欢的,书里有提及的歌,也有在网上找来听一下,感受下,但似乎并未找到共鸣。有提到胡德夫,当然是他年轻时,接触他的音乐也是前一段时间在方所听到,是在搞活动,买满一定数量就有送他的CD,当时在展厅听着还是蛮有感觉,是那种原住民族风,很醇厚的嗓音,相信他年轻时应该不会是这样吧。最近很喜欢有关海峡对岸的书,也想去,不知什么时候可以自助游。。。
  •   关于音乐,关于往事,关于年华。
  •   昨日书,永远的歌
  •   能把台湾音乐史写得这么透彻,一方面是他的成长经历一方面是他自己的慧根确实是好书推荐
  •   不知为何 读台湾文人作品 总是有着淡淡的忧伤 或许是作者自身的原因 又或许是特殊的历史世事造成 但文字很美
  •   虽然讲的是音乐,但可读性强。
  •   你看看你小时侯接触的是什么音乐,人家小时候接触的是什么音乐
  •   昨日书
  •   说是历史,尚不够久远,说是回忆,又不仅仅属于一个人。
    二三十年前的东西,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历历在目,只是缺乏一个提醒你去想起的人,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
    帮助我们记起童年的人是应该被感谢的,难得有心人。
  •   书正,小散文不错
  •   书是帮朋友买的,很速度
  •   语言棒
  •   马老师的作品一直没失望过、、、、
  •   写法独特
  •   半价半价半价半价
  •   设计很好 内容相信也不会差了
  •   确实不错的,单是封面就很喜欢
  •   包装完整 值得购买
  •   封面有点薄,里边的纸张还可以!
  •   还没看 包装不错
  •   清逸的乐文

    偷爱警/文

    马世芳可能不知道,当年台湾青年对音乐的热爱程度,和内地的一样。多年后,大陆与台湾之间,不仅仅是隔海相望这么简单,信息、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合作正在得到改观,当年的那些台湾音乐,说实话,不但我没听过,相信很多人都未曾听说过。不过像罗大佑、伍佰如此的音乐制作人,内地的不少音乐人还是如数家珍的,对于青年歌手来讲,内地的流行音乐与台湾本土的音乐形式,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内地的民族风格与台湾本土的民谣风潮很相似,而民谣风潮刮入内地的时候已经是九十年代初期。内地对西洋音乐的接受能力,不如与马世芳同时代的人那么的敏感,当时的时局和生活压力,迫使内地的青年人,关注的是填饱肚皮,而不是余音绕梁的歌声。

    作为一名台湾的DJ,子承母业的延续。儿子没有丢弃传统,也没有在新生的颓废中交集,儿子与母亲相比,同样的出色。

    马世芳以用文字的方式,为读者奉送了一餐音乐往事的大餐,让内地读者零距离的与台湾本土音乐的原脉,近距离的接触。通过马世芳的文笔,可以看到,青年一代的台湾人,没有被时局和政治环境,挤压在一个自闭的地区岛屿,而是用音乐和歌声的力量,捶打过去的伤感。很多台湾人用乐曲,发泄心中的想事。

    本书中,参有很多图片和文字,而内地版与台版的封面装帧还是有差别的。内地的装帧偏于形式,台湾的装帧趋于美观和收藏。内地更多的阅读人,可能将本书归类于音乐赏评,而对于文中的实质内容,更多是在音乐态度的喘息中,让更多的内地读者和乐者,了解台湾多年来的文化气息,台湾的青年人,很多时候,能够理解政治局面下的内地与台湾。他们也很关注与内地的音乐势力。而文字的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台湾青年人在音乐影响下,为自己的宁静天空,所找到一丝安慰。

    在本书中,有很多是作者独立篇幅的文章,在这些单独的文章里,作者在怀旧与记忆中,一点点的发现当年的自己,洒脱清逸的文字,并不像是一位40岁的人所写。而在内地,多少人能够有此雅致,着墨染纸,自己的墨宝。恐怕能有此闲情逸致的文人不多,搞音乐艺术的人写点文字,更是少之又少。
  •   马世芳的文字很有趣
  •   &地下乡愁蓝调同一个作者,都是关于台湾音乐的
  •   书很漂亮,无论是封面还是里面的文字排版,都有一种很文艺的感觉。适合一个人静下心来,伴着音乐和咖啡,静静地阅读。
  •   讲述着那些离我甚远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音乐这个无分国界的媒介,却联系了众多人的内心。无论是披头士,还是台湾民谣,都是每个时代最鲜明的烙印。
  •   对音乐和歌手的描写。非资深乐迷所能全面了解、
  •   不得不说,出的多了些,有些内容和地下乡愁蓝调略有重复。
  •   休闲的时候读一读还是不错的,写了70,80年代的台湾和摇滚乐,Bob Dylan,作者那段在南沙的回忆特别让人羡慕
  •   看书,听音乐,回忆。
  •   最初以为讲的是时光,后来看下来发现讲的是音乐,还是满不错的。
  •   对音乐发展历程的了解有很大帮助咯。
  •   书得封面设计挺好的,语言风格很喜欢
  •   没细看,翻了几页感觉挺好~
  •   这本书一直都很想买,且当当的价格很实惠。可不足在于书本有压皱的地方,使人很不舒服。希望以后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   值得去看看!!!!!!!!
  •   包装不错,快递迅速
  •   此书是继《地下乡愁蓝调》之后的作者的又一部作品,比较喜欢作者的叙事方式和文字风格,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作者非常喜欢约翰列侬和鲍勃迪伦两位摇滚巨星,甚至连书名都是沿用歌者的歌名要么就是引用经典片段。书中回忆约翰列侬的文章很有几篇,看得出作者对他的敬意和偏爱。的确,约翰列侬的歌词写的非常有深度和质感,让人回味无穷,我甚至建议作者可以出一本约翰列侬的歌词翻译集,来向歌者致敬,以噬读者。书中充满了作者对逝去的昨日的怀念和追忆,层层的忧伤,层层的弥漫,让人陷入深深的记忆的旋窝之中……
  •   原来是台湾著名DJ写的音乐随笔。
  •   很可惜没有听过马先生的广播
  •   不知是不是文化环境的差异,感觉气场有点弱。
  •   从同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很有感触
  •   不是很有吸引力啊,包装要气死了,都歪了还皱了。
  •   冲着马步芳的名字买的,其实是想得到更多台湾民谣的史料,太少了,大多是他自己的一些个人体验,有些后悔买,不如在书店翻翻得了
  •   这本书就是一本简单的回忆录,说实话,我对音乐一点兴趣都没有,更没听说过该作者,是看书名买的,完全**了。一点收获都没有。我试过了很久才写这篇评论的,我看到书,都没想起他的内容!之后又看简介才想起来的。完全无用的书,一点乐趣都没有,如同嚼蜡。。。
  •   没有昨天就没有明天
  •   TW第一文青的书
  •   《昨日书》
  •   书没什么问题,是正版
  •   超爱的乐评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