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阅读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汪政,何平 著  页数:302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解放阅读》从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发,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中文学性的缺失和文本解读方法单一的状况,选择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方法和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系统而又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作了说明,既注重理论性,又注意实用性与可读性,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文本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对应每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为主要选择范围,每种方法选取两篇适当的课文进行详细的解析以作为示例。方法的介绍与运用紧密结合,克服了以住教学研究或宏观议论抽象空洞、或拘泥细节僵化单一的非此即彼的怪圈,打通了文学批评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阻隔,真正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同类教材分析著作中独树一帜。全书体例严谨,风格新颖,视角独特,文笔流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称得上是阅读的解放。
  本书不仅给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提供了范本,而且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参考书和学生文学审美教育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汪政,男,1961年8月生,江苏海安人。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创研室主任,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19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文艺理论和当代文学研究,发表论文、评论和语文教育教学文章三百余万字,出版了评论集《涌动的潮汐》《自我表达的激情》《〈朝花夕拾〉导读》等,参编、主编大学、中专、高中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多种,并获得多种文学奖项。  何平,1968年生,江苏海安人,文学博士,文学评论家,独立书评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和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转载和转摘;在《语文教学通讯》《美文》等刊物撰写专栏;主持、参与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多项;曾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奖等。

书籍目录

前言 文学批评与语文教学
第一章 穿行于社会与历史之间
 解读在文学与社会历史的交会点上
 ——社会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家庭中的弱势群体
 ——评毕飞宇的《彩虹》
 饮食与我们的文化状况
 ——评翁乃群《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第二章 集体无意识的奥秘
 文学的原乡
 ——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声赋》及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
 有乡可归的人是幸福的
 ——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我心归去》
第三章 人性深处的潘多拉盒子
 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
 ——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残缺者的超越
 ——评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温情下的抵抗
 ——评杨子《十八岁和其他》
第四章 是读者带来了意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道是无情却有情”
 ——曹禺《雷雨》片段的读者反应批评解读
 “有端”和“无端”
 ——《锦瑟》的读者反应批评阐释
第五章 语言构筑起纸上王国
 符号、形式与陌生化
 ——语言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文体的变异
 ——周晓枫《斑纹》评析
 汪曾祺的语调
 ——细读汪曾祺《葡萄月令》
第六章 我们能不能回到“历史”
 历史:过去和现在的辩证双向对话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六国为什么破灭
 ——《六国论》新说
 废墟有魂谁来招
 ——宗璞《废墟的召唤》解析
第七章 文学如何言说自然
 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
 ——生态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解析
 告别“借景抒情”
 ——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解析
第八章 故事是怎么讲出来的
 寻找隐藏的叙述结构
 ——叙述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视角?时间?内心独白
 ——海因里希?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叙述学分析
 一部“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
第九章 学会用笔来阅读
 发微抉隐指陈得失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评点法述评
 生命的感悟
 ——史铁生《我与地坛》评点
 以感恩书写成长
 ——胡适《我的母亲》评点
后记

章节摘录

  既然文学作品的母题、意象、情节等都存在着一个原型,那么,我们从哪儿着手去重建作品母题、意象、情节的古老本原呢?荣格提醒我们:“原始部落的传说与原型有关,但这些原型已采取特殊方式加以修改”;“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表达原型的方式是神话和童话”,“神话是揭示心灵现象的最早或最突出的心理现象”。另外一些人类学家和原型批评理论家则相信神话起源于仪式,加拿大原型批评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就从这个角度,发展了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在弗莱的理解中,“整部文学史从上古朴质的文学一直写到现代深奥精良的作品,在这过程中,我们有机会瞥见文学是呈现于原始文化中的较为局限和简单的程式系统逐步演变而成的复杂体系。如果这样,那么,探索各种原型便构成一种文学上的人类学,它涉及诸如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等文学前的形态,如何渗透到后来文学中来的问题。接着,我们还体会到,原始形态与后来文学的关系决不像我们在几部最杰出的古典作品所见那样,单纯的世代相传的关系——事实上,伟大的经典作品,仿佛存在一种总的趋势,要回归到原始形态去”。在这里,我们发现,和荣格的原型理论不同,弗莱已经自觉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从上古到现代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原型的生成和传衍,而不是仅仅揭示出原型和其生成和传衍的民族心理土壤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荣格的研究是心理学本位的,而弗莱则是以文学为关注焦点。因而,弗莱的研究对于我们去分析某一原型的生成和传衍具有一种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那么,按照弗莱的提示,对作品的母题、意象、情节等原型的分析应该首先上溯到先民的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从理论上讲,势必如此去做。从操作层面上,我们就会发现,特别是就中国文学而言这样去上溯是有困难的。诚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中国人的神话意识比其他‘世界文明中心’的神话意识远为薄弱,且有日趋弱化的现象,其结果是尚未系统化的原始神话多半融入‘古史系统’,变形为‘历史’,神格化为人格,剩余的材料大都保留较原始的风貌,继而,从上层文化的‘大雅之堂’中被驱逐出去,只在民间信仰中存在、发展”。由于神话过早地纳入“古史系统”,或被驱逐,仪式也必然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因此,在中国文学的传衍过程中,缺少类似于西方文学的从神话向文学的承递序列,在原型的传衍过程中,也缺乏从文学前的原始形态向后来文学的清晰过渡。  这样看来,如果我们坚持从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去重建作品的母题、意象、情节等原型的古老本原,必然面临着繁复不堪的材料的选择和甄别,而且由于时代久远,这样的选择和甄别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也值得怀疑;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神话材料在我们研究中的作用,正如张光直先生指出的:“我们在研究每一代的神话时,并非仅用当代的神话资料做孤立的研究,而实际上,对每一个朝代的神话之文化与社会的背景,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换言之,我们在做神话史的解释时,有文化史的一半基础为核对的标准,并不是在做猜谜或是游戏。”且“在商周时代神话为文化的前锋,其记录发见于各种典籍”。这些商周时代的神话应该说较之后世神话更接近于原始神话的真实风貌,而且由于原始蒙昧时代向理性时代过渡过程中,意识形态内容相当多地遗存于《诗经》、《楚辞》和先秦诸子散文中,这完全可作为考察作品的母题、意象、情节等原型的出发点,去接近原型的古老本原。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解放阅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语文老师们掌握的大都是文学概论一类的知识,对新的文艺学理论尽管也有所涉及,但其高深的理论似乎对自己的课文分析距离太远了,这本书为他们搭建了一座桥梁。用丰富多彩的理论来分析课文都会使得阅读教学的模式丰富多彩,而不只是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主题的千篇一律了。
  •   能把高深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本身就有一种魄力。好极了,推荐。
  •   对高中教学和语文老师,都有好处,学生看看也不错
  •   为语文阅读教学打开了多维思考的窗口
  •   还没有看完~ 但总体感觉不错。
  •   这本书很不错,老师推荐的,对要当老师的人很有帮助!
  •   很好的书,就是还没时间细读
  •   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很有帮助~
  •   大家都挺满意,很不错。
  •   强烈推荐研究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教育的人看
  •   名不副实,应该是文学批评与文本解读
  •   主要是对语文教师的解读提供思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