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长出青苔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杉本博司  页数:239  字数:150000  译者:黄亚纪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日本国宝级摄影师杉本博司唯一一本摄影评论集,书名“直到长出青苔”取自素有“日本诗经”之称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书中收录了杉本博司自1974年以来所有的代表作品,包括“海景系列”、“肖像系列”、“剧场系列”、“建筑系列”、“博物馆系列”、“布景系列”等。文章分为十六章,每章以一幅杉本的摄影作品和一段问答起兴,延引出艺术家本人通过摄影的方式与历史、哲学、时间、记忆、梦境等主题的互动所获得的洞见,并以及其诗意而禅意的方式娓娓道来,充满东方意境。

作者简介

  杉本博司
  1948年 出生于东京下町的御徒町[今台东区],家中是银座经营有成的美容用品商社“银美”,父亲为业余落语家。
  1970年 赴美求学,在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学习摄影。
  1974年移居纽约,先后获纽约州政府、古根海姆、美国教育协会奖学金,开始摄影创作。此后约十年间,杉本博司往来日本纽约两地,身兼古董商。此时期的经验养成他日后收藏日本古文物的爱好,也增进了他对日本古美术、建筑、文学、历史的造诣。
  1977年 于日本南画廊举行首次个展。
  1980年于纽约Sonnabend画廊举办首次海外个展,并陆续在洛杉矶现代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德国古根海姆美术馆、法国卡地亚基金会等地巡回展出,受到高度评价。
  2001年 获颁素有“摄影诺贝尔奖”之称的哈苏基金会国际摄影奖。
  2005年 在日本东京的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举办了极为重要与成功的大型摄影回顾展“时间的终结”[End of
Time],是他一生作品最为完整的呈现,参观人次创该馆纪录。
  2009年 获颁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赏。

书籍目录

作者中文版序
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
爱的起源
地灵的遗嘱
能 时间的样式
再建护王神社
京都的今貌
塔的故事
无情国王的一生
虚之像
古之熏
风前之灯
异邦人之眼
大玻璃教导我们的事
末法再来
更级日记
直到长出青苔
后记
译跋

章节摘录

  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  我的纽约工作室坐落在切尔西区,十一楼的阳台可一览纽约下城风光,那个九月十一日的早晨,天空一片晴朗,空气透明到仿佛穿透开来。我很喜欢清早来到工作室,享受独自一人的时光。那天也一如往常,我心中充满着迎接充实一天的预感,来到了工作室。突然间,电话响了。  是新泽西的同事,住在曼哈顿对岸。  “突然间,往世贸大楼的地铁都不动了,从这里望过去能看到些火花,好像是失火了,您赶紧到阳台上看看。”  我从暗房的紧急出口快步迈出,来到工作室的顶楼。世贸大楼的两栋建筑物正喷着火焰,有时大楼的碎片洒落下来,在晨光照耀下发光般闪烁。我无法开口向电话中的同事说明什么,只能茫然望着眼前的这片景象。更令我讶异的是,当时天空竟无比湛蓝,双塔发出炫目的银色,银色中又喷出朱红的火和漆黑的烟。那一瞬间,我的判断力停滞。我仿佛看到神话中的八岐大蛇1将自己巨大的身躯栖息塔内,八颗蛇头吐出火焰般的舌尖,静静舔舐着大楼。  不知不觉,屋顶挤满了人。有人带着收音机,我听到华盛顿五角大厦也遭攻击,终于回神理解事态的严重性。但当时,我们谁也没想到世贸大楼竟会崩解开来,然后,就在一瞬间,缓慢而宁静地,整座大楼崩塌了。  下一秒钟,一阵强风席卷而来,沙尘覆盖曼哈顿岛的整个尾部,大楼崩塌时产生的气旋又把沙尘卷腾起来,瞬间卷到空中,与一秒钟前还存在的大楼一样高。周围的人发出了既非尖叫也非呻吟的哀号。  “It’s gone. It’s gone. Oh my god, oh my god, holy shit. It’s gone.”  第二栋大楼也没躲过这场浩劫。紧接着,帝国大厦也面临被撞击的危险。我往帝国大厦望去,突然间意识到街道的模样完全改变了,眼前的第十大道没有任何车辆通行,无论人行道或静止车阵中,人潮全窜动着往北边奔跑,绵延不绝地奔跑着。新闻报道说,进入曼哈顿的大桥和隧道已经完全封闭。  第二栋大楼崩毁后,留下的是庞大的失落感,如同某种象征被完全抹去的感觉。我已经走到面对死亡毫不惊恐的年龄,之前一个朋友在毫无预警下骤逝,我也仅有命运造化之感。但是当非生命的建筑体在包容数千人生命的同时却又让生命在瞬间消逝,如此无法想象的现实历历发生在眼前时,我想到的不再是命运,而是与文明的死亡交会。  不久之后,一股气味席卷而来,电线短路的气味、塑料燃烧的气味,然后,人类被烧焦的气味。当夜晚逼近,那股气味愈发强烈,崩毁的大楼残骸以蓝色夜空为背景,发出红色光芒,黑烟萦绕至高空,仿佛夸耀着自己就是散发气味的现场。往后好几周,这股气味飘浮在空气中挥散不去。  这令我想起平安末期活灵活现描写历史乱世的《方丈记》。  据闻大火源自樋口富之小路,或舞者之暂宿小屋。火势随风散布,如以扇助长。远处烟雾弥漫,近处火焰窜烧,灰烬空中飞舞,万物火光映照。时不堪风吹而熄,时又乘风蔓延,延烧都城一二町。其中之人,求生意识尽失,有受烟窒息者,有失明而活活焚死者。  这是鸭长明描写安元三年(一一七七年)四月廿八日夜晚,延烧三分之一京都的那场大火。  长明是下鸭神社的社司之子,可谓名门望族,自小认定日后自己将继承社司之职。长明同时是才华洋溢的文人,但他的才能却成为他遭流放的原因。长明擅长弹琴,但是正如和歌有和歌的家族,蹴鞠有蹴鞠的家族,琴有琴的家族,不可踰越。一日,宫中演奏不可外传的秘曲,作为听众的长明仅仅听了一回便暗记下曲调,并在另一次友人聚会中弹奏披露。消息传开,长明因而遭起诉,从此流放宫廷之外。  无论长明是真喜欢抑或不得不喜欢,他抛开红尘,隐世而居。既然命运注定如此,不如欣然面对,转而接受逆境。长明的名作《方丈记》便是由此而生。最有名的开头部分写道:  江河流水,潺湲不绝,后浪已不复为前浪。浮于凝滞之泡沫,忽而消失,忽而碰撞,却无长久飘摇之例。世人与栖息之处,不过如此。  短短数句,日本文化的“物之凄美”以及佛教的超然态度绝妙浓缩于字里行间,长明以自身的不幸为能量,达到独特的领悟。  长明的起居只需方丈(四叠半)大小的移动小屋,所谓“旅人备宿一宿,有如老蚕吐织蚕茧”。心中若有欲成之事,则叠起小屋移居他处。若有财产反遭盗窃,若得官禄反遭人嫉,只要自我存在,不需妻子朋友,否则心生羁绊,无法坦率超然。  十年前,我造访了鸭长明的方丈迹。从京都醍醐寺再往南走,来到日野富子2的出生地,那是名为日野的村落。穿过村落,老旧的公营住宅排列着,然后再往住宅后的深山走去,现代文明的痕迹逐渐自山路两旁消逝,四周变得幽静苍茫。继续沿着称不上溪流的潺潺流水登行,映入眼帘的是一落约四叠半的平台,一旁立着“鸭长明方丈迹”石碑。长明在《方丈记》中如此描写。  南有悬樋,以承清水;近有林,以拾薪材,无不怡然自得。山故名音羽,落叶埋径,茂林深谷,西向晴空,如观西方净土。春观藤花,恰似天上紫云。夏闻郭公,死时引吾往生。秋听秋蝉,道尽世间悲苦。冬眺白雪,积后消逝,如我心罪障。  首先要有足够清水才能生活,所以倚水而居,取暖用的薪材则可在树林捡拾,也不感不便。山谷野草茂密,掩埋了山路,当向西望向碧蓝天空,不是像极了观想西方净土吗?春天满溢着藤花的香气。夏天当我踏向另一个世界,郭公鸟鸣叫着指引我方向。秋天聆听秋蝉,就像听着虚无缥缈的世间悲哀。冬天的雪,如同我内心的迷惘,曾经堆积又逐渐消融。  长明隐居在此的八百年后,我环顾四周,除日后建立的石碑外,丝毫没有改变。我,似乎来到逆浦岛3一般。  坐落于曼哈顿岛的世贸中心,是一六二六年荷兰西印度公司总督彼得·米努伊特以物品和印第安人换来的土地,交换的物品为布料、罐头、玻璃珠、短刀。我怀疑当时的印第安人对土地并没有所谓“所有”的概念。荷兰人将这里取名为新阿姆斯特丹,在今日华尔街的周边建立了碉堡,以防御印第安人袭击。当时人口约三百人。一六六四年英荷战争后,曼哈顿岛转由英国统治,并改称纽约,直到现在。  曼哈顿岛的巨大变化出现在二十世纪。每一平方英里的土地所能聚集的资本,是全世界最庞大的。资本是生产商品的血液。虽然我现在是艺术家,但大学时代是经济系的学生,我记得马克思的《资本论》如此开始。  “资本主义之下的生产方式所生的社会财富,以商品堆积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货币是为了测量交换价值而生,资本主义就是从价值论开始。为何一张纸钞拥有一万元的价值?价值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资本论》是开启我知识学问的书籍,但是后来,共产主义的实验失败,这本书也落入被批判的深渊。不过,权力在任何时代都会滥用理想,所以苏格拉底才会发表“恶法亦法”而饮毒自杀,马克思晚年则改口称“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无论何等高尚的理想,都摆脱不了被背叛的命运。  这样的曼哈顿累积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本,建筑不断往空中发展,出现了二十世纪特有的都市景观。这个景观虽源自纽约,但二十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地纷纷仿效,最后席卷东京、中国以及东南亚城市。  二十世纪初,各式各样前卫艺术的实验花朵在欧洲绽放,达达、未来派、风格派、构成主义……这些艺术也影响建筑风格。在十九世纪以前,人类居住的建筑基本上是以宗教信仰为中心建立的,发达的建筑装饰也都是为了表达神的庄严。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宗教的影响力急转直下,追求前卫表现的建筑家不得不找出当神不再存在时人类的居住形态。  这样的背景下,现代主义建筑诞生了,以没有装饰作为建筑的装饰,以不宜居住作为居住的享受……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特拉尼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短暂和平,新的思想、新的表现、新的才能,都在此刻交会竞争。同时,世界迎来了福特主义式大量生产的时代。对于新诞生的泰勒主义4,柯布西耶在他一九七九年的信中如此描述:“那恐怕是未来无法逃避的生活。”  现代主义诞生并扩散开来,当时的人类生活也起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对此,我决定进行一番检证,方式是回溯到当时所实际建造、如同纪念碑般的建筑物。尽管我使用的是大型相机,拍摄出来的影像却是全然模糊的,因为我将相机焦点设在比无限大还要远的地方,透过相机的设定勉强使影像模糊。这样说吧,我想要窥视这世界不应存在、比无限还要遥远好几倍的场所,却被模糊给吞噬了。  建筑师着手设计新建筑时,脑中首先浮现建筑应有的理想姿态,然后逐步形成计划、绘制设计图。但一旦开始施工,便如同日本的政治基金规制法5般,逐渐远离最初的理想。最后成形的建筑物,便是理想和现实妥协的产物。建筑师可以抵抗现实到何种程度,就能证明自己是何等一流的建筑师。换言之,建筑物是建筑的坟墓,而我,面对这些建筑的坟墓,将摄影焦点对在无限远,拍下阴魂不散的建筑魂魄。之后,我在芝加哥现代美术馆,替这些建筑冤魂举办了摄影展。  回到原本的话题。我想起另一篇印第安人购买土地的故事,是在国中国文教科书上读到的,题目是“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  一名男子向印第安人购买土地。男子和酋长站在土丘上,放眼望去是无际的大地。酋长说:“你在太阳升起时出发,日落时回来,用你自己的双脚,在你所到之处打下三根木桩作为记号,四边围下的土地就是你的。但如果日落前你没回来,我会没收所有金钱。”  次日清晨,男子在酋长的目送下,和太阳一起从地平线出发。正午前,男子打下第一根木桩,然后拐了直角,继续向前。当打下第二根木桩时,他拥有了最适合耕作的湿地。男子继续加大步伐,往湿地的另一头走去,最后精疲力尽地打下第三根木桩,如此一来,他拥有了最棒的放牧草原。男子不断不断加速,要从草原绕回土丘,这时夕阳已西斜,男子焦急奔跑起来,在到达土丘之前看到夕阳已沉入一半,不过土丘上的酋长却用宽大的手召唤着他——对了,土丘上还可以看到整个太阳呢,男子兴奋地用尽最后力气,爬上土丘。“终于赶上了,”男子心想,“终于获得土地了。”男子沉浸在拥有土地的幸福中,疲惫而死。怜悯男子的酋长,亲手将男子埋葬在他所得到的土地上。  最终,男子需要的,不过就是埋葬自己身躯的土地罢了。  鸭长明只需要方丈。世界的资本只需要一平方英里的曼哈顿岛。向印第安人购买土地的男子,最后只要一块适合自己的墓地。  究竟,我们需要多大的土地呢?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从使用名为“摄影”的装置以来,一直想去呈现的东西,就是人类远古的记忆。那既是个人的记忆,一个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全体的记忆。  ——杉本博司  杉本博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尊重的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中,艺术、历史、科学与宗教的诠释环环相扣,完美地将东方哲思与西方文化意涵结合在一起。  ——哈苏摄影基金会

编辑推荐

  日本国宝级摄影师,亚洲当代摄影拍卖纪录保持者,杉本博司文字代表作。将最亘古永恒的事物用最崭新的方式呈现。以生命、时间、历史为核心,书写个人对文明兴衰的解读与想象,探讨这世间的刹那与永恒,蕴含深刻的思考和智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直到长出青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0条)

 
 

  •   我走进杉本博司的展览,完全出于偶然,之前,零星看过他的几张摄影作品,悄悄地把他归到了“小清新”摄影师那一类。但在798艺术区佩斯画廊又长又空的展室里,看到他的作品,感觉很奇特。关于尼盆纪、早期人类、尼安德特人、克鲁麦农人的透视画馆系列,亨利八世和他的妻子们的肖像系列,拍下了荒凉得仅有屏幕在发光的美国剧场的剧场系列,都让我感到匪夷所思。作为摄影作品,它们尺度“巨大”、图像精细,却缺乏一般摄影图片所有的那种“记录瞬间”的真实性,这像一个悖论,它们既然是被摄影机捕捉到的画面,那么必然跟真实的某种场景有关,可它们所呈现的图景又非常不切实,甚至连宁静的海平面(海景系列)这种并非不可想象的情景都有一种存在于异次元空间的错位感。从杉本博司的摄影作品里,我把握不住他是否有意讨好观众,而讨好的点又在何处,这和那些仅仅为了表现美、高高在上地卖弄技巧、伪装成心灵鸡汤或警世恒言、散发着温暖治愈感或者野性暴力反社会气息的摄影完全不同,像是没有揭露、没有明确指向与用意的迷人的谜。      这些谜,多多少少在《直到长出青苔》里得到了回答。      比如,透视画馆系列,实际上包含了一系列有关人类起源的考古发现,第一串男女并行的足迹、被认定为“第一个人”的“露西”、尼安德特人带有婆媳关系的家庭、克鲁麦农人将十七吨象骨堆成的建筑局部……原来杉本博司在设计这些场景的时候,想的竟然是“爱的起源”。      比如,肖像系列,并不是动用真人演员穿着戏服拍摄的,而是使用了蜡像馆里的人形,更细致地布置了服装和道具。这个答案让我吓了一跳,因为照片上的那些人双目炯炯有神,手势、眼神既出于精心摆布又像发自人物内心,和古典油画画家精心绘制的皇室肖像如出一辙。可因为这些黑白照片是用摄影术实现的,让我总以为他们终归是活的真人演绎的,他们仍然将有画面之外的下一个动作。“Q:看起来与真人一模一样呢。A:那时因为你被自己的眼睛蒙骗了。……说照片不会说谎,就是一个谎言。”——这就是杉本博司的解说。      还有,剧场系列的每张照片都是相机拍摄下整部电影放映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从电影开始,相机就按下了快门,当电影结束,整个收纳影像的过程才结束,所以在这些照片的中间留下的是发亮的屏幕,静悄悄的剧场建筑,其他动态的东西都被这过长的时间消解了。依摄影师的说法,这是因为“相机虽会记录,但没有记忆”。      不过,《直到长出青苔》并不是一本专门展示和解释作品的书,这是杉本博司为实验文艺杂志《和乐》所写的专栏。每一篇分为他自问自答的导入性问答和正文两部分,内容从他所感兴趣的世界历史、日本历史与传说、戏剧、古画、古董、诗词到个人经历、他的建筑设计作品都有涉及,跨度颇大。即使身为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侨,他对日本历史与文化有着相当执着的兴趣和超越平均线的深入了解,他说,“这些知识和体验,变成我创作中的阴阳两面,继续诞生新的形体。在我心中,所有最古老的事物,最终都会变成最新的事物。而这样的颠覆反转,不是很适合慢慢地、诚实地写进连载里吗?”      这些文章,彼此间有的没有联系,有的又联系密切,有时让人有点儿抓不住他的意图,但又能顺理成章地一口气地读下去。他的文字和他的摄影类似,有着不在意、不讨好任何人却要达到一个他自己定制的水准、把想到的话都说出来才罢休的态度,它们像是形成了杉本博司个人的结界,很难用常规的写得好或者写得糟来加以评价,像被他温和地带着走,进入他的脑海,看他讲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又忽然转弯,打开一段幽深的历史、探讨一个抽象的问题,又转回来。十六岁的藤村操借由他自杀的瀑布、无法顺利继承皇权崇德院借由京都,糅合在他的文字里,从杉本博司沉积的潜意识里“像亡灵般显现出来”,为我这样对自以为对日本文化和建筑有着皮毛了解的人打开了更宽广的视域。《直到长出青苔》像隐匿在他摄影作品之外的冰山的一小部分。一张再好的照片能被观赏多久呢?可那后面的思考与想象超越真实与时间的局限,广阔得多得多,这大概也是杉本博司认为自己更适合被称为“幻视家、摄幻家”的原因。      看完《直到长出青苔》之后,通过他零散的只言片语,对于杉本博司的个人经历,好像有了一些肤浅的了解,除了和妻子开办古董店最初的经历那一段之外,他没有讲什么难处,对于自己摄影的部分更是没有一句诉苦的话,叙述都集中在图像背后所陈述的故事、时代背景、他的想象与感悟,工作的辛苦一概没有。我自以为是他觉得那些都是理所应当,这在我看来很难得。      从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他竟然也做过建筑设计,在“直岛家系列”里做了名为“护王神社”的小建筑,准确的说,这像个精美的小装置艺术,勾勒了空间、领域。在地上的神殿与地下的石室之间,杉本博司设计了一条主要由光学玻璃构成长长的阶梯,它将光带入地下,又引导人回到地上的现实,这似乎代表了他所有作品所传达的意境,无论是摄影还是建筑或是装置设计,他所做的,都是在将光变成时空隧道。
  •   杉本博司,他的每个系列的摄影作品都能戳到人心里。这本是文字,每个系列给你看一两张,勾引勾引你。
  •   用杉本的照片《阴翳礼赞》做封面,够艺术,跟书的基调很配。
    纸张看着、摸着都舒服,写起来也流畅,这让看书的时候很享受。
    关于书的内容想说的是:
    国宝级大师就是国宝级大师。也只有杉本这样国宝级大师对摄影对艺术对日本文化才有这样深的体悟。这从杉本的文字可以读出来。书中选的照片也是每幅都经典。杉本的照片,拍文物,拍建筑,拍风景,构图都极简约,但看得出来都极用心。照片都很静,意境很深,悠悠地在述说着远古的记忆,诉说着现代性和远古的藕断丝连。书中那句“我是被耽误千年光阴才出生的”,淡淡地道来,不露也锋芒。霸气!
  •   里面包括了杉本博司先生对其一些作品的创作思考,无论对摄影还是摄影以外,都值得一看
  •   买得最值的还是杉本博司。刚翻了几页,还没看完,但无论是真诚平实的叙述还是摄影作品都是大师级的,平静下面有暗流。
  •   我买了三本书,现在看到这本了,东京日和 里面有瑕疵,装订得不行,有两页还是烂的, 杉本博司这书值得看,但是有两页中间被胶粘住了。不知道什么情况,质检的时候 认真点嘛。
  •   摄影作品很棒,随笔文字细腻,融入了许多日本文化,如果对日本文化感兴趣值得一读
  •   优美的文字,插图很少,貌似不是以图取人的。。。嘿嘿,我不太了解杉本博司,别喷我。
  •   虽然不喜欢日本人,但是日 本影人对摄影的感觉,还是值得研究的
  •   杉本博司的文字确实很棒,希望能读到更多他的东西。
  •   很少有文字能这样打动人心,不是那种华丽的张扬的性格,温润如水般地在述说一个个关于建筑、雕塑的故事,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述建筑不同的美感,对自己本国文化的研究已经那种游子的心情都写的很细腻,其中最喜欢的是关于日本传说故事题材的表现,一本书里包含了一个名族对于自己传统的保护,一种崇敬,非常尊重历史的一位作者。每个故事都配上自己拍摄的照片,他的照片不用多说了,总是在寻找一种时间、空间的印记,很美的一本书!
  •   将摄影的精确与哲思融合得出神入化,透过影像,诠释哲学的语境--东方的,简约的,禅意的。
  •   一本好书,深刻体验大师的摄影世界,及创作时的内心,情感......
  •   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摄影作品也很经典
  •   送货很快很方便,精美的摄影与理念读物
  •   “花了耐心,细细品读了。自己酷爱摄影拍照,感受感受大家的内在与人文、精神、思想等等。看完第一遍。”
  •   值得一看的摄影数。推荐。
  •   日本文化一直给人以轻薄的感觉,但一个在美国生活的艺术家,一直回望祖国,对日本文化眷恋不舍,让人感动。
  •   很日本,很文学,从书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经历和喜好,文学修养和个人爱好相结合的分析。
  •   以为是多么厚的一大本,谁知道...不过纸质很不错,但是阅读起来就很费劲了。高中生吧,对日本的历史理解的不是很深,理解的很肤浅。
  •   前面的看着挺有感觉,后面涉及日本文化的东西太多了,有点没看懂。从这本书里了解到了《方丈记》。
  •   浸淫了独特的日本文化。
  •   杉本大师的感悟之语,简单而深刻。
  •   国宝级
  •   对于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思想。
  •   我只想说好美两个字,文字插图装帧都是
  •   书很美,慢慢看。
  •   还没有开始看 包装完整 快递给力~
  •   需要些思考。
  •   在这个乱哄哄的社会里,总算也还有安静的角落。总算还有安静的思考
  •   这本书在网上看到好久一直想买,到货后立马翻看了几页,爱不释手
  •   一直听说这本书,买了后,虽然没看完。但是觉得还不错。
  •   影像是内心的映照,文字亦然
  •   挺不错的书,质量很好
  •   一本有价值的书,很喜欢!但不太喜欢精装版,拿在手里不舒服。
  •   这书,还真的要慢慢去看,慢慢去领悟。
  •   引人深思的书
  •   内容很好,书里没有缺陷,印刷与我在图书馆看到的无差。推荐~
  •   图文并茂。很精美。好早以前就想买的书了。
  •   书挺好的。。也就那样吧
  •   他是个极有历史感的人。
  •   原来不是摄影集 是我没弄明白 送人好了
  •   这本书的质量好差,一碰就破了
  •   很棒的一本书 还没开始看
  •   很细致的一本书。
  •   比较深 值得咀嚼
  •   不错,很大气。我很喜欢。
  •   还没拆开看,物流好快
  •   写的很好,推荐
  •   内容不多,但是写的内容直达心灵,感觉很好
  •   很好很好.......
  •   一直在犹豫,五折买的,很喜欢
  •   品相不错。
  •   帮别人买的 纯属打酱油
  •   很好。和孩子一起看。我老公说买的值
  •   看包装应该不错,朋友很喜欢的
  •   心心
  •   大体看了几页,值得深入一读!
  •   大师文笔优美
  •   精神层次的写照
  •   书本身是硬皮的,所以相对于另外一本,没有损坏。
  •   赞!!
  •   还在读,感觉很有深意
  •   798的展览6.4就结束了没来得及去看TT
  •   很漂亮的东西,很喜欢。
  •   都是喜歡的書
  •   送给朋友的,朋友是学日语的,很喜欢。包装精美,虽然贵了点,但也算是物有所值吧
  •   网络推荐,没有让我失望
  •   内容不错,是自己想看到的样子。
  •   还没看,比较期待呀.希望以后有更多折扣吧
  •   未来得及读呢。。。
  •   喜欢这种边走边议的日记
  •   包装精美。
  •   介绍了东方文化,有关佛家的,感觉挺深奥的
  •   书很不错的,包装很精致,是正版,内容也挺不错的,非常喜欢
  •   很喜欢他的书,非常满意,开森的一米。
  •   书都没到我怎么知道 = =断货了就别标有货啊亲。。
  •   这本书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   值得学习,优秀的摄影师。
  •   纸质很好,当然,杉本博司的文章也很好,是了解日本文化的好书
  •   非常的不错,理解摄影大师观念的书
  •   内容详细丰富,值得信赖,推荐。
  •   通过刹那,体会永恒。大师,思想深邃,值得体悟
  •   牛逼哄哄
  •   读直到长出青苔后感
  •   满意度评价奖励积分:满意度评价是用户对购
  •   杉本比较好看的一本书
  •   好书啊,有时间就要慢慢看看了
  •   满意 满意 看着很不错
  •     封面和封底的照片都会在书中出现的,而且有介绍,不用着急。本书可分为十六篇文章,这些文章是作者每月写的连载文章,分别是一些和他照片有关的个人感受和创作背景。杉本博司虽然在摄影领域久负盛名(森山大道、荒木经惟、杉本博司被称为日本现代摄影界的三驾马车),但他的作品在大陆流传还不广,很多人都还无缘见他的作品,所以难免看这书没有什么感觉。
      书名也是书内最后一篇文章的标题,书里没有对这个作出解释,但有不少人也找到了这六个字的典故,请参见其它评论。
      虽然作者艺术造诣很高,但这类连载文营养价值有限,拿来当快餐吃一下还可以,经不起细细品味。倒是每篇文章前的对话更为有趣,更显高深,更具意义。书里面收录的照片印刷还是挺好的,虽然不多,但也可以作为一点点的照片集看一下。
      书末有译跋,是译者对杉本博司的介绍文章,如果书里面的文章看不下去或者跳过去了,这篇译跋倒是应该看一下,也算不枉看过这书,至少对杉本博司加深一点了解吧。
      书封内面是千体佛的全图,图书馆以防封皮弄丢把它和书粘在一起,差点就没发现。不过我也不想撕出来看,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
      不少人说将近七十的价钱太贵,的确是贵了,除非你已经对他的照片很深爱,否则还是把钱省下来买照片集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