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鲁迅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肖同庆  页数:213  字数:22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形象
  这是中国人念叨最多的一个名字
  先生鲁迅
  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
  我们聆听他阅读他研究他……
  那些文字和思想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
  直到今天
  那些振聋发聩的呐喊还在警醒着我们
    

作者简介

1967年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见证影像志》栏目主编。主要电视作品:大型系列片《百年中国》(总撰稿)、八集纪录片《在历史现场——外国记者眼里的中国风云》(总编导)、五集纪录片《重庆大轰炸》(总编导)、九集纪录片《守望三峡》(总编导)、系列节目《延安:温故1942》(总编导);主要著述作品:《闲适人生:周作人传》(中国青年出版社)、《鲁迅与东西方文化》(合著)(兰州大学出版社)、《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百年中国1900—1949))、《百年中国1950~2000》(副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CCTV影像丛书”——《影像中国》、《大师影像》、《城市影像》(执行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

书籍目录

故乡记忆
岐路彷徨
思想风暴
铁屋呐喊
黑暗闸门
我可以爱
上海岁月
1936年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附录一 在疯狂和理性的边缘
附录二 灵魂的荒原之旅
后记 幸亏有他在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此时,鲁迅的同乡蔡元培也在朝中任翰林院编修。他长鲁迅十三岁,在变法被镇压的戊戌年九月,蔡元培弃宫回到故乡绍兴创办了中西学堂。这位日后改变鲁迅命运的学长在这一年与鲁迅擦肩而过。否则,鲁迅也许就不必走出故乡了。当然。也没人想到蔡元培日后会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    南京的冬天很冷,鲁迅衣裳裤子都单薄,他养成了吃辣椒御寒的习惯,因此也伤了胃,从此埋下病根。在南京,新的学校,新的环境,并没有让鲁迅找到新的气象。号称现代学校的课程不过是所谓“上午‘声光化电’,下午‘子日诗云…的“折衷”,不过是要“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在学校果久了,他逐渐发现,这里名为“新学”,骨子里却处处是“旧”的。对鲁迅来说,好不容易冲出了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现在又重新落入学校的等级制度中.这不仅令他难以忍受,而且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失望。鲁迅以“乌烟瘴气”四字概括了学校的一切,终于愤而离开刺币学堂,转入陆军矿路学堂。    求学的岁月充满着思乡的苦楚和对新学失望的痛苦。他到南京不久.就这样向家中的兄弟描述南京的感受:“斜阳将坠之时,瞑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遏。”他又写诗寄回家中:“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这是他当时的心境的另一面,这个“涕不可抑”的年轻人痛感寂寞和孤独,似乎既没有奔赴新世界的兴奋,也没有开辟新生路的欣喜。    这一年,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风行一时,这就是《天演论》.编译者叫严复。1898年《天演论》出版后,随即在知识界引起巨大的震荡。该书原为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赫胥黎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译者将导论及本论译出,其实相当于改写,结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实行人治,同归于天演”的思想,外加按语,独出机杼地作了革命性的阐释。其中,着重强调“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为国人撞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鲁迅怀着急迫而兴奋的心情,阅读了《天演论》。夏日的晚上,昆虫和蚊子飞来飞去.他的眼前却是—个新奇的世界。二十多年之后.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奋心情:“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竟’‘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鲁迅通过新式报刊陆续阅读外国政治、法律方面的名著,同时深受达尔文学说的影响。危机感,循环论,科学与进步.从此成为一生的基本信念.即使后来接触到其他不同的学说,也丝毫没能动摇他对进化论的信念。    矿路学堂只招了一期学生,鲁迅是唯一的一届学生之一,学生们曾经去矿井实习,多年后,鲁迅还记得在矿洞里看到的凄凉景象.矿工们在地下鬼—般工作着。    鲁迅求学南京的三四年间,国家陷于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继中日甲午战争惨败之后.又经历了戊戌变法的血雨腥风。1899年前后,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1900年,终于酿成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灾难。国家政局的动荡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鲁迅的求学生涯。这期间鲁迅刻过三枚印章,分别是:文章误我,戎马书生,嘎剑生,由此不难看出青年鲁迅那种感喟时难,恨不能上阵杀敌的书生意气和热血奔涌。    1902年,鲁迅又开始面临一次人生的转折。这一年元月,他以第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获得了两江总督刘坤一发给的毕业证书。这时候恰逢江南选派留日学生,作为宫费生,鲁迅由学校选派到日本留学。    由于目睹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迅猛发展,尤其接受了庚子赔款的教训,中国朝野上下,都把近学日本看作是学习西方的最切近的跳板。1896:年,清政府派遣十三名学生留学日本,至1902年鲁迅奔赴日本的时候,在日的留学生总数已成规模,形成—股留日的狂潮。    当年,一批又一批赴东洋留学的,不仅有二十岁左右的男女青年,还有年过花甲的老翁。这听起来好像是虚构的故事,然而这确是清末天津港、上海港出现过的真实景象。1906年,蒋介石的母亲变卖了首饰和所有值钱的家当送儿子东渡。在此前后的留日学生还有邹容、陈天华、章太炎、黄兴、廖仲恺、宋教仁、吴玉章、闰锡山等等。汽笛声声.轮船启航,甲板上向亲人告别的中国人下至少年,上至老叟,什么样年龄的人都有。这在世界各国的留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观。    历史学家后来总结说,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中,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的活动很可能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它产生了民国时期中国的第—代领袖。    1902年3月,鲁迅东渡日本。先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再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后来又返回东京。住在公寓里修德文,看杂书。直至回国,鲁迅在日本住了七年多。    他更加怀念家乡兄弟,在给南京读书的周作人寄去近照时,照片背面有一溜蝇头小字:“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国中之游子。弘文学院之制服。铃木真一之摄影。二十余龄之青年,四月中旬之吉日,走五千余里之邮筒,达星杓仲弟之英盼。”他还给绍兴的三弟周建人买了数不清的书。    中国的政治流亡者纷纷云集日本。维新失败的改革者梁启超,起义失败的革命者孙中山。鲁迅参加欢迎孙中山的集会,与后来辛亥革命的主将黄兴、写出《革命军》名著的邹容同学。他读拜伦,读尼采,读裴多菲,向往着革命的情怀,快意着复仇的情绪。    1903年,鲁迅剪掉辫子,留下了—张照片,决意参加反清革命。P20-22

后记

整理这部书稿的时候,是一个压抑的周末。因为一场灾难,微博上民怨沸腾。我没法静下心来,重温久违的学术气氛。但我突然意识到,现实和历史是如此地切近,鲁迅离我们是如此地切近。校对的时候,翻阅鲁迅的原文,发现鲁迅任何一篇杂文,几乎都能和正在发生的现实相对应,而我们早已忘记了还有一个鲁迅,还有一双冷冷的眼睛,在看着我们。读着读着,不禁悲从中来。    我再次想起T1980年代。    那时候书籍贫乏而思想丰盈。那是尼采年、萨特年、米德年,是“诗意的栖居”.是“启蒙的激情”。那时候爱情的信物是波伏瓦的书、昆德拉的小说,那时候的情书是《流放者的拯救与批判》。真是古典啊!    革命结束的时候,每个人都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后来我们都这样嘲笑自己。广场真的很大,人山人海,我们心事浩渺。在喜爱自己的女人面前,我们开始写遗嘱。满天星斗,我们心中没有未来只有今晚。那是城市的5月,美丽而恐怖。    在火车站台,我几乎流尽了所有的青春的眼泪,止都止不住。送走女友,列车开过,对面一专列的肃杀横陈在我的面前。眼泪就是那时候流出来的。我至今还记得和我站在一起的一个女孩跳下站台冲向专列.一遍遍将手中的纸片递上去。她不美,可是那么执著而勇敢。    一位我敬重的先生递给我两页纸,手写的祭文。我敢说那是我今生看到的最催人泪下的文字,我整整让它在校园的天空中回响了十多天。在最忙碌的那几天,我们是没有睡眠的,像街头巷战一样坚守着一角,一位宁静而美丽的女孩终于熬不住了,她怯生生地问我:能给我一支烟吗?她抽烟的姿势真的很美,那是留在我记忆深处最美的一个细节。    6月的时候,爱情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女孩子们像母亲一样呵护着自己的男人。想起那次夏天“诗意”的躲避,校女排的女生把我藏在她们宿舍,临走把八串钥匙交到我手里。把一屋子的清新和温馨留给我,没有恐惧和孤独,只有悲壮。多么美丽而寂静的夜晚啊!    那时候学者们不知道房子和车子是何物,只知道人类学和存在主义。以为中国非如此不可,以为乾坤正在他们肩上,义不容辞。所以当一切幻灭的时候,当钢铁般的重压向他们碾来的时候,他们变成了蜗牛,甚至连个刺猬都不是。    毕业的时候,我写了一篇长文,提到了希腊神话人物伊卡洛斯的命运,伊卡洛斯摆脱父亲的庇护飞向太阳的时候,炽热熔化了他的翅膀,坠海而亡。那时候,我就是这么归结我们这一代的命运的。所以,当我们反复咏唱《亚细亚的孤儿》的时候,会长久地流泪。    想起我们唯一入狱的一位同学,我们把给他买的廉价烟包装小心地打开,抽出一支香烟,将全班写的一封信卷成烟状塞进去,再恢复原状。以期混过监狱审查。我们告诉他,我们等着他,我们以他而自豪。他的女朋友单薄而清秀,常常往返于学校和监狱,我们轮班从每月的伙食费里省出些钱来交给她。我们不屈不挠地坚定地注视着他,知道他在为我们受难。    想起刘小枫的那篇我终生难忘的文章《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每次阅读都被深深地震撼。我由此开始阅读蒲宁的小说,阅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阅读《拯救与逍遥》,沉浸在思辨和对苦难的崇拜之中不能自拔。现在想来我一定是得了思想的忧郁症。    那时候,我一遍遍读着鲁迅,写着鲁迅,把他的言语用毛笔抄下来,贴在墙上,我们如此强烈地意识到鲁迅在为我们而写。就像陈丹青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说的,那个时代有他在很重要;就像毛尖说的,鲁迅就在我们前面,他没有离开。    这部书稿是几年前为纪录片《先生鲁迅》写的解说词,当导演康健宁找到我的时候,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答应了。康健宁兄在用纪录片实现他的野心——对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领域发言,他做了唐诗、宋词,眼光又瞄准了孔子、京剧。他说鲁迅是他一直想拍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那个夏天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给了鲁迅。我的硕士导师吴小美先生再一次无私地帮助了我们,在那个炎热的夏天,吴先生不顾七十多岁的高龄,带我去见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为我联系了现代文学界几乎最优秀、最卓越的学者,并亲自陪我们在鲁博一个个采访。    二十年前,正是吴先生把我领进了鲁迅研究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冬天,吴先生为了收我当学生,亲自找了校长。那一年,我所有的同学都在为年轻的冲动付出代价,我是如此地幸运,在我最迷茫的时候,遇到一位名师,在我最苦闷的时候,她带我走进鲁迅的世界。我是读王富仁、钱理群、陈平原、汪晖的书开始学术生涯的,后来,王富仁先生成为我的博士导师,上述这些学者在纪录片里接受了我的采访,当我离开学术界十年之后,再一次面对面和这些著名的学者交流,心愿足矣。无论是钱谷融先生还是严家炎先生,听说拍摄鲁迅纪录片都慷慨应允接受采访,我的感激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向三十几位接受采访的学者,深鞠一躬,说声谢谢!    《先生鲁迅》纪录片播出后,不少人向我索要光盘和解说词,也有几家出版社希望我将解说词整理出来,我都婉言谢绝了。我深知鲁迅研究的历史,关于鲁迅的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站在巨人肩上整理的这些文字实在是微不足道。信息已经爆炸,每当我面对网络,走进书店,我都会产生深深的绝望,发誓再不写书。    今天我还是失约了,2011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我没有感觉到学术界和文化界应有的缅怀,我们似乎再也想不起鲁迅了,想不起我们还有一位如此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难道真的因为我们远离了革命吗?    文学似乎已经不复存在,诗也早已死去,举目望去,前辈大师寂寞凋零,阿猫阿狗兴风作浪。今年,杨绛先生整整100岁了,在报上我读到老人家的几句话,她是这样说的:“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这是一位学界老人历尽百年冷暖说的最痛彻心扉的一句话,为一百年做了最悲凉的注脚。无所怨无所悔,无所求亦无所惧,像一棵树,平静地生长着。而我们的时代正杂草丛生,而我们的心灵更是荒草萋萋。    “我将要哭,并且痛哭。哭尽一切彷徨,哭尽一切哀思。命运的嘲笑就如野草,以及乔木。我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这是鲁迅《野草》里的话。我想起了鲁迅,我们不能遗忘,不能疏忽,不能浪费,不能奢侈,不能没心没肺。我们曾经有鲁迅,我们现在还有杨绛,他们陪伴我们走了100年,还将陪伴我们走下去。    为了提醒,为了不再遗忘,我还是将这些文字印刷出来,告诉人们:有些灵魂是无法告别的。    2011年7月27日    北京雷雨之夜

编辑推荐

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我们聆听他阅读他研究他……    那些文字和思想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    直到今天, 那些振聋发聩的呐喊还在警醒着我们!    “故乡记忆”、“岐路彷徨”、“思想风暴”、“铁屋呐喊”、“黑暗闸门”、“我可以爱”、“上海岁月”……肖同庆先生创作的《先生鲁迅》讲述了鲁迅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先生鲁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关于鲁迅一生的精要论述,电视解说词稿本精华,短小精悍的篇幅和评价,加之诸多人物专访,值得用心阅读。
  •   本来是老师安排买给孩子的,顺便一读,不错。如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